归园田居陶渊明
陶渊明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
不为五斗米折腰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过起自给自足的生活.并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
【写作背景】东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课文所选的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诵,同时掌握难读的字词并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点击文字)
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品读诗歌,知其大意
思考探究:“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的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哪个字?围绕这个字眼,我们可以将诗歌分为几个层次?明确: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情-厌恶悔恨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走进诗人内心世界官场生活-喻尘网樊笼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3.归向何处?“守拙归园田”思考:为什么要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和自由的品性)
思考:诗人如何描写园田的?园田的景色有何特点?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恬静幽雅空阔朦胧。近处:远处:色彩:声音:宅院、林木,亲切可即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4.归去如何?无尘杂/有余闲/返自然思考:从中可以见出作者的人格倾向和 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1、为何而归?2、从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围绕”归”,看图背诵《归园田居》
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小结全文《归园田居》其一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心情用一个词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