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短歌行,慷慨显悲壮——《短歌行》教学设计陕西省宝鸡市金台高级中学朱慧颖【学情文本定位】《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本课教材定位为略读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学习本单元诗歌,要注重反复吟咏,体会情感,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本单元的七首诗歌,既有现实主义作品《诗经》,又有浪漫主义作品《离骚》,既有抒情诗,也有叙事诗,诗体、流派、思想等都具有鲜明的特点。《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也是能充分体现“建安诗歌”流派“慷慨悲壮”特点的一首诗,与本课第一首诗《涉江采芙蓉》所代表的《古诗十九首》的风格有明显不同。《古诗十九首》多写游了思妇或仕途失意的苦闷哀愁,语言哀而不伤,雅致悠远。但是建安诗歌却是“慷惯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文心雕龙•明诗》),后人把这种风格称Z为“建安风骨”O结合本单元、本课的安排,我把理解诗歌思想感情、了解建安诗歌流派的特点定位为木课的主要教学冃标。
进入高中阶段,学*对诗歌的鉴赏很容易流于对诗歌情感泛泛解读的表面,不能深入其中。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通过对诗歌朗诵吟咏的精确引导,让学生深入了解诗人曹操内心深处的情感,了解建安诗歌“慷慨悲壮”的风格。【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牛: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学习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感受作品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短歌行》是赤壁大战前,北方已定吋曹操所作,当吋的曹操已是中年,但有一统天下,君临四海的情怀和气势。诗中抒情言志慷慨激昂,感情大开大合,体现了建安诗歌“慷慨任气”的特点。所以,在本诗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走进诗歌,让学生与作者和遇,在朗读吟咏中加强对本诗思想情感的把握。而且本诗语言凝练含蓄,这需要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自主体会,并通过合作探究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目标定位】根据学生学情、本课设计理念和单元目标,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够疏通全诗,理解诗意;2.通过品读诗歌,能够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明确诗歌的主旨。
3•学会鉴赏诗歌的语言。通过有表现力的语言,能概括并理解建安诗歌“慷慨悲壮”的特点。【文本特色解读】《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品,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范文澜曾言,四言之“立意刚劲,造语质直,《三百篇》Z后,只有曹操一人,号称独步”O(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2015年)而“刚劲”“质直”也就是《文心雕龙》中刘勰所提到的建安文学的特点:“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慷惯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刘勰《文心雕龙》中华书局2012年)建安文学的这些特征也就被人称为“建安风骨”。大开大合之情感“慷慨”含意有二,其一:意气激昂,其二:胸襟开阔。激昂者,应奋发有为,昂扬向上。在本诗屮,由“对酒当歌”之乐事起笔,一边酣饮美酒,一边高唱歌曲,可谓乐极!但诗人迅速转向了“苦”和“忧”的悲情Z中。以“朝露”作比,悲生命Z短暂。联系背景,诗人此时已年过半百。美好年华转瞬即逝,岂不讣人悲情入骨?景圣琪曾强调“主客体深刻矛盾纠结时候的张力成为建安风骨不可多得的风格支柱”。(景圣琪《三曹雄起——建安风骨之髓》,名作欣赏,2009,第30期)这种由乐到悲的感情大开大合,大大增强了木首诗歌的情感张力。
寻常之人,往往由悲一路写去,悲愤之人,大抵“古來圣贤皆寂寞”聊以自慰;苦闷之人,应为“举杯断绝歌路难”;豁达之人,亦不过“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但是作者确实独具匠心,没有在“杜康”屮沉湎于飘飘然的杯酌Z屮,而是以直面现实的勇气,激昂的心态,来回应生命短暂之悲。“但为君故”,“君”指何人?从“青青了衿,悠悠我心”中,我们看到,作者为之而忧而沉吟的正是“青青子衿”,这些有学识的人。“呦呦鹿鸣”以下四句都是选自《诗经•小雅•鹿鸣》,引用诗句,转化了诗句的主题,形象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情怀。最后四句,诗人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抱负,向天下的才俊发出了真诚热切的召唤。表明对贤才的需要是多多益善,自己也会像周公那样殷勤地接待人才。这种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抱负,情感上一扫“悲”的格调,进入到了积极的“壮”的层次。王国维曾说:“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曹操作为一代杰出的政治家,突破了两汉腐朽经学的桎梏,也与《古诗十九首》中一些文人的风格大不相同,没有单纯的从形而上的情感和价值层面进行抒发和阐释,而是面对形而下的现实,表现了主动积极,昂扬向上的独特的生命情感和人生价值。师古不泥古之语言曹操的诗歌多为多为杂言体。但无论是四言诗,还是五言诗,曹操在语言上具有自己的独创性。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
之关系》中称曹操为“改造文章的宗师”O那么在这首诗中,曹操乂是如何运用语言的呢?钟噱在《诗品》中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喋《诗品译注》北京屮华书局2002年)“古直”是以《诗经》以来一直到乐府古诗等现实主义诗歌的风格。“古”是指借用《诗经》和乐府古诗中的语言运用手法;“直”意思有二,一指直抒胸臆;二指用字简约,不事雕饰。在本首诗中,曹操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女n“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等等。这些比兴手法的运用大人增强了诗歌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在四言的运用上,曹操也有自己的独创,《诗经》中的四言体,在语言结构上,两句一行,四句一节。一句不能单独成立,需要下一句才能完成一个整体意思。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等。而本首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主要是凭意思的连贯构成一行或一节,各句句法是独立的,由此看见曹操的师古不泥古的创造性。其次,《诗经》多为叙事,而本首诗则有着强烈的抒情性。如“人生几何”“忧思难忘”“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等等,作者直抒胸臆,言简意赅,抒发了一个政治家的情怀。而且灵活化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那原来“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望和倾慕。
另外,曹操的诗歌用韵也极为宽广。木诗四句一韵,平仄韵脚交互使用,句式齐整,音调和谐,无论从视觉或是听觉上,都能给读者一种美感,也无疑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作为“建安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曹操不仅在思想上,还是在语言上都有着自己的独特创造性。整首诗跌宕悠扬,于深沉的忧郁之中激荡着慷慨昂扬的激情,表达诗人为早日完成统一大业、求贤若渴、尊重贤士的真诚热切之心。这首诗在写法上叙事,写景,抒情,说理为一体,不但善于用典,更善于化用诗句。思想含蓄深沉,又慷慨悲壮,创造出了深远丰富的意境,这首诗不愧为建安诗派的代表作品,也不愧为传世千古的经典。【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东汉末年,群雄并峙、逐鹿中原,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在这个动荡的时期,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学样式——建安诗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曹操的《短歌行》,来一探建安风骨的特点。二、初读文本,把握情感问题:自读诗歌,看你读出了什么感情?明确:“慷当以慷”——激昂“人生儿何”——惆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愁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倾慕“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欣喜、热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期待教师小结:一首诗歌有悲有喜,有乐有愁,可谓气象万千。三、品读涵泳,体会情感小组合作探讨诗歌的朗诵技巧并有感情的进行朗读,思考全诗的情感发展脉络是什么1•学生朗诵,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总结。附:本首诗朗诵的具体指导(重在诗句里的情感)重音:停顿:/语速:快慢语调:升调f降调/平调f曲折调丿语气节奏:()前半部分感情基调:沉郁苍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t譬如/朝露,去口/苦多。I慨当以慷,忧思/难忘。I何以/解忧,唯有/杜康。I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慢(慷慨激昂气满声高)慢(沉郁悲壮气沉声低)慢(凝重苍凉气缓声沉)慢(苍劲悲凉气沉声低)慢(惆怅轻柔气徐声柔)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I慢(深沉悠长气徐声柔)呦呦/鹿鸣,食/野之苹。f慢(深情舒缓气舒声平)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快(轻快高昂气满声高)后半部分感情基调:慷慨激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1'慢(深情激昂气足声高)忧/从中來,不可/断绝。1「慢(沉郁悠长气缓声沉)越陌/度阡,枉用/相存。11快(轻快愉悦气满声高)契阔/谈議,心念/旧恩。1'快(轻快高亢气满声高)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慢(惆怅舒缓气舒声平)绕树/三匝,何枝/可依?14快(急促高亢气短声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1,慢(铿锵有力气满声高)周公/吐哺,天下/归心。1'慢(慷慨激昂气满声高)2.探讨诗歌的感情发展脉络明确:忧思迎归(1)第一节表达了什么感情?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明确:忧——人生短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全诗以及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更能看出他对生命的思考。(2)第二节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明确:思——求贤若渴。作者运用起兴、用典的手法表达作者
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如果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3)第三节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明确:迎——仰慕贤才。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职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來归的心意。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笫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为己用时的欢快场面。(4)第四节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明确:盼——天下归心。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教师小结:这首诗歌既有对人生短暂的忧思,又有对贤才到来的热情;既有对贤才徘徊的劝慰,又有天下归心的壮志豪情,感情或低沉,或高昂,或柔情满怀,或豪迈大度,到最后,自信、高昂将心头的苦闷一扫而光,转入一个山高海阔的境界。四、悟读体察,把握风格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是什么呢?明确:慷慨激昂慷慨悲壮慷慨悲凉苍凉悲壮教师小结:诚如钟噱《诗品》所说:“曹公古直,颇有悲凉之句”,在深沉的忧郁之中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积极向上的情绪。这首带有
建安吋代“志深比长”“梗概多气”的吋代特色的《短歌行》,题中体现了建安风骨“慷惯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时代风格。四、背诵作结,感受豪情“诗品即人品”一首《短歌行》不仅张扬了一个时代,更代表了一位有王者风范的作家,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再次感受作者的魅力。五、作业阅读《龟虽寿》,试从情感内容和诗歌风格方面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教后反思】古诗词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他们的审美体验,陶冶他们的性情,涵养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学会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三个环节,即“初读”“品读”“悟读”,本课以朗读贯穿始终。采用不同的诵读方法,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隐藏在句中的情感,通过鉴赏,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建安诗歌的流派特色。课堂目标基本落实到位。本节课的不足:1•对于课堂动态生成关注不够。没有抓住生成的契机,宥于预设,课堂上学生展示出:“譬如朝露”是举例,我应该抓住契机进涉追问,引导学生思考举例和比喻的区别以及思维向纵深发展。2.课堂预设过多,束缚了思路,操作过程收放不够自如。朗
读这一环节应该在放开的基础上适当收拢。【名师点评】学习古代诗歌,重在反复诵读。通过不断地诵读,逐渐体味诗意,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情感,进而再学习古代诗歌独有的特点和风格。朱慧颖老师的这篇曹操的《短歌行》教学设计,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对本课进行了比较准确的定位。从这篇课文在全册教材以及木单元的位置定位,从《短歌行》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出发,立足于“建安风骨”的特点,遵循于古代诗歌教学的规律,将教学目标的重点设定为:通过反复品读,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通过赏析语言,理解建安诗歌的特点。应该说,这样的目标定位是准确的,是符合这首诗的教学实际的。值得欣喜的是,在指导学生诵读方面,朱老师做了非常细致具体的指导。不像一些课堂上的诵读,只要求学生读出情感。怎样才能准确把握诗歌节奏特点,读出情感来呢?多是笼统说说,很少有具体的方法。朱老师教给学生具体的符号文字标记方法,从重音、停顿、语速、语调、语气节奏上,指导学生对每一诗句做标记,然后再按照标记要求去诵读。这样细致具体的诵读指导,学生口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抑扬顿挫、轻重急缓的诵读中,对于诗歌的语气、诗人的感情,就能慢慢体会、逐渐感悟,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另外,对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比较集中,没有问题散乱之感,四个问题均是围绕全诗四个层次中诗人所表现岀来的不同感情设置的,
意在探讨诗人的情感发展脉络,这也是学习领悟诗歌的主旨所在。但是,也给人有问题过于细碎、单调之感。如果把这四个问题总括成一个主问题:从全诗看,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根据诗歌顺序,进行具体辨析。这样设置主问题,内容更集中,学生面对的是整篇诗歌,更能居高临下,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对于诗歌语言的品味鉴赏,应该从具体的诗句、词语着手,仔细咀嚼,反复体味,进而从这首诗的语言特点,再到诗人曹操整体的语言特点,最后到“建安风骨”的语言特点,使学生将一首诗、一个诗人、一个时代的文学,能放到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去认识、去理解,这样也就把一首诗的学习扩充出去、拓展延伸,而不再是仅仅停留并局限于这一首《短歌行》的学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