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12.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

ID:864491

大小:57.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2.飞向太空的航程◆由远及近,走近文本观大略一、导语引路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明朝宪宗成化十九年。有一富家子弟叫万户。他熟读诗书,不爱官位,爱科学,特别是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命令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只听“轰!”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顷刻间,离开地面,升向半空。人群发出欢呼,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突然横空一声爆响,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摔在万家山上。钱学森说:“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二、明确目标1.学习本文作为一篇规范新闻报道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特征;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3.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科技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三、感知整体1.作者及文体知识简介贾永,曹志,白瑞雪,都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本文最初发表于2003年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新闻报道:新闻报道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具体地讲,新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事实在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在内容上是新鲜的;在价值上是大家关心和需要的;并且需要通过新闻工具和其它各种手段进行报道传播。其最大的特点是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目前,我国有5种基本的新闻报道形式,这就是:消息、通讯、评论、调查报告和新闻照片。其中,消息是一切新闻报道形式的老祖宗,现代一切新闻报道形式都是由它衍化出来的。具体讲有以下主要分类法:按照新闻事实发生的地域和范围来分,有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按照新闻的性质来分,有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军事新闻、社会新闻、文艺新闻、体育新闻和会议新闻等。按照新闻的特点来分,有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单一性新闻与复杂性新闻,动态性新闻与静态性新闻,本体新闻与反应新闻。按照新闻的题材来分,有典型报道、综合报道、述评性报道、批评性报道。按照新闻传播的手段来分,有口头新闻、文字新闻、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2.听课文朗读或教师范读,给生字词注音、释义翌(yì)年横亘(gèn)橘(jú)红九霄(xiāo)酝(yùn)酿(niàng) 苛刻:条件要求等过高横亘:山脉桥梁等横跨、横卧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凡响,平凡的音乐。4.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写出对课文初步的整体印象。参考答案:一文回顾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历程。文章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全文结构严谨,是一篇典范的新闻佳作。◆由外及内,走进文本探精妙一、自主探究问题1.标示出全文各自然段的序号。2.圈划出有明显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句。3.用准确、简明、连贯的语言提炼出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填写表格。同学们围绕以上问题自主探究,再参与课堂讨论,教师点拨、明确,再以课件展示下列表格:段落过渡段结构主要内容1-33导语“神舟”五号发射升空,我国已有能力自主实现载人航天。4-264和26主体航天人近半个世纪的艰辛历程,把国人飞天梦一步步变为现实。27-3027结语“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华民族迎来圆梦辉煌时刻。二、合作探究问题1.本文标题有何特点?2.本文的标题有哪些深刻的含义?3.本文的标题是如何很好的总领覆盖正文的内容的?学习步骤如下:1.课件或板书展示以上主问题和子问题2.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3.各小组派1名代表交流展示讨论成果,其他成员补充4.教师点拨,明确各问题答案5.课件展示下列内容要点:标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这个含义主要涵盖正文的导语和结语部分;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这个含义主要涵盖正文的主体部分。 6.学生课堂接力,上黑板完成以下内容:近半个世纪中国航天技术探索发展历程第一阶段(4-8段)1958年,毛泽东号召搞人造卫星。第二阶段(9段)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第三阶段(10-13段)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第四阶段(14-17段)1992年,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第五阶段(18-21段)世纪之交,“长征”系列火箭久经考验。第六阶段(22-26段)九十年代后,“神舟”系列飞船不断升空。三、合作探究问题:1.“金色的秋日”暗示了些什么信息?2.“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哪一个词语用的最精准?3.“神舟”5号发射成功以后会怎么样呢?学习步骤如下:1.课件或板书展示以上主问题和子问题2.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3.各小组派1名代表交流展示讨论成果,其他成员补充4.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认识从文本到自己:“金色的秋日”暗示了暗示了我们已经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中“迎来”一词则精准地告诉我们“辉煌”时刻还远远没有结束,也不可能有结束,祖国的航天伟业还需要前赴后继,这就自然为后继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后来人怎么办?5.教师课件展示下列材料,全班齐读其中的文字介绍:2013感动中国人物罗阳事迹【获奖名片】罗阳:长使英雄泪满襟【颁奖词】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黄宏:罗阳用生命诠释了国防科技工作者的报国情怀,你倒下了,梦在起飞。陈小川:战机起飞和英雄的陨落,让我们的心灵受到同等的震撼。罗阳是中国知识分子报国情怀的高度凝聚,是两弹一星元勋们的精神后人。中国需要更多的罗阳。【事迹】罗阳:用生命托起战机的航空英模罗阳,男,51岁,辽宁沈阳人。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所在的沈飞集团是中国重要的歼击机研制生产基地,他本人也是飞机设计专家,2012年11月25日上午,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 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的罗阳,在大连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于12时48分在工作岗位上殉职。罗阳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高空设计专业。他担任中航工业沈飞董事长、总经理的5年,是沈飞新型号飞机任务最多、最重的5年。难关难度,难题难点,好像排着队一样。罗阳善于解决问题,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研制进度,创造了新机研制提前18天总装下线,从设计发图到成功首飞仅用10个半月的奇迹。2012年1月,罗阳担任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没有经验,也没有现成的关键技术可以借鉴,航空制造大国对技术的封锁,逼着航空人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可以走。在航母上,罗阳坚持亲力亲为,与科研人员一起整理试验数据,观看每次起降过程,记录和分析飞机状态,出现身体不适,也没有中途下舰,甚至都没有去找医护人员检查。难度高,任务重,时间短。重重考验摆在罗阳面前,可是他就有这么一股不服输、不懈怠的劲头。他曾说,外国人能干成的事情,中国人同样能干成,而且还能干得更好。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不知疲倦,劳心劳力,没有一刻休息,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6.分组讨论后全班交流:以上两个材料让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看到献身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就意味着奋斗和牺牲,先驱者为此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表率,我们后继者也应该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四、课堂小结1.小结语:以上例子昭示了我们的责任:民族飞天圆梦,起点在我们脚下,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就放飞梦想吧……2.课件或板书展示,重温下列内容: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3.全班起立,齐读《少年中国说》节选内容。◆由内而外,走出文本明学用一、语言基础题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载货登载刊载转载B.落伍落选落枕落炕C.直角画角口角角色D.喷壶喷泉喷射喷嚏解析:D项中的"喷"都读pēn;A项前一组中的"载"读zài,后三组中的"载"都读zǎi;B项前两组中的"落"都读luò,后两组都读lào;C项前两组中的"角"都读jiǎo,后两组中的"角"都读jué。答案:D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静侯落伍测试一鼓做气B.翌年开僻尘封不同凡响C.透露联名苛可惊天动地D.酝酿横亘辉煌耸人云天解析:A项"静侯"应为"静候","一鼓作气"应为"一鼓作气";B项"开僻"应为"开辟";C项"苛可"应为"苛刻"。答案:D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新式标点符号指的是,萌芽于清末,诞生于“五四”,______到现在的标点符号系统。(2)就在两千年前,他还到四川雅砻碧江谷地______,一天内攀登500米高的山岭,又降到1000米深的峡谷。(3)他们请一些有经验的儿科大夫担任“电话医生”,就有关儿童保健方面的问题______咨询,解答家长们提出的问题。A.延续考察进行B.沿用考察提供C.沿用考查提供D.延续考查进行解析:此题考查同音词、近义词的辨析。"延续"和"沿用"都有承接因袭的意思,前者偏指连续,后者除了承袭外,还有使用的意思。①句用"沿用"语意更全面、准确,排除A、D。"考察""考查"都有调查、研究、弄清情况的意思。"考查"侧重表示以一定的标准去检查、衡量;"考察"侧重表示实地调查、深入细致的观察。结合语境,②句应选用"考察",据此可排除C。另外,③句选"提供"突出了"儿科大夫"行为的主动性、连续性。答案:B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C.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解析:"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此成语用在B句中恰到好处。A项中"汗牛充栋"使用不当。"汗牛充栋"本义是形容书籍很多。而A句意思是这样的事情很多,用"汗牛充栋"仅表示多是不恰当的。C项中"洗心革面"也适用不当。"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过,也可以说革面洗心。刊物讲究创新,讲究版式的新颖,但用表"彻底悔过"的成语不当,且此句也并未说明"过"在何处。D项中"左右逢源"是比喻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比喻办事圆滑。此成语重点侧重"做事",而D项中则强调"说得头头是道",这就无法落实"做事得心应手"。因而此成语也使用不当。答案:B5.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解析:A选项有歧义,一种意思是政府颁布法令,不许取缔市场,一种意思是政府要取缔市场;C项"看不上"既有"瞧不起"之意,又有"收看不到"之意;D项警方表示不满的对象既可以是对报案人表示不满,也可以是对围观者表示不满。答案:B二、语言运用题1.请根据下列对联的上联拟写一幅下联和横批。上联:神舟飞天,先驱者呕心沥血圆华夏千年梦想答:参考答案:下联:信心满怀,新少年发奋图强续祖国万代传奇。横批:不说再见2.为下面的消息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新华社11月22日电 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圆满完成,“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对接机构立下了汗马功劳。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上海市政府举行仪式,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为对接机构的研制单位——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颁发了首批15项专利证书。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究所所长高松涛介绍说:“在对接机构长达17年的研制过程中,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确保了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成功,体现了我国空间对接技术的硬实力。”答:【解析】 拟新闻标题,需要在导语中筛选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有特点、最本质的信息。本则新闻导语中的“‘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对接”“首批15项专利”都是重要的信息。我们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归纳、概括,组成表意完整的短语,就是大致的标题了。【答案】 “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对接技术获得首批15项专利3.将下面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上,使上下语意连贯。你是否想到,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的设计灵感竟是来自小小的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家据此为人造地球卫星设计了一种犹如蝴蝶鳞片的控温系统。①当气温上升阳光直射时,鳞片自动张开,以减少阳光的辐射角度,从而减少对阳光热能的吸收。②而在阴影区域,卫星表面的温度会下降到零下200℃左右,这对卫星上的精密仪器仪表的危害极大。③当外界气温下降时,鳞片自动闭合,紧贴体表,让阳光直射鳞片,从而把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④当受到阳光强烈辐射时,卫星表面的温度会高达2000℃。 ⑤人们发现,蝴蝶身体表面生长着一层细小的鳞片,这些鳞片有调节体温的作用。正确顺序为(只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解析】 根据语境可知本语段是介绍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的设计灵感来源的,分析所给各句可知,②④是说卫星表面温差大会对卫星上的精密仪器仪表产生极大的危害,根据两句的句意判断②在④的后面;而①③⑤是说在蝴蝶身上所得到的控温启示的,先总说蝴蝶身上有调节体温的鳞片,再分说这些鳞片是如何调节体温的,依据认知规律应先介绍气温上升时再介绍气温下降时,那么,正确的语序应该是⑤①③。【答案】 ④②⑤①③三、阅读鉴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 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文章第一段,除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外,还有什么作用?答:【解析】 关于这段文字的作用,可以从描述的场景和渲染的气氛角度思考。【答案】 写“辉映的朝阳”“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飞船”和“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的航天员——杨利伟”,寥寥数语,勾勒了一幅静谧的画面,渲染了发射前紧张而激动的场面,引人联想。2.第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主要作用?答:【解析】 课文前三段是新闻的导语,这是一个过渡性语段,是为了写下文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历程的。围绕“过渡”分析作用即可。【答案】 过渡(承上启下),说明下文要写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探索努力的过程。3.文章描写火箭发射时的情景用了一连串动词,找出这些动词,简要说明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答:【解析】 文章描写火箭发射情景的文字集中在第二段,这些动词非常明显,可以从写景抒情的角度思考这些文字的作用。【答案】 这些动词有“喷射”“托举”“拔地而起”“直刺九霄”等。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神舟”五号发射时惊心动魄的瞬间,表达了作为中国人看到“神舟” 五号顺利升空的自豪感。4.请以节选的部分文字为例,谈谈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答:【解析】 通讯的语言相对于散文来说,不易抒情,但是本文的语言却饱含激情,理解时注意结合“神舟”五号在中国航天史上的意义体会。【答案】 作者的语言饱含激情,等待时气氛的安静,要描写自然景物时有着一种必胜的信心。升空刹那,“惊天动地的巨响”“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是飞船发射的特写镜头,作者怀着崇敬和必胜的信心写出了飞船成功发射的过程,语言优美,极有力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英雄潇洒走苍穹(节选)冯春梅 刘 程“神舟”五号飞船起飞九分多钟后,进入地球椭圆轨道。杨利伟立刻处于失重状态。他产生了错觉,身体仿佛倒了过来,全身感觉很难受。他意识到,这样时间长了,会导致“空间运动病”,给执行任务带来可怕的后果。于是,他调动自己的意志力,克服着失重带来的不适,强迫自己设想是在模拟器上静坐……几分钟后,他的状态恢复了正常。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历,杨利伟回忆时用了三句话:“很难受,很要劲,很耗体力。”有资料记载,世界上50%的航天员都在太空发生过“空间运动病”。这种病严重时,会使人产生头晕、目眩、呕吐等症状。杨利伟是单人执行任务,如果发生“空间运动病”,后果将不堪设想。教练黄伟芬说:“杨利伟完全是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的。”坚如磐石的意志,也是练出来的。杨利伟平时看了不少俄罗斯和美国有关“空间运动病”的资料,早就有意识地在训练中加强了这方面的自我锻炼。一天,妻子回家时发现杨利伟一个人在客厅里不停地转圆圈,惊讶地问:“你这是在干什么?”他说:“过两天我们就要进行转椅训练考核了,我先刺激刺激自己。”每次做转椅训练时,他做的时间最长,别人做5到8分钟,他却做15分钟,头也摆到最大幅度。一位对航天员训练要求非常严格的老专家曾自豪地说:“杨利伟在转椅训练上成绩最出色,他是我最得意的学生。”人生活在地球上,已习惯了地球对自己的吸引力。超重和失重的感觉,只能够想象。而杨利伟在地面上就必须先熬过离心机训练这一关。离心机训练。坐进一个由8米多长铁臂夹着的圆筒里,以100千米的时速旋转。旋转中,不仅要练习紧张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随时回答提问,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每次训练要做8个G(8倍于地球引力)的负载,持续时间40秒。“那真是一秒一秒地熬,脸变形,眼泪不自觉地往下流。”杨利伟说。刚开始训练时,杨利伟的心率是每分钟140多次,经过训练,降到110次,并且在高负载的情况下,他不用很大的力量去对抗,还能观察别的东西。离心机里的面板上有3个灯,其中的警灯是坚持不住的时候按的,杨利伟从来没有按过。“喜欢的东西,你不能去做;不喜欢的东西,你必须要做,还要常年坚持。这确实是一件非常考验人的事情。”战友翟志刚尤其佩服杨利伟这点。水上应急训练对有些人可能是很轻松的事情,但对杨利伟来说并不轻松,因为杨利伟每次跳水时都要呛水,半天缓不过劲来。但不管怎样,他都按照教练的要求去做,每次都把自己呛得后脑勺疼。杨利伟是一个喜欢吃肉的人,但为了控制体重,他从不多吃。晚上饿了,也没自己加过餐。“要保证训练,你不得不坚持这样做,尽管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杨利伟对记者说。10月16日,杨利伟乘坐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返回地面。在穿越“黑障” 时,他与地面失去了联系,飞船在疾速下降,外面是烧灼的火苗,通红一片,过载达到10个G,噪音冲击有160多分贝。通常情况下,这很容易造成人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意志丧失,“黑视”,甚至直接影响生命。杨利伟努力调整着自己的呼吸和力量,同超重对抗。两分多钟后,飞船冲出黑障区,向着陆场奔去。杨利伟战胜了艰险,也战胜了自己。1.仔细阅读全文,为这则新闻拟写一条导语。答:【解析】 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部分,用来点明新闻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拟写导语时,要抓住并全面概括这篇新闻的主要内容。【答案】 2003年10月15日这一天,成就了一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想,也书写了一名青年军人的特殊光荣。杨利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飞天第一人,是当今青年人真正的偶像。2.文章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讲述了杨利伟的一些事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件事。答:【解析】 新闻的主体部分依次写了杨利伟艰苦训练的五件事,阅读该部分内容,依次概括出来。【答案】 ①克服“空间运动病”;②地面训练;③水上训练;④控制体重;⑤与“黑障”对抗。3.文章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把杨利伟这个英雄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请结合原文,就细节描写的手法举两个例子加以简要赏析。答:【解析】 本文在写杨利伟训练时,主要通过细节刻画来突出其顽强意志。【答案】 示例一:做转椅训练时,“做的时间最长”“头也摆到最大幅度”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杨利伟的严于自律和顽强意志。示例二:进行“离心机训练”时,在高负载的情况下顽强训练,从来没有按过警灯的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杨利伟完全是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的”。4.杨利伟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答:【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由杨利伟战胜艰险,战胜自己,走向成功的事例升华到人们争取成功的一般规律。【答案】 (1)良好的素质为成功提供了可能,但不发展提升素质,就可能与成功失之交臂。(2)成功的里程碑需要用汗水甚至热血浇铸。(3)英雄不是天才,英雄一样有平常人的烦恼和困顿,他们之所以成为英雄,就是因为他们积极应对纷至沓来的困难甚至灾难,以平常心生活,以超常心工作。(言之成理即可)四、写作题《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读后令人振奋的好文章,阅读以后感想肯定很多,请写一段读后感。要求:1.不一定要求全面,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2.字数不少于200字。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