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1种树郭橐驼传预备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doc1种树郭橐驼传预备教案

ID:854409

大小:88.5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本文寓意的理解。2、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三、教学设想   本文为自读课文,且书下注解也比较详细,所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着重解决重点字词,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分析课文,理解寓意,体会注重现实问题的风格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2.掌握“类、固、致、易”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德育渗透点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四)美育渗透点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二.学法引导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2.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现象,可以采用讨论方法,合作学习。3.学生对照课后题目,通过读课文,初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难点:1.“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解决方法:1.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教师做好点拨。2.熟读全文,以读来促进理解。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1.教师补充作者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增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2.教师设置些讨论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3.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与同学商讨研究,做好质疑工作。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本文寓意的理解。2、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三、教学设想   本文为自读课文,且书下注解也比较详细,所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着重解决重点字词,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分析课文,理解寓意,体会注重现实问题的风格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2.掌握“类、固、致、易”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德育渗透点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四)美育渗透点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二.学法引导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2.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现象,可以采用讨论方法,合作学习。3.学生对照课后题目,通过读课文,初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难点:1.“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解决方法:1.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教师做好点拨。2.熟读全文,以读来促进理解。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1.教师补充作者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增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2.教师设置些讨论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3.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与同学商讨研究,做好质疑工作。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本文寓意的理解。2、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三、教学设想   本文为自读课文,且书下注解也比较详细,所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着重解决重点字词,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分析课文,理解寓意,体会注重现实问题的风格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2.掌握“类、固、致、易”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德育渗透点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四)美育渗透点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二.学法引导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2.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现象,可以采用讨论方法,合作学习。3.学生对照课后题目,通过读课文,初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难点:1.“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解决方法:1.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教师做好点拨。2.熟读全文,以读来促进理解。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1.教师补充作者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增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2.教师设置些讨论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3.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与同学商讨研究,做好质疑工作。   六.教学步骤。教学目的:1.掌握“偻”等18个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2.类比的写法,对比的手法。3. 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教学目的】    1、 落实文言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2、 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寓意。    3、 培养学生以现代眼光审视古代文学作品,关注现实的能力。    【教学设想】    1、运用板块式教学,把课堂设计为三个相连的渐进的板快,即“读——准确地读”;“说——理解地说”;“写——感悟地写”。    2、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可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阅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培养文言语感。    3、课文不难,注解也很详细,应放手培养学生自渎的能力,教师适时进行点拨,特别是培养学生推测语意的能力。    4、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的结晶,并与现代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古鉴今,古为今用。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由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好导入。    晋朝陶渊明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朝大诗人李白爱酒,杜甫有诗云“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宋代大文豪苏轼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唐朝的柳宗元爱树,他不仅爱种树,更能从种树中得到做人的道理,做官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篇《种树郭橐驼传》。    二、明确本堂课的三大板块:    “读——准确地读”;“说——理解地说”;“写——感悟地写”。(幻灯出示)    三、读——准确地读:    1、 听读课文。请学生个别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要求:仔细听,认真看,心里读。(朗读完成后,教师指正。)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句读。    3、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整齐自信。    4、 熟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对照翻译,边读边翻译给自己听。教师巡视答疑。 5、 教师检查:    ①学会结合语境,用文言积累和语法常识推断语意:(幻灯出示)   1病偻,隆然伏行。 (病:名次活用作动词,患病)    2故乡人号之驼。(号:名作动,起外号)   3 名我固当。 (名:名作动,给……起名)     4且硕茂,早实以蕃。(实:名作动,结果子;蕃:形作动,多结果)    5 其筑欲密。(筑:名作动,捣土)     6其莳也若子。 (子:名作动,对待孩子)    7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名作动,抓破)     8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长:名作动,管理,统治)    9 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使动用法,使…硕大茂盛)    10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蕃:使动用法,使…早结果;使…多结果)    11见长人者,好烦其令。(烦:使动用法,使…繁多)    12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动用法,使…繁衍生息) ②试着翻译下列句子,做到准确、通顺。(提醒学生注意倒装句式)(幻灯出示)    1、故不我若也。    2、吾又何能为哉?    3、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    四、说——理解地说:    1、说“发现”的话:    你发现郭橐驼有哪些过人之处呢?请你用“我眼中的郭橐驼是一个    的人…”进行评价。(讨论后发言)    教师总结:郭橐驼是一个既平凡又不普通的人。说他平凡是因为他其貌不扬,职业低贱,但他“种树”却很有一套,他种树讲究的是“顺木之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这个道理不仅用在了种树上,更把它用在了为官“治民”中,为官治民讲究的是“顺民之意”。“种树”和“治民”在郭橐驼这里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2、说“关键”的话:    怎样才是顺民之天呢?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直接交待正确的“养人”之术。请用“为官治民应该这样……”,补充出这句关键的话。(先齐读第四段,后说话。)    教师总结:为官治民就应该真正关心百姓疾苦,给百姓自由的空间安排生产,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就已经提出了类似的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柳宗元把“治民”的大道理融在了“种树”这样的小事中写来,显示了他极强的文学功力。    教师补充:孙犁对柳宗元文章这种写法的评价(幻灯出示)    他(柳宗元)的文章都写得很短,却包含着很深的人生哲理。这种哲理,不是凭空设想,而是从现实生活中体验得来。……他还能把自然界、人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政治思想、社会组织联系起来。就是说,他能用自然规律、生活规律,表达他对政治、对社会的见解和理想。使天人互通,把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    ——《谈柳宗元》    五、写——感悟地写:    “文章合为时而著”,但我们现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还是很有借鉴意义。请看漫画《爱与碍》,这幅漫画让你想到什么?请结合当前社会问题写下你的感想。    (幻灯出示漫画,学生当堂写作,交流,教师评点。)    教师总结:我们今天读古人的文章,就要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阅读,来审视,读出我们现代人的感觉。“以古鉴今,古为今用。”这才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的正确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汲取古人的智慧结晶。一、初读文章,矫正读音,整体感知文本。要求:1、放声朗读课文三遍。2、能够正确读音和断句,并初步感知文意。活动: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及停顿,评价该生的朗读情况。二、再读文章,梳理信息,了解人与事的关系。要求:1、轻声朗读三遍。2、在文中勾画出人物(地名、人名、官名)与其相应事件。并动手将这些信息以图表的形式整理成文。活动:请一名学生说明找出的重点词语及其意义和用法,教师做出取舍,分类板书。三、三读文章,完成答题。要求:1、结合课下注释梳理文意。2、结合文本信息,概述出围绕人物的有关事件与人物的品质。活动:1、文章是如何交代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行家的?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对播种完后的态度是什么?对自己成绩的评价如何?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4、郭橐驼对于种树提出了怎样的建议?5、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6、简析文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四、拓展延伸:结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师:残疾人因为身体的残疾,要想谋生,往往就得有一套特殊的本领。出名的有很多,远近都有。谁能举出例子?生:演千手观音的邰丽华生:瞎子阿炳生:写兵法的孙膑生:音乐家贝多芬 师:对。其实,我们知道,这些人并不都是先残疾,后学本领的。但是,最起码能说,他们都没有因为残疾而自馁,而颓废,而沉沦;他们豁达,他们坚强,从而他们赢得了成功!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柳宗元笔下的一位驼背种树人郭橐驼。请每一位同学出声读一遍文章,遇到不认识或不确定的字请你举手向我示意。(学生自由读文章约4分钟。)下面请大家一起读一遍文章。(约3分钟)这位郭橐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郭橐驼的身体是残疾畸形的,也有过人的本领。生:郭橐驼树种得好,而且还懂政治。师:郭橐驼的为人怎么样?生:他是个驼背,乡里人给他取外号“驼”,他不仅不生气,还说“甚善,名我固当”,并且自己也叫自己“橐驼”。可见他很豁达、乐观,这种自信也许正暗示着他也许是个“世外高人”。师:很好,橐驼的为人确实是形丑而豁达,身残而自信。橐驼种树种得极好,我把它概括为:天下奇绝。请一同学来读一读第二段,其他同学们来找一找“绝”在哪里?生:“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无论是把树作为观赏的豪富人还是卖果子为生的人都争着雇佣他,可见他的技术很全面。生:“或移徙,无不活”,我们常说“树挪死,人挪活”,但郭橐驼种的树移植了还能活,这也是他奇特之处。生:“硕茂,早实以蕃”,他种的树枝繁叶茂,结果早且多,说明他种的树质量高,品质优。生:“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别人怎么都模仿不如他,这是他的独门本领。师:看来,郭橐驼种树有“四绝”:一绝——技术全面;二绝——树挪能活; 1、说“发现”的话:    你发现郭橐驼有哪些过人之处呢?请你用“我眼中的郭橐驼是一个    的人…”进行评价。(讨论后发言)    教师总结:郭橐驼是一个既平凡又不普通的人。说他平凡是因为他其貌不扬,职业低贱,但他“种树”却很有一套,他种树讲究的是“顺木之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这个道理不仅用在了种树上,更把它用在了为官“治民”中,为官治民讲究的是“顺民之意”。“种树”和“治民”在郭橐驼这里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2、说“关键”的话:爱也是一种伤害。    怎样才是顺民之天呢?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直接交待正确的“养人”之术。请用“为官治民应该这样……”,补充出这句关键的话。(先齐读第四段,后说话。)    教师总结:为官治民就应该真正关心百姓疾苦,给百姓自由的空间安排生产,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就已经提出了类似的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柳宗元把“治民”的大道理融在了“种树”这样的小事中写来,显示了他极强的文学功力。    教师补充:孙犁对柳宗元文章这种写法的评价(幻灯出示)    他(柳宗元)的文章都写得很短,却包含着很深的人生哲理。这种哲理,不是凭空设想,而是从现实生活中体验得来。……他还能把自然界、人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政治思想、社会组织联系起来。就是说,他能用自然规律、生活规律,表达他对政治、对社会的见解和理想。使天人互通,把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  三绝——树品质优;四绝——独门本领。郭橐驼不仅树种得如此之好,而且还懂得为政之道,他是如何将植树之道移之官理的? 生:他先将自己植树和他植者植树进行对比,然后再将将他植者植树和官吏为政的表现两者加以比较的。师:请同学们将找一找写他植者植树和官吏为政的表现的句子,并用笔划出来。请全体女同学读一读他植者植树的表现,请全体男同学读一读官吏为政的表现。谁来说说他植者植树和官吏为政的哪些表现是相似的?生:他植者植树:“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与此相似的官吏为政的表现有:“旦暮来而呼”,“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并且还“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师:如此植树和治民,结果如何?生:他植者的结果是勤虑害树,官吏治民的结果是繁政扰民。他们的共同点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勤劳反而坏事。师:文章最后,问者说:“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你认为养树术和养人术分别是什么?生:养树术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养人术应该是“顺民之性以养其民”。师:如果我把故事中的两句话:“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抽掉,行不行?生:不行。因为从种树到为政之道作者用了类比的方法,两者表现相似结果才相似。如果抽掉了这两句就不能推出勤虑害树这个结果,那么接就不能推出与此相似的官吏为政“繁政扰民”这个理了。文章主旨的出现就会显得很突兀。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由此我们知道,写一篇文章,要从前面的一个故事得出后面的一个道理,应该写出它们的相似点。看来,这位种树的郭橐驼确实厉害,能从养树之术推知养人之术。那么,这位究竟郭橐驼是真有其人还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讨论)生:我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文章的题目是《种树郭橐驼传》,说明这是一篇传记,并且有具体名号、籍贯、职业等。 生:我认为是虚构的,因为只知道他的绰号而不知其真名,种树的水平好得太神奇了,更何况一个普通种树之人居然懂得治民之法,有点违背常理。生:我也认为是虚构的,它不像一篇传记,更像一则寓言。作者痛恨繁政扰民的现象,但在古代直言进谏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所以作者借助一个种树的故事来警示统治者要顺民之性,让百姓休养生息。师:从形式上看,它确实是一篇传记;但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看来,它应该是一则寓言。所以,本文应该是以传记包装的寓言,或者说是寓言体的传记。郭橐驼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学者的观点是这样的: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设事明理”是寓言最根本的特点,为了明理所设之事既可是真实的,又可是虚构的。本文中,既可能是柳宗元为了表明对繁政扰民的痛恨而虚构了一个橐驼的故事,也可能是生活中确实有那么一个驼背的种树人而引发作者写这样一篇寓言。所以,认为郭橐驼是真实的或是虚构的,都是有道理的,真是“亦真亦幻”郭橐驼。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则更进一步说它是“幻设为文”,“以寓言为本”。鲁迅先生认为他是虚构的。既然是虚构的,我想把这个郭橐驼的故事进一步夸张:“橐驼所种之树不需几年就能长10米,且一年四季都能结果”,这样好不好?生:不好。虽是虚构,但也要符合事理,太夸张,不合事理,故事就站不住脚了,那么后面的理也就站不住脚了。师:我们写文章,为了要表明一个道理,也可以学习设事明理的写法,所设之事既可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像前面《庄子》里的两个人物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也没关系,只要这故事要合情合理;并且这故事和所要表达的道理相似,写好它们的相似点。这亦真亦幻的郭橐驼能将植树之道移之官理,我们同学们能否将所领悟到的写作方法移之写作实践呢?请大家做一个小练习。请根据由事到理要写好相似性的方法,给散文《一棵核桃树》加一个结尾的句子。(印发讲义《一棵核桃树》,学生看文章、写句子。)教学过程:一、课文引入:大家都知道“揠苗助长”的故事吧。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这个故事从反面说明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单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凡事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当中的一个种树高手却从正面给我们讲述了他种树的高招。想知道这个高招吗?  (二)解题(板书课题:种树郭橐驼传)读课文时,要充分利用课文标题,它会告诉读者有关课文的一些信息。从课文的题目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文体是一篇传记,主人公是一位橐驼,他的职业是种树)即主要记叙他种树的情形。(三)一位底层的种树者能值得士大夫阶层的柳宗元作传,肯定有他与众不同的特点,文中的郭橐驼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启发;写人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写?)形丑——性善——技高——理明1、怎么表现他的技高?从两方面:人、树   (侧面、正面)写人的“为观游及卖果者”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什么?(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来说)(四)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柳宗元(公元773一819年),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又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自小喜欢读书,岁便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二十一岁考取进士。顺宗时,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导的主张革新的政治集团。“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多年的贬谪活,使他的身心倍受伤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柳宗元散文文和哲理性散文都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的观点。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于劳动人民。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展。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高峰。   五、课文分析:   第一课时 :语文就是诗意的生活。语文可以引领你欣赏自然山川,可以引领你思考宇宙人生,它更会给你精神上的陶冶,心灵上的净化,让你在滚滚红尘中寻觅到一方精神家园。一、导入《种树郭橐驼传》这一题目显示本文是为以种树为职业的郭橐驼所作的传记,那作者笔下的郭橐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二、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朗读课文。女生朗读第一段男生朗读第二段老师读第三段男女生交替读第四段师生齐读第五段三、请大家结合课文1-4段,自己组织语言表达你眼中的郭橐驼。四、文言知识(一)朗读并解释加横线的词语(投影)1、病偻(脊背弯曲)2、名我固当(给……起名)(本来)3、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滋长,繁殖)4、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尽,使……得到发展)5、既然已(已经这样)古今异义6、其莳也若子(种植,移植)7、根拳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更换)8、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树干) 9、以子之理,移之官理(道理)(治,统治)10、勖尔植(勉励)11、字而幼孩(养育)12、遂而鸡豚(成,养大)(通“尔”)(猪)13、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晚饭)(早饭)(慰劳)14、故病且怠(穷困)说明:学生齐读,教师订正指导,主要是强调字音和断句,尤其是“也、而、且、以”等虚词的语气停顿作用。(二)找出本课三个宾语前置的句子并翻译(1)故不我若也。译:所以他们比不上我。(2)吾又何能为哉?译:我又能做(别的)什么呢?(3)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译:又怎么能使我们繁衍生息而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五、课文内容赏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寓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读与教师导读点拨相结合。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文中阐述的要按客观规律来办事的深刻道理,在阅读中自觉地学会古为今用。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字词,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2.难点:感悟寓言的深刻寓意,分析作者如何用种树之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通课文。2.质疑。教学过程一、导入 古人善于用寓言说明道理,我们以前就学过韩非子的《郑人买履》、《滥竽充数》;《战国策》中的《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柳宗元的《黔之驴》等。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与这些文章一样,也是以寓言的形式来阐述道理的,那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通过介绍种树,阐述了什么道理。二、检测预习,了解情况1.完成预设练习(多媒体显示)2.学生质疑(学生可互相回答,回答错误或答不上再由教师作答,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师预设的问题相关,则灵活处理,可顺势进入下一环节。)3.请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柳宗元(可互相补充,然后多媒体显示)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关键,切入课文1.朗读课文(可散读、齐读、抽读)2.提问:(1)本文题为《种树郭橐驼传》,那么郭橐驼是怎么种树的?(散读课文,找出相关语段及语段中最关键的语句进行概括。)  (下发“探究性学习”材料。)         附:【探究性学习】(摘要)    读寓言,明事理,学创作    一、学习寓言,要注意从作品记述的故事和描写的形象人手,看看作者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文中点明或包含了什么道理,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来理解寓意。说说以下这些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寓意    柳宗元寓言:《黔之驴》、《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罴说》、《蝜蝂传》     刘基寓言:《卖柑者言》、《工之侨献琴》等    二、学习构思寓言故事:    认真阅读古代的经典寓言故事,揣摩古人创作寓言的取材方式和写作技巧;根据提供的话题,尝试构思寓言。    话题:①心存善念 ②懂得感恩 ③ 利己与利人    【教后感言】    提起文言文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我们已经太习惯于这样的教学方法了:先指导学生朗读,尔后教师逐字逐句串讲翻译,尔后重点实词、虚词、句式反复练习加以巩固,尔后学生背诵课文,尔后……老师累了,学生烦了,兴趣没了。    是不是所有的文言文都只能这样教?是不是除了语言学习之外,可以抛弃其他的重要文化信息?    把语言学习的重担交给学生吧,因为每篇课文下都有那么多注解,相信他们能读懂,老师只要在紧要处点拨一下就行了。老师,请你学会偷懒。    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吧。老师是一名指挥,演奏交响乐的任务就交给每一位乐手。你的指挥棒上发出的指令应该是有价值的提问,是引导学生去阅读、思考、理解、探索的信号。    课堂需要热闹,那是学生朗朗的书声;课堂需要沉默,那是学生潜心的品悟。我们老师总是用心良苦,希望眼前的每一位学生都同样的优秀,像自己一样的博学;我们老师总是慷慨得无以复加,总想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传递给学生。所以我们总是不停地讲、讲、讲。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在我们的知识宝库中,有多少知识和情感是我们的老师填入我们的大脑?又有多少知识和情感是由我们自己的阅读品悟获得?    的确,每一篇文章都已经“死”了,因为它们从远古传来,只是静静地躺在语文课本中;但每一篇文章又都是“活”的,它们“色香味”俱佳:那是字里行间闪烁的人生智慧、作者的悲喜交加、行文构思的苦心孤诣……这些都是一种“大文化”,是潜藏在语言背后更鲜活的宝物。难道一篇文章的千古流传不是靠这些而是靠“通假”“词性活用”“宾语前置”?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些宝物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买椟还珠”的故事,不可忘记。    把学生唤醒!    把文章唤醒!师:同学们一定还记得上学期学过一篇文言文《秋水》,是否还记得它选自哪一部书?生:《庄子》。师:在《庄子》中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德充符》中记载着这样的个人物:鲁有兀者王骀(tái),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闉(yīnqí)跂支离无脣(chún)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dòu)肩肩。(兀者:断足之人;闉跂支离无脣:曲足、驼背、无唇之人;脰:颈项;肩肩:瘦小的样子。)这两个人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畸形残疾却有过人的本领。我们猜猜看,他们是真实的人物还是虚构出来的呢?生:虚构的。师:庄子正是用夸张的手法告诉我们只要有过人的本领,形体上的缺陷就会被忽略。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柳宗元笔下的一位驼背种树人郭橐驼。 请每一位同学出声读一遍文章,遇到不认识或不确定的字请你举手向我示意。(学生自由读文章约4分钟。)下面请大家一起读一遍文章。(约3分钟)这位郭橐驼和《庄子》中的这两个人物有哪些相似之处?生:郭橐驼的身体也是残疾畸形的,也有过人的本领:树种得好,而且还懂政治。师:郭橐驼的为人怎么样?生:他是个驼背,乡里人给他取外号“驼”,他不仅不生气,还说“甚善,名我固当”,并且自己也叫自己“橐驼”。可见他很豁达、乐观,这种自信也许正暗示着他也许是个“世外高人”。师:很好,橐驼的为人确实是形丑而豁达,身残而自信。橐驼种树种得极好,我把它概括为:天下奇绝。请一同学来读一读第二段,其他同学们来找一找“绝”在哪里?生:“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无论是把树作为观赏的豪富人还是卖果子为生的人都争着雇佣他,可见他的技术很全面。生:“或移徙,无不活”,我们常说“树挪死,人挪活”,但郭橐驼种的树移植了还能活,这也是他奇特之处。生:“硕茂,早实以蕃”,他种的树枝繁叶茂,结果早且多,说明他种的树质量高,品质优。生:“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别人怎么都模仿不如他,这是他的独门本领。师:看来,郭橐驼种树有“四绝”:一绝——技术全面;二绝——树挪能活;三绝——树品质优;四绝——独门本领。   郭橐驼不仅树种得如此之好,而且还懂得为政之道,他是如何将植树之道移之官理的?生:他先将自己植树和他植者植树进行对比,然后再将将他植者植树和官吏为政的表现两者加以比较的。师:请同学们将找一找写他植者植树和官吏为政的表现的句子,并用笔划出来。请全体女同学读一读他植者植树的表现,请全体男同学读一读官吏为政的表现。谁来说说他植者植树和官吏为政的哪些表现是相似的? 生:他植者植树:“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与此相似的官吏为政的表现有:“旦暮来而呼”,“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并且还“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师:如此植树和治民,结果如何?生:他植者的结果是勤虑害树,官吏治民的结果是繁政扰民。他们的共同点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勤劳反而坏事。师:文章最后,问者说:“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你认为养树术和养人术分别是什么?生:养树术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养人术应该是“顺民之性以养其民”。师:如果我把故事中的两句话:“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抽掉,行不行?生:不行。因为从种树到为政之道作者用了类比的方法,两者表现相似结果才相似。如果抽掉了这两句就不能推出勤虑害树这个结果,那么接就不能推出与此相似的官吏为政“繁政扰民”这个理了。文章主旨的出现就会显得很突兀。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由此我们知道,写一篇文章,要从前面的一个故事得出后面的一个道理,应该写出它们的相似点。看来,这位种树的郭橐驼确实厉害,能从养树之术推知养人之术。那么,这位究竟郭橐驼是真有其人还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讨论)生:我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文章的题目是《种树郭橐驼传》,说明这是一篇传记,并且有具体名号、籍贯、职业等。生:我认为是虚构的,因为只知道他的绰号而不知其真名,种树的水平好得太神奇了,更何况一个普通种树之人居然懂得治民之法,有点违背常理。生:我也认为是虚构的,它不像一篇传记,更像一则寓言。作者痛恨繁政扰民的现象,但在古代直言进谏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所以作者借助一个种树的故事来警示统治者要顺民之性,让百姓休养生息。师:从形式上看,它确实是一篇传记;但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看来,它应该是一则寓言。所以,本文应该是以传记包装的寓言,或者说是寓言体的传记。郭橐驼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学者的观点是这样的: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设事明理”是寓言最根本的特点,为了明理所设之事既可是真实的,又可是虚构的。本文中,既可能是柳宗元为了表明对繁政扰民的痛恨而虚构了一个橐驼的故事,也可能是生活中确实有那么一个驼背的种树人而引发作者写这样一篇寓言。所以,认为郭橐驼是真实的或是虚构的,都是有道理的,真是“亦真亦幻”郭橐驼。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则更进一步说它是“幻设为文”,“以寓言为本”。鲁迅先生认为他是虚构的。既然是虚构的,我想把这个郭橐驼的故事进一步夸张:“橐驼所种之树不需几年就能长10米,且一年四季都能结果”,这样好不好?生:不好。虽是虚构,但也要符合事理,太夸张,不合事理,故事就站不住脚了,那么后面的理也就站不住脚了。师:我们写文章,为了要表明一个道理,也可以学习设事明理的写法,所设之事既可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像前面《庄子》里的两个人物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也没关系,只要这故事要合情合理;并且这故事和所要表达的道理相似,写好它们的相似点。这亦真亦幻的郭橐驼能将植树之道移之官理,我们同学们能否将所领悟到的写作方法移之写作实践呢?请大家做一个小练习。请根据由事到理要写好相似性的方法,给散文《一棵核桃树》加一个结尾的句子。(印发讲义《一棵核桃树》,学生看文章、写句子。)[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深意。2.培养学生以现代眼光审视古代文学作品和关注现实的能力。[学习重难点]以现代眼光审视古代文学作品,关注现实[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有自己的爱好。晋朝陶渊明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朝大诗人李白爱酒,杜甫有诗云“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宋代大文豪苏轼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唐朝的柳宗元爱树,“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便是生动的写照。他不仅爱种树,更能从种树中得到做人的道理,做官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篇《种树郭橐驼传》。二、师范读,生自读(读准字音,把握句读) 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疑问(知识上和认识上)。参考例文:    问者日:“以子之道,移之育人,可乎?”驼日:“我知种树而已,育人,非吾业也。然吾居于乡,见长者督其子之学,不令其从于己之所好也,谆而嘱之,欲使其达己之壮而遂其志也,谓为之计深也,实则不然。善育者,则将顺其喜好也,引而导之,尽其禀赋也。则可使其乐而不知倦也。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五:布置作业:仿写第4段,以下句开头,另写一段,以言育人之道,可适当改写。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育人之理,可乎?”驼日:“``````”板书:养树———类比———  养人术郭:顺木之天以尽其性            顺民之意以养其民      对比他:勤虑害树                       勤政扰民   教师(小结):所谓“小寓言大智慧”(板书之),寓言是可以常读常新的,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处境的人读同一则寓言,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同学们刚才从“种树经”中获得的启示都有独特的理解,很好。     当年柳宗元写这则寓言时,或许没有我们现在想得这么多,   师(追问):那么这篇传的“传主”是怎样一个人?作者记录了他的哪些情况?    生2:“传主”是郭橐驼,是一个驼背,没有名字,“郭橐驼”只是他的外号。    生3(补充):作者并没有记录他的生平事迹,只是记录了他的一种“种树”技艺。    (听过几位同学的发言后,教师总结。)    师:传记,通常记录名人、传人的生平事迹。而本文是给“郭橐驼”这个普通人作传,并且只是介绍了他的一种技艺,那么,柳宗元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传”?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研讨这篇《种树郭橐驼传》。    首先,我来指导大家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六、指导课后“探究性学习”。    课前的准备:教师课前指导学生阅读“高考优秀作文·寓言故事类”(包括《最美丽的鸟》、《上帝的回答》、《“诚信”漂流记》、《百元钞票的自述》等五篇满分作文。)    过程描述:    师:同学们看过这些优秀作文后,有怎样的评价?    生18:这些作文在文体上都用了寓言故事的体裁,比较新颖。    生19:故事讲得比较生动,读起来很有趣味。    生20:作者所构思的故事都有比较深的寓意,耐人寻味。其实作者就是把要阐述的道理用一个故事来表现了,感觉比读议论文要生动有趣些。    师:是啊!应该说寓言是一种不错的文体,值得借鉴模仿。现在高考作文要求“文体自选”,大家多练习一种文体,就意味着多一条写作的路子。    那么写作寓言有哪些最基本的要求呢?    (投影展示)    怎样写“寓言”?    1、编故事:可以是虚拟的,动物故事或生活小事;叙事要有“情趣”;    2、一定要有耐人寻味的“理趣”;    3、“事”与“理”之间一定要有隐喻、象征的关系。    师:今天老师布置给大家“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读寓言,明事理,学创作”。    希望大家课后多阅读一些古代经典寓言故事,比如柳宗元的《三戒》、刘基《郁离子》中的一些名篇,领会这些优秀寓言的深刻寓意,多揣摩古人创作寓言的取材方式和写作技巧,平时多练习构思和写作,“三年磨一剑”,相信大家一定能写出成功的寓言的。下课。     生:我们平时读的传记,一般都是“某某人传”,而这篇传的题目在“郭橐驼传”前面还要加上“种树”两个字,是否有什么特殊的用意?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转向大家)大家平时读到过的传记,通常都是给怎样的人作传?  生(纷纷答):给名人、伟人作传。   师(插问):记录他们的什么情况?   生:记录他们的生平,至少记录他们的某一段比较有意义的人生经历。  三、课堂主要环节 1本文为种树人郭橐驼作传,为什么叫种树郭橐驼传,不叫郭橐驼种树传。  神医扁鹊、石匠、庖丁等等,古代称呼一种职业应该是职业加上姓名的习惯吧。  2你觉得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对你有什么启示。种树有绝活,是社会急缺人才。————人立足社会要有一技之长(当代大学生) 貌丑而心阔,身残而自信。————人的心灵要比身体强大得多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邓小平,拿破仑,敲钟人卡西莫多,贝多芬3郭橐驼的种树经和他植者有何不同?――板书对比  郭:顺木之天以尽其性  他:勤虑害树————在现实生活中,郭橐驼的“种树经”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大家是否看到或听到过和“他植者”类似的情形呢?请大家结合社会生活、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来谈谈,思维越开阔越好,大家可以相互讨论。      (以下是对学生所发表见解的摘要汇总)   ①有学生联系到“教育培养子女”问题。分是学生的命根。例:一父亲让女儿练马拉松,想进入奥运会,只因是他的梦想。“虽曰爱之,其实害之”生活中有类似的现象吗?(可怜天下父母心)可见爱也要有正确的方式,否则爱也是一种伤害。②联系到最近暴发的“印度海啸”现象,人们不能理智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顺应自然规律办事,对沿海地区进行过度开发利用,比如搞建筑、开发旅游项目等活动,破坏了沿海的红树林和近海的珊瑚礁,致使海岸线上失去许多对海浪袭击具有阻挡作用的天然屏障,所以海啸造成的灾难特别巨大。/土壤沙漠化   ③“大跃进”现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七年赶上英国,十年超过美国”等口号是很荒谬的,做法却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所以造成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④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不能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妄图搞独裁,结果被所打败。/台独。4文章除了讲种树,还讲了什么?为官之道,即养人术。(板书)生齐读第四段。译“旦暮吏来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联想:《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呼东西,隳突呼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5用词语概括一下当时官吏们的所作所为?(板书)应该怎样“养人”呢?即结尾的“养人术”具体指什么呢?繁政扰民————顺民之意以养其民。 休养生息:官吏在治理百姓时能顺应百姓生活生产的自然规律,让他们自主地安排生活和生产,并能解除过重的捐税,使他们自由地繁衍生息安居乐业,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无为而治”。引出背景:中唐时代,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国力衰落,老百姓民不聊生。豪强地主兼并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赋税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唐王朝急需休养生息的政策来重振国力,老百姓也需要宽松的政治统治以求安居乐业。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