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精品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苏武传》精品课件

ID:839106

大小:1012.5 KB

页数:29页

时间:2022-02-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苏武传第四单元 134新课导入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5重难点解析26课文小结 新课导入《苏武牧羊》春草年年绿 绿了千年牧歌悠悠唱 唱遍草原有一支歌 也唱了千年奶奶唱给爸爸爸爸唱给我我唱在心间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 苦忍十九年渴饮雪 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 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 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秦时的明月依然明艳汉时的雄关已经不见有一支歌 唱了千年有一支歌 唱遍草原有一支歌 永留人间有一支歌 我唱在心间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3、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目标 班固整体感知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 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汉书》 价值----史学价值: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文学价值: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化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 史书形式-----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编订)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史记》: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纪传体《汉书>》:本纪列传表志 课文主要记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的故事,他被匈奴羁留,但坚贞不屈,历尽千辛万苦,经十九年之久,终得归汉。内容大概 苏武出使的背景简介匈奴:我国历史上北方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和亲政策武帝: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作战取得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 研读课文第1自然段叙述苏武的出身与奉命出使匈奴出使匈奴 以求通好第一部分 第2、3段叙说苏武及其属下被扣留在匈奴的直接原因和苏武临变时的表现缑王谋反,祸及汉使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第二部分 第4自然段卫律对苏武威迫利诱,但苏武不为所动,断然拒绝,苏武并痛骂卫律卫律劝降,威武不屈第三部分 第5、6段记述苏武被匈奴幽禁、流放到北海牧羊所受的折磨和艰苦的生活经历流放北海 持节牧羊饮雪吞毡,此志不渝第四部分 第7、8段匈奴企图利用李陵与苏武的私谊来劝降,李陵以汉朝薄待苏武家室来动摇苏武意志李陵劝降 忠贞如一武帝驾崩,恸哭数月第五部分 第9、10段匈奴与汉和亲,汉朝寻访苏武归汉。临行前李陵置酒送别。苏武终于回到汉朝汉匈和亲,请还苏武历尽艰难,发白归汉第六部分 重难点解析问题探究1.文章是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提示】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苏武留胡十九年,历经坎坷曲折,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 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大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于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煴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的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2.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提示】(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提示】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3.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权威、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来看,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课堂小结退出本文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