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x
加入VIP免费下载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x

ID:828907

大小:2.48 MB

页数:30页

时间:2022-0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群文阅读 学习目标1.了解《礼记》《孟子》的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知识。2.深入理解《大学之道》“三纲”“八目”的体系。3.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文化常识积累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戴圣编纂的。《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文化常识积累 1.读准字音预习检查 3.一词多义 5.文化常识庶人:指平民百姓。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疏通文本 梳理结构 《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抓住这“三纲”“八目”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我们就会逐渐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培养、扩充这些善端,才能不断地提高完善自己。概说内容 1.你是如何理解“大学之道”之中的“大学”的?明确所谓“大学”,是与“小学”相对而言的。按照朱熹的说法,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的社会生活知识与礼仪;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很明显,“大学”和“小学”阶段的任务是不同的。“小学”学习的内容更多是立足社会所需要的生存和生活技能,而大学则在于道德的提升,这种提升,不仅指自我提升,也包括影响别人,对社会起到推进和示范作用,使整个社会都能达到一种完美的道德之境。合作探究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的“道”,你是如何理解的?明确这个“道”就是“根本原则”的意思。大学之道,就是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3.《大学之道》中提纲挈领地论说了“三纲”“八目”的体系,那么“八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明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4.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了“性善论”。“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明确“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合作探究 5.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不忍人之心”的理解。明确“不忍人之心”即为“不狠心对待别人的心”,它包括“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人人都具有的本性。扩充“不忍人之心”才能修养自身,福泽社会。在现实生活中迷路的人,关键应把“不忍人之心”找回来,恢复其善良的本性。合作探究 6.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理解。明确孔子列举了三条纲领。这三条纲领不是并列的,而是一个逐渐推进的关系。纲领的第一条是“明明德”。“明明德”中的第一个“明”是动词,是彰明的意思。“明德”,是指美好的德行。孟子是主张“性善论”的,认为人天生就有美好的德行,只是因为被欲望所遮蔽,所以才会晦暗不明。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去掉那些蒙蔽在我们心灵上的东西,让自己光明美好的品德彰显出来。纲领的第二条是“亲民”。“亲民”就是亲近爱抚民众。纲领的第三条是“止于至善”。它的意思是达到“至善”的境界。以现代人的视角来审视,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宗旨的儒家教育理念是有其特别之处的。它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一个道德完善并对社会道德建设有高度热诚与责任感的君子,而不仅仅是一个掌握生存技能的劳动者。合作探究 7.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还要不要后天的学习呢?请结合《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具体内容,谈谈这个问题。明确要。人有“四心”,也就是有“四端”。“端”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萌芽,需要后天不断地培养呵护,这些萌芽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仁者。8.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明确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但人们的社会活动,会使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合作探究 9.请结合《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简要分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明确《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表现了《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喜欢使用譬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特点。(1)语言气势雄健。李泽厚说,孟文以相当整齐的排比句法为形式,极力增强它在逻辑推理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力量,从而使其说理具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以上四个句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不仅气势上得到了提升,且其所要表达的“性善论”基本思想,也清晰明了,使人印象深刻。(2)善譬巧喻。孟子的比喻浅近平易而生动有趣。他往往以生活常理就近设譬,运用灵活,精辟允当,一语中的,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用了比喻的手法,就像火开始燃烧(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就像泉水开始流出(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将“扩而充之”的意义深入浅出地进行了阐述。合作探究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而“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那么,学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后,你认可孟子的“性善论”吗?明确观点1:认可。孟子的“性善论”肯定了独立人格,主张人格平等。孟子从人性本善出发,加上对仁义礼智扩而充之的补充,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鼓舞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大学》“八目”中,修身是核心。在孟子看来,人人皆有善心,然而关键在于保持住它。“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也就是说,孟子认为这些修养其实就是仁德、道义。只有具备了仁义,万物才能“备于我”。由此看来,孟子通过“性善论”塑造出一个重视自身修养、有责任心、心怀天下的大丈夫形象。作为封建社会的“劳心者”,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居仁由义,涵养自身又能保持思想独立,从而实现了其道德价值和政治价值,真正做到了“朝闻道,夕死可矣”。合作探究 观点2:不认可。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也就是说人类的本性是相似的,差别在于后天的习染。“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也就是说人性本无善恶之分,生即是性,性即是生。事实也是如此,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不同的个体,不论其本性是善是恶,都受到后天的教化的影响。一个人如果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接触的都是讲究仁义礼智的仁人,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事物,试问他要如何去行恶?相反,如果一个人从小生活在很糟糕的环境中,周围都是一些鸡鸣狗盗之辈,他又如何知道善?人的本能和天性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善恶,但这种天性和本能并不起决定作用,更重要的是其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这也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合作探究 比喻论证法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中善于运用比喻说理,“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采用喻证法将“扩而充之”的意义深入浅出地进行了阐述。喻证法,也叫比喻论证法,是议论文中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喻,来证明文章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使用比喻论证法,可以使文章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让读者更易理解。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要精选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手法探究 2.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作为喻证的喻体与作为比喻的喻体不同。比喻的喻体是为了强调特征,描绘事物,侧重形似,以形比形;而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力求神似,以义取形。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证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3.精剖喻体,丝丝入扣。在《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将喻证法运用得炉火纯青。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的几个组成部分。这些比喻十分贴切,由此说明的道理令人信服。4.运用比喻论证一定要进行必要的分析。因为有了分析,才使比喻论证更好地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如果用故事作比喻,一般要概述故事的内容,以帮助读者理解,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手法探究 迁移练笔请以“老师·树根”为写作对象,运用喻证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议论文。参考答案:也许是约定俗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似乎成了老师的专利,多少人用它来赞美老师、讴歌老师,以此表达他们无限的崇敬,然而在我看来,与其把老师比作春蚕、蜡炬,不如把他们看成一条强大的树根。你看那高高的钻天杨,巍然屹立着,茎干粗壮,枝叶繁茂,风吹不垮它,雨打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是谁在支持着这个顽强的生命?那就是树根。它深深地埋藏在地底下,不断吸取水分、养料,满足枝叶的生长需求,尽管在你赞叹大树的繁茂时几乎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尽管在你盘算树的价值时忘了这价值从何而来,它依然默默地吸取着、奉献着,从不想钻出地面炫耀自己,相反,为了更多的水分,更丰富的养料,它总是越扎越深,越扎越远。可见,树根有着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这一点,不是与教师完全相同吗? 结束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