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A版】高中语文-《祝福》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8A版】高中语文-《祝福》教案

ID:806827

大小:11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祝福》二.学习目标通过讲解《祝福》,达到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剧命运。2、欣赏小说中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艺术效果。3、掌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三.知识归纳总结鲁迅人生的几次转折点1、家道破落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2、弃医从文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3、痛苦的婚姻1906年,远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在母亲的反复催促下,终于不很情愿的启程回国。母亲想让鲁迅回家完婚,鲁迅回答说,让姑娘另嫁人为好。但母亲却来电报说:母病速归。回家后的第二天,婚礼举行。夫人是朱安,鲁迅曾说过“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朱安,小脚,没有文化,比鲁迅先生大三岁,与鲁迅先生实在没有共同语言,他们名存实亡的婚姻维持了十九年。到1925年3月,鲁迅收到许广平的第一封信,于是开始了新的生活。鲁迅时年45岁,许广平27岁,朱安48岁。翌年,鲁迅与许广平离京,于1927年在上海同居。这段漫长而痛苦的婚姻给鲁迅先生影响很大,使他对中国的妇女问题有更深切的体会。也可以说小说《祝福》是这个思考的结晶。【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四.课文分析《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人物分析:1、鲁四老爷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因循守旧。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捍卫者。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开始皱眉,讨厌她是寡妇。后来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转折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可见就是一个谬种!”有钱人的“祝福”,是要“吉利的”,他们嫌寡妇乞丐在这时死去,是“不吉利的”。2、四婶祥林嫂走后,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做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3、柳妈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说祥林嫂死后会被她的两个死鬼男人抢,会被锯开来,捐门槛可以赎罪,这些话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没想到冬至祭祖时节,无论她怎么努力干活换来的却只是四婶的呵斥,紧接着第二天,祥林嫂的眼睛便“窈陷”下去,4、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祥林嫂年谱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二十九或三十岁阿毛三岁。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三十一二岁深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至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三十四五岁三十R五六岁沦落为乞丐。三十六七岁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R五凌晨离开人世。祥林嫂“一逃”、“一撞”、“一捐”、“一问”,这些情节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悲剧的?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伦理迫使她守节,可贫穷又不让她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5、小说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1)我和祥林嫂会面于鲁镇的祝福仪式中。(2)“我”和鲁四老爷的联系与区别联系:血缘关系区别:鲁四老爷是老监生,没有任何改变,而“我”是新党、知识分子。(3)“我”和祥林嫂之间的三问三答,可以看出“我”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㈠“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也许有罢——我想。”【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㈡“那么,也就有地狱了?”“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㈢“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从这些对话和“我”自剖自析的心理活动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这个离开五年后重回鲁镇的知识分子,由于受到民主思想的洗礼,鲁镇的苦闷、凝固的气氛使他不能忍受,他同情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但又无力改变,虽觉得不安,但又竭力摆脱内心的困扰。(4)小说中的“我”有鲁迅先生的影子。怎样看待鲁迅先生在作品中体现的“孤独”、“无奈”、“困惑”?正是将矛盾和困惑作为创作的动力,才使鲁迅得以从具体历史出发,而又并不限于历史环境,深化对人类大困境的揭示,从而使作品具有永恒的美学意义。只要我们放下乐观主义的面具,不是简单的斥之为消极,不是虚伪、胆怯或自欺地辩护自己的生活进入了乌托邦世界,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份困惑和绝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鲁迅的作品进行平等的交流,而不是轻松地将它们视为过时的历史文献。写作特点:1、小说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采取了倒叙手法。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1)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2)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2、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因为“四叔”是与“四书五经”中的“四书”的读音是相同的,而且为了明确这种暗示,鲁迅特地在鲁四老爷书房的案头放上了一部《四书衬》。这是非常具有隐喻特征和象征意味的。书房可以看出四叔的思想保守落伍,同时书房又有些破败,比如对联一半脱落,《康熙字典》未必完全,显示出四叔并非一个治学严谨的道学家。“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与他骂祥林嫂是谬种形成鲜明对比,具备讽刺意味,写出了四叔的虚伪。3、分析小说的肖像描写【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1)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2)肖像: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3)眼睛的描写祥林嫂眼神的变化反映出祥林嫂命运的变化,我们读祥林嫂的眼睛,就读出了祥林嫂一生的坎坷磨难,正所谓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刻画祥林嫂眼睛的时候,鲁迅先生仅仅借用了几个动词“顺”“直”“瞪”“瞥”“轮”,就体现出旧社会是怎样让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力量的祥林嫂一步步走向死亡之路的;即便是同一个动词,也有丰富而不同的含义。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是“顺着眼”,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也还是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又一个“顺”字,说明祥林嫂尽管再次守寡,尽管失去了一个惟一将来可以依靠的儿子,但她仍然安分耐劳,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毅然决定还是靠自己的双手来挣钱,来养活自己,进而说明祥林嫂是一个不易被生活压垮的人。镇上的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也还和她讲话。但音调与先前已不同,笑容也冷冰冰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一个“直”字道出了她整日陷在深深的思念与痛苦中,根本没有顾虑别人对她的态度。她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讲述阿毛的故事,感觉到别人的态度时,“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又一个“直”字,写出了她的吃惊,她的尴尬。她似乎第一次感受到别人对她的不友好。她不敢向人们讲述阿毛的故事了。于是当她看见别人的同阿毛差不多大的孩子时,别人也知道了她的脾气,便似笑非笑地问她道:“你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这时“她单是一瞥,并不回答一句话”。这个“瞥”字,又写出了她的无奈、她的内心的痛苦、她的失望与无声的抗议。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于是人们便找到了新的趣味,那便是笑她额上的伤疤。她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这个“瞪”字,写出了她的无奈,她的反抗。当柳妈告诉她,说她死后会被她的两个死鬼男人抢,会被锯开来,捐门槛可以赎罪时,她显得非常地恐惧,非常地伤心。“第二天早上起来后,两眼上都围着大黑圈”,很明显她一夜都没睡着,烦恼了一夜,伤心了一夜,她要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她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去捐了一条门槛,自以为她的身份,她的名誉会发生改变,没想到冬至的祭祖时节,无论她怎么努力干活换来的却只是四婶的呵斥,紧接着第二天,祥林嫂的眼睛便“窈陷”下去,说明她这一次所受打击之大,整个人的精神都垮了。当她临死之前看见我时,“是瞪着眼睛向我走来”,又一个“瞪”字一方面表明她未老先衰,视力已相当不行;另一方面表明她看见“我”了,就像看见救世主一样,害怕“我”走失。而她此时的脸上已经看不见喜怒哀乐,她衰老消瘦得有如木刻,“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说明祥林嫂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的悲哀,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4、分析小说重复的运用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五.典型例题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认真阅读祝福的第一部分,大致确定祥林嫂死于腊月二十几?答案:“我”是在“送灶”的这一夜回到鲁镇的,(开头的第三行“送灶的爆竹”,送灶是腊月二十三)在鲁四老爷家里呆了两天,“我”遇到祥林嫂是“昨天下午”,“又过了一夜”,所以我从短工那里知道祥林嫂死的消息是二十R五日或二十六日“晚饭前”。短工说祥林嫂是昨天夜里死的,即二十四或二十R五夜里。“我”回忆祥林嫂的半生事迹是在二十R五或二十六上半夜。“我”给“极响的爆竹声惊醒”,当时在二十六或二十七日“五更将近的时候”,鲁四老爷祝福正是这个时候。(2)在小说中找到祥林嫂两次微笑的地方,并分析两次微笑如何体现祥林嫂的性格?答案:祥林嫂露出的两次笑容:一次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家做工的时候,“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真心实意地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心理。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行动,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的生活的甜蜜回忆。在写法上,这是伏笔,为鲁镇人嘲笑祥林嫂又提供新的资料,同时也是“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反衬写法。(3)在小说中有几次描写了雪?并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发展与人物个性所起的作用。答案:是指小说中四处看似轻淡点染、实际上却颇具意蕴的飞雪描写。第一处是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第二处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第三处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有两句,点到即止:“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这里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4)以下账单体现了民国时期劳动妇女是怎样受政权、夫权、神权的压榨的?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②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⑤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答案: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千,花了五十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千,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2、阅读语段“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至“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答下列问题:(1)语段中关于我"的细节描写,折射出“我”(限2字)的性格特征,从这三个角度可以看出来,即:①(不超过16字)②(不超过16字)③(不超过16字)(2)“我”的答话,反馈到祥林嫂身上,对于她的悲剧命运产生了催化剂作用,这是因为(从两方面回答)①这些答话(不超过16字)②这些答话(不超过18字)答案:(1)软弱①对于封建迷信未公开否定②无力帮助祥林嫂挣脱封建迷信的桎梏③未正视祥林嫂所提问题。(2)①在祥林嫂死寂的心灵上掀起了波澜②促使祥林嫂带着对死后的恐怖离开了人间。3、新加坡的考题(1)祥林嫂两次到鲁四叔家里当佣人,给主人留下什么不同的印象?这反映了什么事实?(2)鲁迅的小说《祝福》,深刻地描写了旧中国农村中的落伍思想和迷信风俗。试举例加以说明。(1)(2)答案略。(3)鲁迅的《祝福》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试举例说明。《祝福》这个题目是怎样来的?答案:“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4)试说明祥林嫂前后两次到鲁四老爷家当女工的不同形象。(5)试从结构与语言两方面来评述《祝福》的艺术特色。【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4)(5)答案略。(6)鲁迅在《祝福》里,对鲁镇社会环境的描写,着重表现哪几点?答案:保守落后,沉重压抑,妇女受压迫(7)鲁迅在《祝福》中,巧妙的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答案略。(8)试以《祝福》中柳妈和短工二人为例,说明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批判。注:对麻木民众的批判。答案:短工“简捷”与“淡然”的话(9)试分析鲁迅在《祝福》中如何利用“倒叙”和“第一人称”的手法。答案略(10)试分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两次不幸的婚姻。作者借此反映什么社会问题?答案:妇女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遭受着压迫。【模拟试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监jiàn生(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人叫监生)寒暄Ruān(太阳的温暖)B、形骸hái(骸骨)荸荠bíqí(一种多年生草木植物)C、讪讪shàn(难为情的样子)拗niǔ他不过(扭的意思)D、惴惴zhuì(忧惧不安的样子)歆Rīn享(这里指神奇的祭品)2、形近字组词喧()暄()渲()煊()抵()诋()砥()祥()详()悚()竦()谬()缪()竞()竟()3、品位语段(1)品味“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一段话的妙处。(2)“只有四叔且走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四叔为什么骂祥林嫂是“谬种”?(3)“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本段中“特意”“满足”表现了这些老女人怎样的心理?(4)小说以“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收束全文的美学价值何在?(5)“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一句中“百无聊赖”和“尘芥堆”的含义是什么?4、阅读下面两段课文,回答问题。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①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②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③。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④,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1)画线①“活得有趣的人们”是指A、鲁镇所有的人B、“我”和所有认识祥林嫂的人C、受封建礼教毒害而厌恶祥林嫂的人们D、鲁四老爷等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人们(2)画线②“总算”在文中的意思是A、祥林嫂终于死去了,“我”不必再为她感到不安,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B、祥林嫂终于死去了,她总算得到解脱,不再受痛苦的折磨了。C、祥林嫂终于被迫害至死,这是不可避免,无可奈何的事情。D、祥林嫂终于死了,不会再令“活得有趣的人们”怪讶了。(3)画线③全句的含义是:【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A、凡是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他,这对别人或对他自己,也都还不错。B、祥林嫂这个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死了,讨厌见她的人不会再见到她了,这对别人和对自己,也还都不错。C、这是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D、这是激愤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对鲁四老爷的憎恨。(4)画线④中“惊醒”的含义是:A、从沉思中惊醒B、从睡梦中惊醒C、从麻木中惊醒D、从迷惘中惊醒试题答案1、A2、喧宾夺主、寒暄、渲染、煊赫、抵挡、诋毁、砥砺、慈祥、安详、悚然、竦身、谬论、绸缪、竞赛、毕竟3、(1)这段话寥寥数语,就已勾勒出年底压抑沉闷的气氛,为故事的发生,人物的命运都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乐景不乐,叫人只觉得沉郁。此处“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爆竹的“钝响”全无美感,同时,我们从如此暗淡的色彩和悲哀的情调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倾向。(2)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捍卫者,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和破坏他所信奉的统治秩序的行为。女人再嫁,这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上,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是不能容忍的。更何况她死在“祝福”的时候,所以鲁四老爷骂她是“谬种”。(3)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冷漠。这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并不是真心地同情她,而是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猎奇之后得到一种“满足”,以他人的痛苦,填补了自己空虚的生活。(4)这样写将鲁镇的祝福景象与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的惨象形成鲜明对照,并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深化了小说的主题。(5)“百无聊赖”指祥林嫂无论是生活上还是感情上都没有寄托依靠;尘芥堆即垃圾堆。形象说明了祥林嫂之类的没有任何依靠的穷苦人就像垃圾一样被鲁四老爷之类的人遗弃。4、(1)D(2)D(3)C(4)A【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