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谏逐客书》
加入VIP免费下载

李斯《谏逐客书》

ID:805497

大小:39.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谏逐客书李斯[学习要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全文分五段,各段的论点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的。2.李斯抓住秦欲统一六国这一战略问题来剖析纳客之利、逐客之害,极有说服力。3.掌握本文所运用的正面论说与反证推论相结合的说理方法,以及铺陈手法,并说明它们的作用。4.指明本文所采用的排比、对偶两种主要修辞手法。[写作背景简介]20 谏逐客书李斯[学习要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全文分五段,各段的论点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的。2.李斯抓住秦欲统一六国这一战略问题来剖析纳客之利、逐客之害,极有说服力。3.掌握本文所运用的正面论说与反证推论相结合的说理方法,以及铺陈手法,并说明它们的作用。4.指明本文所采用的排比、对偶两种主要修辞手法。[写作背景简介]20 李斯是战国后期楚国上蔡人,后入秦国做官,在秦国统一天下、巩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是我国秦汉之际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谏逐客书》是他写给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的一个奏疏。由于这个奏疏使秦王撤销了“逐客”的成命,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解决了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因而被司马迁全文收录在《史记·李斯列传》中,并成为一篇流传千古的典范的议论文。客,就是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别的诸侯国的人。谏逐客,就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那么,秦王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根据司马迁《史记·20 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秦王下逐客令是在公元前237年,距秦统一天下还有16年。时处战国末期,几个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十分激烈。泰国最为强大,由它来统一天下的局势已相当明朗。其他诸侯国都惧怕秦国并吞自己,因而就千方百计地遏制秦国向外扩张。就在这时,韩国利用秦国大力进行水利建设的机会,派了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工到秦国去,劝说秦王修筑一条很长的灌溉渠,目的是想以浩大的工程,耗费秦国的人力、财力,使它难以对外用兵。可是不久,这一阴谋被发觉了。于是,秦国宗室的贵族大臣就联名上书,要求秦王下令逐客。李斯本来是楚国人,当然也在被逐之列。就在这种情况下,他挥笔写下了这个奏疏,并收拾行装出走。由于这个奏疏写得有理有力,因而使秦王立即撤销了逐客令,并派人把李斯从半路上追了回来。[疑难词句解释]1.臣闻吏议逐客“吏”在后代一般指低级的小官,但在先秦特别是春秋以前,大小官都可称“吏”。这里的“吏”宜理解为“大臣”。2.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这里作使动用法,招来之意。3.此五子者,不产于秦;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注意第一、二两句中“生”、“产”的用法与现代正好相反,人用“产”而物用“生”。第三、四句在对文中两者混同。4.民以殷盛,国以富强20 以:介词,表示原因,后面省略了宾语,可以译为“因此”。5.百姓乐用乐:意动用法,以被使用为乐。6.制鄢、郢鄢、郢是楚国先后建都的地方,这里即指代楚国。在修辞中,这是借代的手法之一,以部分代全体。“制”,在这里只是指战略上遏制,并不是实际上控制。7.使之西面事秦面:动词,面向。“西”是它的状语,“西面”整个词组作“事秦”的状语,表示方向,因秦在西方。8.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名”、“实”相对,“国”、“秦”所指相同。这两句话在修辞上属于互文,实际上只是一句话,即使秦国没有富裕强大的名声和实际。9.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两“为”字意义、用法不同。前一“为”用在动词前表示被动,“为用”是“被使用”;后一“为”字是动词,“20 成为、作为”之意。“采”是名词,“色采”的“采”,引申为绘画的彩色颜料。10.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三句结构相同。两“者”字均通“则”。11.是故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让:辞让,拒绝。就:与“成”同义。12.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地无四方,民无异国”的“无”为“无论”之意,与“无故”的“无”(“没有”)不同。无敌:意思是没有人可与之匹敌,“敌”不是敌人。13.却宾客以业诸侯“业”原意是“事业”,活用作动词是“成就事业”的意思,这里带了宾语,是使动用法,“使……成就事业”的意思。[层次结构剖析]20 从文章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李斯写这个奏疏的目的是劝说秦王不要驱逐客卿。全文分五个段落来说明其中道理,这五个段落就是课本上所分列的五个自然段。第一段,提出总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是统领全文的总纲。这个开头十分简洁明快。所谓简洁明快,一是起句即见事实,即一开头就点明了文章议论的中心事件是驱逐客卿问题;二是起句即见用意,即一开头就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论证逐客是错误的。这里还要进一步体会到的是,这种简洁明快中含藏着一种斗争策略。《谏逐客书》是写给一个特殊的读者——秦王看的,旨意又是反对这个至高无上者的“逐客”成命,而李斯本人也在被逐之列,因此,这个奏疏的得失,不仅关系到秦国的命运,而且关系到李斯本人的利益。这就要求奏疏特别注意策略和分寸。当时韩国水工事件,已闹得朝廷上下沸沸扬扬;秦国贵族借机排挤打击客卿,矛盾十分尖锐。对此,李斯却只字不提,只用“臣闻吏议逐客”20 六字,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且态度谦卑,语气缓和,这就避免了对主张逐客的权贵们的刺激,绕开了许多可能发生的纠缠,并给秦王留下了回旋的余地,便于他收回成命。第二段,通过铺陈秦国发展史上四位君王任用客卿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实,说明没有客卿的功劳,就没有秦国今天的富庶和强大。这一段不惜笔墨连举任用客卿成就最大的四位君王为例,是为了强化论据,加强说服力。四个例证,虽然都是说明“以客之功”的道理,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写缪公用客卿,重在广纳人才;写孝公用客卿,重在变法治国;写惠王用客卿,重在四面扩张;写昭王用客卿,重在打击豪门。其实四君重用客卿,富国强兵,对外扩张,有许多共同之处,这里故意避同取异,变化角度,既突出了各自的特点,又避免了雷同之嫌。“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20 一句,结上启下,由摆事实转入讲道理,由正面例证转入反证推理,事、理相生,正、反相成,充分说明了客卿的重要作用。第三段,通过对秦王喜爱的并非产于秦国的珍宝、美色、音乐等大量事实的铺陈,说明唯独在用人上排斥客卿是错误的;同时进一步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方略。这一段有两层意思必须准确把握:第一,极力铺陈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突出这些玩好之物都是别的诸侯国所产,从而与秦王唯独在用人上排斥客卿构成对比,说明秦王下逐客令是与自己的其他作为相矛盾的,是违背常理的。第二,通过秦王喜爱别国出产的“物”、而排斥别国投来的人这一对比,说明秦王“重物轻人”的错误倾向,并进而指出这一轻重倒置的做法,是与秦王意在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第四段,从理论上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与害:纳客就能“无敌于天下”20 ,逐客则是削弱了自己、资助了敌人。如果说前面两段侧重于摆事实,那么这一段则主要是讲道理。先以泰山、河海作譬,说明纳客的重要;再以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历史事实,说明广罗人才的重要;接着用“今”字一转,落实到秦王“却宾客”的严重危害上,古今对比,利害彰明。第五段,指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总结全文。这最后一段,针对前面各段来收结:“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一句,结第三段之意;“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一句,结第二段之意;“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一句,结第四段之意;最后“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一句,回应第一段“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的中心论点,把逐客之“过”上升到亡国的高度,强化了主题,收结全文,十分有力。总之,全文中心集中,层次清楚,结构紧严,行文简洁。20 [思想内容述评]秦国贵族借韩国水工事件鼓噪驱逐客卿,实质上是一次排斥打击异己力量的争权夺利之争,这一做法对秦国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是十分有害的。李斯在这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据理力争,说服秦王,扭转危局,说明他是有胆有识的。全文处处从能否制服诸侯、统一天下的根本利益出发,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既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又符合当时广大人民反对战乱、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是有其历史的进步意义的。[艺术特色举要]这是一篇收到理想效果的论说文,把握它的艺术特色,应围绕它为什么能说服秦王这一中心,从论点确立、论证方法和语言运用多方面去考虑。大体说来,有如下几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抓住秦王的最大欲望,逐层推进,步步升级,以求最终说服秦王。20 时处战国末期,几个大国逐鹿中原,秦王的最大欲望就是尽快并吞六国,一统天下。因此,凡违反这一欲望者就难以立足,凡有利于达到这一欲望者就容易被接受。李斯正是从秦王的这一最大欲望出发,把每个层次的论点,都集中在这样一个根本利害关系上: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可能亡国。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击中了要害。而且,这种环环扣击要害的写法,并非轻重不分、简单重复,而是由远到近、由轻到重、层层推进、步步升级的。大体说来,第二段道古,第三段论今,第四、五段说到将来,时间推移有序;道古是借鉴历史,论今是现实是非,将来是家国命运,利害渐趋切要。道古的结论是,没有客卿的功劳,就没有秦国今天的富强;将“统一天下”之意留在言外,让秦王思而得之。论今中则通过“用外物”与“逐客卿”的自相矛盾,引出“重物轻人”不是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结论,这就直接落到“统一天下”20 这一关键问题上,切中了要害。第四段的结论是,逐客就等于“借寇兵而赍盗粮”,削弱了自己而资助了敌人,这比前一段又进了一步。最后一段的结论是,逐客不仅谈不上统一天下,而且要亡国,这就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了极点。这种由轻渐重、步步进逼的内在结构特点,是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的,它不仅避免了开首突冗冲撞、造成相反结果的可能性,而且可以使被劝说者在不知不觉中就落入了劝说者的思想轨道,从而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二、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说话。第二、三段泼墨最多,主要是摆事实。第二段铺陈了秦国发展史上四位君王“以客之功”的事实后,用“客何负于秦哉”一句反问,不用多说,逐客之过自明。第三段罗列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使“用外物”与“逐客卿”20 构成鲜明对比,逐客之不合理也昭然若揭。先以大量事实诱导,后以简洁而切要的结语点拨,论据充分,点拨警策,说服力倍增。事例是切近的。秦王想统一天下,就用秦国历史上“以客之功”的君王为例;秦王偏爱珍宝、美色、音乐,就大力铺陈这方面的例子。事例切近、熟悉,使对方易于理解,便于接受,说服力自然就强。事例是典型的、重要的。秦国历史上国君很多,为什么只选写四个?因为这四个君王在重用客卿、使秦国富强方面,成就最突出,最能说明纳客之利、逐客之害。用最罕见的珍宝、美色、音乐为例,也是这个道理。事例的典型性,强化了说理的根据和份量。三、正反并论,利害对举,反复对比,透彻有力。本文反复采用正面论述和反面推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说理。第二段中,四位君王“以客之功”的事实是正面例证,“向使……”一转,则折入反面推理。第三段中,“用外物”与“逐客卿”、“重物”与“轻人”20 的双重对比中,也包含着正反论证。第四段中,五帝三王之成功与今秦王之“借寇兵而赍盗粮”也是正反论证。正面论说以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一正一反,一利一害,两相对照,是非更明显,利害更昭晰。细推全文,正反论证中处处交织着昔与今、物与人、纳客与逐客、利与害、损己与益仇、统一与亡国的鲜明对比,确实是做到了论证切中腠里,劝谏精警逼人。四、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的大量运用。二、三两段用大量事实说话,采用铺陈手法,论据充实,文气饱满。铺陈要有变化,否则会产生烦琐、臃肿之感。本文铺陈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角度的变化,连写四位君王“以客之功”的事实,各取一个侧重点。二是句式的变化,罗列大量珍宝、美色、音乐,语意相同,但句式不同。三是用词的变化,写缪公八方求士,用“取”“得”“迎”“来”20 四个近义词,避免重复;写惠王四面扩张,用“拔”“并”“收”“取”“包”“制”“据”“割”八个动词,灵活多变;写秦王获取珍宝,用“致”“有”“垂”“服”“乘”“建”“树”七个动词,分别与一定的名词搭配,贴切自然。由于铺陈中角度、句式、用词的同中有变,变中有同,所以铺陈虽多,仍能一气贯通,做到了恣肆与严谨的相辅相成。排比句的大量运用,也是本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排句接踵联翩,犹如长江波涛滚滚而来,语意畅达,气势充沛,感染力很强。不少排句具有对偶的特点,更增强了句式的对称美和音调的节奏感。本文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和对偶等方法,不仅具有不少赋的特色,体现了先秦散文向汉赋的过渡,而且大大强化了语言的说服力量。[译文]我听说大臣们主张驱逐客卿,私下里认为这样做错了。20 以前秦穆公访求贤士,西面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东面从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和公孙支。这五位贤士,都不是在秦国出生的,但穆公任用了他们,兼并了二十个诸侯国,就在西戎称了霸。秦孝公采用了商鞅的法令,移风易俗,人民因此而丰足,国家因此而富强,百姓乐于被使用,诸侯亲近顺服。俘获了楚国和魏国的部队,攻取了上千里的土地,国家至今太平强盛。秦惠王采用了张仪的计谋,攻占了三川之地,西面并吞了巴蜀,北面拿下了上郡,南面攻取了汉中,囊括了楚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遏制了楚国,东面占据了成皋这个险要之地,割取了肥沃富饶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面朝西方来侍奉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今天。秦昭王得到了范雎,废掉穰侯,放逐了华阳君,强化了王室,抑制了豪门贵族,象蚕吃桑叶一样逐步兼并了各国诸侯,使秦国成就了帝王之业。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才建立了功业。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当初假如这四位国君都拒绝客卿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秦国没有富庶的实际和强大的名声了。20 现在陛下您获得了昆仑山出产的美玉,拥有了随侯珠、和氏壁这样的珍宝,挂着光如明月的宝珠,佩带着太阿宝剑,骑坐着纤离宝马,竖着有翠羽编成的风形装饰物的旗帜,设置着用灵鼍皮蒙成的鼓。这几种宝物,秦国一样都不出产,而您却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必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然后才可以用的话,那么,夜光壁就不会装饰在朝延上,犀角、象牙雕制的器物就不会成为赏玩之物,郑国、卫国的女子就不会充满后宫,而駃騠一类的骏马就不会挤满外边的马棚,江南出产的金器锡器不会被使用,而西蜀出产的丹青也不会作为绘画的颜料了。凡用来装饰后宫、充塞堂下、使人心意高兴、耳目愉快的东西,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然后才可用,那么,宛地珍珠装饰的头簪,镶着珠玑的耳环,东阿丝绸做成的衣服,五彩刺绣的饰品就不会进献到您的前面,而那些随着时尚变化、善于打扮自己的漂亮苗条的赵国女子也就不会站在您的身边了。那敲打瓦盆叩击瓦罐,弹秦筝、拍大腿、呜呜地唱歌呼叫来使人耳朵听了愉快的,是地地道道的秦国音乐;而郑国、卫国桑间的音乐,韶虞、武象这类乐曲,倒是别国的音乐。现在放弃敲击瓦盆瓦罐而接受郑、卫的音乐,放弃弹筝而吸取韶虞乐曲,像这样做那是为什么呢?无非是使人心意愉快的事物摆在前面,总是选取最适于观赏的东西罢了。现在录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行不行,不管对不对,不是秦国人就不要,是客卿的一律赶走。这样看来,所重视的是美色、音乐、珠宝、玉器,而所轻视的是人啊。这决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方略。20 我听说土地辽阔粮食就多,国家广大人民就多,军队强盛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一块块的土壤,所以成就了它的大;河海不挑拣一条条的细流,所以成就了它的深;君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所以,地不论东西南北,人不分异国他乡,一年四季都充满美好,鬼神也降恩赐福,这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现在您却要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国,拒绝宾客而使诸侯成就功业,使天下的贤士退缩而不敢向西,止住脚步不进入秦国。这就是人们说的“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干粮”的情况啊。物品不出产在秦国,可宝贵的很多;贤士不出生在秦国,愿效忠的很多。现在却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减少人民去增加仇敌力量。内部把自己搞空,外部又同诸侯国结下怨恨。要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险,那是不可能的。练习题:简述《谏逐客书》的论证方法。一开头就摆出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20 直截了当,可谓先声夺人。第二段正面举例。列举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等四人的事例,正面论述客卿对于秦国的强大有利。反问:“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第三段:犀利地指出秦王的自相矛盾。秦王的物质享受来自各国,但是驱逐来自他国的人才。分析起来,其结论就是“然则是所重者,在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第四段正反对比,广纳贤士能无敌于天下,而逐客则是“藉寇兵而赍盗粮”。最后作结,强调了两点:1、既然很多好东西都不是出产于秦国,而秦王很珍惜。人才也是一样,来自其他国家的人才,也会对秦王的事业大有帮助。而且其用处远远超过了珠玉宝马和美女音乐。2、逐客的危害性。20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