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人格分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哈姆雷特人格分析

ID:801631

大小:68.18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哈姆雷特人格分析内容摘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他悲剧的顶峰。一直以来哈姆雷特都成为文人笔下炙手可热的人物,也成了“忧郁王子”的代名词。不少著作中认为哈姆雷特的悲剧是由于他的性格导致,而他性格的根源又是因为他复杂多变的人格引起的。本文对哈姆雷特人格的分析主要就从哈姆雷特本身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莎翁给哈姆雷特设置的具体的情节故事中而来。哈姆雷特思考过一个很有普遍的哲学命题:生存还是毁灭?在他的思想里一直就存在着个人价值的体现问题,他的价值观念主导着他的价值人格。另外,他是当时文艺复兴的一个人文主义的代表,处在时代转变时候的他的人格性格中也有新质和旧质的交替过程,当然,这也是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关键词:哈姆雷特价值人格悲剧延宕软弱•***************************************《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他悲剧的顶峰,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此可见,哈姆雷特是莎翁笔下颇具争议的人物。莎士比亚用诗样的语言编织了哈姆雷特这样一个文学殿堂中不朽的人物形象。而关于这一形象的评论与研究,早己远远超出文学评论的领域。拓展到社会学,心理学,人格学等各个方面。这部悲剧所表现的内容和哲学内涵都是相当丰富的,莎士比亚用这一部作品反映了当时那个社会的面貌。用一个人物揭示了人类心灵的脆弱与矛盾。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精心塑造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他对人自身、对人类的明天满怀热爱和信心,在他看來,人是“了不得的杰作”,具有“高贵的理性”、“伟大的力量”,有着无比的智慧,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文主义教育使他胸怀远大抱负,但突如其来的巨变使他遭受了那样多的不增,他无忧无虑、明朗爽快的性格发生了变化,在整个故事屮,哈姆雷特的人格在现实屮反复、在心灵屮挣扎,但他仍然没有摆脱痛苦的命运和死亡的结局,所有一切都笼罩在浓重的悲剧气氛中。那么,我想说,哈姆雷特的悲剧是一种人格的悲剧,因为他复杂的人格,使得我们的“快乐王子”变成“忧郁王子”,最后变得疯狂,一步步走上毁灭的道路。谈到悲剧,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所说的“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悲剧论断是人们熟知的。在这里,鲁迅先生把悲剧的本质归结为人生价值的毁灭。而价值作为一种需要的满足,是构成价值人格的基础。人们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确定自身生存状态,设计价值人格的,不同的价值观念导致不同的价值人格,如果着眼于人的社会价值,必然强调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重视人对社会的责任、义务等,形成群体人格:如果着眼于人的自我价值,必然强调对自我需要的满足,重视人对自身的自尊、自立等,以形成个体人格。在这个意义上,价值人格是人根据相应的价值观念对自身存在状态的态度和要求。既然价值观念构成了价值人格的基础,那么,人生价值毁灭的悲剧,主要表现为价值人格的悲剧。在哈姆雷特的身上,价值人格的痛苦和毁灭就体现了这一悲剧的基本特征。在《哈姆雷特》屮,价值人格集小体现为个体人格和人文人格的统一,以具有人文精神的自我价值构成了他的人格理想。在剧中,哈姆雷特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的代表,虽然他在剧中一出场就是一个身著黑衣,一脸肃穆的忧郁王子,但“剧前期”的哈姆雷特可是一个在人文思想策源地的威登堡大学学习的快乐王子,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他有崇高的理想和对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目光 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如果按照他的性格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他应该会掌管王权,把自己的思想运用于事实政治,勇敢肩负起改变社会、改变国家的重任,成为万民景仰的好国王。然而,他的世界却倏然改观:哈姆雷特心li中理想化的君主一一老哈姆雷特突然亡故,猥琐而卑鄙的叔父克劳狄斯却贱登王位;父母的爱情理想又为改嫁的母亲所玷污;盛大的结婚笙乐使哈姆雷特看到了本民族的指明缺陷,而老臣新贵们纷纷向新王献媚邀宠更使哈姆雷特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他从一个“快乐王子”变成了“忧郁王子”,他疯狂,他徘徊,他踌躇,他上演着一出又一出的悲剧,他的人生价值有了突然的转变,他的世界忽然就颠倒了过來。生活的不幸、人世的苦难就己经使哈姆雷特深深的陷入悲凉、忧郁屮,谁知道还有更加残酷的谋杀阴谋,使哈姆雷特的信念受到致命一击,巨大的震惊和愤怒,使忧郁王子从个人的痛苦屮转到了更加深广的范围,使他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吋代”,在严峻的现实中,他自觉的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哎,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在这里,我们的哈姆雷特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无论是对这个社会还是对他自己,他都认为自己的责任重大,不仅仅只是复仇,更重要的是,他要重整乾坤。他所哟袄担负起的责任他大太重,远不是那个简单莽撞,一心复仇,纠结一群乌合之众攻打王宫,乂被国王儿句花言巧语所哄骗和利用,愚蠢的冲淡了国王的枪手的雷欧提斯。哈姆雷特的复仇,不仅仅是遵照父命去杀死国王克劳狄斯的肉体,而是要消灭克劳狄斯所代表的黑暗社会: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到处充满着专制腐败、阴谋诡计、阿谀奉承以及“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漠,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管理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劲辛勤换来的鄙视”。“载负万物的大地,这一座美好的矿家,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地;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一个点缀着金黄色的或秋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而这一大堆污浊的瘴气,克劳狄斯是罪魁祸首,但老臣波洛涅斯、同学罗森克兰滋等等,处于自己的私利,无不成为国王的帮凶。就是母亲和情人奥菲丽亚也由于软弱无知,无意中被黑暗势力所利用,并成为牺牲品。敌对势力是广大之阵,又是隐蔽很深的无物之阵。哈姆雷特的认识更加深广,但却陷入到思考的怪圈中。、在笫三幕又这样一场很著名的戏,是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戏。我们可以先从这里來开始探讨。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要做到高贵,究竟该忍气吞声来容忍狂暴的命运矢石交攻呢,还是该挺身反抗无边的苦恼,扫它个干净?死,就是睡眠一一就这样;而如果睡眠就等于了结了心痛以及千百种身体要担受的皮痛肉痛,那该是天大的好事,正求之不得!啊死,就是睡眠;睡眠,也许要做梦,这就麻烦了!我们一旦摆脱了尘世的牵缠,在死的睡眠里还会做些什么梦,一想到就不能不踌躇。这一点顾虑正好使灾难变成了长期的折磨。谁甘心忍受人世的鞭挞和嘲弄,忍受压迫者虏待,傲慢者凌辱,忍受失恋的痛苦、法院的拖延、衙门的横暴,做埋头苦干的大才、要不是一死就去了没有人回来的那个从未发现的国土,怕那边还不知会怎样,因此意志动摇了,因此便宁愿忍受目前的灾殃而不愿投奔另一些未知的苦难?哈姆雷特的这一思考在作品中非常突兀,现世与“那个从未发现的国土”的沟壑,“死的睡眠”等等对他是一种形而上的恐怖,这种思考远远超出了复仇本身。对哈姆雷特来说,这种生死体验较之复仇之类的行为,具有这价值上的优先性。哈姆雷特所说的“顾虑使我们成了懦 夫”的“顾虑”并不是对复仇后果的顾虑,而是生命价值并未得到最终确认的顾虑。在哈姆雷特的思考屮,复不复仇从来都没有成为一个问题,他的复仇目的是明显而又坚定的。只是哈姆雷特的价值偏爱在“现世一一未知”的价值联结上。就行动和价值而言,价值具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先性。价值优先或价值偏爱决定了哈姆雷特在处理世俗事物的时候,首先是着眼于人、事与物的价值而非具体的人、事与物。在价值尚未确认之前,哈姆雷特是不会贸然就行动的。而这一点又从哈姆雷特对克劳狄斯的忏悔后的反映同样可以看出:现在我正好动手,他正在祷告。我现在就干,他就i命归天,我也就报了仇了。这需要算一算。一个恶汉杀死了我父亲,我这个独生子把这个恶汉却送上天堂(三幕三场)哈姆雷特有一个“天堂”的观念吗?从剧中是无法确定的,因为死后的世界对他尚是未知的国土,他不愿意在克劳狄斯“正把灵魂洗涤清净”的时候报酬,原因就在于他的价值偏爱上。哈姆雷特没有把复仇视为纯粹的杀人时间,而是把它看做了价值事件。他所要的并非是消灭克劳狄斯的肉体,对他来说,重要的是“干”(复仇)的价值要有所属。他的为父复仇的“精神情感”意向首先是在于克劳狄斯弑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罪木身。严格的说,哈姆雷特的复仇要否定的不是克劳狄斯本人,而是克劳狄斯身上体现出的罪的价值。灵魂“清净”的生命在哈姆雷特看來并非是罪的价值的载体,而正是生命价值的积极体现。他对于克劳狄斯的忏悔想到的是:“可是照我们人世的想发看来,他的孽债该很重;我现在解决他,却是趁他灵魂洗涤清净、准备成熟的时候,这能算报仇吗?不。”(三幕三场)照人世的想法,将克劳狄斯的肉体消灭就算报仇,这是世俗法的意识,它直接针对的对象是罪的载体。哈姆雷特没有把这种世俗法的原则看得高于一•切,他内心怀有“最终审判”的思想,他所想的是要在克劳狄斯的肉身与罪合一时消灭他,达到勾销罪本身的目的,使克劳狄斯的灵魂“像地狱一样的漆黑,直滚进地狱”。在面对杀与不杀的问题事,强烈的价值感驱使哈姆雷特将克劳狄斯在哈姆雷特看来并没有负载着罪,他举器复仇Z剑不得不暂时收了起来。从这一点看,哈姆雷特并非像别林斯基说的是犯了“人格分裂症”,哈姆雷特的心性气质始终是一致的,价值问题始终是他关注的首要问题。正是其心性气质中的价值优先原则,使哈姆雷特陷入了延宕之中。rti上,是生命价值优先原则本身导致了哈姆雷特的悲剧吗?问题也并非如此简单。因为我想这还涉及到悲剧冲突问题。舍勒说过:“一切可称为悲剧性的是均在价值和价值关系的领域中活动。”“若干相当高的积极价值的载体相互抗正,其中的一个载体因而毁灭。”才有悲剧性可言。哈姆雷特无意是价值的载体,但并非纯粹就是生命价值的载体,他同时还是某一正道社会秩序价值的载体。这一点从他所面对的两难选择即可见出。哈姆雷特从延宕转为行动的关键,在学术界有这样的认为,他们认为哈姆雷特是受到了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的刺激才发生转变的。哈姆雷特在丹麦原野看了福丁布拉斯的军队后,有一长段独白,他在最后说到:看这支多么浩浩荡荡的大军,统领是一位娇生惯养的小王子,神圣的雄心鼓起了他的精神,断然蔑视了不能预见的结局,全不顾吉凶未卜,安为难定, 不惜拼血肉Z躯,冒生命Z险,哪怕就为了个鸡蛋壳!要真是伟大并非是没有大事情就轻举妄动,可是在荣誉要受到危害的关头,哪怕为一根草也就该大大的力争。我呢,我父亲被害,我母亲受污,搅得我头脑冒火,血液沸腾,我却让-•切都睡觉,我哪儿有血目看这么两万人却不惜一死,就要去为了一点点幻梦,一点点虚名……阵亡的战士呢!啊,从今以后,我的头脑里只许有流血的念头!(四幕四场)从表面看來,哈姆雷特性格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开始要行动。但问题是,以哈姆雷特对生命价值的偏爱,怎么会一受福丁布拉斯士兵的刺激就有“只许流血的念头”呢?哈姆雷特准备流血以及让别人流血的念头像他对生与死的思考一样是个体主动选择的结果吗?哈姆雷特的性格决然是统一的。从哈姆雷特的独白看,他尽管下定决心复仇,但也仍然没有忘记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他的内心深处还在不断的询问生命意义何在这样的问题。他说:假如一人整天只晓得吃与睡,那他还算是什么东西?他只不过是头畜牲而已。创物者既已赐给我们让这些似神的能力因不用而霉。我不晓得我处事之慢,是因我已像头畜牲般的把此事茫然忘却,还是因我对此事有着过分的顾虑,使我踌躇不前。说真的,次原因若分四份,它包扌舌了一分理智与三分懦弱。其实,我有足够的动机、心志、力量、与办法来完成此事。也有许多明显的榜样在鼓励我。(四幕四场)“为什么一天天过下去”这样有关生命价值的问题,在此时此地的哈姆雷特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在哈姆雷特的眼里,两万士兵的出征仅仅是“为了一点幻梦、一点点虚名”,表明在其心性气质屮还没有认可这样一种方式。所以,在第五幕的“墓园”i场,哈姆雷特面对“骷髅”尽管是不断地在调侃,但想到的却是“我们会重新落到多么下贱的用场啊,霍拉旭!我们一步步想象下去,不会想象到亚历山大的最高贵不过的玉体叫人家拿来当烂泥给酒桶塞塞孔眼吗?”(五幕一场)。哈姆雷特看到了生命的突然转变,看到了死亡对于现世生命的剥夺,但还是理解不到在这样转变的后面存在着什么样的生命及人格价值。如果假以吋日,哈姆雷特也许会沉思出生命的真正意义及给自己的复仇寻求到价值的根基。但是,在一系列事件的因果性中,哈姆雷特这种喜爱对生命沉思的心性气质缺少发展与成熟的时间。“我到处碰见的事物都在谴责我,鞭策我起来复仇!”这句话流露出了哈姆雷特在选择流血时的无可奈何的心态。重整时代的任务逼迫着未曾安顿好人心秩序的哈姆雷特匆匆上了“战场”,而终因误杀波乐纽斯,被克劳狄斯所利用,最后落得了悲惨的结局。所以,我们的哈姆雷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设计了自己的价值人格,他在思考,到底活着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复仇还是将自己的个人人格价值体现出來,凌驾于社会价值体系之上,那 么,我们接着从莎翁写这部戏剧的大环境来看,那时候正处在文艺复兴末期,文学强调人文主义,要求和呼唤自由,平等,而这也是出自基督教的精神,它们与两希文化中的理性,博爱,法则,民主,想融合,带给我们现代化的文明,理性的偏执带来宽容,当个人价值体系凌驾于社会价值体系之上的时候,响应会带來一些附面的效应,如自私、个人的孤立,在西方文化中,许多的作品都带有孤独的焦灼感,整个价值体系就面临崩溃的边缘。哈姆雷特找不到自己人格价值。四、前面我们说了,哈姆雷特是当时人文主义者的代表,然而他有他思想的局限性,他仅仅看到的是思想的力量,个人的作用,忽视了人民大众,因此在冷酷的、充满罪恶的社会面前,单枪匹马的工人主义英雄往往被碰得头破血流,悲观、茫然、幻灭,陷入不可解脱的内心矛盾与悲剧结局。最终都逃不了死亡的命运,哈姆雷特是这样的代表。屠格涅夫(I860年1月10日为贫苦文学这救济协会而作的公开演讲)评价的哈姆雷特是这样的,他认为他是“自我分析和利己主义者”,他整个是为自己而生存,他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但是相信自己,在一个利己主义者都是不能作到的:因为只能相信我们之外或我们之上的事物。但是这个哈姆雷特不相信的我却是他所宝贵的。这是他休无息的绕来绕去的出发点因为他的整个世界上找不到他的灵魂可以依附的东西;他是一个怀疑主义者,7k远为自己忙忙碌碌;他怀疑一切,对自己毫不容忍,他不满足于自己身上所发现的所有弱点,他总是注视自己内心深处,透彻的了解这种生活。他不明白为什么而生活,却又热爱生活,他不相信自己,却又非常爱好荣誉:……呵,上帝,上帝啊!(他在第一幕第二场悲叹道)如果你,天地的主宰,不禁止自杀的罪恶!……我觉得生活是多么卑鄙、空虚,多么平凡、微不足道!但他并没有牺牲这“平凡而空虚的生命”,还在他父亲的鬼魂出现Z前,在接受那彻底击碎了他那早已沮丧的意志的重大使命之前,他就幻想着自杀了一一然而他并没有自杀。正是这种生命结束的幻想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凡是十八岁的青年都很熟悉这样的情感的:那是热血在沸腾,那是力量的过剩。对生命的绝望,对社会现实的失望,打破了他以前脑袋里所有的人文的精神,人格价值在生存还是毁灭中超越了他的个体价值,显得尤为突出。五、接着,我们可以看剧悄的发展,来分析他人格价值的变化。在他对生命思考的过程屮,哈姆雷特一直都是徘徊着,踌躇着,这个过程对他来说是痛苦而乂矛盾的,当然也有一个漫长的转化过程,因为,他最终有了行动,尽管结局是很悲哀的,他复仇了,然而自己也失去了所有。哈姆雷特是一个王子,他的父亲被纂夺王位的亲兄弟谋杀了,他从坟墓里,从地狱里出来托付哈姆雷特替自己复仇,而哈姆雷特犹豫不定,他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他报仇的愿望逐渐转变成为一种社会责任心:应到改变这个充满犯罪、不仁不义、谎话和虚伪的世界。而要完成这一重整乾坤的神圣使命,哈姆雷特深感自己无法胜任,反之,要同恶势力妥协,他又深恶痛绝。这一切使哈姆雷特陷入犹豫、忧郁、和痛苦的自我分析之中。在他下决心动手除去奸王时,不幸误杀了恋人娥菲丽娅的父亲、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伤心的娥菲丽娅因此丧失了理智,溺死河屮。娥菲丽娅的哥哥雷欧提斯要为父亲和妹妹报仇,在奸王阴谋安排的决斗屮用涂了毒药的剑刺屮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母亲也误饮奸王为哈姆雷特准备的 毒酒毙命。哈姆雷特在临死前奋力刺死了奸王,但他改变现实的宏伟理想却没以能实现。他踌躇难决,他苦思焦虑,性格一变而为忧虑沉闷,戏屮大段沉痛的、强烈自责的独白,反映了他痛苦、矛盾的心境。表面上看,他令人惋惜地放过了一次次行动的机会,实际上这正是敌我力量悬殊,这是人文主义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剧性反映。从第三幕起,他忧郁的心情开始得到克服,崇高的理想与责任感,使他意识到必须以行动来抗争不合理的命运,于是他雷厉风行地采取了一-系列复仇措施,从采取演戏的方法从实奸王的罪行到改写密信,破坏了奸王把他放逐到英国,然后借刀杀人的阴谋,最终刺杀奸王,把国事托给他志同道合的密友,这无不表现了他的机智勇敢、镇定缜密以及超人的智慧。所有这些,莎士比亚都恰如其分地描写出了哈姆雷特性格的变化与发展。他的性格的变化使得他人格也在起着细微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既是固有的内在矛盾的催化,也与他周围的环境有关。他从i开始就踌躇,而踌躇的“原因是现实与他的生活理想之间的不相适应”,他一开始就是软弱,这样的软弱,“是分裂,是从精神上的幼稚的、不自觉的和谐与自我享乐走向不和谐与斗争的过渡,而不和谐与斗争又是走向精神上的雄伟的、自觉的和谐与自我享乐的过渡的必要条件⑴”。那么,哈姆雷特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他又如何来体现自己的人格价值呢?我们知道哈姆雷特的性格中有着多思与行动,软弱与坚强这样两对矛盾。他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艰难的从软弱走向坚强、从多思转向行动的性格转化过程。快乐的王子一直成长在宫廷,从小养尊处优,再加沙锅内人文主义思想的幻想性质,使他完全沉迷于一屮理想的生活屮,对生活的阴暗、灾难一无所知,他这个时候是软弱又多思的。然而,哈姆雷特美好的人文主义理想,在丑恶的社会现实面亲,遭到了无情的打击。他看到,父王被害,自己的王位被纂夺,高高在上的是一个万恶不赦的奸王;他看到,自己的母后“在送葬时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就改嫁给了小叔子,不禁失望的感叹「'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他看到整个丹麦笼罩着一种不祥的气氛,“是一所监狱”,他咒骂人世是一座“长满了恶毒的莠草”的“荒芫不治的花园”。残酷的现实使哈姆雷特从美好的幻想中猛醒过来,他改变了对人生的盲目乐观的看法,开始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并意识到自己不仅要为父报仇,还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哈姆雷特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后,立即由猜疑转入行动。他暂时放弃了爱情,洋装疯癫,进而利用“戏屮戏”认清了克劳狄斯的真而目。正巧他看到克劳狄斯一个人跪地祈祷,没有任何防备,这正是除奸复仇的好机会,但哈姆雷特却想寻找一种正义的手段,他认为:“现在他正在洗涤灵魂,要是我在这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就会为他开放,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不!收起來,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残酷的机会吧!当他在酒醉之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乱伦纵欲的时候,有赌博、咒骂或是其他邪恶的行为的中间,我就要叫他颠蹊在我的脚下,让他黑暗不见天H的灵魂永堕地狱。”就这样,哈姆雷特错过了一个很好的复仇机会,接着又误杀了波洛涅斯,反为白己招来被放逐的命运。最后,他虽然逃了回来,在决斗中杀死了仇人,但自己也没能保全,“重整乾坤的在责任”终于未能完成。直到最后一刻,哈姆雷特还受到宿命论的影响,相信在冥冥之汇总有一种力量决定人的生死胜负,所以认为自己的悲剧是命运造成的。虽然他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的软弱,多思造成的,长于思考短于行动。悲剧上演了多久,他就挣扎了多久,他始终没有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人格价值需要如何来正确的体现,他在不断的改变。他的悲剧固然由于自己的软弱,但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这是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幻灭后形成的精神危机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他忧国忧民的责任心的表现。对词黑格尔的评论不无道理:“他所市于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怎么做。”哈姆雷特善于思考,勇于探索,这是他作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长处,但同时他又思虑多而行动少,无怪乎列宁说他手屮挥舞的是一柄“纸剑”。哈姆雷特自己也承认:“重重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 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但性格缺陷绝不是哈姆雷特失败的唯一原因。从主观上看,人文主义者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脱离群众,孤军奋战,这决定了哈姆雷特只能走一个人奋斗的道路。从客观上看,当时封建王权的力量还相当强大,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尚不够成熟。所以,我们要包容这样一个忧郁王子。他的人生价值最终都并没有体现出来,成了一个时代的牺牲品。那他的人格价值也和人文人格一起,在吋代的背景下左右他的大脑,他的行动。当崇高的理想,真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一一离他而去,他一无所有了,他只能有假装的疯狂走想了真的疯癫,内心的压抑最终摧毀了英雄哈姆雷特,一个一无所有的人渐渐走向了毁灭的边缘。那么,死,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他也就可以逃脱对世界承担的责任一一至少是对丹麦的责任。他是疯狂与真实的统一,内在的压抑终于把他推向死亡的边缘。他的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我觉得,即使雷欧提斯不用毒剑杀死他,他自己也会走上自杀道路的。八、就哈姆雷特这个人物来说,他是莎士比亚剧本人物屮引起最大争议的一个。时代变了,哈姆雷特像条变色龙,也跟着变。伊丽莎白时代把他看成是一个愤世嫉俗者;18世纪把他看成温情主义着;歌徳说哈姆雷特是他的多愁善感的维持;柯勒律治甚至于说哈姆雷特就是他自己,具有大智而缺乏决心。19世纪的雨果又:说:“莎士比亚创作出高于我没但又和我们一同生活的人物。例如哈姆雷特,他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雷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雷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到了20世纪,精神分析美学家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对哈姆雷特其人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根据歌徳提出来的,目前仍流行的一个观点,哈姆雷特代表一种人的典型,他们的行动力量被过分发达的智力麻痹了。另一种观点认为:剧作家试图描绘出一个病理学上优柔寡断的性格,它可能属于神经衰弱的一类。……哈姆雷特可以做任何事情,就是不能对杀死他父亲,纂夺王位并娶了他母亲的人进行报复,这个人向他展示了他自己童年时代被压抑的愿望的实现。这样,在他心里驱使他复仇的敌意,就被自我谴责和良心的顾虑所代替了,它们告诉他,他其实并不比他要惩罚的罪犯好多少。”后来者琼斯进一步认为,男孩在童年阶段所爱怜的笫一个异性就是自己的母亲,所以在潜意识中总存在着''杀父恋母的情节”,对于哈姆雷特而言亦是如此,克劳狄斯替他完成了心愿,杀死他就等于杀自己,这是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由此,哈姆雷特人格的复杂性可见一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这样复杂的人格,只是表现和展现11!来的方式不一样罢了。“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当前这样,人对于自身这样地因惑不解。”9)(P2)o剧本中,克劳狄斯与來啊替斯追求的生存价值和意义是截然不同的。克劳狄斯的冷静算计和与来啊替斯的感性冲动在他们的性格和人格屮会逐渐的占据优先地位,最终取得对哈姆雷特身上所有的形而上的精神气质的胜利。哈姆雷特所感叹的“时代整个儿脱了节了”正是由克劳狄斯之流造成的。虽然哈姆雷特他有他的软弱和他的彷徨以及他内心的矛盾都不是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他追求的人格价值也不是我们现代人的理想价值观念,但是,相对于剧中其他形象,却是莎士比亚赋予正面品质的主人公。韦勒克与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屮曾说到:“倘若今天我们可以会见莎士比亚,他谈创作《哈姆雷特》的意图就可能使我们大失所望。我们仍然可以有理由坚持在《哈姆雷特》中不断发现新意(而不是创造新意),这些新意就很可能大大超过莎士比亚原先的创作意图。”哈姆雷特悲剧之谜永没有穷尽,相信《哈姆雷特》还会激发出更多人的思想灵感。而不仅仅只是他复杂的人格价值。主要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哈姆雷特》《奥瑟罗》《里亚王》《麦克白斯》卞之琳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2、《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屮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3、《探索人性,揭示生存困境一一文化视角的中外文学研究》曾思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4、[俄]别林斯基著:《莎士比亚的剧本v汉姆莱特〉一一莫恰洛夫扮演汉姆莱特的角色》,见《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满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5、《外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一卷)聂珍钊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6、《莎士比亚传》杨明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7、《舍勒选集•编者导言》,刘小枫见《舍勒选集》(上),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8、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导论),贵州人民岀版社1990年版9、《英国戏剧史》何其莘著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10、《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三联书店1984年版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