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把真践踏,把善撕碎,把美焚毁,人世间最令人扼腕叹惜、痛苦悲伤的事莫过于此。中国元代有一部戏剧,被王国维称为“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它描述了一个善良、坚强的弱女子在黑暗的社会制度下被迫害致死的故事。这千古奇冤,历经千载依然让我们为之深深动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个名叫“窦娥”的女子。导入新课
高中必修4第一单元第一课窦 娥 冤
1.了解元代杂剧常识,认识戏剧矛盾冲突;2.理解冤案发生背景,赏析窦娥人物形象;3.体会语言艺术特色,认识浪漫主义手法。学习目标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具体生卒年不详。元代著名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可歌舞,能吹萧弹琴,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并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为人敢于斗争、不畏权贵。作者简介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是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望江亭》《救风尘》《单刀会》等都流传很广。20世纪50年代,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元杂剧常识(一)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杂剧常识
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元杂剧常识(二)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
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1.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2.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3.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元杂剧常识(三)剧本的构成
白,人物自叙;背云,剧中角色背着其它角色向观众说话,即现在所说的旁白;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看觑盗跖罪愆燕侣莺俦隅头嗟怨衔冤孛老错勘亢旱湛湛青天绣闼苌弘化碧尸骸亲眷知契昏聩前合后偃埋怨斟酌恓惶杳无音信忤逆(qù)(zhí)(qiān)(jiē)(kān)(qì)(yǎo)(wǔnì)(xīhuáng)(mán)(kuì)(hái)(tà)(kàng)(xián)(chóu)(yú)(bó)(zhàn)(cháng)(juàn)(yǎn)(zhēnzhuó)字词检测
楚州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端云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端云到蔡家后改名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为了与窦娥成婚,张驴儿想毒死蔡婆。蔡婆有故事梗概
病,把有毒的羊肚儿汤让给张驴儿的老子吃,他老子被毒死。张驴儿胁迫窦娥不成,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昏庸无能,不问青红皂白,屈斩窦娥。窦娥临死前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死后一一应验。
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1.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2.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3.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吏治黑暗,官员昏聩;窦娥的孝顺和善良。认识矛盾冲突
我们从此剧中可看出元代什么样的社会状况?1.流氓恶霸横行;2.官吏贪赃枉法;3.被压迫的妇女们得不到生命安全财产保障,人民的愤怒和怨恨成为时代的情绪。
楚州大旱三年。窦天章考取进士,做了高官,到楚州巡察。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故事结局
通读全文,分组讨论窦娥悲惨的命运和冤死的结局与哪些人或事有关,并在文中找出有关其描写的原句进行简要分析。文本探究
(1)无赖张驴儿是害死窦娥的元凶。救了他性命,他少不得要谢我。不若你要了这婆子,我要他媳妇儿,何等两便?四邻八舍听着:窦娥药杀我老子哩!你要官休呵,拖你到官司,把你三推六问!你这等瘦弱身子,当不过拷打,怕你不招认药死我老子的罪犯!你要私休呵,你早些与我做了老婆,倒也便宜了你。这媳妇儿年纪虽小,极是个赖骨顽皮,不怕打的。言行:
(正旦做不礼科)兀那厮,靠后!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我又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官去来。窦娥对其态度:反映出窦娥的性格:安守妇道、忠贞、刚烈。
(2)昏官桃杌是害死窦娥的帮凶。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人是贱虫,不打不招。窦娥态度:是谁人唱叫扬疾,不由我不魄散魂飞。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拷打,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委的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言行:
(3)懦弱的蔡婆也与窦娥之死不无关系。莫说自己许了他,连你也许了他。儿也,这也是出于无奈。孩儿也,再不要说我了。……事已至此,不若连你也招了女婿罢!孩儿也,你随顺了他罢。言行:反映出窦娥的性格:坚强(宁死不愿屈服认罪),善良(担心婆婆被打,主动受屈招认)。
在第二折[后庭花]、[青哥儿]、[寄生草]、[赚煞],第三折[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中,既拒绝婆婆要求,又宽容其荒唐,最后代她受过。反映出窦娥的性格:刚强、坚贞,善良大度,深明事理。窦娥对其态度体现:
1、谁是杀害窦娥的真正凶手?由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接着说冤屈之大可“惊天动地”。窦娥含冤受刑,对命运的不平、天地的不公充满了愤恨。由于内心悲愤到了极点,所以不由得对天地表示怨恨。这就自然引出了下面在[滚绣球]这支曲子中对天地鬼神的指斥,控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第三折中,人物一出场,就让我们看到一个冤屈至深,怨愤至极的窦娥出现在眼前。研究讨论
窦娥将一腔怒火倾向天地,在这里,天地其实指的是封建秩序。曲词有着鲜明的社会批判性质,体现了作者的思想高度。在元代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官吏昏庸无能,是非不分,流氓横行霸道,谋财害命。黑暗的社会滋生了他们,并纵容他们,他们相互勾结,构成了虐民的罗网。在这张网下,人的生命没有什么保障,哪怕她是有价值的。因此,窦娥的冤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她其实死于社会的迫害。
2、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3、“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4、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这显然是矛盾的,我们应当如何理解这种矛盾?
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还要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间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往往以青天自喻。受封建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窦娥一直认为天地鬼神能为她主持公道;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其身时,她仍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惩恶扬善。只是在黑暗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步觉醒起来,并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本来面目。在《滚绣球》一曲中,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清浊不分,是非混淆,致使善良横遭杀戮,
恶人得以横行。她对神权的大胆怀疑与谴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的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但窦娥敢于怒目青天,顿斥大地,对之进行愤怒斥责。从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激烈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窦娥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的反抗性格中正闪烁着关汉卿思想的光辉。
窦娥对天地的怀疑与依赖,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窦娥一直认为天地鬼神能为她主持公道;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其身时,她仍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惩恶扬善。只是在黑暗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步觉醒起来。在《滚绣球》中,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清浊不分,是非混淆,致使善良横遭杀戮,恶人得以横行。她对神权的大胆怀疑与谴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的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但是她始终没有也不
可能根绝对天地、鬼神的依赖和信奉。窦娥怀疑天地鬼神,是因为自己所看到、所遭遇到的;窦娥寄希望于天地鬼神,是由于传统观念不可能根除,是由于她相信善恶报应,相信天理不会泯灭,相信人间公道最终只能由天地日月鬼神主持,这种心理,是时代所决定的。
6、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窦娥的三桩誓愿,一桩比一桩深刻,一桩比一桩强烈。她发下三愿,为的是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愦、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样安排情节也是关汉卿社
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
7、惩罚污吏固然没错,但使整个山阳县亢旱三年,罪而殃及无辜,这目的何在?更加显示出窦娥的冤情之重,渲染悲剧气氛。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剧中主人公窦娥形象的塑造,极有特色。形象分析
一方面,她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善良的女性,另一方面,其性格又具有明显的发展节奏,由一个善良的弱女子,一步步发展为以生命控诉封建社会的壮烈的女性。真实感人,成为不朽的舞台形象。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应验的超现实情节,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它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艺术手法:分析表现手法,品味语言特色想象,夸张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在课文中,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情如人.激荡如潮。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浯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人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语言特色:“本色”
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关汉卿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
1.对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的分析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三桩誓愿分别典出于《庄子》,《太平御览》,《汉书》。B三桩誓愿使主人公的反抗性格达到了顶点,使全剧达到了高潮,悲剧气氛达到了最高点。C它塑造了一个勤劳,正直善良而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妇女形象。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强烈的愤怒之情以及坚决的反抗精神。C课堂练习
2.下列成语典故和传说中的相关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望帝啼鹃②苌弘化碧③六月飞霜④亢旱三年A①邹衍②苌弘③燕惠王④东海孝妇B①邹衍②庄周③燕惠王④窦娥C①杜宇②苌弘③邹衍④东海孝妇D①杜宇②庄周③邹衍④窦娥C
3.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术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外,外末的简称,扮演青年男子;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B科,指示角色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C正宫,端正好,滚绣球等均是曲牌名。D折,相当于现代的“幕”,所有的杂剧都只能是四折。B
4.对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混淆)则是看你死去的孩儿面上(只当是)B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糊涂)你道是暑气暄(温暖)C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清明)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每月十五)D念窦娥从前以往干家缘(操劳家务)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抵御旱灾)A
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是因为正义的、合理的或使人同情的一方,在和非正义的、不合理的或使人厌恶的另一方产生的冲突中,由于多种原因,如对方的强大、自身的错误、性格的弱点等,最终导致了无可避免的挫折、失败、痛苦和毁灭。拓展延伸
《窦娥冤》《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这种有一个希望的浪漫幻想尾巴的例子有很多,它几乎成了我国传统悲剧的普遍现象。于是,有人以西方悲剧结局的模式透视,认为中国没有真正的悲剧。你认为中国有没有真正的悲剧呢?
《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中都有超现实场景,都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主要有两层含义: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心理,表达了一种美好的希望;使作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
结束语读《窦娥冤》,我们见到了腐败与昏庸,丑恶与无耻。虽然说悲剧是那个时代的,可每个时代,仍然都会有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光明与黑暗的交锋。若干年后,在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中你站在哪一边?如果你犹豫了,请你再读《窦娥冤》,再次感受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悲剧给你心灵带来的震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懂得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立起来。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