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浅析传统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ID:791745

大小:36.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浅析传统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摘要】传统中国人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这种情结深深地扎在中国人的心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整个心灵世界,本文以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为角度阐述传统中国人的乡土情结的种类,然后分析产生这种情结的原因及这种情结对传统中国人的影响。【关键词】传统中国人乡土情结引言在传统中国社会中,作为一种心理状态的乡土情结,弥漫在各个阶层,贯穿在每个朝代,同时也反映在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中。乡土情结,即对家乡和故土所抱有的一种浓浓的深情,最大表现就是思归。先秦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里面就有很多思念家乡的作品,如《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陟彼冈兮,瞻望兄兮……”这首“千古羁旅行役之祖”的歌,唱的就是登上了高冈,思念家乡的心声。唐代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几千年来广为传诵的作品,其中浓浓的乡土情结让人能够感受到诗人的那份思乡之情。这种情结绵延不绝,一直延伸到当代,在当代作品中,余光中的《乡愁》更是首深深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的短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以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般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短短十六行诗,写出了人生四个阶段对故土的思念和愁绪。乡愁成了挥之不去萦绕一生的情感,深深地埋藏在诗人的心中,也萦绕在每一个中华游子的心田。.. .一、乡土情结的种类作为传统中国人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乡土情结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演变为归隐情结的乡土情结。拥有这类情结的人不满或厌恶世俗的黑暗,萌生出回家归隐的想法。这种情况促使人渐渐淡漠世俗中肮脏的生活而转向去家乡去寻求一片净土,寻求自己灵魂的所在。这种情结已经被抽象化,家乡在人的内心当中已不是那山、那水、那人,而是被升华为灵魂的所在、生命的寄托。这种情结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魏晋南北时期的陶渊明身上。他的《归田园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首诗平淡醇美,细细品味,种种事物无不透露着诗人的欢喜之情和向往家乡的归隐情结,似乎诗人正掰着手指,如数家珍。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二云:“地几亩,屋几间,树几株,花几种,远村近烟何色,鸡鸣狗吠何处,琐屑详数,语俗而意雅。恰见去忙就闲,一一欣快;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诗人的趣味,不在尘世的喧嚣,而在乡居的纯静,也就全在意想中了。中国是一个缺少宗教信仰的国家,但并不是说中国缺少宗教意识和宗教情结,无论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在宗教的信仰当中找寻一份寄托,与此异曲同工的是,中国人的这种乡土情结也是在寻求一份寄托,可以说这种情结是一种宗教情结,它给人以安慰和满足。二,思念家乡的乡土情结。这种情结是蕴藏在中国人血脉里的情结,拥有这种情结的人在内心对家乡怀有浓浓的思念之情。这种乡土情结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举头望月,吟唱“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是思乡;一生回味家乡的土特产的滋味,是思乡;在异国他乡仍然将庭院布局保持着故园的面貌,是思乡;带一撮故乡的泥土到异国谋生,是思乡;至死也渴望将遗骨安葬在家乡,也是思乡。这种思乡之情,形成了中国人所独有的一份情结。无论是对于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还是对于风烛残年的老人;无论是对于病入膏肓的病人,还是对于身体健康的普通人,这份浓浓的情结都深深地烙在每个人的心中。对于老人,家乡是他的最终的回归之所,“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公元774年,八十六岁高龄的贺知章从长安返回家乡会稽,写下了《回乡偶书》两首,其一云:“..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其二云:“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在诗中诗人描写了经过的磨练和尘世的是是非非,终于回到了有浓浓乡音、乡情、亲切的故乡。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读到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哀婉与惆怅外,还有一份浓浓的情愫也从诗的字里行间里表现出来,即对故乡的热爱,尤其是“惟有六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表现得非常明显。贺知章大半生在朝廷作官,经历了多少人事间的消磨,最后找到了最终的回归地——家乡。年轻人对于家乡的思念往往把家乡作为自己停泊的港湾,所以当自己漂泊在外时,心中总是时刻牵挂着家乡的人和物,正如家乡的人也牵挂在外的人一样。对家乡思念的乡土情结往往会表现出对身边的事物的感怀。陶渊明一度出仕,离家乡不过百里之遥,却已有浓厚的思乡之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孟浩然游览至锦绣江南,慨叹:“我在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对家乡思念的乡土情结也会展现出对家乡事物给予过度的赞扬和美誉。”杜甫认为故乡的月色比他乡的更加明亮:“月是故乡明。”这种情结已经深深的印在了中国人的心中。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这种情结是与人的欲望和人的价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的一种体现。在中国社会中这种隐藏在成功者的身上。《史记·项羽本纪》:“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败,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凡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君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以沛为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作为同时代的英雄人物,在自己志得意满的进修,都有了回家炫耀一下、展示一下的心理。因为在中国人眼里,成功的事业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满足。项羽、刘邦作为叱诧风云的两位人物,也同样摆脱不了这种情结对他们的影响,这种情结已深深地扎在人们的心中,而当无法做到衣锦还乡,就会“近乡情更怯”而无法去面对四方的乡亲。《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风云一时的西楚霸王兵败垓下,突围之乌江,有人劝他渡江回归江东,重振旗鼓,项羽拒绝了,他说:“..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最后自刎而死。唐人杜牧诗《题乌江亭》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从来未可知。”批评项羽心灵过于脆弱,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就放弃了自己,其实杜牧未看到项羽自刎所体现的浓浓的乡土情结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家乡人面前彰显自己的失败,以死保持了失败者的尊严,这是衣锦还乡这种乡土情结最好的明证。二、乡土情结产生的原因中国人拥有浓浓的乡土情结,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心理因素的;二是文化传统的。怀有浓浓乡土情结的人都对家乡的人、物在心理上都有很强的依赖性。想家乡的人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家乡充满温馨,家乡别有情趣,能够给游子极大的心理安慰和满足。乡土情结产生的心理原因是:第一当然是亲情的温暖。亲情首先是父母子女之情,父母是生命之所出,中国人又比较重孝道,这孝道带有几分感激之情:感谢父母给自己生命,感谢父母提携捧负,尤其在农村,父母养育子女历来都是不容易的。子女能远道而来尽晨省昏定之礼,将是父母之女双方以及老小心理上最大的安慰与幸福。其次是夫妻之情与手足之情。夫妻是人生旅途上相处时间最长、相互距离最短、相互关系最密切的伴侣,而传统夫妻分享是最普遍的事情,虽然有些不人道,却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此,想念家乡的妻子是古代文人吟咏最多也是最哀婉的主题。兄弟姐妹一脉所生,一起长大,长久不相见自然也是很痛苦的,难免相互牵挂。在次是家族亲情温情,总让远在他乡的游子感觉到你是他们中的不可分割的一分子,离开他们总有一种孤雁离群的感觉,回到他们中间就使人感到回归整体的欣慰。第二是乡音乡谈的趣味。乡音是辨认老乡的最可靠的标准,很难假冒,模仿的再像也只是“像”,而不是“是”,没有原汁原味的神韵,这神韵绝对只能在乡人之间意会而不能与外人言传,家乡的环境、家乡的习惯、家乡人的心理特点、爱恶嗜好,还有说话时声音的高低轻重、长短松紧、清浊抑扬,说话者的表情姿态、动作手势,都能表达出独特的风味和内容。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中间除了真实情感之外,就是乡音乡谈的韵味。第三是家乡山水景物的灵感。俗话说:亲不亲,家乡人;美不美,故乡水。中国幅员辽阔,即使在相同的季节里,各地山水景物都呈现出不同的风味,使生活在他乡的游子感到不适应、不舒服。比如中国的北方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而在南方某些地区却是四季如春鸟语花香,北方人就感到不习惯、想家乡。反过来,而言人到北方也一样是不习惯,这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是就大的区域而言。具体到自己出生的家园,则门前一条小溪,溪中成群的小鱼;屋后一片菜园,园中一棵大椿树,树上一窠喜鹊;东边一片树木,四季竹叶青青,百鸟啼鸣,都能给人以温馨和灵感。即使有和故乡一样的山水景物,到底还是故乡的更亲。第四是家乡饮食的味道。思乡主要是寻求一种情感心理上的慰藉与归宿,品尝甚至回忆家乡的饮食风味,都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具有心理的调节作用。张季鹰不在洛阳做官却要跑到家乡去,主要不是为了满足鲈脍莼羹的口腹之欲,鲈脍莼羹只是一个引子、一个借口。当然,我们一般人也不得不承认,满足口腹之欲,获得生理上的极大快乐,是我们想家的重要原因。乡土情结的文化根源大致上有三个方面:农耕文明的传统;重视亲情伦理;缺少探险精神。中国自古以农为本,一直重农轻商,甚至扬农抑商。在国人的心中,农民是最诚实纯朴可靠的象征,商人则是唯利是图无情无义的代表,甚至是“无奸不商”的说法。由于这种深厚的传统观念,中国的商业一直不发达,商人的地位也排在“士农工商”的末尾。这种情况反过来使农业更加“稳定、保守、重要”,长期维持着自给自足、家庭似的农业经济。农业得不到商业的引导和刺激,就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只能是坐井观天,不求进取,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外面的精彩世界。直到现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并没有根本动摇,形势发展到今天,事实证明农村部分劳动力完全可以向城市转移,而且确实也有大批农民工进城,甚至长时间在城市谋生,但他们内心里总认为,自己不是“城里人”,而是进城打工农村人,他们的家在遥远的地方,“城里人”也总是把这些农村人看作一种异类。这里有我国户籍制度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一个观念意识的问题,因为即使把一个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户口本换了,但观念意识还会有相当一段时间才会随户口而转变。就是城里人,也因进城先后的不现,存在着很多层次的“新”“老”之别。更有甚者,有的人即使出生在这个城市,又在这个城市长大,他也会认为他是他父亲籍贯里的农村人。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农业文明的特点。中国人很重视亲情伦理。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它主要通过个人的良心、素质和公众舆论来实现,而不是用法律的强制手段去完成,所以中国人有的法制观念很淡薄,而伦理意识却极深厚。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的《周礼》、《仪礼》、《礼记》虽然讲的都是各种人际关系交往的礼节,但也是偷观念的外在化、具体化。在家庭伦理中,中国人很讲究大家庭,四世同堂、五世同堂,虽然在西方人看来不太自由,缺少个人空间,但在中国的传统伦理中却是一件很重要也是很光荣的事情。所以《十三经》中还有一部很重要的《孝经》,强调“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的宗法伦理观念,把孝提到“天经地义”“百行之首”的高度。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中国人,不分把家庭生活看作天伦之乐,也把家庭生活看作是一种责任和义务。离开家庭,就会想念家庭,常想回家看看,一来享受天伦之乐,二来也尽一点责任和义务。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也跟缺乏探险精神有很大关系,这两者也许是互为因果的。探险是好奇心和占有欲驱使的行为,欧洲人凭着发达的航海技术和先进的航海设备,飘洋过海,深入不毛,有“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蛮劲,无论是殖民探险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是科学探险如达尔文研究生物进化,都有很惊人的发现。这些发现极大地满足了好奇心;开拓了无数的殖民地;也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占有欲;同时也得到了无数的好处,反过来这些好处又进一步刺激欧洲人去进行更大的冒险。中国人则不然,我们安土重迁,看重家庭,加上重农轻商,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对探险不感兴趣,久而久之,也就缺乏一种探险的勇气,中国人的观念是:家所在的自然地域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令人依恋的故土或家乡。所以一旦离开家门、离开故土,不用说去探险,就是去旅行、去经商甚至求学为官,只要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都会不知不觉的产生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也常常会想念那“安全”的故土和家园。二、乡土情结对传统中国人的影响乡土情结对传统中国人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这种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的乡土情结,起着巨大的凝聚作用,使中国人对家乡、对国家、对民族、对文化都具有普遍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历史上,当外族入侵或遭亡国之恨时,这种乡土情结表现得尤为炽热,并迅速提升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这种情感在中国文学及诗词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如“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等等这样的诗句,都可反映出由乡土之情所扩及的爱国之情以及由爱国之情产生的对故土、故园、故人的怀念。二、虽然这种情结能够增强中国人的凝聚力,但也有许多弊端:(一)是安土重迁,甚至老死不离乡。中国人对离乡背井,感到是人生一大苦事,由此养成国人的保守性格。(二)是地方观念强烈,往往由地方会馆、同乡会等萌生集团意识,甚至为彼此利益构怨械斗。由于地方观念强烈,遂产生排斥外乡人的思想与行为,引出山头主义、地方主义及帮派观念。这些帮派观念。这些帮派势力在旧中国带有黑社会性质,在今天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三)是把“老乡”“乡亲”“同乡”引为同志,“士居三十载,无有不亲人”,统治的当权者喜欢用家乡的人当幕僚、侍卫、举荐、褒扬,形成各种各样的地方性的小圈子,裙带之风因而盛行。凡圈子内的人则能够互助、合作、相互依赖,对圈子外的人则产生疏离感、不信任感,进而不相往来,封闭不相往来,封闭性由此产生。.. .中国人拥有浓浓的乡土情结,在中国人眼里,只要有故乡,故乡就是漂泊出发的起点;只要有故乡,故乡就是思念回归的终点。故乡成为中国人心灵和生命的一部分——故乡孕育着生命,生命由故乡萌芽。..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