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芦蓉 声声慢
加入VIP免费下载

10芦蓉 声声慢

ID:790753

大小:68.51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酒泉市2015年教学设计参评表姓名 芦蓉学校玉门油田第二中学学科 语文版本北师大版学段八年级评析专家 寇阳联系电话13893761577 课题《声声慢》李清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声声慢》选自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唐诗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声声慢》是作者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将重点赏析,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夫丧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本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深入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前面几首诗词的学习,学生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基本的掌握,这一点对学生学习本课是很有利的,但李清照的这首词如果不了解词人的人生遭遇就很难把握词中深层的感情内涵。针对学生学习本课的不利因素,我安排学生在课前1.回顾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3.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本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反复诵读,品味叠句;挖掘意象,体味愁绪能力目标:知人论世,解析词人“愁”的深刻内涵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教学重点:挖掘词中丰富而又复杂的意象,体会词人浓浓的愁绪教学难点:知人论世准确把握“愁”之内涵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李清照相关资料,古诗词中含有“酒,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的诗句。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9- 课前播放《醉花阴》配乐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吗?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李清照的《醉花阴》)同学们初一的时侯就学过这首词,谁能给大家当一回小老师,介绍一下李清照及她在《醉花阴》的情感内蕴(学生简介)刚刚这位同学的讲解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了九百多年前北宋年间那个菊花凋零,凉意微微的秋天的傍晚,这首词中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何字?(生:愁)她不仅有《醉花阴》中的闲愁、闺愁,还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说不尽的深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才情女词人的夕阳岁月,感受李清照后期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二、学习新词,深入感知(一)反复诵读,初味愁绪引导:打开诗词殿堂之门的最好钥匙就是朗读。怎样才能更好地读出这首词的韵味呢?1.学生试读:根据以前所学过的朗读知识试读,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2.听录音范读或老师范读:学生与自己前面的试读对比,找出不足,再次朗读。3.指名诵读:纠正读音、节奏,指导朗读语调。(1)正音,如:乍难还寒的“还”读“xuán→huán”意思是“时冷时热”(huán);怎生得黑的“得”(dé)(2)重点句子,如:朗诵的时候还要注意词中的一处问号,三处感叹号很特别,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这几个句子该如何去读。(学生交流、体会后朗读)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仔细品读,叠字入愁1.引导: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既然我们抓住了一个“愁”字,那就在这个“愁”字上做文章,围绕词人怎样入愁,缘愁选取了哪些景,为何而生愁这几个问题展开探究。2.提问:大家能找出奠定全词愁调的句子吗?(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1)你觉得该怎么读?给我们试一试好吗?(生朗读)(2)赏析品味这十四个叠字的表达效果(师引导,交流讨论)寻寻觅觅: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李清照当时的境况怎样?(师明确: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冷冷清清:诗人她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该怎么读?-9- (师明确: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应是轻读、降调。)凄凄惨惨戚戚:这一句是对诗人当时的什么描写?用通俗的语言概括该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又该怎么读呢?(师明确: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3.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悲苦愁绝的基调。刚刚在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十四个字都连用什么词?(生:叠词)如果我将此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学生自由发言)4.小结:十四个字,三句话,由外在环境逐步写到人物的内心感受,并最终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与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仅此三句直抒胸臆,直接入愁为全词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李清照是运用音律的高手,这七组叠词组合在一起又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律美,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回环往复,奇妙而谐律,出神而入化,别有一番愁情在其中。(三)用心研读,意象叙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词人带着满眼忧愁来看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1.师感情范读,生勾画2.大家从词中找出了哪些意象?明确:淡酒、秋风、鸿雁、黄花、梧桐、细雨(六种意象)3.探究性学习: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当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请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小组交流,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4.师根据小组代表发言,适时引导,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分析“淡酒、鸿雁、黄花、梧桐”这几种重点意象的内涵参考如下: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什么是淡酒?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又两盏的酒还觉得酒淡,莫非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明确: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自古以来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举出几句吗?(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酒的诗句)b.“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在李清照的那首词中也写到雁?李清照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伤心些什么呢?明确:1103年李清照曾写下《一剪梅》,其中写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时,时局尚稳,夫妻恩爱,短暂分类,鸿雁传书。现在,诗人哀戚之际,南飞的大雁又一次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多么像在溪亭近旁,绣水江边时常见的那只呀?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9-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请同学们回忆出词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现过黄花的诗句。(如: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南楼令》)“黄花”一般喻指什么呢?(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运用想象的语言来描绘“黄昏时,梧桐细雨”的画面,注意情景结合。明确: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这里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白描就是用极为简省的语言来勾勒事物,抒发情感。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沉沉的夜幕里,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难道上天也在忧愁哭泣吗?“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我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小结: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无一不赋予词人浓的化不开的愁绪,它们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无一滴流泪,却“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在李清照的笔下已达到极致。让我们伴着音乐齐声诵读,一起感受这凄美绝然的意境。(师生合作诵读)(四)知人论世,缘何生愁过渡: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为何会有如此浓郁的化不开的愁呢?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走进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去了解她写此词时的情形,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从1103年李清照写作《一剪梅》至1151年左右写成《声声慢》,时间过了大概半个世纪,可谓“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到底命运在李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生平大事记)1.李清照大事记: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1126年:北宋末年,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1127年:金灭北宋,清照与丈夫赵明诚随南宋政府南迁避难,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1129年:赵明诚身染重病,8月18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孑然一身,飘泊江南,文物丧失殆尽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李清照被判刑两年。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处。-9- 过渡: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李清照的一生可以说是: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这位才情横溢的女词人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2.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那后期的“愁”都包含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愁绪:山河沦陷,故园荒废难回——亡国之恨夫妻永别,美满姻缘难全——丧夫之痛形影相吊,漫漫余生难度——颠沛之苦黄花凋零,梧桐又兼细雨——清秋之愁三、总结升华,表达敬意结束语:“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李清照晚年的“愁”是在经历了孤独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她的愁是个人遭遇与家国兴亡交织在一处的愁。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她风姿绰约的一生,她香如兰芷的慧心,她婉约清丽的词章,无数次让世人感动唏嘘。一个擅书画通音律工诗词精金石的绝世才女,用惨淡一生将自己置于文学的巅峰,她的快乐幸福痛苦忧愤孤独寂寞成为过往,成为天光云影,成为隔世离空的怅惘,长夜如磐,风雨如晦,相知有谁?她把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之中。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1.请将本词改写成文质兼备的散文。2.积累有关黄花、梧桐、黄昏、酒、雨等意象的诗句,体味这些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9- 板书设计:声声慢李清照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情:(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愁(词眼)清秋之愁丧夫之痛景:六种意象烘托愁绪颠沛之苦(借景抒情)亡国之恨-9- 教学反思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围绕主线,以读带讲,贯穿始终,以点带面,渗透语言和情感教学,无论是文章基调的把握,意象的分析还是愁绪内涵的解读,都明确指向“愁”这个教学中心,试图传递给学生一些概念、术语,让学生掌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分析方法,让他们对诗词鉴赏有个初步的掌握,为将来进入初三的学习做好准备。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有这样一些深刻感悟并借此来鞭策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优点:1.课前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并复习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使得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教师自己也阅读了大量关于李清照的事迹及诗词,,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因此能够有效引导学生通过赏析词句,品味愁绪,准确把握愁的意象和内涵。2.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是主线。本节课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老师的点拨也十分到位。3.课堂讨论落到了实处,使学生明确具体任务,时间充分,老师在巡堂过程中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给予指导,切实掌握学生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多媒体的运用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作者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4.诗词朗读贯穿整堂课的学习中,各种形式的朗读,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有效地掌握了打开诗词大门的钥匙。不足:5.导入太长,意象品读拓展不足。也许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讨论,所以对意象的品读显得有些急躁,不够细腻和深入。6.解决“缘何重愁”问题时,我非常在意时间,资料展示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处理的不够从容,给学生时间不够充分。7.课堂上老师应对学生的反馈评价显单一,对学生的个性品读,没有及时给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教师个人的朗读师范作用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9- 专家点评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声声慢》。芦老师的这节课,首先是思路明晰。整堂课紧扣一个“愁”字节节削笋,环环相扣,围绕词人如何入愁,缘愁选取了哪些景,为何而生愁这几个问题层层深入展开探究,最后水到渠成得出“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的哀叹,由词及人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愁的丰富内涵,同时也涵盖了人生无常的哲学意蕴。其次,老师将古典诗词的学习定位在多读的基础上。这点要求的提出可以说是,弥补了现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盲点。诵读是打开诗词鉴赏大门的钥匙,古典诗词的教学,不仅仅是疏通文意、解释语法,最重要却是在于从朗读中领悟诗词的美感和情感。作为贯穿全课的中心,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生生互读,师生共读,课前读,课中读,课后读,配乐读等等各种形式的读,将这把打开诗词鉴赏大门的钥匙非常成功地交到了学生手中。第三,老师引导将文本解读和朗读两者完美结合。教学过程是分若干个阶段的,一篇诗词不可能在一两遍的朗读中就“其义自见”,所以在学生们朗读之后仍未领悟诗词精华时,老师就扮演着一个指路人的角色,或是语言提示,或是利用对作者生平的介绍,加深学生们对该诗词创作背景以及作者人生经历际遇的了解,从而熟悉文本背后的事情,以此领悟诗词的美感和情感。第四,紧扣词中“愁”这个关键,以点带面辐射全篇。刘熙载曾在《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词意象的分析来把握词人的感情脉络,拓展了这些意象的涵盖面,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精神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操,真是为学生上了一道哀愁的精神大餐。学生在课堂上一方面汲取着来自遥远年代的文化精华,一方面又构建着自我的精神审美。可以说,能力与情感目标的落实与达成水到渠成。第五,芦老师的这堂课还重视了语言教学。整节课,芦老师都能抓住词语教学和情感体验去完成教学任务,文本挖掘有深度且符合文本特点和新课程理念。教师个人素质好,语文功底扎实,激情投入,讲到动情处,往往歌之咏之,让人印象深刻。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就是教师语言对课堂氛围的步步营造。古诗文篇目的教学,最容易尴尬,因为课堂气氛的营造很容易师生脱节。《声声慢》是愁云惨淡的词,学生有时嘻嘻哈哈不入课,老师如果不善于营造,那么就容易上得很滑稽。这堂课芦老师的评价语言用得特别好,如:答疑时老师说:叠词音韵,朗朗上口回环往复,奇妙而谐律,出神而入化,别有一番愁情在其中;品读时老师说: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无一滴流泪,却“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老师用诗的语言来讲诗,很有韵味,火候掌握不错。商榷之处:①关于李清照的介绍(知人论世)能否由学生参照注释或工具书自主完成,包括前面导入时引用的诗句;②有些问题设计需要再斟酌,提问有时随意,比如:“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如今有谁堪摘”这一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可好?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能将《声声慢》这篇传统经典诗词驾驭得内容适度、目标达成、氛围协调、情感融合,真可谓是"婉约动人,渐入佳境"。-9- 学校推荐意见盖章年月日县(市、区)推荐意见盖章年月日市级评审结果盖章年月日-9-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