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自主复习优质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考语文文言文自主复习优质

ID:776267

大小:285.92 KB

页数:197页

时间:2021-11-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3 课内文言文 自主复习 童 趣 1.作家作品 《童趣》的作者是沈复,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该书是一部自 传体散文。 2.通假字 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 3.一词多义(之、其) (1)见藐小之.物:助词,的 (2)心之.所向: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3)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词,代物,蚊子 (4)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动词,到 (5)必细察其.纹理:代词,指所观察之物 (6)蹲其.身:代词,指自己 (7)其.真无马邪(《马说》):表反问语气,难道 (8)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指示代词,远指,那 (9)其.一犬坐于前(《狼》):指示代词,近指,其中 4.词类活用 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名词用作动词,鞭打。 5.翻译句子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2)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虾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 了。 6.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余忆童稚时,……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项.为之强:颈,脖颈 ②徐.喷以烟:慢慢地 ③兴.正浓:兴致,兴趣 ④鞭.数十:鞭打(用鞭子打)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在) B. 蹲其.身(其中的) C. 以.丛草为林(把) D. 驱之.别院(它,代虾蟆)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 物本身的乐趣。 (4)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获得“物外之趣”的。 观察细致,想象丰富,热爱自然与生活。 7.阅读短文,完成题目。 [余忆童稚时……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②徐.喷以烟:慢慢地 ③鞭.数十:鞭打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A. 使之冲烟而.飞鸣(但是) B.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在) C. 以.丛草为林(把) D.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果然像鹤在云端鸣叫,为这一景象感到非常愉快。(意思符合即可) (4)作者小时候把烟和蚊子想象成云、鹤,可见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富有情趣(可爱),充满想象力。 《论语》十则 1.作家作品 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2.通假字 (1)诲女知之乎 “女”同“汝”,你 (2)是知也 “知”通“智”,聪明 3.一词多义(而、知) (1)温故而.知新:连词,表承接关系,就 (2)学而.时习之:连词,表并列关系,并且 (3)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4)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 (5)一抚尺而.已(《口技》):与“已”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 作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6)人不知.而不愠:动词,知道,了解 (7)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 (8)知之为知.之:动词,明白 (9)是知.也:通“智”,聪明 4.词类活用 (1)温故而知新 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知识。 (2)见贤思齐焉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 5.翻译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此当老师了。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 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6.(2012·山西)阅读《论语》(节选),完成题目。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给下面加点的词注音。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 i)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不亦说.乎:愉快 ②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3)下列加点词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可以.一战 C. 可以.调素琴 D. 皆以.美于徐公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5)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 获益匪浅,请写出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一则成语或格言警句。(2 分) 见贤思齐,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 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七)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八)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九)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十)(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实 ②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料想 ③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④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然后,表顺接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 路还很长。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3)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 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 (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谈谈对你的 启示。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 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 所难。 山 市 1. 作家作品 《山市》作者蒲松龄,淄川(现在山东淄博)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 “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 志异》,共 491 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自称是 他的“孤愤之作”。 2. 通假字 裁如星点 “裁”通“才” 3. 古今异义 (1)直接..霄汉 古义:一直连接到 今义:不经过中间事物的(跟“间接”相对) (2)高垣睥睨.. 古义:指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 今义: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 (3)惟危楼..一座 古义:高楼 今义:有倒塌危险的楼房 4.一词多义(然、数) (1)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表转折,连词 (2)尘气莽莽然.:……的样子,用于形容词词尾 (3)数.至八层:数数,动词 (4)见宫殿数.十所: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5)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屡次 5.词类活用 (1)楼渐低,可见其顶 低:形容词用作动词,降低。 (2)窗扉皆洞开 洞: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其中景物有的像楼阁,有的像厅堂,有的像街坊,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用亿万来计算,数也数不过来。 (2)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 不久,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绵六七里。 (3)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不多久,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明白原来是 山中蜃景。 《世说新语》两则 1.作家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笔记小说 集《世说新语》就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另外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 录》。 2.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没有 3.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一段时间 (3)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古义:玩耍、嬉戏 今义:戏剧,也指杂技 (4)相委.而去 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任、确实等 4.一词多义(若、引) (1)未若.柳絮因风起:动词,如 (2)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代词,你 (3)若.有作奸犯科(《出师表》):连词,表假设,如果 (4)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若”和“夫”结合,组成“若夫”, 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近似“像那” (5)下车引.之:动词,拉 (6)丁壮者引.弦而战(《塞翁失马》):动词,拉开 (7)属引.凄异(《三峡》):动词,延长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撒盐空中差可拟。 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2)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我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我走了。” 6.(2013·东营)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 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 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僰①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妒 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伫②, 左右皆蹈节。巴童佁然③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④衣而争之,翻壶而倒 案。僰人呵之而不能禁,大沮。 郁离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其何异于 猴哉? (《郁离子·僰人舞猴》) 【注释】 ①僰(bó):我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民族,今川南及滇东一带。 ②伫:站立。③佁然:静止貌。④褫(chǐ):剥去,脱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②耻.己之不如也:以……为耻(认为……是耻辱) ③思所以..败之:用来……的方法(手段等) ④乃袖.茅栗以往:用袖子装 (2)翻译下面的语句。 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 骚动紊乱,像蚂蚁一样地聚集在一起(或像蚂蚁一样骚动紊乱地聚集在一 起),看见东西就上前去争抢。 (3)元方、巴童聪明机智,其令友人“惭”、使猴舞“败”的原因有何共 同之处? 都抓住了对方身上存在的问题或弱点。 (4)你认为两文在“修身”“治军”方面提出的积极主张分别是什么? ①甲文主张讲“诚信”和“礼仪”;②乙文主张治军要强素质,整军纪, 倡导节制利欲,从军为国为民。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 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 不顾。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 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 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 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 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太丘舍去..(舍弃、丢下) B. 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 及事讫.(完毕) D. 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 相委而.去 杂然而.前陈者 B. 计日告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C. 遂止于.野亭 骈死于.槽枥之间 D. 其.为人若此 安陵君其.许寡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或:那客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 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4)文段理解。 ①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 之意即可)。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 子,乙文选取的是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 看,甲文侧重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乙文侧重叙述。 ②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 事讲均可,至少两条) 示例: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 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1.作家作品 (1)韩非(约前 280—前 233),战国末期(朝代)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代表人 物。著有《韩非子》一书,共 20 卷,55 篇。 (2)刘安(前 179—前 122),沛郡丰县(今江苏丰县)人,西汉(朝代)思想家、 文学家。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了《淮南子》一书,综合了儒家、法 家、阴阳学家等学说。 2.一词多义(父、其、将) (1)邻人之父.亦云: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父.子相保:父亲 (3)其.子好骑:代词,他的 (4)大亡其.财:代词,富人家的 (5)其.家甚智其.子前一个“其”代富人,后一个“其”指富人家的 (6)不筑,必将.有盗:副词,将要 (7)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动词,带领 3.古今异义 (1)大亡.其财 古义:丢失 今义:死 (2)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古义:带领 今义:将官;将领;泛指军官 (3)人皆吊.之 古义: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今义:悬挂 (4)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古义: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今义:表示整数 (5)居.数月 古义:经过 今义:住的地方 4.词类活用 (1)天雨墙坏 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2)其家甚智其子 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3)近塞之人 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接近。 (4)家富良马 富:形容词用作动词,有很多。 (5)有善术者 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精通。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认为他们的儿子非常聪明,却怀疑 盗贼是隔壁那个老人。 (2)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他的父亲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种灾祸呢?” (3)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 伤仲永 1.作家作品 本文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 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作品集有《临川先 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 2.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3.古今异义。 (1)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2)泯然众人..矣 古义:常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4.一词多义(焉、于、名) (1)父异焉.:兼词,于之 (2)复到舅家问焉.:代词,他的情况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句末语气词,不译 (4)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疑问代词,哪里 (5)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6)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 (7)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介词,被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动词,到,向 (9)并自为其名.:名词,名字 (10)名.之者谁(《醉翁亭记》):动词,命名 (11)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动词,说出 (12)有仙则名.(《陋室铭》):动词,出名 5.词类活用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天天 (2)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用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3)父异焉 异: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或:以……为异)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金溪民方仲永……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②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通.人 B. 未尝识.书具 默而识.之 C.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异.之 D. 忽啼求.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2 分。 “卒”“众人”“受于人”“不至”必须翻译正确,译错一处扣 0.5 分) (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 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5)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 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 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 7.(2013·泉州)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问题。 【甲】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 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 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 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 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①余 闻 之 也 久 ②非 复 吴 下 阿 蒙 ①余闻之也/久__②非复/吴下阿蒙 (2)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 忽啼求之. 何陋之.有 B. 稍稍宾客其.父 窥镜,谓其.妻曰 C. 蒙辞.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辞.色 D. 结友而.别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解析】 A 项前者为代词,后者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 项都为代 词;C 项前者译为“推托,借口”,后者译为“言语”;D 项前者表顺承,后 者表转折。 (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符合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牵,拉 ③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4)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 (欣赏)的地方。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哪里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啊!(答“我难道……吗”也可) (5)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义,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 并说明理由。 示例一:吕蒙读书___乙文主要讲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勉下发愤读书、长 进才略的故事。__示例二:鲁肃识人__乙文主要是从鲁肃的角度阐释了要用发 展的眼光看人的道理。(拟题 1 分,理由 2 分,言之成理即可。从孙权角度作 答最多只得 2 分) 孙权劝学 1.作家作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北宋(朝代) 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 五代共 1362 年间的史事。 2.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 3.一词多义(当、见) (1)卿今当.涂掌事:掌管 (2)但当.涉猎:应该 (3)今当.远离(《出师表》):将要 (4)木兰当.户织(《木兰诗》):对着,向着 (5)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正值,正在 (6)见.往事耳:了解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识清 (8)胡不见.我于王(《公输》):引见 4.古今异义 (1)见.往事 古义:了解 今义:看到;看见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三国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3)但.当涉猎 古义:只 今义:但是 (4)及鲁肃过.寻阳 古义:到 今义: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一些历史罢了。 (3)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6.(2013·衢州)阅读《孙权劝学》一文,完成题目。 [初,权谓吕蒙曰……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权谓.吕蒙曰:对……说(告诉)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推辞) ③孰.若孤:谁(哪一个)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B. 蒙乃.始就学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C.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 结友而.别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4)从文章哪几处可看出吕蒙学有所成? 鲁肃对吕蒙的夸奖(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 肃和吕蒙结友而别(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7.阅读《孙权劝学》一文,完成题目。 [初,权谓吕蒙曰……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 蒙辞以.军中多务 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B.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宋何罪之.有 D. 肃遂.拜蒙母 遂.与外人间隔 【解答】 A 项前者译为“用”,后者译为“来”;B 项前者译为“认为”, 后者译为“把……作为”;C 项前者为结构助词,可不译,后者为宾语前置的 标志;D 项都译为“于是”。 (2)文章中隐含的两个成语是:刮目相待、吴下阿蒙。 (3)谈谈你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句话的 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难道是要你去阅读经书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吗?我只 不过是叫你应当多读点书,熟悉一些历史罢了。这句话写出了孙权对读书目的 的看法,揭示了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求取功名,更重要的是为增长见识阅历。 (4)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来劝吕蒙学习。 口 技 1.作家作品 《口技》作者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进士。本文节 选自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 2.通假字 满坐寂然 “坐”通“座”,座位 3.古今异义 (1)会.宾客大宴 古义:适逢,正赶上 今义:见面、集会等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古义:其中夹杂着 今义:方位名词 (3)虽.人有百手 古义:表假设,即使 今义:转折连词 4.一词多义(妙、绝、指) (1)众妙.毕备:名词,妙处 (2)以为妙.绝:形容词,奇妙 (3)以为妙绝.:名词,极点 (4)群响毕绝.:动词,停、止 (5)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醉翁亭记》):动词,断绝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形容词,与世隔绝 (7)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副词,绝对 (8)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动词,消失 (9)天柱折,地维绝.(《共工怒触不周山》):动词,断 (10)手有百指.:名词,手指、指头 (11)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明 (12)指.通豫南(《愚公移山》):副词,直 (13)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动词,指点 5.词类活用 (1)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 (2)会宾客大宴 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3)无不伸颈,侧目 目:名词用作动词,看。 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个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 处来啊。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眯着眼睛偏着头听,微笑着,默默地 赞叹,认为表演得好极了。 7.(2013·上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 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 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 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 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 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上文节选自课文《口技》,作者是清朝(朝代)的林嗣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全场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喧哗的人。 (3)不能体现表演者技艺高超的一项是(B) A. 表演者使用的道具很少。 B. 观众的孩子被吓得大哭。 C. 表演者模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 D. 观众听得入迷,默默赞叹。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选文并没有写到 观众的孩子被吓得大哭,所以 B 选项不对。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是通过正 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出来的。侧面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又是 从表演者使用的道具很少和观众的反应两个方面来表现的。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 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 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选自林嗣环《口技》) 【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 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1)填空。 甲、乙两个文段都选自清代人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甲文段 以“善”字为核心,突出了民间艺人口技表演的高超;乙文段围绕“奇巧”一 词,表现了王叔远微雕技艺的精湛。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会.宾客大宴:适逢,正赶上 ②罔.不因势象形:无,没有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全场立刻肃静,没有一个敢高声说话的。 ②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4)甲文段除对民间艺人进行直接描写外,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请 找出文段中侧面描写的句子。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短文两篇 1.作家作品 (1)《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山海经》是古代神话集。内 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2)《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该书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 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古今异义 (1)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2)天柱折,地维.绝 古义:绳子 今义:维持、维护 3.一词多义(与、故) (1)夸父与.日逐走:连词,和、同 (2)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介词,给、替 (3)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介词,和……比 (4)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动词,给予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通“欤”,语气助词 (6)故.日月星辰移焉:连词,因此 (7)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名词,旧知识 (8)两狼之并驱如故.(《狼》):形容词,旧、原来 (9)公问其故.(《曹刿论战》):名词,原因,缘故 4.词类活用 (1)北饮大泽 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2)道渴而死 道:名词用作状语,在半路上。 (3)天倾西北 西北: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北。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还没有赶到,半路上他就渴死了。(他)丢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狼 1.作家作品 蒲松龄是清朝著名小说家,字留仙,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出身于一 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广读经史,学识渊博,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代 表作是《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郭沫若 曾这样评价:“画狐画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2.古今异义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在文中是能有几何的意思 今义:几何学 (2)盖.以诱敌 古义:原来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3.一词多义(敌、之、止) (1)恐前后受其敌.:敌对,攻击 (2)盖以诱敌.:敌人,指屠户 (3)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助词,补充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4)又数刀毙之.:代词,指狼 (5)止.有剩骨:通“只” (6)一狼得骨止:停止 4.词类活用 (1)一屠.晚归 屠:动词用作名词,屠户。 (2)一狼洞.其中 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3)恐前后受其敌. 敌:名词作动词,攻击、胁迫。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名词用作动词,从柴草堆中打洞。 (5)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6)止增笑.耳 笑:动词用作名词,笑料。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过了一会儿,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 又赶到了。 6.(2012·南昌)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一屠晚归……止增笑耳。]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B) 其一犬坐于前 A. 其一犬/坐于前 B. 其一/犬坐于前 C. 其/一犬坐于前 D. 其一犬坐/于前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恐前后受其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②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3)翻译下面句子。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尽了,两只狼仍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4)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心理,给狼扔了几块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 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 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 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 (5)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狼的形象:贪婪、狡诈、阴险。这则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 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或: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 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意对即 可) 7.(2011·宁波)阅读文言文《狼》,完成题目。 [一屠晚归……止增笑耳。 ]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顾.野有麦场:回头看 ②一狼洞.其中:打洞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 以.刀劈狼首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其一犬坐于.前 皆以美于.徐公 C.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 屠乃奔倚其.下 安陵君其.许寡人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也很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 呢?(意思符合即可) (4)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②只要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写出一点即可,意思符合即可) 桃花源记 1.作家作品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著名诗人。 作品有《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2.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3.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而美丽 今义:味道好 (2)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4.一词多义(具、志)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 (2)各具.情态(《核舟记》):具有 (3)未尝识书具.(《伤仲永》):工具 (4)故人具.鸡黍(《过故人庄》):置办 (5)百废具.兴(《岳阳楼记》):通“俱”,全、都 (6)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 (7)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名词,志向 5.词类活用 (1)复前行 前:名词作状语,向前。 (2)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尽,走到……尽头。 (3)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4)未果,寻病终 果:名词用作动词,实现。 (5)处处志之 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6.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2)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4)既出,得其.船:他的、自己的(代渔人的) (5)欲穷.其林:尽,走到……尽头 (6)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 (7)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从前的、旧的 (8)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计划 7.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B) A.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B.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C.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D.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口技》) 【解答】 “见渔人,乃大惊”是省略句,B 项也是省略句。A 项是倒装 句;C 项是判断句;D 项是一般陈述句。 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 竹子之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9.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题目。 [林尽水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 ③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3)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说说村中人为什么 “皆叹惋”? 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叹惋 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 (4)“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 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2013·河南)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题目。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 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 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 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 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 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 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 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 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释】 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 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 异 渔人甚异.之 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B. 舍 便舍.船 屋舍.俨然 C. 去 停数日,辞去.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 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 (3)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_ (4)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③人们生活安 宁和乐。 陋室铭 1.作家作品 《陋室铭》的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朝代)文学家。铭,是古代刻 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2.一词多义(则) (1)有仙则.名:连词,表示条件关系,就 (2)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 (3)《论语》十则.:名词,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副词,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就是 3.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2)无案牍之劳形 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3)无丝竹之乱耳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佛经。 (3)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5.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有名(或“出名”“著名”“成了名山”) 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弄,这里指弹(琴) ④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2)下面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D) A. 臣不胜受恩/感激 B. 今齐地方/千里 B. 朔气传/金柝 D. 水/不在深 (3)翻译。 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解释了“陋”1 分,注意了句式和语气 1 分) (4)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示例: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 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答出“类比”或“以名室和自 己的陋室作比”1 分,答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突出陋室不陋”1 分) 6.(2011·襄阳)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山不在高……何陋之有?(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淡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②花之隐逸..者也:指隐居的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 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 B. 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 C. 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 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解答】 A 项前一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后一个“之” 是助词“的”;B 项第一个“名”是“出名,著名”,后一个“名”是“起命、 命名”;C 项两个“而”都表转折;D 项第一个“鲜”是“少,稀少”,后一 个“鲜”是“鲜艳”。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4)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 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正面)赞美莲的 形象表达自己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 (5)两篇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情感。 甲文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达了作者洁身 自好的高洁情操和对正直品德的追求。 爱莲说 1.作家作品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北宋(朝代)哲学 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一词多义(鲜、谓) (1)陶后鲜.有闻:少 (2)芳草鲜.美(《桃花源记》):鲜艳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认为 (4)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5)太守谓.谁(《醉翁亭记》):是 (6)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叫做 (7)谓.先主曰(《隆中对》):对……说,告诉 (8)谓.为信然(《隆中对》):说 3.词类活用 ①不蔓不枝 蔓:名词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作动词,长枝节。 ②香远益清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4.(2013·重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 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 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节选) 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斯.是陋室:这 ②可以调.素琴:调弄,这里指弹奏 ③陶后鲜.有闻:少 ④宜乎众.矣:多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葱茏,映入帘里。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 安贫乐道(或“高洁傲岸”)。(意合即可) (4)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 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 丹之爱,宜乎众矣。” 5.(2013·荆门)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 可爱者甚蕃.(多) B.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C. 不蔓不枝.(长枝) D. 亭亭净植.(种植)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 B.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C.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 濯清涟而.不妖 水落而.石出者 (3)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 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 文章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 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 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 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 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4)将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能站在远处欣赏,不能以轻浮的态度走近去抚摸。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核舟记 1.作家作品 《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人名)编的《虞初新志》。作者是明末(朝代)魏学 洢(人名),字子敬,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 2.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着的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 之后 3.一词多义(绝、端、可) (1)佛印绝.类弥勒:极,特别 (2)夜久语声绝.(《石壕吏》):停止 (3)东坡右手执卷端.:右端 (4)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5)高可.二黍许:大约 (6)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4.古今异义 (1)高可.二黍许 古义:大约 今义:表示许可或可能,跟“可以”的意思相同 (2)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靠近 今义:比较;较量 (3)矫.首昂视 古义:举 今义:矫正 5.词类活用 (1)石青糁之 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 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3)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赠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7.阅读下列文段,完成题目。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珠可历历数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大约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③卧右膝,诎.右臂支船:通“屈”,弯曲 ④珠可历历..数也:分明可数的样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苏、黄共阅一手卷。 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②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3)从本文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东西(字、景、人、物) 多;③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 8.(2013·北京)阅读《核舟记》(节选),完成题目。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 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 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 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 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 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 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 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 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高高的 ②其两膝相比者:靠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抬头仰望,神情跟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同。 (3)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 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核舟简介 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曾不盈寸” 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各具情态”,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 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或高 起而宽敞的船舱)、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神奇精湛卓越 的雕刻艺术。 大道之行也 1.作家作品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这本书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是西汉戴 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2.通假字 (1)选贤与能 “与”通“举”,选拔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3.一词多义(修、乱、谓、闭、独) (1)进信修.睦:培养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 (3)盗窃乱.贼而不作:造反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战乱 (5)是谓.大同:叫做 (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认为 (7)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8)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9)矜、寡、孤、独.、废疾者:老而无子的人 (10)故人不独.亲其亲:单单 4.古今异义 (1)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 (2)大道..之行也 古义: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今义:大路 (3)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害人 今义:偷东西的人 5.词类活用 (1)不独亲.其亲 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2)选贤与能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3)盗窃乱贼而不作 盗窃:动词用作名词,盗窃的事情。 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让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了,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也)不发生了。 7.(2011·义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 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 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③故.外户而不闭:所以 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3)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 的地方?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8.(2013·宁波)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赡养) ②力恶.其不出于身也:憎恶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 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 A.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C.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 所恶有甚于.死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 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4)选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 其力。 三 峡 1.作家作品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北魏(朝代)地理学家。《水经注》 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通假字 略无阙处 “阙”通“缺”,空缺 3.一词多义(属、自、或) (1)属.引凄异:连接 (2)忠之属.也(《曹刿论战》):类 (3)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通“嘱”,嘱托 (4)徒属.皆曰(《陈涉世家》):辈 (5)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相同 (6)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7)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8)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从 (9)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自己 (10)或.王命急宣:副词,有时 (11)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副词,或许 (12)或.以为死(《陈涉世家》):代词,有的人 (13)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副词,有时 4.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则素湍绿潭 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3)回清倒影 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4)每至晴初霜旦 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5)空谷传响 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旷的山谷。 5.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 (1)略无阙.处:通“缺”,空缺 (2)虽.乘奔御风:即使 (3)至于夏水襄.陵:上 (4)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5)良.多趣味:确实,实在 (6)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 (8)或.王命急宣:有时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在三峡的七百里地界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两岸山色。 (3)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每逢雨后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4)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 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水路都被阻断了。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趣味。 7.(2013·安徽)阅读《三峡》,完成题目。 [自三峡七百里中……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略无阙.处:通“缺”,中断 ②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③则素.湍绿潭:白色 ④属.引凄异:连接 ⑤故.渔者歌曰:所以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乘着迅疾的风,也没有它快。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的趣味。 (3)文中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泪沾裳”与前文中 写猿声的凄和哀形成照应。(每格限填一字) (4)第一段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第二段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山:连绵不绝,重重叠叠,高可蔽日。水:水势险恶、水位高、水流急。 8.阅读《三峡》,完成题目。 [自三峡七百里中……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略无阙.处:通“缺” 至于夏水襄.陵:上 (2)翻译下列语句。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3)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天高地厚华夏情,示例:①山险水急三峡景;②山峻水清三峡美等。 (4)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 方面有什么异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相同点:都从侧面写水。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 《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短文两篇 1.作家作品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北朝(朝代) 时期著名作家,著有《陶隐居集》。 (2)《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朝代) 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著有《东坡全集》。 2.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2)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停止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但: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常用作转折连词 ②耳:古义:句末语气词,罢了 今义:指耳朵 3.一词多义(欲、书、与) (1)夕日欲.颓:将要 (2)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3)欲.穷其林(《桃花源记》):想要 (4)从民欲.也(《陈涉世家》):愿望 (5)答谢中书书.:书信 (6)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书籍 (7)即书.诗四句(《伤仲永》):写 (8)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字条 (9)军书.十二卷(《木兰诗》):文告 (10)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11)念无与.为乐者:和 (12)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13)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给 (1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通“欤”,语气助词 (15)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与……相比 4.词类活用 (1)夕日欲颓 颓: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2)相与步于中庭 步:名词用作动词,走,散步。 (3)念无与为乐者 乐:形容词用作动词,取乐。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天堂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 欣赏到这奇山妙水的人了。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翠竹苍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 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6.阅读《短文两篇》,完成题目。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加点的词。 ①晓雾将歇.:消散(或“消歇”“散去”) ②月色入户.:门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院子(或“庭院”)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或“只”)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B) A. 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 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 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 寻.张怀民 寻.病终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_(表达与此相近即可)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 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 可) (4)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描写,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议论。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 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闲”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 景则堪称隐居的“仙”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7.(2013·沈阳)阅读选文,完成题目。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 苏 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 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 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 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 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 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 o),字季常。②光、 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 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 视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②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③余告之故.:缘故,原因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B) A. 过.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 适见.焉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 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 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 观 潮 1.作家作品 《观潮》选自《武林旧事》,作者周密,字公谨,宋代(朝代)湖州(现在浙 江湖州)人。 2.一词多义(为、观、势、能、腾)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2)海涌银为.郭:成为 (3)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是 (4)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景象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 (6)势.极雄豪:气势 (7)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 (8)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本领 (9)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能够 (10)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腾起 (11)腾.身百变:翻腾 3.古今异义 (1)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古义:疾驶,腾起 今义:(许多马)跳跃着奔跑 (2)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古义:举枪 今义:田径运动使用的投掷器械之一,枪杆木制(或金属制),中间粗,两 头细,前端安着尖的金属头 (3)人物..略不相睹 古义:人和物 今义: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特点的人 4.词类活用 (1)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形容词用作动词,高过。 (2)皆披发文身 文:名词用作动词,画花纹。 (3)天下之伟观也 观:动词用作名词,指景象。 (4)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骑:动词用作名词,指马。 (5)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标:名词用作动词,树立,举。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 (2)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 (3)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 (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一条船儿的踪影也没有了。 (4)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 6.(2012·孝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虽席地不容间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 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B. 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 吴儿善.泅者数百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D. 皆披发文.身 与儿女讲论文.义 (2)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B) A.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观 B.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同时,还有骑在马上 在水面舞旗、举枪、挥刀的,就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 C.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只有“敌船”被火焚烧,随波 飘去 D. 虽席地不容间也——即使是一席之地也没有空下来的 (3)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C) A. 全文分别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等方面再现了 钱塘江潮的景观和观潮的盛况。 B. 作者在描写潮来时,倾狂澜于文面,以“仅如银线”摹其形,以“玉 城雪岭”绘其色,以“声如雷霆”言其声,以“吞天沃日”状其势,笔力飞旋 挥洒,令人豪兴倍增。 C. 文章结尾以场面之大,物品之繁,车马之多,空地之少,正面描写观 潮者众多和钱塘江潮的盛况。 D. 写景和叙事相映,深细和繁简相依,风景和风俗相融,对比与映衬相 间,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 (4)文中所写的“京尹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两部分内容似乎偏 离了文题“观潮”,针对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见解。 反对的观点:衬托“潮”的壮观,丰富“观”的内容(扣住“衬托”来解 说即可)。赞成的观点:偏离描写重点“潮”,有离题之嫌(扣住“离题”来解 说即可)。 7.(2013·成都)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A.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景象) B.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骑马) C. 随波而逝.(去,往) D. 珠翠罗绮溢.目(满,充满) (2)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D) A. 则玉城雪岭迹天而.来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D. 以.此夸能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 作者以精练的笔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 面,弄潮健儿的英姿以及人们观潮的盛况。 B. 文章第一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对钱 塘江潮进行描绘,表现了江潮的雄奇壮观。 C. 文章最后一段写江岸十余里间观潮人数众多,热闹非凡,直接表现了 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D. 文章用词精当,寥寥数笔便能绘形传神,如“腾身百变”四个字就刻 画出弄潮儿上下翻腾、变化多样的骁勇身姿。 (4)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忽然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和物彼此一点也看不见。 ②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 湖心亭看雪 1.作家作品 《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朝 代)文学家。作品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一词多义(白、绝、更) (1)上下一白.:白色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3)人鸟声俱绝.:断绝 (4)绝. 多生怪柏(《三峡》):非常,极 (5)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6)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7)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重新 3.古今异义 (1)余挐.一小舟 古义:通“桡”,撑(船) 今义:用手或其他方式抓住、搬动(东西)。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今义: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4.词类活用 是金陵人,客此。 客:名词用作动词,指客居。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船上像米粒一般大小的人有两三个罢了。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呢! (4)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在烧酒,酒壶中的酒正沸 腾。 6.(2012·泉州)文言文阅读。 [崇祯五年十二月……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组是(D) A. 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 B. 是.日更定矣 问今是.何世 C. 问其.姓氏 望其.旗靡 D. 强饮三大白而.别 乃记之而.去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余挐.一小舟:通“桡” ②见余大.喜:非常,十分 ③及下船:等到 ④客此:寓居,客居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 亭,和我那一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 (4)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A. 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 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 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 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7.阅读《湖心亭看雪》,完成题目。 [崇祯五年十二月………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 ,作者张岱,明末清初(朝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余挐.一小舟:携、带 ②上下一.白:全、都 ③客.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 ④及.下船:等到 (3)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C) A. 焉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 而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宋无罪而.攻之 C. 是 是.日,更定矣 是.进亦忧,退亦忧 D. 其 问其.姓氏 其.如土石何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等声音都消失了。(2 分,“绝”0.5 分,句子翻译 1 分,语意通顺 0.5 分)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 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3 分,“惟”0.5 分,句子翻译 2 分,语意通顺 0.5 分) 8.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D) A.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 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 “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 的性格。 C. 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 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 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与朱元思书 1.作家作品 《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朝代)梁文 学家。 2.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2)窥谷忘反 “反”通“返”,返回 3.古今异义 ①鸢飞戾.天者 古义:至 今义:罪过;乖张 ②经纶..世务者 古义:筹划 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能力 4.一词多义(上、直) (1)负势竞上.:向上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上面 (3)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皇上 (4)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登上 (5)直.视无碍:一直 (6)争高直.指:笔直 (7)中通外直.(《爱莲说》):与“曲”相对 5.词类活用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3)互相轩邈 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4)风烟俱净 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净、散净。 (5)望峰息心 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2)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泉水冲激着石头,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 谐动听。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像鹰飞到天上一样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 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7.(2012·咸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任意..东西:任凭,听凭 ②从.流飘荡:随着(跟随) ③天山共.色:同样,一样 ④争高直.指:向上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 一百许.里 杂然相许. B. 猿则百叫无绝. 天下独绝. C.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见.余,大喜曰 D. 在昼犹.昏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那些山)凭依(高峻的)地势竞相向上,(好像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延 伸。(“轩邈”“高处,远处”1 分;句意 1 分)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经 纶”“治理”1 分;句意 1 分) (4)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富春江山“奇”水“异”的特点。 山“奇”:高、险(峻) 水“异”:清、急 (5)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结构上纲举目张, 脉络分明。 B. 通过写景,作者表达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厌恶的情感。 C. 本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鲜明、强烈。 D. 该文与《答谢中书书》,可谓一去一往,一唱一和,都是书札中的精品, 亦是写景文的佳作,共同表达出与知音共赏美景,传情达意的高雅志趣。 8.(2013·盐城)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题目。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心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 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 定矣,余挐①一小舟,拥毳②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③,天与云与 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④、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 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⑤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 ①挐:撑(船)。②毳(cuì)衣:毛皮的衣服。③凇:水气凝成的 冰花。沆砀(h ng d ng ):天上的白气。④芥:比喻细微,微小。⑤白:酒 杯。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 ①互相轩.邈:比高 ②窥.谷忘反:看到 ③上下一.白:全,部 ④及.下船:到,等到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A. 急湍甚.箭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 百叫无绝. 以为妙绝. C. 余强.饮三大白 项为之强. D. 问其.姓氏 其.真无马邪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一样。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湖中怎么还能有这样的人! (4)填空和简答。 ①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厌弃尘俗,向往自然。(“向往自然”写成“寄情山水”也算对) ②乙文中“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有人依此作 了一幅画,请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 示例:湖山夜雪 ③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 甲文以声音衬托幽静(以闹写静),乙文文字简练,直接写静。(甲文写成“以 动衬静”也算对) 五柳先生传 1.作家作品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现 在江西省九江市)人。其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 2.一词多义(言、如) (1)闲静少言.:说话 (2)黔娄之妻有言.:言语 (3)亲旧知其如.此:像 (4)晏如.也:……的样子 3.古今异义 (1)因以为..号焉 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 (2)造.饮辄尽 古义:往、到 今义:做;制作 (3)亲旧.知其如此 古义:旧交、旧友 今义:过去的;过时的 (4)赞.曰:黔娄之妻有言 古义: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章 今义:称赞 4.词类活用 (1)亦不详其姓字 详:形容词用作动词,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 亲旧: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性嗜酒 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4)以乐其志 乐: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常以写文章来自我娱乐消遣,(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2)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风和阳光。 6.(2011·温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每有会.意:体会、领会 ②性嗜.酒:爱好、特别喜欢 ③期.在必醉:期望、希望 ④既.醉而退:已经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B) A. 亦不详其.姓字 B. 其.如土石何 C. 亲旧知其.如此 D. 食之不能尽其.材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4)五柳先生“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率真随性,读书只为得到精神的快乐;他淡泊名利,不为功名利 禄而读书。 7.(2013·湖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所处,地方 ②亲旧.知其如此:这里指旧交,旧友 ③不汲汲..于富贵:心情急切的样子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喜欢读书,(但)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 分深究。 (3)五柳先生的率真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 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竟然以宅边的五棵柳树作为 自己的号,随意自然,绝不附庸风雅,性情何等率真洒脱。②“每有会意,便 欣然忘食”,他读书一旦读到会意之处,便沉醉其中,忘记了一切,特别率真 可爱。③“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可以看出他随心 而为,毫不拘束,率真放达。④“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晏如也”可知他面对穷苦的生活环境,依然泰然处之,并不追求物质享受,十 分率真。⑤“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明他读书不 求名利,只求精神上的安慰,特别符合率真的性情。(答出三点即可) 马 说 1.作家作品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朝代) 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2)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3.一词多义(策、能) (1)执策.而临之:马鞭 (2)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3)策.勋十二转(《木兰诗》):登记 (4)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5)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4.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 策: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马。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3)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吃尽。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2)才美不外见. (通“现”,表现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 (4)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怎能 (5)执.策而临之:握着 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 不能表现在外面。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马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日行千里 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它嘶叫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3)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了解(千里)马吧!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所以不按照喂养千里马的方法喂养 它。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嘶叫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7.(2013·山西)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 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 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 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 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 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 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 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③捐:白白费掉。 (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 (2)一食或尽粟.一石(sù)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策.之不以其道:鞭打(用鞭子打,驱使) ②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同“返”,返回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4)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 以“食马者”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5)《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 它们的不同之处。 《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 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 而得以脱颖而出。(意思接近即可)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世有伯乐………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作者是韩愈,唐代文学家。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B) A.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C.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D. 策之不以其道.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拿着鞭子,站在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 送东阳马生序 1.作家作品 《送东阳马生序》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是宋濂,明初(朝代)文学家, 他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写此文的目的是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2.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3.古今异义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古义:借 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2)尝趋.百里外 古义:快步走,这里有“奔”的意思 今义:趋向;归向 (3)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4.一词多义(至、道、寓) (1)色愈恭,礼愈至.:周到 (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 (3)寡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极点 (4)益慕圣贤之道.:学说 (5)策之不以其道.(《马说》):正确的方法 (6)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道路 (7)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道义 (8)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说 (9)寓.逆旅:寄居 (10)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寄托 5.词类活用 (1)主人日再食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3)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有时遇到他的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 来争辩。 (3)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 如人。 7.(2013·义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 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 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 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 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遏其叱咄,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 所闻。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A. 计.日以还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B.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乃悟前狼假.寐 C.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D. 或.遇其叱咄 或.以钱币乞之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之”字用法和 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 A. 辍耕之.垄上 B.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 肉食者谋之. D. 无丝竹之.乱耳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意对即可) (4)请你从选文内容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并拟好参考答案。 示例:问题: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__答案:无书、无师。(2 分,从内容角度准确拟题 1 分,拟定的答案合理得 1 分) 8.(2013·金华)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 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 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 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 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 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 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经夜遂凝,以刀画 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③数十茎啖④之。留守⑤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 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子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 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 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 ①南都书舍:当时有名的书院。②釜:锅子。③齑(jī):腌菜 或酱菜。④啖:吃。⑤留守:官职名称。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心 ②礼愈至.:周到或周全 ③日.煮粥一釜:每天 ④馈.以佳肴:赠送或馈赠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C) A. 不敢出一言以.复(来) 遗以.食物(把) B.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 就学于.南都书舍(在) C. 俟其.欣悦(他,指老师) 其.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 D.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 辍耕之.垄上(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即使愚笨,终于还是有所收获。 ②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我现在就享用丰盛的饭菜,那以后的日子怎么能再吃得下这样的粥呢! (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表。 选文 主要人物 主要内容(限 8 个字) 共同点 甲文 (1)宋濂 借书抄书,从师求教 乙文 范仲淹 (2)读书清苦(每日吃粥、日啖二 粥),不受馈赠(不食佳肴、不享 盛馔) (3)家贫苦读 (5)从下列①②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①甲文的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是否赞同这种从师态 度?为什么? 示例一:赞同。学生应该虚心学习,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这既是对老师 的尊敬,也是自己虚心求教的表现。示例二:不赞同。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 疑问或想法,与老师平等地交流、沟通,这样利于求得真知。 ②范仲淹不吃同学的父亲送给他的好饭好菜。你是否赞同这种行为?为什 么? 示例一:赞同。范仲淹不吃别人馈赠的好饭好菜,是因为“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__示例二:不赞同。留守 的馈赠是真心的,不是“嗟来之食”,不应该辜负他们的一番好意。 小石潭记 1.作家作品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唐代(朝代)文学家柳宗元,字子 厚。代表作品有《黔之驴》《永州八记》等。 2.古今异义 (1)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2)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 “来”相对) 3.一词多义(为、清) (1)全石以为.底:做 (2)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 (3)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指心理活动 (4)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对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是 (6)以其境过清.:凄清 (7)香远益清.(《爱莲说》):清香 4.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3)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牙那样。 (4)心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似与游者相乐 乐:形容词用作动词,逗乐。 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2)伐.竹取道:砍伐 (3)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4)其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5)水尤.清冽:格外 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情 凄凉,寒气透骨,幽深极了。 (3)水尤清冽。 水格外清凉。 (4)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似的。 (6)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看到溪水像北半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水两岸的 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7.(2012·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 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足,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 鱼。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 诡石怪才,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 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 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 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注释】 ①渴:地名,指袁家渴。 ②箭:小竹。 ③庥(xiū):树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民桥.其上:搭桥,架桥 ②逾.石而往有石泓:越过,经过 ③北堕.小谭:落入 ④卷.石底以出:弯曲,翻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 有泉幽幽然. 然.胡不已乎 B. 其.侧皆诡石怪木 安陵君其.许寡人 C. 然卒入于.渴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长可十许步。 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 ②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 (4)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乙文:潭水清冽,水声悦耳。 8.(2013·眉山)课内文言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 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 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 念.(思念、想念)无与为乐者 水尤清冽.(凉) B. 凄神..(感到心情凄凉)寒骨 乃记之而去.(离开) C. 相与..(互相)步于中庭 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 D. 但少闲.(清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盖.(盖子)竹柏影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A. 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B. 如鸣珮环,心乐之. 辍耕之.垄上 C. 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D. 乃记之而.去 学而.不思则罔 (3)下列各项中,对文义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 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 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B. 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 访水,写下了乙文。 C. 乙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 的特点来写的。 D. 以上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 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 (4)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重点词语 为:斗、蛇、明灭) ②乃入见。问:“何以战?” (曹刿)于是进宫拜见鲁庄公。问:“凭什么作战?”(重点句式:宾语前置, 重点词语:乃、见、以) 岳阳楼记 1.作家作品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范仲淹,北宋(朝代)文学家、 政治家。 2.通假字 (1)百废具兴 “具”通“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 3.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 古义:景象 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2)增其旧制. 古义:规模 今义:制度 (3)至若春和景.明 古义:日光 今义:景致;风景 4.一词多义(开、一、和) (1)连月不开.:解除,此处指天气放晴 (2)旁开.小窗(《核舟记》):开设 (3)开.我东阁门(《木兰诗》):打开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散开 (5)一.碧万顷:一片 (6)长烟一.空:全 (7)一.时齐发(《口技》):同一 (8)政通人和.:和乐 (9)至若春和.景明:温和 (10)必能使行阵和.睦(《出师表》):协调 5.词类活用 (1)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北、南: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后: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在……之前;在……之后。 (3)百废具兴 废:动词用作名词,荒废的事业。 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成群的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 边与小洲上的花草,香气浓郁,颜色青葱。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不在朝廷上做官就担忧他的君王。 (4)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7.(2013·台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节选)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 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 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 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 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薄.暮冥冥:迫近 ②长烟一.空:全 ③把.酒临风:持、执 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2)与“不以物喜”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 以.丛草为林(《童趣》) B.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C. 悉以.咨之(《出师表》) D. 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4)范仲淹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什么情怀。 范仲淹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写出一点即可。如答“不计 得失”“忧国忧民”等也对。) 8.(2013·哈尔滨)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回答问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 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 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 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 归?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薄:迫近 ②求:探求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在水中)畅游。或:沙 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3)“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指什么内容? 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 醉翁亭记 1.作家作品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作者是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 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朝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 有《明党论》《秋声赋》等。 2.一词多义(乎、发) (1)颓然乎.其间者:在 (2)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表疑问语气,吗 (3)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表祈使语气,吧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表推测语气,吧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表感叹语气,啊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用在形容词词尾,不译 (7)野芳发.而幽香:开 (8)一时齐发.(《口技》):发出 (9)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任用 (10)发.闾左適戍渔阳(《陈涉世家》):征发 3.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 山:名词用作状语,在山上。 (2)名之者谁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3)杂然而前陈者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4)至于负者歌于途 歌:名词作动词,唱歌。 (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6)临溪而渔 渔:名词用作动词,钓鱼、捕鱼。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就是 酿泉。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 阴。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4)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而酒水清。 5.(2013·吉林)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本文作者欧阳修是北宋、宋代、宋朝(任选其一即可)(朝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蔚然..而深秀者:草木茂盛的样子或茂盛的样子。 ②名.之者谁:命名或取名。 (3)第二段中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绘了琅琊山的美丽景色? 围绕“时间顺序”或“早晚、四季的变化”回答即可。 (4)作者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滁人”跟随太守出游的欢乐场景。 请分析他们“从太守游而乐”的原因。 略。围绕“滁州百姓爱戴太守,愿意跟随太守出游;太守治政有方,百姓 安居乐业”回答即可。 (5)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游且“乐其乐也”。请结合生活实 际谈一谈你从中得到哪些人生启示。 略。围绕“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 为”回答即可。 6.(2013·长沙)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题目。 [环滁皆山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明名、取名 ②四时之.景不同:助词;译为“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②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 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 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 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他们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 得失为念,而“与民同乐”的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 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系,关注民生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满井游记 1.作家作品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为“公 安派”(文学流派)的创始人。著有《袁中郎全集》 2.一词多义(得、然、鳞、之) (1)欲出不得.:能够 (2)悠然自得.:得意 (3)娟然.如拭: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表转折,但是 (5)鳞.浪层层:名词作状语,像鱼鳞一样 (6)呷浪之鳞.:代指鱼 (7)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助词 (8)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3.古义异义 恶.能无纪 古义:哪里,怎么 今义:凶恶;讨厌 4.词类活用 (1)飞沙走砾 飞、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使……跑。 (2)泉而茗者 茗:名词用作动词,喝茶。 (3)罍而歌者 罍:名词用作动词,饮酒。 (4)红装而蹇者 蹇:名词用作动词,骑驴。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冷风时常刮起来,一刮起来时就飞沙走石。 (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岸的两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空 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3)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游人虽然不多,但是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 也经常有。 (4)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都悠闲自在,一切动物之 间都充满了欢乐气氛。 6.(2013·广东)阅读《满井游记》,完成题目。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己亥之二月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 欲出不得.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 未百步辄.返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C. 于时.冰皮始解 学而时.习之 D. 麦田浅鬣寸许. 遂许.先帝以驱驰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3)第①段写城中的余寒景象,有什么作用? 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烘托出作者“欲出不得”的压抑烦闷之情;反衬了 满井春意盎然的景象。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本文通过对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 悠然自得等情态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满井春色图。 B. 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一句,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的神韵。 C.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等 画面合为一组镜头,写出了游人络绎不绝的盛况。 D. 这篇游记,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最后一段则以议 论作结,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 7.(2011·舟山)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题目。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己亥之二月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风力虽尚劲.:猛,强有力 ②呷浪之鳞.:代鱼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我)才知道效野之外不是没有春天,可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这一点) 啊。 (3)选文第一段是从哪三方面描绘满井早春气息的? 郊外的植物(柳条麦田)、游人、鱼鸟。 (4)文中画线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句子: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惟此官也。 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官场生活的人生态度。(写出“寄情山水”即 可) 陈涉世家 1.作家作品 《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朝 代)史学家、文学家。 2.通假字 (1)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通“谪” (2)为天下唱 “唱”通“倡”,首发 3.古今异义 (1)等.死,死国可乎 古义:同样 今义:等待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私自,偷着 今义:空隙 4.一词多义(与、号) (1)尝与.人佣耕:同 (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全、都,一起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通“欤”,语气助词 (4)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比 (5)号.令召三老:号召 (6)号.为张楚:宣称 (7)阴风怒号.(《岳阳楼记》):呼啸 (8)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别号 5.词类活用 (1)夜篝..火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 篝: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 (2)大楚兴,陈胜王.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3)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看。 (4)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5)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6)失期,法.皆斩 法:名词用作动词,依照法律。 (7)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 法,就要杀头。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 (有)很多响应的人。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 吗?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丛林里的神庙当中,天黑以后用笼 罩着火(装作鬼火),又作狐狸嗥叫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 胜为王”。 7.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题目。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吴广素.爱人:向来 ②广故数.言欲亡:多次(屡次)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 ④从民欲.也:愿望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 士卒多为.用者 吴广为.都尉 B. 广起,夺而.杀尉 为坛而.盟 C.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D. 且.壮士不死即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句子: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首,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就算侥幸 不杀头,但守边而死的人本来就会有十分之六七) (4)这段文字中最能凸显陈胜、吴广智谋的两个字是:故、诈。 8.(2013·孝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涉世家(节选) 司马迁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 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 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 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 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 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 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 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 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 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 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 尉首。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A. 陈胜、吴广喜,念.鬼 念.无与为乐者 B. 今亡.亦死 暮而果大亡.其财 C. 扶苏以.数谏故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①等死,死国可乎? 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②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然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会死去六七个(或:但是 戍守边塞的人有十分之六七会死)。 (3)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B) A. 选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主要叙述了发动起义的经过,着眼 于反映陈胜在反抗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出他作为一 个农民起义领袖的杰出才能。 B. 陈胜、吴广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作了“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 舆论准备;为了得到人民的响应,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 号。 C. 前期的准备为起义的发动打好了基础。起义的发动分为三步:并杀两 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至此,一支团结战斗的起义军队伍宣告组成。 D. 选文善于用极为丰富精练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壮士不死即已, 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十分传神地表现了陈胜的性格。 (4)起义能顺利进行,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陈胜的才能。 他有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请简要作答。 可以从如下方面回答:有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有非凡的 宣传鼓动才能;做事考虑周密,有计划等。 唐雎不辱使命 1.作家作品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该书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 史书整理编写的,共三十三篇。 2.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 (2)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 3.古今异义 (1)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只,仅仅 今义:不弯曲 (2)休.祲降于天 古义:吉祥 今义:休息 (3)长跪而谢.之 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 (4)秦王色挠. 古义:屈服 今义:轻轻地抓 4.一词多义(惠、徒) (1)大王加惠.:恩惠 (2)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通“慧”,聪明 (3)免冠徒.跣:光着 (4)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5.词类活用 (1)以大.易小. 大、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大的地方,小的地方。 (2)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3)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充。 (4)天下缟素.. 缟素:名词作动词,穿丧服。 (5)且秦灭韩亡.魏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 (6)虽千里..不敢易也 千里:数量词用作名词,千里的土地。 6.写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安陵君其.许寡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2)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 (3)岂直.五百里哉:只,仅仅 (4)长跪而谢.之:道歉 (5)请广.于君:扩充 7.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准备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希望安陵君答应我! (2)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天子发怒,可以使百万人死亡,使血流千里。 (3)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的人,人们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 降示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 (4)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事吧?” (5)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就派唐雎出使秦国。 (6)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7)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8)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真的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 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9)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10)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 因为有(先生)你啊。 8.阅读《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回答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秦王怫.然怒:盛怒、愤怒 ②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曾经 ③秦王色挠.:屈服 ④长跪而谢.之:道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安陵国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3)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 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9.(2013·湛江)阅读《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回答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故不错意..也 错意:置意,错,通“措” B.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 C. 天下缟素.. 缟素:白色的丝织品 D.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道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B.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C.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徒以.有先生也 D.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聂政之.刺韩傀也 (3)请将文中画线句子“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 寡人与?”翻译成现代汉语。 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他却违背我的意愿, 这不是看不起我吗? (4)唐雎的形象鲜明,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什么手法塑造了他怎样的形象? 侧面衬托手法;塑造了唐雎不畏强暴、果敢机智的形象。 隆中对 1.作家作品 《隆中对》的作者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三国志》记 载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 四史”。 2.通假字 (1)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2)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3.一词多义(遂、因、将、用) (1)由是先主遂.诣亮:就 (2)然操遂.能克绍:终于,到底 (3)因.屏人曰:于是、就 (4)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依靠 (5)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因此 (6)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顺着、就着 (7)则命一上将.:将领 (8)将.荆州之军:调动,率领 (9)君谓计将.安出:将要 (10)遂用.猖蹶:因此 (11)贤能为之用.:任用 (12)此用.武之国:运用 4.古今异义 (1)此人可就.见 古义:接近、趋向 今义: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话题的范围 (2)抑.亦人谋也 古义:而且 今义:向下按;压抑 (3)此可以..为援 古义:可以把(可,可以;以,把) 今义:表示许可 (4)遂用猖.蹶 古义:失败 今义:凶猛;狂妄 5.词类活用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壶:名词用作动词,用箪盛、用壶盛 (2)与亮情好日.密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3)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 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你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于枉驾顾之。 这个人只能登门求见,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您应当屈尊亲自去 拜访他。 (3)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上百万的兵力,挟持天子来号令诸侯,(我们)的确不能 与之争强夺势。 (4)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果真能这样,那么(您)就可以成就霸业,兴复汉室了。 7.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题目。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选出解释有误的一项(B) A. 利.尽南海 (物资)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锋利) B. 国.险而民附 (国都) 此用武之国. (地方) C. 贤能为之.用 (他)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助词,无义) D. 挟天子而.令诸侯(表示承接关系)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表示转折关系) (2)句子翻译。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饭、用壶装酒来迎接将军你呢? (3)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 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①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 ②孙权:可以为援 ③荆州、益州:夺取、占领 ④诸戎、夷越:和、抚 (4)“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 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示例:选用贤能,体恤百姓,加强民族团结,改善睦邻关系,对内革新政 治等。(也可用原文作答,答出三点即可) 8.(2013·咸宁)阅读文言文《隆中对》(节选),完成问题。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 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 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 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 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 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 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 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 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 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由是先主遂诣.亮(告诉) B. 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 C. 先主器.之(器重,重视) D.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 则名微而.众寡 而.其主不能守 B. 此用武之.国 或置酒而招之. C.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 信义著于.四海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3)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 将军(指刘备)应该屈尊亲自前去拜访他。 ②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你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4)下列有关选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 从分析天下形势,并提出对策、蓝图中,可见诸葛亮是具有远见卓识 的政治家、军事家,具有天才的预见能力。 B. 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可能 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必要性。 C. 选段层次清晰、结构谨严,围绕“隆中对”的“对”前、“对”中、 “对”后依次写来,且详略十分得当。 D. 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如结尾一个“善”字,就把 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5)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根据文义,分 别用一个字概括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能用原文中的词)。 ①孙权:联(合) ②益州:夺(取,占) 出师表 1.作家作品 《出师表》的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2.古今异义 (1)开张..圣听 古义:扩大 今义:多指商店开始营业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今义:(言、行)恶劣不道德 (3)由是感激.. 古义:感动激奋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3.一词多义(行、遗、效) (1)行.阵和睦:行列、队伍 (2)性行.淑均:品德 (3)行.收兵(《陈涉世家》):行军 (4)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行走 (5)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 (6)以光先帝遗.德:遗留下来的 (7)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8)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 (9)不效.,则治臣之罪:成效 4.词类活用 (1)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2)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慢:形容词用作动词,怠慢,疏忽。 (3)亲贤臣,远小人 亲: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 (4)此皆良实 良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5)深入不毛 毛:名词用作动词,生长草木。 5.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 奔走效劳 (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 (4)危急存亡之秋.:时 (5)悉.以咨.之:都 询问 (6)躬.耕于南阳:亲自,亲身 (7)至于斟酌损.益:除去 (8)临表涕零.:落下,降落 (9)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 (10)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 (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 (12)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将军向宠,性情品德善良平正,全面了解军事方面的事情。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近贤臣,远避(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能够兴盛的原因。 (3)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王室的兴盛,就可以计算着日子等 待了。 (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地,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自己,不想在 诸侯中扬名做官。 (5)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因为这件事,(我)非常感激,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 (6)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征询(治国的)好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 (7)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 志士们的气概。 (8)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尽忠进谏的 道路。 (9)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 (10)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愁叹息,担心不能将先帝托付的事情办好, 有损先帝的圣明。 7.(2011·铜仁)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题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A.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任务) B. 临表涕.零(涕:鼻涕) C.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从那时以来) D. 猥.自枉屈(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B. 先帝不以.臣卑鄙 咨臣以.当世之事 C.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野有麦场 D. 何陋之.有 策之.不以其道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第①段先自叙本志,表明自己“布衣”身份,为下文写“先帝不以臣 卑鄙”作铺垫。 B. 第②段一个“当”字引出六个四字句,以磅礴的气势指出这次“出师” 的战略目标,使后主深信伐魏之事势在必行。 C. ③④两段点明全篇主旨,阐述了修明内政与北伐胜利的关系。 D. 选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描写、说明,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兵败之时委臣以重任,在危难之际奉旨执行使命。 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让我竭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 8.(2013·黄冈)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 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 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 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 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 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 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 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 【注释】 ①仪轨:礼仪制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适宜 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 人物。亚,同类。 (1)下面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 先帝称之.曰能 诸葛亮之.为相国 B.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终于.邦域之内 C. 悉以.咨之 徒以.有先生也 D.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彰显(显示)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 ③抚.百姓:安抚,抚慰 ④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亲人(亲近的人)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全部来询问他们,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才能高和才能差一点 的人都能得到妥善的安排。 ②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善的(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惩罚。 (5)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以说明。 示例:甲文中诸葛亮要求后主做到了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举荐一批忠 臣良将,这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公输 1.作家作品 《公输》节选自《墨子·公输》,该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 行的辑录。现存五十三篇。 2.通假字 (1)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抵抗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通“御”,抵挡 (3)公输盘诎 “诎”通“屈”,理屈 3.古今异义 (1)胡.不见我于王 古义:为什么 今义:姓氏;表示随意 (2)舍其文.轩 古义:彩饰 今义:文章 4.一词多义(文、起) (1)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文章 (2)手把文.书口称敕(《卖炭翁》):文告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文采 (4)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出发,动身 (5)子墨子起.,再拜:站起身 (6)夫齁声起.(《口技》):响起 5.词类活用 (1)吾既已言.之王矣 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2)吾义.固不杀人 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道义。 (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寇:名词用作动词,入侵。 (4)虽杀臣,不能绝.也 绝:形容词用作动词,杀光、杀绝。 (5)义不杀少.而杀众. 少、众:形容词用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先生墨子说:“北方有欺侮我的人,希望凭借您杀掉他。” (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你讲求的道义,是不杀少数人而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3)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的攻城器械用完了,先生墨子的守卫方法还有很多。 (4)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先生墨子抵挡了多次。 7.(2013·温州) 公输(节选)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 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固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 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 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楚王问其故.:原因,缘故 ②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 ③虽杀臣,不能绝.也:尽,完 (2)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 例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A. 乃记之.而去 B. 辍耕之.垄上 C. 子墨子九距之. D. 公输盘之.攻械尽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如果)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了,就可以攻下了。 (4)文章画线句中“吾不言”的背后隐藏着公输盘怎样的心理?请用简洁 的语言写出。 【答案】 他意识到墨子是攻宋的障碍,陡起杀机,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 算。 8.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题目。 [于是见公输盘……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 ②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 (2)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B) A. 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B.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D.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虽.杀臣,不能绝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我知道你用来抵御我的方法,我不说。 (4)子墨子在与楚王的最后交锋中,为什么要提及“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的情况? 明白地告诉公输盘与楚王,宋国已做好充分准备,使公输盘与楚王不敢轻 举妄动,迫使楚王打消攻宋的念头。 《孟子》两章 1.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2.通假字 (1)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2)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梗塞,不顺 (4)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3.古今异义 (1)亲戚..畔之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2)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在国内 今义:进来或进去 4.一词多义(固、利)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2)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必定 (3)汝心之固.(《愚公移山》):顽固 (4)固.众人(《伤仲永》):本来 (5)君子固.穷(《论语》):安守、固守 (6)天时不如地利.:有利的 (7)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8)父利.其然也(《伤仲永》):认为……有利 (9)利.尽南海(《隆中对》):物资 5.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 (4)天下顺.之 顺:形容词用作动词,归顺,服从。 (5)人恒过. 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6.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 (2)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3)委.而去之:放弃 (4)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5)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极点 7.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 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 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 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或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7)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 8.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题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②攻亲戚..之所畔:内外亲属 ③委而去.之:离开 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 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答对两种即可) (4)本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与《曹刿论战》中“小 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蕴含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是什么?你 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相同之处:两句话都强调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启示只要围绕人心向背来 谈。 9.(2013·绍兴)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题目。 [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任用,选拔(或“被任用”“被选拔”) ②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③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④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脸色(表情、神情、神色)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 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3)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 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论证更充分。 鱼我所欲也 1.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助词,吗 2.古今异义 (1)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今义:常为豆子的种类 (2)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古义:停止,放弃 今义:已经 3.一词多义(加、得、恶) (1)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 (2)弗敢加.也(《曹刿论战》):虚报 (3)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增加 (4)二者不可得.兼:能够 (5)故不为苟得.也:得到、获得 (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7)所恶.有甚于死者:厌恶 (8)恶.能无纪(《满井游记》):怎么 4.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苟且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厌恶 (4)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6)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是我需要的,(可我)需要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 干苟且偷生的事。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优厚的俸禄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 处呢! (4)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一筐米饭,一碗汤菜,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会饿死。 (5)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得到,(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6)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宁愿)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6.阅读下列选文,完成题目。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②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妇拍而.呜之(《口技》) B.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 段,什么不可以用呢?(“甚于生”1 分,“得生者”1 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 1 分)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非独” 1 分,“是心”1 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 1 分) (4)本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 对比论证。(答到任意两点即可) 7.(2012·兰州)阅读《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题目。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 万钟于我何加.焉 而山不加.增 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复前行,欲穷.其林 C.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先前(有人)宁可死也不愿意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3)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 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庄子》故事两则 1.作家作品 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是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是庄周及其 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 2.一词多义(吓、固、于) (1)仰而视之曰:“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2)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恐吓 (3)固.不知子矣:固然 (4)子固.非鱼也:本来 (5)汝心之固.(《愚公移山》):顽固、固执 (6)鹓鹐发于.南海:从 (7)而飞于.北海:到 (8)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在 3.古今异义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古义:对人的尊称,您 今义:现在专指儿子 (2)安.知鱼之乐 古义:怎么 今义:平安;安全 (3)于是..鸱得腐鼠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4.词类活用 惠子相.梁 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惠子做了梁国的宰相,庄子去看望他。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3)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白 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6.(2011·兰州)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完成题目。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我知之濠上也。”] (1)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B) A.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 呼尔而与.之 C. 吾谁与.归 D. 吾与.徐公孰美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或: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 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7.(2013·南昌)阅读《惠子相梁》,完成题目。 [惠子相.梁……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C) A.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B.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C.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D.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惠子相.梁:做宰相 ②非梧桐不止.:栖息、停留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 ,子知之乎? 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 ,你知道吗? (4)请具体分析本文中庄子的语言技巧。 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和比喻修辞手法,将自己 比作鹓 ,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间接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志 趣,讥讽惠子心胸狭窄。 (5)结合文义说说庄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面对惠子的猜忌,庄子主动与惠子见面,可见他的勇敢与机智。②把功 名利禄比作腐鼠,可见他淡泊名利、志向高洁。 曹刿论战 1.作家作品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 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作,该书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它与《公羊传》《谷 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通假字 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遍 3.古今异义 (1)肉食者鄙. 古义: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缺少见识 今义:粗俗,低下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今义:为正义而舍弃生命 (3)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4.一词多义(鄙、信) (1)肉食者鄙.:目光短浅,缺少见识 (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身份低微 (3)必以信.:实情 (4)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通“伸”,伸张 (5)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信任 (6)谓为信.然(《隆中对》):确实 5.词类活用 (1)公与之乘. 乘:名词用作动词,乘战车。 (2)神弗福.也 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3)公将鼓.之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6.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2)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 (4)忠.之属也: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5)齐师伐.我:讨伐,进攻 (6)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7.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贵族官僚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完全耗尽。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等,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要如实禀告神 灵。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 (我)跟随着去。 8.(2012·福建福州)阅读《曹刿论战》,完成题目。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故逐之。”] (1)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肉 食 者 谋 之 ②弗 敢 加 也 ①肉食者/谋之__②弗敢/加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②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③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④再.而衰:第二次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4)选文详略得当,详写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 后的表现),略写双方交战的过程。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5)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 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 贤下士。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 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 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任选一处分析,意思对 或言之有理均可) 9.(2013·十堰)阅读《曹刿论战》,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①小惠未徧.:同“遍”,遍及 ②公将鼓.之:击鼓 ③再.而衰:第二次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抓住“狱”“虽”“以”_等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即可) (3)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 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 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 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 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 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 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4)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政治公平,取信于民;②精于谋略,知己知彼;③善于观察,把握时机; ④洞察时政,进谏献言。(答出以上四点中的三点即可,采用其他言之成理的 说法作答亦可,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不得使用文中原句) 邹忌讽齐王纳谏 1.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今义:讥讽 (2)暮寝.而思之 古义:躺而不睡 今义:睡觉 (3)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2.一词多义(朝、诚、孰) (1)朝.服衣冠:早晨 (2)皆朝.于齐:朝见 (3)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4)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5)帝感其诚.(《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6)诚.如是,则霸业可成(《隆中对》):果真 (7)孰.视之:仔细 (8)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 3.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3)王之蔽.甚矣 蔽:名词用作动词,受蒙蔽,此处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5)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身高八尺多,并且容貌光艳美丽。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我的妻子说我美,是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 (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5.(2011·眉山)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题目。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D) A. 期年..之后(满一年) B.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C.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 D.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漂亮)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A. 吾孰.与徐公美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B. 乃.下令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 暮寝而.思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下列有关对文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 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 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从中悟出道理。 B. 齐威王胸怀宽广,能虚心纳谏,身体力行,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 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 C. 邹忌运用设喻的方式劝谏齐王,主要是为了铲除齐王身边的小人,从 而达到广开言路,民富国强的目的。 D.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启示我们说话要达到最佳效果,就要注意对 象,尊重对方,用语委婉,还要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在公共场合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6.(2013·兰州)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完成问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 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 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 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 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而往,暮而归 B. 皆以.美于徐公 蒙辞以.军中多务 C. 能谤讥于.市朝 骈死于.槽枥之间 D. 时时而间.进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先将原句工整地抄写在答题卡上,再断两处) 今齐地方千里 今/齐地/方千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愚公移山 1.作家作品 《愚公移山》节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郑国人,战国前期的思 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2.通假字 (1)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 “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 3.古今异义 (1)方.七百里 古义:面积,方圆 今义:表形状,方形 (2)河阳.之北 古义: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 今义:太阳,日光 (3)达于汉阴. 古义: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 今义:阴天 (4)荷.担者三夫 古义:挑,扛 今义:荷花,莲 (5)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边 今义:尾巴 (6)北山愚公长息.曰 古义:叹息 今义:休息 4.一词多义(焉、曾、且、固) (1)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2)始一反焉.:句末语气词,可不译 (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 都……”) (4)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5)年且.九十:将近 (6)且.焉置土石:况且 (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8)吾义固.不杀人:向来 5.词类活用 (1)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3)面山而居 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对,朝着 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但是山不会增高,何愁挖不平呢? 7.(2013·嘉兴)阅读《愚公移山》中的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 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 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 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水的南岸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 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交换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A. 年且.九十 存者且.偷生 B.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C. 杂然.相许 吴广以为然. D. 以.君之力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他们)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4)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 精神营养? 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8.阅读《愚公移山》中的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河曲智叟亡以应。]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C) A. 毕.力平险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争高直指.《与朱元思书》) C. 杂然相许.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D. 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D) A.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C.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D.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 上。 (4)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 分析。 寥寥六字,把一个邻家小孩积极参与挖山的动作、神情写活了。作者不直 接写孩子小,而是用“始龀”这一典型特征来表现他的幼小,孩子天真、可爱 的样子跃然纸上。“跳往助之”中只一个“跳”字,就把孩子兴奋得跳来跳去 的那种稚气生动地描摹了出来。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5)文中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有什 么不同之处。 不同一: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一个“献” 字表明她对愚公的关心;智叟不是提出疑问,“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的否定, “甚矣,汝之不惠”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不同二:语气不同。两人虽然都用 了反问的句式,但其妻的语气是委婉的,智叟的语气是刻薄的。如“以君之力” 与“以残年余力”相比,前者是委婉的提醒,后者则带有不敬之意;“曾不能 损魁父之丘”与“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相比,前者是一种担心,后者则是一种 嘲讽。 课外文言文综合练习 一、(2012·衢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白侯之贤 三衢沈君持正,盛称其守白侯①之贤。予问之曰:“侯定科繇②如何?”曰: “豪者善.避役,役多在贫人。侯察其奸,以田定赋③,一州服其平。”“侯律 己何如?”曰:“侯清约甚,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每旦徒行入府署,野 夫不识,与争道,不问④。”“侯驭吏何如?”曰:“吏抱案立左右,唯侯言 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去年春,天子嘉之,衢人成为侯荣。” 予问已,顾.谓二三子曰:“昔予闻兰溪吴德基言若此,今持正又盛称其贤。 白侯之贤信.已。” (选自明代宋濂《书白衢州》,有删减) 【注释】 ①白侯:指白景亮,字明甫,时任衢州路总管。②繇(y o): 徭役。③赋:税。④问:问罪,责难。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豪者善.避役:擅长,善于 (2)顾.谓二三子曰:回头 (3)白侯之贤信.已:确实,真实 【解析】 (1)“善”的义项主要有“善良”“表示赞许”“长处”“善 于,擅长”“亲善,友好”“熟悉”等,这里应选“善于,擅长”。(2)“顾” 的本义是“回头,回头看”,后引申为“视,看”“看望,拜访”“顾念,关 心”等意,这里是它的本义“回头,回头看”。(3)“信”的义项有“言语真 实”“相信,信任”“信用”“信物”“信件”“随意”等,这里选“确实, 的确”。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侯察其奸,以田定赋,一州服其平。 白侯明察富豪的奸诈,根据田地的多少来定赋税,全州百姓都佩服他做事 公平。 【解析】 翻译时,要抓住重点词语。落实“察”“奸”“以”“平”的 意思,将大意翻译正确即可。 3. 请在下面横线处各填上一个恰当的字,概括白侯之贤。 察奸明,定赋平,衢人赞之;律己清,驭吏严,天子嘉之。 【解析】 我们应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中关键语句归纳。文中写 白侯律己的语句是“侯清约甚”;文中写其驭吏的句子是“吏抱案立左右,唯 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据此分析即可。 二、(2012·湖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龙井题名记 秦 观①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龙井③有辨才大师, 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 舆⑤,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⑥,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⑦,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 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 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 音堂,明日乃还。 【注释】①秦观:宋代著名词人。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 的朋友。②会稽:今浙江绍兴。③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 产茶。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⑤篮舆:竹轿。⑥霁:雨后放晴。 ⑦雷峰: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风篁岭”都是山名。⑧惠因涧:山涧名。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以书.邀余入山:信 (2)比.出郭,日已夕:等到 (3)濯.足于惠因涧:洗、洗不掉 (4)谒.辨才于朝音堂:拜访 【解析】 翻译时要注意结合语境。联系课内学过的内容。“书”如“与 朱元思书”,“比”如“比至陈”,“濯”如“濯清涟而不妖”,“谒”如“谒 见”。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课外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课外文言语句, 要抓住重点词语,注意落实“是”“霁”“毫发”等词语的意思,译出大意即 可。 3. 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二段画线处内容简 要分析。 隐显的灯火、蓊郁的草木和悲鸣的急流所组成的夜景出奇优美、幽寂,让 作者悦目悦耳,内心沉静、澄明,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殆非人间之境”的感 叹。 【解析】 “庐舍”“灯火”“草木”“流水”描绘了一幅优美、寂静的夜 景图,使诗人觉得仿佛进入仙境一般。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画线句子表现夜晚山景优美、幽寂,使人心情沉静、愉悦。回答时要把画线句 中描写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表达出来。 三、(2011·沈阳)阅读选文,完成题目。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 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 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选自《出师表》) 【乙】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甚 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 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 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 【注释】 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rèn): 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 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志虑忠.纯:忠诚 (2)悉以咨.之:商议,询问 (3)严闻.亮卒:听到,听说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平时要注意积累,要注意把课内的 知识迁移到课外的读本上来。 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B) A. 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 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C. 立闻亮卒. 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 发.病而死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 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A 项 “谓”前者为“对……说”,后者为“为,是”。C 项“卒”前者为“死了, 逝世”,后者为“终于,最终”。D 项“发”前者为“生”,后者为“兴起, 被任用”。B 项“尝”皆为“曾经”。 3.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陛下(使用)。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平正直。 【解析】 首先要理解关键词语,如“是以”译为“因此”;“简拔”译 为“选拔”;“遗”译为“给予”;“为”译为“做”;“平直”译为“公平 正直”。其次,注意语句要通顺。 4.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亮 之 为 政 开 诚 心 布 公 道 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 【解析】 根据句意断句,理解句意是关键。只能断两处,多断或少断, 都易造成失分。 5. 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 张?(请用原文回答)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解析】 文题实际是要求我们找出乙文中能体现赏罚严明的句子。只要 准确翻译出乙文的意思,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经分析比较可以得出这个句 子应当是:“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四、(2010·黄冈)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 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 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 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 归? (选自范仲范《岳阳楼记》) 【乙】滕子京①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 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 患无隙以规③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选自范公偁《过庭录》) 【注释】 ①负:依仗。②贻:遗留。③规:劝诫。 1. 《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其中,形容春风和煦、阳光 明媚的是春和景明;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是心旷神怡。 【解析】 只要能对“春和景明”和“心旷神怡”两个成语的意思正确理 解,尤其是能解释出其中的重点词语,就能准确回答此题,如“春”这里指“春 风”,“景”指“阳光”,“旷”的意思是“开阔”,“怡”的意思是“高兴”。 2. 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B) A. 或异二者之为. 为.众忌疾 B. 不以.物喜 扶苏以.数谏故(选自《陈涉世家》) C. 先.天下之忧而忧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选自《出师 表》) D. 子京忽以书.抵文正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选自《伤仲永》) 【解析】 A 项中前句“为”,名词,“两种心情”;后句“为”,介词, “被”。B 项中两句中的“以”都是介词,“因为”。C 项中前句“先”译为 “在……之前”;后句“先”译为“前”,“先汉”就是“前汉”,也就是西 汉。D 项中前句“书”,名词,“书信”;后句“书”,动词,“写”。 3. 翻译下面各句,并将你翻译句子的方法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来。 句子翻译: (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 翻译方法归纳: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要忠于原文,译句要做到 句子通畅,还应该有点文采。 【解析】 抓住重点词语“微”“谪”等的意思和特殊文言句式“吾谁与 归”等,做到字字落实,一一对应,不要落漏重点词语的意思。 4. 理解填空。 从甲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 在后的品质。从乙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对滕子京的态度是友善,爱其才,滕子京 是一个德才兼备并又豪迈自负,很少接受他人意见的人。 【解析】 由关键语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以及“愤郁颇见辞色”“豪迈自负,罕受人言”等可以看出。 5. 九百多年前,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 想,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 的现实意义。 示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为人民,也就是为大 多数人的幸福观,在新时代又赋予它新的含义,就是为人民着想,把自己的幸 福同人民的幸福联结在一起,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这是一种高尚的 幸福观。 【解析】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两句话到现在依 然闪耀着理想的光辉,跳动着民族的脉搏,在新形势之下更有着全新的含义, 可结合理想、责任等去谈,围绕“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受 在后;奋发有为,奉献社会”等回答即可。 五、(2011·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题目。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孙权承摄①大业,优文②征仪。吕蒙图袭关羽, 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从讨羽,拜忠义校尉。既定荆州,都武昌, 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黄武③ 中,遣仪之皖④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大驾东迁,使仪辅太子。后从太子还建业。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 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 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 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据实答问。权遂舍之,嘉 亦得免。 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 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 是仪时时有所进达⑤,未尝言人之短。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选自《三国志·是仪胡综传第十七》,有删改) 【注释】 ①承摄:继承掌管。②优文:意思是专门下文,给是仪优厚的 待遇。③黄武:年号。④皖:地名。下文“建业”也是地名。⑤进达:举荐人 才。 1.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既.定荆州,都武昌(既然) B. 后从.太子还建业(跟从,跟随) C. 权遂.舍之(于是) D. 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身边的人,近臣) 【解析】 选项 A 中的“既”与我们在《曹刿论战》中所学的“既克, 公问其故”中的“既”意思是相同的,应译为副词,“已经”或“……之后” 的意思。 2. 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例句:休到,大破之. A.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 吾欲之.南海 D. 彼竭我盈,故克之. 【解析】 首先明确例句中的“之”是代词,可译为“他们”,在这里指 代曹休的军队。选项 D 中的“之”也是代词,指代齐军。而在选项 A 中,“之” 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选项 B 中,“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不翻译;选项 C 中,“之”是动词,可译为“往、去、到”。 3. 下面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是仪被派遣到皖县见将军刘邵,准备引曹休出战。 B. 当众官因害怕吕壹而诬蔑刁嘉诽谤国政时,是仪不畏权势,坚守自己 做人的原则。 C. 是仪置办家产私业,拥有一栋大宅,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惠赐。 D. 是仪经常举荐人才,勤政为国数十年,不曾有过失。 【解析】 从选文第三段中的语句“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 足自容”可以看出:是仪不治自家产业,不受人恩惠,所居的房子刚够自家居 住。所以选项 C 是错误的。 4. 请把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 是仪自己认为没有才能,坚决推辞而没有接受。 (2)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孙权把(吕蒙图袭关羽)这件事拿来问是仪,是仪认为这个计谋很好,就劝 孙权听他的。 【解析】 翻译时要抓住重点词语,如(1)句中要落实“以”“固”“辞” 的意思,(2)句中要落实“以”“善”等词语的意思,然后将文句大意翻译出 来即可。 六、(2011·东营)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 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 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 藏烟。穹石盘簿③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于是白露 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④,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 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 叶⑤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拨,物莫与隆⑥,阴阳不能变其性, 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 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⑦可用而不用,固⑧斯焉而取 ⑨斯。 (选自李绅《寒松赋》) 【注释】 ①芊眠:茂密状。②捎云蔽景:意为与景物相掩映。③盘簿: 牢固状。④玄黄:指大自然的变化。⑤叶:相合。⑥隆:高。⑦谅:确实。⑧ 固:鄙视。⑨取:取法。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穹石盘簿而.埋根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4)甘冒霜而停.雪使(雪)停止 2. 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寒松笔直的树干撑起茂密旺盛的树冠,昂首挺立,生机盎然;坚韧恭肃的 树枝,苍翠茂密,遒劲有力。依靠层层山峦生长的寒松与高天白云携手挽臂, 掩映成趣;_隐居幽静山涧的寒松积聚着雾霭,收藏着烟霞,氤氲迷离,如诗 如画。 3. 两文作者喜爱“莲”“寒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莲具有纯洁、正直、雅致的个性特征。寄寓了作者对君子品德的追求。寒 松具有坚韧耐寒、忠贞不移的品格。隐寓了作者坚守节操、执著追求的精神气 度。 4. 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①运用衬托,突出了莲、寒松卓尔不群的品性;②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形象、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富有感染力。 七、(2011·济宁)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题目。 【甲】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 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 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 戴安道就范宣学①,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 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②,甚 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释】 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人名。②咨嗟: 赞叹。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2)不宜劳思..于此:劳神,费心思 2. 翻译下列句子。 (1)得为众人而已耶? 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2)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范宣看后,赞叹不已,认为大有益处,才开始重视画画。 3. 甲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了 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乙文则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虚心学习, 相互切磋的过程。 八、(2011·朝阳)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题目。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 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 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 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 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 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②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③。蒲苇莲芡④, 有 A 之思;椅桐桧柏,有 B 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 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⑤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 之宾客。 (节选自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 【注释】 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 立的庄园。汴(bi n):汴水。②余浸:支流。③岩阜:假山。④芡(qi n):水 生植物。⑤富:丰饶的物产。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2)佳木秀.而繁阴: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3)修.竹森然以高:长 (4)以.为陂池:把 2. 将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 3. 细读甲文第二段文字,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醉翁亭春、秋二季景色的特 点。 春季:生机勃勃(或姹紫嫣红) 秋季:秋高气爽(或秋水怡人) 4. 根据你的理解,将“江湖”和“山林”两个词语恰当填在乙文中的 A、 B 处。 A:江湖 B:山林 5. 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抒发的感情大致相同,请作简 要分析。 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九、(2011·三明)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 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 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 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 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 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 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 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释】 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 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 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2)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3)仆闻.之:听说 (4)官大者,主恶.之:讨厌,厌恶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D)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B. 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 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2)可以免于患乎? 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 4. 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 磨炼。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十、(2012·滨州)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 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选自《公输》) 【乙】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 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 处①,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 则子如②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选自《墨子》) 【注释】 ①处:闲居。②如:应该,应当。 1.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荆 之 地 方 五 千 里 荆之地_/_方五千里_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舍.其文轩:舍弃,丢弃 (2)此为何若..人:什么样的 (3)过.故人:拜访 (4)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更加 3. 翻译句子。 (1)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这就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同破车相比。 (2)子不若已。 你不如停止算了。 4. 甲文表明了墨子非攻(兼爱)的主张;乙文画线句子体现了墨子坚忍不拔 的品质。 5. 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往往体现在类比推理上,请结合甲、乙两段文字 说明。 示例:甲文先用一个假设,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然后连用三 个对比,极言楚国物产丰富和宋国物产贫乏,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 疾”“同类”的结论。乙文先假设“一人耕而九人处,耕者益急”,类推出“天 下莫为义,子如劝我”的结论。 十一、(2011·聊城)阅读选文,完成题目。 目不见睫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 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 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庄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 ①庄跻:战国时楚庄王后裔,后降汉。 1. 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B) A. 楚庄王欲伐.越 齐师伐.我 B. 此智.之如目也 其家甚智.其子 C. 王之.伐越,何也 无丝竹之.乱耳 D. 庄王乃.止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见之谓明。 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才是明智。 3. 读后,你想到了与此文主旨相关的哪个成语或俗语? 示例:知(智)者不惑;人贵有自知之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十二、(2011·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 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 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⑤理其本, 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 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然连年动众,未能 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 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时宜的 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 物。亚,同类。 1. 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抚.百姓,示仪轨(安抚,抚慰)(√)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利益)(×) (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亲人)(√) (4)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爱戴,拥戴)(√)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C) A.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D. 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善的(或: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或:坏的)没有(因为)轻微 而不贬黜。 4. 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 示例:《出师表》中诸葛亮请求后主做到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任人唯贤(亲 贤远佞),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十三、(2011·上海)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韩魏公知北都,有中外亲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 指,真绝宝也,特设一桌,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 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 “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非故也,何罪之有?” 1. 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说 获得,得到 2. 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A. (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B. 不是这个原因,(你)有什么罪呢? C. (你)不是故意的,何必怪罪你呢? D. 不是这个原因,何必怪罪你呢? 3. “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用原 文语句回答) 4. 本文表现了韩魏公待下宽厚的品质。 十四、(2011·湛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 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 “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 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 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释】 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 指十贯铜钱。 1.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诸子禽.之(通“擒”,抓获) B. 汝素.寡悔(一向,平时) C. 问其所欲.(欲望) D. 卒.为良民(最终) 2.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翻译成现 代汉语。 你太穷了,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家,恐怕会被人责难的。 3. 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 宽厚大方,处处为别人着想。 十五、(2011·潍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 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 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张骞立功异域,以. 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 除超为兰台令史。 十六年,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 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 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曰: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 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善。”初 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 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 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超于是 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 (选自《后汉书·班梁列传》,有删节)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不耻.劳辱认为……羞耻 (2)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通“燃”,燃烧 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 A. 徐令彪之.少子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 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 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D. 超乃.顺风纵火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 匈奴的使者已经来了好几天了,现在在哪里? (2)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 其余的人全都拿着兵器埋伏在门两旁。 4. 按要求填空。 (1)班超“诈侍胡”“约火攻”“杀匈奴”等细节表现了他智勇双全(成语) 的性格特点。 (2)文中“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的句意与司马迁《陈涉世家》中“燕雀 安知鸿鹄之志哉!”有异曲同工之妙。 十六、(2013·成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一)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 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 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节选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二)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歆为吏,同郡陶丘洪亦知名,自以明见过歆。 时王芬与豪杰谋废灵帝。芬阴呼歆、洪共定计,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废立 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 洪从歆言而止。后芬果败,洪乃服。 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徵歆。宾客旧人送之者千馀人,赠遗数百金。歆皆无 所拒,密各题识,至临去,悉聚诸物,谓诸宾客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 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原宾客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而服 其德。 (节选自《三国志·华歆传》,有删改) 1.下列语句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 王欲舍.所携人(舍弃) B. 本所以疑.(犹豫) C. 芬阴.呼歆(暗中) D. 念.单车远行(挂念) 【解析】 这里的“念”与我们学过的“念无与为乐者”的“念”一样, 是“想到、考虑”的意思。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2)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 王芬性情粗疏没有韬略,这事必定成功不了,而且会祸及宗族。您千万不 要参与! 【解析】 课外文言语句的翻译,抓住重点词语,译出大意即可。(1)句 要注意“纳”是“接纳”的意思,“急”是“紧急、急迫”的意思。(2)句要注 意“疏”指“粗疏”,“武”在这里指关于军事或技击的韬略。 3.从这两则选文中可以看出华歆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分点概括作答。 ①德行高尚,言行一致。如:“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 拯如初。”②见识过人。如他阻止陶丘洪帮助王芬废帝之事。③名士高风。如 他巧妙地谢绝部下和百姓送的礼物。(任意答到其中两点并结合文段实例即可) 【解析】 由文段(一)中“‘……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 携拯如初”可以看出华歆是一个言行一致、品德高尚的人。由文段(二)中华歆 阻止陶丘洪帮助王芬废帝之事可以看出华歆是一个有见识的人。由文段(二)中, 他巧妙谢绝宾朋好友等送的礼物,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高风亮节的人。 十七、(2013·济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 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 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 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 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 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宋史·苏洵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2)闭户益.读书:更加(发奋) 【解析】 解释时要注意结合语境。“致”在这里是动词,“得到”的意 思;“益”可以联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益慕圣贤之道”一句,得出 “更加”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 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 【解析】 翻译时要注意落实重点词语的意思。如(1)句中,“以是”的意 思是“因此”,“是”的意思是“这,此”;第二个“以”的意思是“把”;“因” 的意思是“于是”;“得”的意思是“能够”。(2)句中,“既”是“已经”的意 思;“竞效”是“抢着模仿”的意思;“为”是“写”的意思。然后组织句子, 使之连贯通顺即可。 3.宋濂和苏洵的读书经历有哪些异同?对你有什么启发? 同:读书都很勤奋刻苦;异:宋濂幼时家境贫寒,苏洵读书很晚。启发: 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只要学习,就为时未晚。 【解析】 甲文“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乙文“悉 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都传达出“勤奋刻苦” 的主题。从甲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可以看出宋濂幼时家 境贫寒;从乙文“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可以看出苏洵发愤读书很晚。根据甲、 乙两文的主旨,不难得出两文对我们的启发。 十八、(2013·绍兴)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乌 蜂 杞离谓熊蛰父曰:“子亦知有乌蜂乎?黄蜂殚.其力以为蜜,乌蜂不能为蜜 而惟食蜜。故必尽逐其鸟蜂,其不去.者众哜①而杀之。今居于朝者,无不胝② 手瘃③足以任王事,皆有益于楚国者也。而子独遨④以食,先.星而卧,见日而未 起,是无益于楚国者也。吾忧子之为乌蜂也。” 熊蛰父曰:“子不观夫人之面乎?目与鼻、口皆日用之急,独眉无所事, 若可去也,然人皆有眉而子独无眉,其可观乎?以楚国之大,而不能容一遨以 食之士,吾恐其为无眉之人,以贻.观者笑也。” 楚王闻之,益厚待熊蛰父。 (选自《郁离子·卷六》,有改动) 【注释】 ①哜(jiē):齐鸣声。②胝(zhī):老茧。③瘃(zhú):冻疮。④遨 ( o):游玩。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 黄蜂殚.其力以为蜜(竭尽) B. 其不去.者众哜而杀之(离开) C. 先.星而卧(先前) D. 以贻.观者笑也(留给) 【解析】 C 项“先”译为“比……早”。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今居于朝者,无不胝手瘃足以任王事,皆有益于楚国者也。 如今身居朝廷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手上磨起老茧,脚上生了冻疮,尽力来 担任王事的,(他们)都是对楚国有益的人。 【解析】 翻译句子应在粗通文义的基础上,先理解句意,然后结合重点 词语的翻译逐一译出。注意“今”译为“现在”;“以”译为“来”;“任” 译为“担任”。 3.文章一、二段体现了熊蛰父的两个形象特征,请各用一成语概括。 好逸恶劳(好吃懒做、不劳而获);强词夺理(厚颜无耻、恬不知耻、巧舌如 簧)。 【解析】 应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概括人物形象。第一段主要写熊蛰父 无所事事,第二段则是他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狡辩。据此,选两个成语来概括人 物形象。 十九、(2013·湖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猫 号 刘元卿① 齐奄②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 龙之神也,请更名曰‘龙猫’。”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 云其尚③于龙乎?不如名曰‘云’。”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 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又客说之曰:“大风飙起,维屏以墙,斯足蔽矣, 风其如墙何!名之曰‘墙猫’可。”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维鼠穴之,墙斯 圮④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 东里丈人⑤嗤之曰:“噫嘻!捕鼠者固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其本真哉? (选自《应谐录》) 【注释】 ①刘元卿:明代理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著有《应谐录》, 是一部笑话集。②齐奄:人名。③尚:崇高,这里是超过的意思。④圮(pǐ): 塌坏,倒塌。⑤东里丈人:丈人,老人家。东里丈人是作者假托的人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自奇.之:感到奇特;以……为奇,认为……奇特 (2)虎诚.猛:确实,实在 (3)云霭蔽.天:遮蔽 (4)请更.名曰“风”:更改 【解析】 课外文言词语的考查,常常“词在课外,义在课内”,结合句 子环境,联系课内相关的知识积累,加以推测即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 龙本来就比老虎神奇,(但)龙升天必须浮在云上,云比龙更高吧? 【解析】 翻译应在粗通文义及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注意重点的几个 词语要译到位:“固”译为“本来”;“于”译为“比”;“其”加强语气; “尚”译为“高,超过”。 3.东里丈人的话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事物的本来面貌是怎样就是怎样,要看重其本质,不要失去本真。为人处 世亦是如此。 【解析】 抓住东里大人关键的一句话:“故为自失其本真哉”,联系生 活实际,揣摩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十、(2013·义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刘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①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 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谏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②有触忤③,祸 谴④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 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正 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 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侍者远 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选自《宋史》) 【注释】 ①除:任命,授职。②脱:倘若,如果。③忤(wǔ):违反,抵 触。④谴:贬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主上方.以孝治天下:正,正在 (2)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推辞 (3)吾当从.汝所之:跟从 (4)目.之曰“殿上虎”:看、盯、瞅 【解析】 课外文言词语的翻译,应结合语境,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合 理地译出。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伺怒稍解,复前抗辞。 等到皇帝的怒气渐渐消退,又上前抗争(争辩)。 【解析】 翻译时要补充出省略的成分,伺(皇帝)怒稍解,(刘安世)复前 抗辩。同时注意“伺、前”等几个词语的翻译。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刘安世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是一个刚正不阿、忠于职守(勇于担当、不畏强权等)的人。 【解析】 结合文中刘安世的言行、事件,分析人物性格,如其与母亲对 话、进谏等。 二十一、(2013·衢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狡生梦金 尝闻一青衿①,生性狡。其学博持教甚严,诸生稍或犯规,必遣人执之, 扑无赦。一日,此生适有犯,学博追执甚急,盛怒待之。已而生至,长跪地下, 不言他事,但曰:“弟子偶得千金方在处置故来见迟耳。”博士闻生得金多, 辄霁②怒,问之曰:“尔金从何处来?”曰:“得诸地中。”又问:“尔欲作 何处置?”生答曰:“弟子故贫,无资业,今与妻计:以五百金市田,二百金 市宅,百金置器具,买童妾,止剩百金,以其半市书,将发愤从事焉,而以其 半致馈先生,酬平日教育,完矣。”博士曰:“有是哉!不佞③何以当之?” 遂呼使者治具,甚丰洁,延生坐觞之,谈笑款洽,皆异平日。饮半酣,博士问 生曰:“尔适匆匆来,亦曾收金箧中扃钥④耶?”生起曰:“弟子布置此金甫定, 为荆妻转身触弟子,醒已失金所在,安用箧?”博士蘧然曰:“尔所言金,梦 耶?”生答曰:“固梦耳。”博士不怿⑤,然业与款洽,不能复怒。徐曰:“梦中 得金,犹不忘先生,况实得耶?”更一再觞出之。 (选自明代江盈科《雪涛小说》,有删减) 【注释】 ①青衿:秀才。②霁:息。③不佞:不才。自称之谦词。④扃 (jiōng)钥:关闭加锁。⑤不怿:不高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已而..生至,长跪地下:不久 (2)以五百金市.田:买 (3)延.生坐觞之:邀请 【解析】 课外文言词语的考查,常常是“题在课外,义在课内”,结合 文本内容,联系以前学过的词语义项,在理解的基础上译出。 2.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弟 子 偶 得 千 金 方 在 处 置 故 来 见 迟 耳。 弟子偶得千金/方在处置/故来见迟耳。 【解析】 断句应首先弄清文义、句意,在理解的基础上断句,注意仅断 两处。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梦中得金,犹不忘先生,况实得耶? 梦中得到金子,还不忘(要分给)老师,何况实际得到呢?(意思符合即可) 【解析】 课外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建立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注意重点 词语(犹:还;况:况且;耶:语气词,“呢”),然后一一译出。省略成分要 补出,语句要连贯通顺。 4.文中的学博是个怎样的人?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示例一:学博是个贪财、唯利是图的人。他听到“狡生”说“偶得千金”, 马上息怒,对“狡生”十分亲切,当“狡生”说到要分一份金给他时,他“谈 笑款洽,皆异平日”。__示例二:学博是个虚伪的人。他平时对犯规的学生非 常严厉,绝不宽赦。但碰到有利益的时候马上转变,一面假惺惺地推辞,一面 “呼使者治具”“延生坐觞之”。待得知所言金是梦,就很不高兴,但为了维 持面子,不得不把酒宴进行到底。(意思符合即可) 【解析】 根据人物的言行、事件,概括人物形象。文中学博“持教甚严、 闻金变色、赠金赐酒、无金托辞”,从这些事件中可以很容易看到其性格特点。 二十二、(2013·河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我辈作文,必几经删润①,而后文成。闻欧阳文忠作《昼锦堂记》,原稿首 两句是:“仕宦②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再四改订,最后乃添两“而”字。 作《醉翁亭记》,原稿处有数十字。粘之卧内,到后来又只得“环滁皆山也” 五字。其平生为文,皆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近闻吾乡朱梅崖③先 生,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④去十余字。旬日以后,至万无可 去,而后脱稿⑤示人。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 【注释】 ①删润:删改和润色。②仕宦:指做官。③朱梅崖:清代进士。 ④辄:总是。⑤脱稿:(著作)写完。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富贵而.归故乡 A. 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B.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解析】 例句和 B 项的用法都是表承接;A 项表修饰;C 项表并列;D 项表转折。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目熟视,辄去十余字。 每写完一篇文章,一定把它粘贴在墙壁上,天天仔细阅读,每次总会删除 十多个字。 【解析】 翻译时,要抓住关键词语。“成”译为“写完”;“逐日”译 为“天天”;“熟”译为“仔细”。 3.“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一句中的“法”具体指什么? 作文,必几经删润,而后成文。(可用自己的话表述,意思对即可) 【解析】 “法”是仿效的意思,让后辈学者仿效什么呢?全文的论点是 “作文,必几经删润,而后文成”。列举欧阳修、朱梅崖的例子,都是为了证 明这个观点。所以,这个“法”具体指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 二十三、(2013·上海)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闻公①有一册历②,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每日阴晴风雨,亦必详记。如 云某日午前晴,午后阴,某日东风,某日西风,某日昼夜雨。人初不知其故。 一日,民有告粮船失风③者,公诘其失船为何日?午前午后?东风西风? 其人不能知而妄对,公一一语其实。其人惊服,诈遂不得行。于是知公之风雨 必记,盖亦公事,非漫④书也。 【注释】 ①公:文中指周忱,明朝官员。②册历:记事簿。③失风:行 船遇恶风失事。④漫:随便。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人初不知其故:原因、缘故 (2)公诘其失船为何日:是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课外文言文中文言实词的理解。“故”在这里 有“原因、缘故”的意思,比如“不知何故”;“为”在这里有“是”的意思, 比如“十两为一斤”。 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A. 那人震惊佩服,行骗于是没有成功。 B. 那人震惊佩服,于是就不再去行骗了。 C. 其中一人震惊佩服,行骗于是没有成功。 D. 其中一人震惊佩服,于是就不再去行骗了。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课外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其”为代词 “那”,所以可以排除选项 C 和 D。“诈”译为“欺骗、行骗”;“遂”译为 “于是,就”;“不得行”译为“没有成功”。所以答案应选 A 项。 3.从文中看出“民”有诈的语句是其人不能知而妄对。(用原文语句回答)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从文章中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一日,民有告 粮船失风者,公诘其失船为何日?午前午后?东风西风?其人不能知而妄对”, 周忱问那个人何年何月丢失的?具体的时间和天气,那个人都不知道,胡乱回 答,这就能看出那个人有诈。 4.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B) A. 希望官员做事认真,一心为公。 B. 称赞周忱留心公事,做事细密。 C. 赞赏周忱学识超群,慧眼独具。 D. 讽刺“民”自作聪明,贪图钱财。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写作意图的把握。抓住“于是知公之风雨 必记,盖亦公事,非漫书也”这一句可知周忱记下每日阴晴风雨,是为了公事, 可见他做事心细,留心公事。当然也隐含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希望官员都能像 周忱那样认真做事,一心为公。 二十四、(2013·天津)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 解其意。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 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注释】 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 二州刺史。②正会:元旦集会。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④厚头:剩余的比 较大的竹块。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咸.不解其意:全,都 (2)值.积雪始晴:遇到;碰上……的时候 【解析】 本题中的两个加点词语表面上看起来是出自试卷中的课外文言 文,实则都是课内已学过的知识。“咸”字在《桃花源记》“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一句中是“全,都”的意思,与本文相同;“值”字出现在《出师 表》“后值倾覆”一句中,与本文意思相同。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入)一点也不受阻碍。 【解析】 要求翻译的句子有两个分句,第一个分句中“悉”的意思是 “全,都”;第二个分句要补充一部分内容,意思才连贯完整。 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 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陶公是一个节俭、 勤勉的人。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主要扣 住“陶公性检厉,勤于事”这一关键句来回答。本文选自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 事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一部有名的著作,记叙 从汉魏一直到东晋流传的上层人物的逸闻轶事,按事情的性质分为德行、言语、 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陶公生性认真严肃,办事勤勉。本文叙述的是陶侃为 官节俭,物尽其用的故事,体现了陶侃认真严肃并且节约的品质。 二十五、(2013·眉山)课外文言文阅读。 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 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 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 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 术乃败。 【注释】 ①河间:地名。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③研:研磨。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1)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 有买药的人,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双手捧着装有药丸的盘子靠近铜佛。 (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这个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 【解析】 在文言文翻译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以直译为主, 直译、意译相结合”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于句子中的每个 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就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如(1)句中的 重点词语为“者、祷、于佛、而、近”,(2)句中的重点词语为“之、信然、 其、乃”。 2.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明选文中和尚的骗术。 示例:磁石即物理学中的磁铁,具有磁性,能够吸引铁屑一类物质,因此, 有铁屑的药丸就能跃入佛手,无铁屑的药丸就不能跃入佛手。(符合题意和物 理学原理即可) 【解析】 本题涉及跨学科知识的运用。题目要求“从物理学的角度”说 明,一是要把磁铁具有磁性的知识介绍清楚,二是语言要流畅,要结合选文内 容运用科学知识揭示选文中的和尚是如何行骗的。

资料: 4439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