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9)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一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9)

ID:771310

大小:103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1-08-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一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IV)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小题 60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时期,后世的中国文 明,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 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 B. “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 C. 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 D. “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礼乐制度到了春秋时期就已经是礼崩乐坏了,不能说是对后世影响深远,故 A 项 错误;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到了春秋战国基本崩溃,逐渐被中央集权制度取代,故 B 项错误; 世卿世禄制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阶层的变动,新兴地主阶级冲击原 有的世卿世禄制,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故 C 项错误;西周时期士大夫思想中是家国天下的 观念,这种思想下任何出现在中央王朝视野中的民族部落政权都要臣服于中央王朝,臣服于天 子脚下,显然已经出现“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故 D 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 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如下表反映的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 反映了分封制度与宗法体制互为表里 B. 说明周王重视宫廷乐舞的差别化管理 C. 以礼乐形式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 D. 通过礼乐等级形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中体现的是西周社会不同等级的贵族在乐队和乐舞方面的不同规定,数量是随着 等级的下降而有降低的,故该制度是礼乐制度,所以选 C;题干没有体现宗法制,故 A 不符合 题意,所以排除;题干中的规定不只是涉及到宫廷内部,还有之外的,而且体现的是贵族的 等级化差异,故 B 不准确,所以排除;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而且表格里面也没有涉及到权力问题,故排除 D。 3.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 3 次,朝贡齐国 11 次,朝贡晋国 20 次, 朝贡楚国 2 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 宗法制已完全崩溃 B. 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 C. 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D. 分封制逐渐瓦解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说明鲁君有朝贡周王到其他诸侯国,说明分封的等级逐渐瓦解,故D项正确; A中完全崩溃说法绝对,宗法制并没有随着分封制瓦解;材料中现象是个例,不代表所有, 故B项错误;材料中周天子“共主”地位已经动摇,故C错误。 【点睛】分封制和宗法制比较 分 封 制 宗 法 制 不 同 点 含 义 又称封邦建国,是在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 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 度。 通过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 目 的 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巩固分封制,保证王权稳定。 特 点 权力与义务并存。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作 用 巩固西周统治,但后期,出现诸侯割据局面。 稳定统治集团内部,强化王权。 相同点 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4.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诸侯纷纷勤王的义务缘自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君主制 【答案】A 【解析】 分封制下诸侯必须对天子缴纳赋税,带兵作战,保卫疆土,故A项正确;B是维系分封制纽 带;C和D与材料中信息不符。 【点睛】 5.清朝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九回:“自己辛苦了一辈子,挣了这分大家私,死下来又 没有个传宗接代的人,不知当初要留着这些钱何用。”导致主人公如此感慨的是( ) A. 仅男子可参与科举制 B. 强调门第出生的九品中正制 C. 血缘维系的宗法制观念 D. 皇帝任命下的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传宗接代指生了儿子可以使家世一代一代传下去,继承祖业,延续后代。题干可知宗法观念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故C项正确;材料中不是强调的不是做官考试,主要是继承人的问题, 故A项和B项错误;郡县制与材料中继承人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6. 孙中山曾对科举制发表以下看法:“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 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科举制之前实行的是察举制 B. 科举制度在唐朝正式建立 C. 唐宋至明清的科举考试“不合时用” D.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答案】D 【解析】 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 料“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 人才辈出”可知对于科举制孙中山认为它打破了世家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是中国古代选官 制度的一大进步,所以本题答案选 D 项。科举制之前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在隋朝 正式建立,明清的科举考试“不合时用”,排除 ABC。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古代的选官制·科举制 【名师点睛】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实行时间最长,最为完善的一种制度。中国古 代的科举制起源于隋代,此后科举不断随着王朝的更迭而发展进步以致臻于完善,但物极必 反,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1905 年秦代最终废除了存续千年的科举制。高考 中对科举制的考查角度多样,题型众多,是高频考点和难点,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强化基础训 练。 7.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 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 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 建立了完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C.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 废除封建政治,建立了分封制度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论述的是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这一制度是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的主要标志, 故C项正确;郡县制否定了血缘关系,故A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还包括皇帝 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故B错误;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故D错误。 8.如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封建社会初期曾出现了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导致地方权力的强弱出现过多次反复。如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汉武 帝实行“推恩令”后最终解决。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也与此相似,只有选项 D 能体现出 多次反复,正确。A 强调地方势力不断壮大,B 说明地方势力没有变化,C 强调地方势力先弱 后强的变化趋势,即 A、B、C 三项均与中国历史的发展史实不符,均必须排除。所以选 D。 点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特点:不断加强君主的个人专制,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 于皇帝手中,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 多渠道的管理,地方的独立性不断丧失。 9.“夏朝设秩宗(古代掌宗庙祭祀的官),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 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 制度的特点是 A. 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D. 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得知既掌握神权,又掌握行政权,明显表现出神权和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故 A 项正确。材料中“秩宗”是一官名,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并非地方官员,故 B 错误;材料中 的“卜、巫、史”等都是官民,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宗族,故 CD 均错误。 10.秦统一后,并没有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而是建立了新的地方行政体制。这种地方行政体 制的最高机构是( ) A. 行省 B. 州 C. 郡 D. 县 【答案】C 【解析】 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体制是郡县制,郡为最高的机构。故选 C。A 项是在元朝开始出现;B 项 是在汉朝开始出现;D 项是不是最高机构。 11.有人在评价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时说:“在此社会中,非无贫富、贵贱之差,但升沉不定, 流转相通,对立之势不成。”下列对此制度的说明正确的是 A. 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有利于地方自治 B. 隋唐实行科举制后促进了社会公平 C. 秦朝推行的郡县制维护了国家统一 D. 明清加强皇权专制有利于社会稳定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论述的是科举制度,这一制度从隋朝时期开始实行,故 B 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是对 科举制的论述,排除。 12.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大封刘姓诸王,立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明 初 朱元璋将除太子之外的 23 个儿子和 1 个从孙都封为藩王,以“藩屏帝室”。血缘分封的长 期存在说明了( ) A. 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权的长期稳定 B.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C. 西周分封制度完备为后世普遍推崇 D. 分封对象主要为同姓子弟 【答案】B 【解析】 材料说明血缘分封是中国古代分封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类型,血缘分封在本质上是皇权的一种 表现形式,是皇权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并且血缘分封长期存在,故 A 项正确;皇权是秦朝 时期出现,故 B 项错误;C 中普遍推崇不符合事实;分封也存在异性,故 D 项错误。 13.有个家境贫穷的读书人贾六,寒窗苦读十年,被当地郡的中正发现,但由于出身较低,被 评为“中下品”,推荐到西北怀远县作县令。该事件应该发生于 A. 魏晋南北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B 【解析】 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中正官是掌管对某一个地区任务进行品评的负责人。评价的标准 是“九品”,材料中“中下品”说明是该制度,故 A 项正确;B是察举制;C 和 D 均是科举制。 14.元朝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 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直接 目的是 A. 防止地方割据 B. 加强专制皇权 C. 发展地方经济 D. 扩大统治区域 【答案】A 【解析】 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 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以削弱地方的经济,防止割据势力出现。故 A 项 正确;行省制属于地方制度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故 B 错误;C 和 D 均不是材料体现的目的。 【点睛】古代地方制度比较 分 封 制 宗 法 制 不 同 点 含 义 又称封邦建国,是在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 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 度。 通过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 目 的 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巩固分封制,保证王权稳定。 特 点 权力与义务并存。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作 用 巩固西周统治,但后期,出现诸侯割据局面。 稳定统治集团内部,强化王权。 相同点 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15. 明朝的内阁距皇帝寝宫有 1000 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皇帝寝宫只有 50 米。这一变化过程, 主要反映了 A. 皇宫建筑布局更趋合理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D.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政治制度的理解。由“明朝的内阁距皇帝寝宫有 1000 米,清朝的军机处 距皇帝寝宫只有 50 米。”得知这主要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其它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 所以选 D。 16.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 权,却有相实。”这种制度是指( ) A. 明代的内阁制度 B. 唐代三省制 C. 元代行省制度 D. 汉代中外朝制度 【答案】A 【解析】 明朝时期设立的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但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不能统 领六部百司,其职权的大小由皇帝定夺。故材料中的“无相名,有相职,无相权”的是明内 阁,故 A 项正确;B和D均有丞相的名,不符合题意;C是地方行政机构。 17. 梁章钜《枢垣记略·规制》:“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 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 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 ) A. 极具机密性 B. 参与军政决策 C. 办事效率高 D. 办理军政要务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是对清朝军机处的一个概述,主要是针对军机处 在面见皇帝时候的具体行为。从材料所给的“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满汉章京之值 房亦如之”来看,军机处办事机密,对皇帝直接负责。因此本题选择 A 选项。BCD 三项也是军 机处的特点,但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名师点睛】军机处的特点:参与机要政务;品级不高;日夜轮流值班;跪奏笔录;勤、密、 速;行事快捷。积极: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 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消极: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 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 要的中枢机构。 18.明朝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 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 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明太祖朱元璋 A. 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 B. 抑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C. 废除丞相制度,加强皇权 D. 重视人才选拔,维护皇权统治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说明朱元璋认为丞相权力太大, 会带来政权动荡,皇帝必须“躬览庶政”。为此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皇权。故答案 为 C 项。朱元璋时期尚未建立起内阁,排除 A 项;材料阐述的是君臣矛盾,朱元璋不会因此 对地方采取措施,排除 B 项;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丛生,朱元璋认为是宰相制度妨碍了皇 权的高度集中,从而导致社会动荡。因此于 1368 年借诛杀胡惟庸之际,裁撤中书省和丞相,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19.若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雍正帝穿越到 xx 畅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 用 xx 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我的独尊地 位。”明太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 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你认为他们的 言论与史实相符的有几位 A. 1 B. 3 C. 2 D. 4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主朱棣设内阁,所以材料说法错误;历代皇帝采 取皇位世袭,突出君权之上,所以只有一词说法错误,所以有两处符合,故B项正确。 20.清朝军机处设置之初“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说明其职能是( ) A. 辅佐皇帝,主导决策 B.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C. 训练将士,率兵征战 D. 监督官员,整顿吏治 【答案】B 【解析】 清代史学家赵翼这句话说的是清代的军机大臣只负责传达皇帝旨意,完全失去了政治责任感, 故 B 项正确;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故 A 错误;军机处不涉及军事训练,故 C 错误;整顿吏治 不是军机处的职责,故 D 错误。 21. 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 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 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 太平军 B. 洋务派 C. 八国联军 D. 义和团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的活动。从材料中可知慈禧在一定时期内利用他们对付帝国 主义国家,再加上“使馆”等词,可推知是义和团,D 项符合题意,正确;ABC 三项均排除。 故选 D。 22.日本人竹野与三郎曾说:“我们的对手十分顽强,丝毫不怕死……等一有机会就发动进攻。 不仅台北的情况是这样,而且整个新竹的四郊也是这样,新竹的村民是以顽强和勇敢著称 的。”他所描述场景发生于( ) A. 抗日战争期间 B.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期间 C. 鸦片战争期间 D. 义和团运动期间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的 “台北”、“新竹”可以知道,地点是在台湾,应该是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故 B 项正确;A 项此时已被日本控制;C 项没有涉及台湾;D 义和团也没有涉及台湾。 23.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 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A.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B. 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C.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D. 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作者把鸦片战争的责任推到中国方面,这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鸦片战争爆发的根 源是工业革命后应该要求打开中国大门,以便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故 C 项正确;其他三项 均不是材料体现的主旨,排除。 24.1938 年 7 月 5 日,毛泽东等向国民参政会提出建议:“武汉成为敌人急切窥觎的目标,因 之,我们认为最急迫的问题莫过于如何保卫武汉与取得第三期抗战的胜利”。这表明了 A. 中共和国民党合作抗日 B. 日军企图占领淞沪地区 C. 抗战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D. 中共准备发动武汉会战 【答案】A 【解析】 料只是在表明中共的确是和国民党合作抗日的,以期取得武汉保卫战的胜利,故A项正确; 材料表明日军企图占领武汉而非“淞沪地区”,故B错误;武汉失守之后抗战才进入了战略 相持阶段,故C项错误;显然在本题中武汉尚未失手,发动武汉会战是国民党而非共产党, 故 D 项错误。 25.1937 年 9 月,蒋介石发表讲话,提出“对于国内任何党派,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 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诚接纳,……中国共产党人既捐弃成见,……更 望其在御侮救亡统一指挥之下,以贡献能力于国家,与全国同胞一致奋斗,以完成革命之使 命。”对此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 表明国民党抗日的决心 B. 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C. 有利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 国共两党的抗日路线一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 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对于国内任何党派”、“政府自无不 诚接纳”、“以完成革命之使命”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D 项“抗日路线一致”,表述 不符合史实,而且题干材料内容也无从体现,不正确。而其余 ABC 三项的表述准确,均符合 史实和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 府的态度及应对 26.中共郑重宣布:“(一)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 实现而奋斗;……(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 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国共以三民主义为基础,进行第一次合作 B. 大敌当前,国共放下前嫌,合作抗日 C. 中共犯了右倾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D. 抗战胜利,中共为和平建国做出让步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事情,材料中的具体内容反映了大敌当前,中国共产党为了 抗日而做出了重大的让步,才出现了国共放下前嫌,合作抗日的局面,故B项正确;材料中 论述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故A错误;C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材料论述的是抗日战争初期, 不是抗战胜利后,故D项错误。 27.1936 年 9 月,中共中央向国民政府郑重声明:赞成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赞成召集 由普法权选举出来的国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该声明有利于( ) A. 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 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 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D.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表明共产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结合1936年时间,可知此时目标是反 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建立统一战线,故D项正确;国民革命此时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B 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 是解放战争时期, 28.抗战时期,八路军发动了一场重大战役,有力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蒋介石专门发来 贺电:“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据此,你认为此战役是 ( )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战役 C. 百团大战 D. 台儿庄战役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是八路军取得“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的战役,蒋介石发来贺电,说明是百团大战, 故 C 项正确;A 和 D 均是国民党指挥战役;C 没有体现出“甚大打击”的信息。 【点睛】整体把握抗日战争的主要内容 一对矛盾: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一条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 两个战场——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 三大意义——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做出重要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9.《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 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 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主要说明 A. 国人对世界局势一无所知 B. 清政府完全失去人民支持 C. 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 D. 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 【答案】D 【解析】 材料说明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英国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由关键信息 反映普通民众对外来侵略的事不关己的心态说明其冷漠、茫然,故 D 项正确;A 项“一无所知” 说法错误;B 项“完全失去人民支持”说法错误;C 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反映,鸦片战争三元 里抗英是明显例子。 30.xx12 月 13 日,为第二次“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 义最为典型的侵华罪恶之一。在研究“南京大屠杀”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A. 当年受害者的控拆材料 B. 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C. 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 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 【答案】B 【解析】 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一手史料是指历史遗存,遗迹和遗物等,最能证明历史 的真相,故 B 项正确;二手史料是回忆录、传记等,A、C 和 D 均属于二手史料。 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第 31 题 14 分,第 32 题 14 分,第 31 题 12 分,共 40 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 剑 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 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政治制度)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 (政治制度)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 材料三 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 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 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 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 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秦王”指谁?材料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功绩?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的“软 件”又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 反 制衡的。 【答案】(1)秦始皇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 (2)秦始皇: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汉武帝: 建立内外朝制度或中朝制度。 (3)说明:①唐朝在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分散、削弱 相权;②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解析】 【详解】(1)由材料一中的“六王毕,四海一”、“秦王扫六合”等信息可以得出这里的“秦 王”是指秦始皇嬴政;这里“秦王”的功绩是指灭六国,统一中国。 (2)题目要求“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秦始皇:由材料二中的“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 (政治制度)的框架,组装了硬件”再结合所学的秦朝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可知,秦始皇实 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汉武帝:由材 料二中的“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政治制度)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再结合所学汉 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添加的软件应该指的是中央建立内外朝制度 或中朝制度。 (3)说明: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①唐朝:由材料三中的“根本性的制 度建设”和所学唐代中央机构相关制度的知识可知,唐朝在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以此来分散、 削弱相权;②清朝:由材料三中的“使皇帝能够通过 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再结合清朝中央机构的设置可知,清朝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这样等于皇 帝掌握了这一秘书机构,从而使得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点睛】从设问角度看,主观题的审题应该包括四部分:一是答题依据,也就是答案来源于 哪里,这一题涉及到了两种,即“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这为考生提 供了思考答案的来源;二是答题要求,这一题里有“说明”、“指出”等要求;三是答题内 容,这一题涉及到了“谁”、“功绩”、“硬件”、“软件”、“如何做”等;四是答题条 件,即修饰答题内容的部分。这些方面明确了,才可以算审题清楚明确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阅读下列诗句: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 第十款……上谕以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 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 永不叙用…… 材料三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 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 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在近代文明的 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 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 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 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 (1)材料一诗句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9 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 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出自哪—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对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 (3)材料三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你如何理解? 【答案】(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澎湖列岛。 原因:国共两党内战,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 (2)条约:《辛丑条约》;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3)观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的转折点。 理 解: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面对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 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使他们开始 开眼看世界,面对世界。 【解析】 【详解】(1)原因:由材料一中的“去年今日割台湾”可知诗句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 要原因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澎湖列岛。原因:结合所学解放 战争的相关知识可知,1949 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 国共两党内战,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 (2)条约:由材料二中的“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可以得出,上述条款内容是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 吏,“即行革职,记不叙用”,结合所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关知识可知,这一条约是指 《辛丑条约》;影响:结合所学《辛丑条约》的知识,可知它的签订对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的 影响是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3)观点:由材料三中的“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 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可知, 其主要观点是: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的转折点。 理解:需要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变化的史实,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来分析。 具体来说,在政治上,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面对世界;经济上, 鸦片战争之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中国社会 的转型;思想上,鸦片战争英国的坚船利炮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使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和面 对世界。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7 年 7 月 8 日,中国工农红军将领毛泽东、朱德为日寇进攻华北致电蒋介石, 要求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 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 暴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由于中国的战争,苏联直接免除了来自日本的压力……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达到 2.5 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在昆明参战的以陈纳德将军为司令的美国“志愿者”飞行员——飞虎 队也并入了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参战,同时,美国的援助大幅度增加……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了投降书。 在经过八年抗战以后,中国终于胜利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地受人尊敬—— 它已完成了最漫长的反侵略和反极权主义的抗战。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8 月 15 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日子。当天,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以自民党总 裁的名义向靖国神社供奉祭祀费,古屋圭司、新藤义孝、稻田朋美三名内阁大臣参拜了靖国 神社。此外,约 80 名国会议员当天上午也集体参拜了靖国神社。 ——摘自于 xx 年 8 月时政新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说说你对材料二中“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地受人尊敬”的理解。 (3)胜利来之不易,和平任重道远。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原因:①全民族团结抗战;②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援助。 (2)理解: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 和自信心;②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3)认识:牢记历史,警惕军国主义复活,实现民族复兴,维护世界和平。 【解析】 【详解】(1)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概括。由材料一中的“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 保卫华北,收复失地”可以得出全民族团结抗战;由“由于中国的战争,苏联直接免除了来 自日本的压力……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达到 2.5 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在昆明参战的以 陈纳德将军为司令的美国“志愿者”飞行员——飞虎队也并入了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参战,同 时,美国的援助大幅度增加”可以得出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援助。 (2)理解:由材料二中的“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地受人尊敬——它已完成了最 漫长的反侵略和反极权主义的抗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国抗战胜利对中国以及中国在世 界的地位都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对中国来讲,这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 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对中国的国际地位而言,抗日战争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3)认识:由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而日本的国家政要总 是在日本投降的日子去参拜供奉着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是对军国主义的一种肯定, 而我们应该牢记历史,警惕军国主义复活,实现民族复兴,维护世界和平。

资料: 1.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