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8)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一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8)

ID:771311

大小:93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1-08-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一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III)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 1.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穿越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下面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的可能 性最小?( ) A. 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 B. 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了汗马功劳 C. 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D. 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答案】C 【解析】 分封的办法是把王畿(首都地区)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亲属、功臣、元老,建立起诸侯国, 以镇守疆土,保卫王室。因此平民不在分封之列。故 C 项正确;其他三项均有可能分封。 【点睛】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 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 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2.《说文解字》中说:“宗,尊祖庙也。”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 ) A. 宗教信仰 B. 血缘关系 C. 财产制度 D. 地域联系 【答案】B 【解析】 宗法制是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等级地位的政治制度。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贵族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 B 项 正确;其他均不是宗法制维系的纽带,排除。 【点睛】 (1)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指“封邦建国”, 只是分封诸侯国的意思,和马克思主义 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 (2)西周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而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 后代与周王并无血缘关系。 3.“亲情是缘,相聚是缘”“有钱无钱,回家过年”,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中国人心底的 情结。与此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体现了中国人的亲情感,这种亲情感来源与血缘关系。宗法制是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 正确。世袭制通常指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君主(国王或皇帝)职位, 以父子相承,世代相传的制度,排除 A;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政治的分配形式,排除 C;郡县制 是中央管理地方的基本政治形式,排除 D。 4.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 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 家国同构观念 B. 孝敬父母 C. 中央集权意识 D. 安土重迁理念 【答案】A 【解析】 ‘父母官’既体现了家的概念又体现了国的概念,即体现家国同构观念,选 A 是符合题意的, 正确;材料不涉及孝敬父母的信息,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中央集权,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家国同构观念而非安土重迁理念,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 除;故本题选 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 放大体现的是家国同构观念。 5.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到“布衣卿相,礼贤下士”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皇帝制瓦解 B. 官僚政治形成 C. 郡县制瓦解 D. 贵族政治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封制下根据血缘关系通过世袭形成贵族政治,“布衣卿相,礼贤下士”是指主要官吏由皇 帝任命调遣,表明官僚政治的形成。故答案为 B 项。皇帝制度和郡县制确立后形成官僚政治, 排除 AC 项;材料反映的变化表明贵族政治逐渐瓦解,排除 D 项。 6.《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 明了西周分封制具有浓重的 A. 宗教色彩 B. 神权色彩 C. 宗族色彩 D. 王权色彩 【答案】C 【解析】 姬姓所占比例高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具有浓重的宗族色彩,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 涉及宗教色彩,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神权色彩,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未体现王权,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7.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 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 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对文中“宗 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 A. 分封制条件下的嫡长子继承 B. 受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 C. 君主专制政体 D. 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B 【解析】 联系所学可知,夏商西周时期国王的权力受到贵族的制约,如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 领地内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削弱了周王的权力,所以不属于君主专制, 但同时也没有确立起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故答案为 B 项。分封制是西周时 期的政治制度,排除 A 项;夏商周时期没有建立起君主专制政体和中央集权制度,排除 CD 项。 8.《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写道:“这个制度延续到了汉代……作了一定程度的妥协——因为 有一批其权力严格受到限制的王国当时容许与数目远为众多的郡一起存在。此后,这个制度 成了后世王朝的典范(但又稍有修改),最后演变成现在仍在实行的制度。”据此分析可知, 现在“省县制”的渊源是 A. 分封制 B. 世官制 C. 郡县制 D. 朝议制度 【答案】C 【解析】 “省县制”的渊源于秦朝的郡县制,这是基本知识点,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省县制” 和分封制无关,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世官制属于选官制度,“省县制”和世官制无关, 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省县制”是地方制度,朝议制度不是地方制度,二者也无关系, 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 9.“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玉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材 料反映了 A. 秦朝时人们以金玉为印 B.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 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D.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朝建立以后,“玉玺”成为皇权的象征,群臣不能使用,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及皇帝的独尊。故 B 项正确;由材料可知,秦朝以前的人们都以金玉为印。故 A 项错误;由 材料可知,从秦始皇开始,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又专以玉质,称为“玉玺”。故 C 项错误;秦统一六国之后将皇帝的印章称为“玉玺”,臣民百姓均不得使用,这是君主专制 独裁、压制民众的体现。故 D 项错误。 10.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以各座宫殿比作星座, 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 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A. 皇帝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B.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 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D. 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B 项符合题意。A 项体现世袭制度; 材料也没体现神灵、神化皇权,故 CD 两项错误。 11.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 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 这主要是因为 A. 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 B. 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 C. 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 D. 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 【答案】B 【解析】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决策权力分为决策、审议、执行三步运行,门下省具有审议、封驳 的职能,可参与决策,故 B 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大臣可以对于君主的不当诏令加以限制, 是决策正确的保证,故 A 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下的门下省具有对诏令的审议和封驳权,而不 是监察权,故 C 项错误;分割相权,削弱的是相权,加强了皇权专制,故 D 项错误。 12.“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政府的告示。当时的“州官” A. 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 B. 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 C. 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 D. 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 【答案】D 【解析】 宋代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并且受受通判节制,即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负责向中央转 运钱粮赋税是转运使,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州官”不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州官”不拥有封地,官位不可世袭,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 题选 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州官”是指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的产物。 13.钱穆曾评价:“行省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 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强调这种制度 A. 使地方权力不再受中央的节制 B. 有利于维护地方治安稳定 C. 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D. 易于形成地方割据的局面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A 项说法夸张,钱穆先生虽然强调了地方权力存在不稳定性,但并未说地方完 全不再受中央节制,排除。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分裂割据,对地方治安稳定不利,排 除 B。行省制度不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是地方权重而中央权轻,排除 C。钱穆先生 认为行省制度在平时增加了中央与政府之间的隔阂,一旦中央权力削弱,就容易造成地方反 抗中央的割据局面,D 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D。 点睛:正确理解题干“行省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 阂”“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意思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4.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 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 尚书省 B. 枢密院 C. 参知政事 D. 三司使 【答案】B 【解析】 宋代负责军事的最高中央机构是枢密院,因此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枢密院,故答 案为 B 项。宋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排除 A 项;参知政事是副丞相,掌握行政权,排 除 C 项;三司使掌握财权,排除 D 项。 点睛:宋朝时期为分割相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 权,由此可知掌握军权的机构是枢密院,据此确定答案。 15.《元史·地理志》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 咸不逮元”。为统治如此广阔地域,元实行 A. 郡县制 B. 三省制 C. 行省制 D. 三司制 【答案】C 【解析】 元朝时期为了统治广阔地域,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故答案为 C 项。郡县制是秦朝在全国推 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 A 项;三省制是中央行政制度,排除 B 项;明朝时期废行省设三司, 排除 D 项。 16.有学者论及唐朝科举制:“有案可稽的唐代 73 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 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 56 人,占 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 11 人,占 15.07%; 寒士出身的只有 6 人,占 8.2%。估计这少数几个出身‘微寒’的,也并非来自一般平民或 农户,多半是破落官僚家庭,至少是个小地主,只是近几代无人做官而已”’对上文理解正 确的是 A. 唐朝科举所选拔的人才多处在社会上层 B. 唐朝科举制已经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C. 唐朝科举考试实现了真正的广开才路 D. 唐朝科举考试是九品中正制的延续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的比例数字可以直接看出科举所选拔的人才其实仍然是多处在社会上层的,选 A 是符 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B 本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多处在社会上层 说明了并未实现了真正的广开才路,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考试和九品中正制有很 大的不同,并不是九品中正制的延续,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抓住比率的高低,强调社会上层然是最多的。 17. 《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 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 孝廉为名,荐之于州。……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材料反映杨绾 A. 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 B. 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 C. 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 D. 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 【答案】D 【解析】 材料“条奏贡举之弊”,可见杨绾反对恢复察举的古制,排除 A;杨绾在上书中希望朝廷能“县 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 于州”,这是针对当时的科举制度没有能够体现官员的品行考察的弊端而想出的办法和建议, 故排除 BC,选 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切入点是把科举制与察举制举行比较,认为科举制度存在不足, 也要注重品行。 18.自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就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如图反映 了皇帝与宰相关系的演变过程,从下图中可以判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君权与相权都逐渐加强 B. 君权与相权都逐渐削弱 C. 相权逐渐加强 D. 相权逐渐削弱,君权逐渐加强 【答案】D 【解析】 皇帝与宰相关系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即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君权逐渐 加强,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君权逐渐加强,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君权逐渐加强, 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皇帝与宰相关系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19.以下关于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并开始参与决策 ②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正式形成的 ③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 ④内阁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正式形成;内阁只是为皇 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D 项。明太祖时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内阁不可能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①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①或 ④的 ABC 项。 点睛: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 侍机构,不可能像宰相制度那样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本题的解答要从内阁的性质来确定答 案。 20.史学家赵翼在记述专制时代晚期某中央机构的设立时说:“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 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 缮写。”这一机构后称 A. 兵部 B. 枢密院 C. 内阁 D. 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雍正、军需房”可知是军机处,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故 D 项正确;其他时期没有军机处的设置,排除。 21.肖雪慧在《古希腊的政治遗产》中指出,雅典人面对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剧烈冲突,寻求到 一种公平正义的解决方法,使冲突各方愿意接受妥协、愿意达成均势。丹麦学者摩根斯•赫尔 曼•汉森则认为:“雅典的民主不只是一套宪法制度和一套机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上述 材料说明 A. 雅典走向民主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B. 雅典民主是地理环境的必然结果 C.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D. 雅典民主表现为宪制和机构确立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雅典的民主不只是一套宪法制度和一套机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说明雅 典走向民主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是刻意追求的政治制度。故 答案为 A 项。材料没有反映地理环境的作用,排除 B 项;C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项与 材料信息不符,材料认为“不只是一套宪法制度和一套机构”,排除。 2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其中“轮番而治”的含义是 A. 由几个执政官轮流上台执政 B. 由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轮流执政 C. 雅典公民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角色转换 D. 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交替实行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轮番而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公民可以通过抽签的方式 担任公职,实现由被统治者到统治者的角色转换,即“轮番而治”故 C 项正确;“轮番而治” 不是指几个执政官轮流上台执政,故 A 项错误;“轮番而治”也不是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 事会和民众法庭轮流执政,故 B 项错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交替实行,也不符合“轮 番而治”的含义,故 D 项错误。故选 C。 23.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一词由“人民”和“统治”复合而成。这说明古希腊强调 A. 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 B. 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 民事案件均由民众法庭判决 D. 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利 【答案】A 【解析】 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一词由“人民”和“统治”复合而成,这体现出古希腊的民主 政治强调成年男性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管理,公元前 5 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 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当时雅典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 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战争等重大问题,但妇女、儿童、外邦人和奴隶无权享有这种 民主,故选 A;BC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在古代雅典,只有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权利,妇 女、儿童、外邦人和奴隶无权享有这种民主,D 项中“全体居民”表述错误,排除。 24.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雅典民主政治是一定范围内的民主 ②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③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城邦的的特定产物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范围有限;雅典民主作为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维护奴隶 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只能在小国寡民的体制内实行;雅典民主为近 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①②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A 项。其他三项说法不 全面,排除 BCD 项。 25.苏格拉底认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这办 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奏笛子的人。"苏格拉底意在说明古代雅典民主制是 A. 直接的民主 B. 少数人的民主 C. 忽视执政者素质的质粗糙民主 D. 不公平的民主 【答案】C 【解析】 苏格拉底认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是因为这种方式无法保证 国家领导人的素质和治理国家应当具备的能力。因此苏格拉底意在说明雅典民主是忽视执政 者素质的粗糙民主。故答案为 C 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ABD 项。 第 II 卷(非选择题)二、材料阅读(25 分) 26.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 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图示一、图示二分别是秦朝的三公制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三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 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 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原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 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并分析“变”与 “不变”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相比秦朝的三公制,唐代三省制在制度方面有何创新? 请从权力的运作角度对这一创新加以评价。 (3)依据材料三概括其观点,并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创立与发展的基本史实加以 论证。 【答案】(1)不变:最高统治者仍世袭(或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变: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不变”成因:宗法制的影响;“变”的成因:政治形势由分裂到 统一;分封制的弊端。 (2)创新: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互为补充、相互牵制。评价:通过分权,削 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可以减少了君主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 (3)观点: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不变,但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说明: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创立以来其本原精神不变,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 权。但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制度,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汉朝中外朝制度;唐朝 三省六部制;宋朝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元朝的行省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 清朝设军机处。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可 见最高统治者仍世袭;根据“下虽无世禄之臣”以及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以郡县制代替 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 分析成因。 (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秦朝的三公制下丞相为百官之首,而唐代三省制下三省长官都 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互为补充、相互牵制。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三省制下中书省负 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通过分权,利于防止大臣专权以 加强君权;有利于完善管理体制,减少了君主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 主要原则仍可不变”“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概括其观点。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创立以来其本原精神不变,即加强中央集权, 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因此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发展演变的史实回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古 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 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资料: 1.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