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前20天冲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历史考前20天冲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ID:728072

大小:954.5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6-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1 - 2014 高考历史考前 20 天冲刺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时空坐标 知识纵横 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 模 式 比较项 西方模式(英)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 所有制 私有制 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并存 工业化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制、内阁 制、两党制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 制、终身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规范答题类——“三读”“三找”“三界定”,大题满分不是梦 [增分策略指导] 一、材料要“三读” 第 一 遍 “ 速 读” 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 第 二 遍 “ 细 读” 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 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 知识点 第 三 遍 “ 精 读” 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 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 中的史实和论点 - 2 - 二、要点要“三找” 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 一般来说在“两头”,材料的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 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 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 (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 眼等) 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 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 丢 三找关联点 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和 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三、答案组织要“三界定” 一要对应设问 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答项语”,不要漏掉问题(如 “是否”“变化”“有无”等) 二要对应好题目和 设问 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三要界定好设问答 案来源 设 问 一 般 有 四 种 限 制 情 况 , 即 “ 根 据 材 料 ……”“ 结 合 所 学 知 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作出 明确规定,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某一设问是要求怎样回答的,同时要 看清设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 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和疏忽 [典型案例展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 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 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用什么办法帮助农 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 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1953 年 4 月) 材料二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 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 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 农业转化。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 年) 材料三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制定具体 办法,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 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 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 变。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2010 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新道路”的实施对农村生 - 3 - 产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 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怎样的调整?这种调整有何作用?(6 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现阶段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如何调整的。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 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主要特点。(6 分) [阅卷话得失] [点评] “三读”“三找”“三界定”破解非选择题,体现了规范答题的要求。速读材料, 三段材料均为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细读材料一是 1953 年围绕农村合作化,材料二是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材料三是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精读如材料三前三句 表达了现阶段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调整。再三找关键词句、字眼,使作答更有针对性。最后 是组织答案三界定,使材料、设问、所学知识相互印证,要点准确,获得较高的分数。 考生甲的答案体现了“三读”“三找”“三界定”,尤其是对材料进行精读,找准材料三难 度最大的三方面的调整,作答规范、条理、书写清楚、便于阅卷,值得借鉴。 考生乙历史学科基础较差,只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回答设问,未能很好通过“三读”获取有效 信息,得分点少,失分较多。 ———————[满分答案]———————[我的收获]————————— (1)主要原因:农民贫困,生产资料缺乏,自然灾害严重。“新道路”的影响:农村开展农业 合作化运动,推动农村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 (2)调整: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作用: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向商 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3)调整: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化程度。特点:由私有制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 - 4 - [针对训练提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民公社)将经济水平各不相同的农业社的财产无条件地全部上缴公社,由公社 统一核算和调拨;将社员自留地……以至生产工具等收归集体所有……公社化之初,在一些 地方的公社中一度……按人供给口粮,进而实行吃饭不要钱……把公社劳动力按军队编制组 成班、排、连、营、团等单位,公社可以统一指挥调动。这实际上是对劳动力的无偿调拨。 ——张岂之《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二 1982 年 12 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要改变 农村政社合一体制,设立乡政权,设立村民委员会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根据宪法精神,中 共中央、国务院于 1983 年 10 月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至此,原来作 为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的人民公社被撤销,相应地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人 民公社时代作为村级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也被撤销,代之以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 会,负责办理本村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材料三 随着民主政治的进程不断向前发展,1998 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全国各地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2010 年 3 月举行的十一届 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 举人大代表,开启了城乡选举同票同权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人民公社体制的主要弊端。 (6 分)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决定在农村撤社设乡的原因,这一举措起到了怎样 的作用?(8 分)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有哪些主要的特点?综合材料二、三,你能得出怎样的认 识?(6 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经济、政治体制的变革情况。第(1)问可直接从材 料一中概括得出;第(2)问需结合时间“1982 年”以前的有关史实来分析其原因和作用;第(3) 问“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可结合材料三的内容概括得出,“认识”属开放性问题,言 之成理即可。 [答案] (1)弊端:生产资料高度公有化,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高度集中。(6 分) (2)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当时农村普遍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农村普遍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 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8 分) (3)特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日益制度化、法律化。认识: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包括经济体 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或答发展民主政治),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开展。(6 分) 长效热点类——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感悟新中国在曲折中前进的复兴之路 1.明确阶段划分,抓准大事 历史发展存在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中都有重大的历史事件体现历史特征。明确阶段划分、 掌握历史大事、归纳阶段特征是理解记忆历史知识的重要步骤,阶段特征是对具体历史知识 的高度概括,对具体的历史知识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很多学生之所以记忆历史知识存在困 难就在于不会运用历史阶段特征统领具体历史知识的技巧。 2.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 时间 阶段特征 主要表现 - 5 - 1949 - 1956 年 向 社 会 主 义过渡 (1)政治上,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经济上,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3)教育上,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1956 - 1966 年 曲 折 中 前 进 (1)经济建设有成就,也有严重的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化运动 (2)1956 年提出“双百”方针,但是,1957 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又 破坏了“双百”方针 (3)1958 年,掀起“教育大革命”,有成就也有教训 1966 - 1976 年 遭 受 严 重 挫折 (1)政治上,民主法制受到严重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2)经济上,受政治运动的冲击,经济建设几乎停滞 (3)教育上,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大学停止招生,教授受到批 斗 (4)文化上,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样板戏流行,出现“百花凋 零”的局面 改 革 开 放 以来 全面繁荣 (1)政治上,进行拨乱反正,民主法制得到发展和完善 (2)经济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稳定、 快速发展 (3)外交上,发展全方位的外交关系,努力争取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4)教育上,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5)文化上,“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科研、艺术出现全面繁 荣的局面 [典例] 右图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解析] 本题考查十年建设时期中国经济出现的问题,意在考查考生从 图片中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有人坐在卫星 上,这是经济建设中的“放卫星”现象,而图片中的时间是 1958 年, 这和当时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浮夸风现象吻合。A 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命题者说] 本题考查在 1958 年浮夸风盛行的历史特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专题加模 块”的现有体例,虽然有利于学生专题知识线索的形成和学科能力的发展,但古今中外跳跃 式的编排方式,把同一历史时期的现象分别放在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本教材中阐述的 做法,又在客观上造成了历史知识之间的相对割裂,使得通史基础相对薄弱的一些同学对历 史知识的掌握更显破碎、凌乱。没有时间概念、做题目没有感觉,胡猜乱写、低级错误频现, 是这些同学的通病。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弄清知识内在联系有助于整合历史知识,提升综合 能力。 [针对训练] 1.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抒发美好愿望。以下出现在 20 世纪 70 年 代末 80 年代初的春联是( ) A.共产党恩泽天下,新中国情满未来 B.总路线鼓舞人心,大跃进快马加鞭 - 6 - C.十载寒风浸岁月百春凋谢,一朝风雨洗家乡万木峥嵘 D.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解析:选 C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十载寒风浸岁月百春凋谢”寓意是十年“文化 大革命”带来巨大损失;“一朝风雨洗家乡万木峥嵘”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开 启了建设新局面,C 项正确;A 项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B、D 两项出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时期。 2.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 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 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 )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B.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C.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解析:选 B 前者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后者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体制 是集体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分散经营,故 B 项正确。两者都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 人民公社体制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两者都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3.从 1993 年 3 月到 1998 年 2 月,八届全国人大及常委会通过了 40 多个有关市场经济的法 律,如《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等。这些立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保障企业的合法地位 C.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 D.限制企业的不法行为 解析:选 A 市场经济下市场是资源调配的主要手段,但市场调节有它的局限性,因此要通过 立法规范市场行为。全国人大加强立法,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1. 1952 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在未来要把私营工商业经济挂在共产党 的火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符合这一设想的措施是( ) A.组织互助组 B.成立生产合作社 C.进行公私合营 D.建立人民公社 解析:选 C “把私营工商业经济挂在共产党的火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意为将私 营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C 正确;A、B、D 显然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2.下图为《广州日报》刊登的反映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讽刺画,下列最有可能与此 有关的是( ) A.人民公社化 B.“大跃进” C.“一五”计划 D.“文化大革命” - 7 - 解析:选 B “汇报”中含有许多的水分,暗指夸大、不真实,比较备选项内涵,可知 B 项正 确。 3.《复兴之路》解说词中有这么一段话。王家后戈庄第三生产队原书记王衍怒说:“那时候 农村没别的,就是一罐尿还两行道,你把这罐尿撒在集体地里就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把这罐 尿撒在个人自留地里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他的话( ) A.形象地道出了当时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B.反映当时有人走资本主义道路 C.最能反映过渡时期的历史 D.是对当时农民生活的丑化 解析:选 A 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一罐尿的处理方法的本质差异。题干材料中对一罐尿的 不同处理,反映了当时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着严重的“左”倾错误,说明当时把工作的中心 放在“阶级斗争”上了,由此可知 A 项符合题意。B 项观点有误;C 项时间与题干不符;D 项 与题干无关。 4.下图反映的是我国 1953-1985 年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其中年均增长率出现最高值的 原因是( ) A.纠正“大跃进”的错误 B.实行“一五”计划 C.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选 A 根据图表中的柱状图,可知 1963~1965 年的年均增长率最高,这是因为 1960 年 冬,中共中央为了克服“大跃进”对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后果,实施了“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八字方针”。到 1962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出现好转,故 A 项正确。B 项“一 五”计划在 1957 年完成,C 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 1956 年完成,D 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在 1958 年开始,三项均发生于 1963 年以前,故排除。 5. “三星智力快车”的主持人给出了某道题答题的提示语:“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被迫开 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依据提示,正确的是 ( ) A.上海 B.厦门 C.广州 D.汕头 解析:选 B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厦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 也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6.下列为湖北省天门县农民袁立诚家 1974 年、1980 年、1983 年贴出的三副春联: 1974 年的春联是: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 横批:我也过年。 1980 年的春联是: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横批:欢度春节。 1983 年的春联是: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横批:永跟党走。 这三副春联所反映出的内容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 8 - A.农民的辛勤劳动 B.乡镇企业的发展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 解析:选 D 三副春联反映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日益富裕。注意题中的时间变化,1974 年 贫困,1980 年开始富裕,1983 年富裕。由此可知主要原因在于 70 年代末农村经济政策的变 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 7.2012 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 路……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 ) A.经济特区的创办 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内地的开放 解析:选 A 我国的对外开放逐渐形成了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 内地”的格局,对外开放开始于经济特区的创办。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长江三角洲 属于这一格局中的 ( ) A.经济特区 B.沿海经济开放区 C.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D.经济技术开发区 解析:选 B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长江三角洲属于对外开放格局中的沿海经济 开放区。 9.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的重要议题是“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以人为本”开辟了 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境界。面对“文革”造成的破坏及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失衡,党和政府采 取的最具“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措施是 ( ) A.粉碎“四人帮” B.实行改革开放 C.恢复高考制度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选 B 促进社会各方面发展是“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核心,四个备选项中,改革开放是 发展最得力的措施,故答案为 B。 10.从 1978 年到 1992 年,历经 14 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 这里的“方向”是指 ( )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选 C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判断能力。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自 1978 年 以来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1992 年十四大开始确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这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里程碑事件。A、D 两项是 1978 年以来一直实行的政策,B 项是建国 以来的一贯政策,故 C 项符合题意。 11.有人把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划分为初步探索、制度创新和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其中 1993 -2003 年被称为制度创新阶段。这里的“创新”具体是指( ) A.按劳分配制度的创新 B.管理模式的创新 C.所有制方面的创新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 解析:选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1992 年是国企的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以扩大企业 自主权为改革目标;1993-2003 年被称为制度创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 - 9 - 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2004 年以后是纵 深推进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变化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使 我国的国企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此可知,答案为 D。 12.由右面 1996 年浦东新区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图可知( ) A.浦东新区优先发展了农业 B.浦东新区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 C.浦东新区已经成为全国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D.浦东是中国 20 世纪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解析:选 B 由投资结构图可知上海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最大,只有 B 项能表明这一经济发展特 点。C、D 两项说法正确,但无法从图中得出。 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18 分,第 14 题 22 分,共 40 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 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 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 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材料二 有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农业合作化以后我 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跃进”……他们把正确的跃进看成“冒进”。 ——1957 年 11 月 13 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4 分) (2)依据材料二内容,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为什么没有得到贯彻?(8 分) (3)依据材料三,从 1957-1960 年,从 1966-1971 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下滑的原因是什么? (6 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第(1)、(2)问,需要归纳对比材料内容,结合教材 知识分析“八大”的正确方针没有得到贯彻的原因。第(3)问注意联系两个时间段中国的主要 运动,从而分析原因。 答案:(1)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 民经济。 (2)原因: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急于 求成,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14.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中国人从近代屈辱到 现代崛起的艰难历程中得出的基本结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 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材料二 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 - 10 - 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 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 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 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摘自《张季子九录·实业录》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 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 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要筛选、移植 国外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管理方式,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要把沿海生 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繁荣国内市场,满足人民需要;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 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 座谈会纪要》(1985 年 1 月 31 日)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有什么不同?各出于何种考虑?(8 分) (2)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 (2 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4 分) (4)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中国 20 世纪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而早在 20 世纪初中 华民族不少仁人志士就提出了开发浦东的最初设想。开发浦东的美好设想在 20 世纪初难以实 现,而在 20 世纪末却喜获成功,这两种不同命运出现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8 分)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准确把握本题的主题——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其次要把握主题 的限定,即“从近代屈辱到现代崛起……基本结论”,这要求学生用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史实 回答问题。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材料一是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材料二主张在“不犯土地 尊主国之权”的前提下引进外资,材料三积极主张引进外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 的引进外资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材料三中的积极引进外资则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这是 二者的本质区别。综合上述分析不难回答第(1)(2)问,第(3)(4)问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1)材料一主张闭关锁国。认为中国无需与外国通商;闭关可以阻止外国入侵,防止内 外勾结,维护统治。 材料二主张在维护中国主权的条件下,积极引进外资。为发展民族工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2)材料二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材料三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3)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宽领 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 压制,发展艰难。在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 特别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浦东的实践创新提供了可靠的精神财富和支柱。

资料: 6197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