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
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
解答。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法 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铺垫孕伏
1.口算: 7×5= 9×6= ( )× 4=32
35÷5= 54÷6= 32÷( )=8
35÷7= 54÷9= ( )÷4=8
2.导入: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除法知
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
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除法的意义)
(二)探求新知
1.教学除法的意义.
(1)出示例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①每个花瓶里插 3 枝花,4 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
②有 12 枝花,平均插到 4 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
③有 12 枝花,每 3 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提问:观察,比较上面的 3 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3,4 和 12 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
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分组讨论: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
的运算呢?
教师归纳: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
做除法.
(2)教学除法各部分的名称.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
教师提问: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
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
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 (教师板书)
(3)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使学生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
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
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6×3=18(人) 18÷3=6(人)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18÷3=6(人) 18÷6 =3(行)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6×3=18(人)
被除数=商×除数
作业设计
积= 一个因数= 商= 除数= 被除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