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分析(2022年备考参考)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分析(2022年备考参考)

ID:720964

大小:31.09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分析(2022 年备考参考) 2022 备考关键词: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教考衔接 党史教育 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 关键能力培养 2021 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 8 套试卷,相比去年减少两套,分别是全国三卷和江苏卷。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 4 套,原有的全国一、二卷合并,称全国乙卷(适用地区:安徽、陕 西、甘肃、黑龙江、吉林、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河南、山西、江西)。原有的全 国三卷不变,称为全国甲卷(适用地区:云南、四川、广西、贵州、西藏)、新高考Ⅰ卷 (适用地区:山东、湖北、湖南、江苏、河北、福建、广东)、新高考Ⅱ卷(适用地区: 海南、辽宁、重庆),北京、天津、上海、浙江自主命制 4 套。试题命制以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要求,落实立德树人,加强对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的考查和引导,将党史学习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发展目标有机融入试题。注重 教考衔接,遵循教育规律,在平稳创新中凸显语文学科特色。试卷难度合理平稳,试题材 料亲切平实,问题设置清晰平和,考查内容全面平衡。专家分析,有如下特点: 一、润物无声,立德树人在融合中实现 2021 年高考语文命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促 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高考语文全面育人的鲜明导向。同时依托高考语文的 学科特点,紧紧扣住时代主题、时代精神,多方取材,巧妙设题,让考生在解题作答的过 程中接受思想的启迪、文化的熏陶。试题通过精神滋养、文化浸润、立体渗透,以“润物细 无声”的方式,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自然融入试题之中。 1.党史入题,注重学科融合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党在一百 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都已 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自然也为当代青年的成长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精神滋养。 语文命题紧扣时代主题,将立德树人有机融入语文素养与能力的考查,引导考生懂得初心 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升华人生境界,续写新的时代篇章。如全国甲卷作文“可为与有为”: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 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 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 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 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试题材料将青年的成长与未来发展置于当代中国特定的环境中,展现出当代青年的成 长受到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浸润和滋养,青年的未来也必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新征程的事实,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我们”之间 的密切联系,引导考生深刻领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的 历史规律,自觉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融汇在一起,进而思考自己在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能够做什么,怎样才能有所作为,完成新一代青年传承 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肩负时代重任、续写时代新篇的历史使命。材料以第一人称复 数的“我们”,将考生带入共同参与、共同记忆的同情共感的情境中,有效地将红色文化传 承的重大问题,极其自然地转化为考生必然要思考的成长与发展问题,使其能够有切身体 验,有感可发、有感而发,从而实现“立德树人”在写作能力考查中的有机融入。 北京作文“论生逢其时”以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为背景,引导考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 发展结合在一起,响应时代召唤、肩负时代使命。 天津作文“纪念日”以富有意义的时间点为切口,让考生体味岁月的厚重、初心的可贵, 激扬奋斗精神。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那里有启人深思、催人奋进的丰富思想资 源。语文命题精心选择材料、精巧设计情境,实现材料意蕴与学科特色的紧密融合。新高 考Ⅰ卷文学类阅读材料,选取卞之琳 1938 年创作于延安的小说《石门阵》,小说中提到“守 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寓意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从百姓日常生活的侧面,展现 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对日寇的同仇敌忾,对国泰民安生活的渴望,引导考生从革命斗争 时期的社会生活中,体会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汲取精神力 量。 2.文化浸润,注重古今贯通 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 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 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 独立性的大问题。”优秀文化作用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必须 坚持长时期的宣传与推广、培养与浸润。2021 年语文试题凭借高考这个高聚焦平台,通过 试题取材和设计,在引导坚定文化自信、提升道德品质、厚植家国情怀方面,进行了有益 的尝试,实现了“以文化人”的目标。 古今融通,激发理想追求的时代精神。中华文化贯通古今,既承载历史、传承历史,又 连接现实、服务现实、开拓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 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推动中 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全国乙卷作 文“‘弓矢的’的智慧启示”通过材料的选取以及试题的设计,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精神。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 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 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 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扬雄以“弓矢的”设喻,形象生动,且颇具普遍意义和启示作用。其中“弓”是基础,“的” 是目标,“矢”具有方向性,要射中目标则又需要其他要素共同起作用,而各要素所起的作 用在不同人看来重要性是不同的,所以人们常以射箭设喻,说明抽象的道理。例如清代袁 枚说:“学如弓弩,才如箭簇。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说的是才、学、识及其关系,强调 了“识”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解读为“学问的根基好比是弓弩,才能好比是箭头,只要依 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就可以让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要求青年人“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 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强调“学习”这个基础的重要意义。 试题材料指出,古人追求理想会涉及基础、方法等,再以扬雄观点进行举证,任务驱动则 是自然延伸到考生对理想的追求、自身发展的思考上。任务中的“当代青年”,要求文章的 思考和立意必须站在特定的时代节点,从青年的角度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任务中的“自身 发展”,引导考生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自身实际、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对实现理想过程中的 基础、目标、实践等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思考。命题取材与设计既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 现代文化的相融相通,也体现出国家和社会对新时代人才发展的要求。 新高考Ⅱ卷作文“写人与做人”的漫画材料,文字内容语带双关,借“学写字”喻“学做人”, 蕴含着古代“为人之道”,包括儒家的“中庸”观念。任务要求“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 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意在引导考生对材料寓意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有 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站在当代青年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材料,体现古为今用、推 陈出新的正确态度,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上海作文“时间的沉淀”引导考生沉寂内心,凝聚力量,汲取智慧,科学思考,探寻真 谛。 汇聚精华,感受文化经典的独特魅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 断,对形成和丰富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等,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试题取材 古代文化典籍,让考生体味、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文化经典的独特魅力。如全国乙卷 和新高考Ⅰ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中的不同段落, 考生在解题答卷的同时,可以了解古代重视民生、强调法治、君明臣直、上下同心的优良 传统。名篇名句默写中,《伶官传序》阐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过 秦论》《阿房宫赋》都总结秦朝统治者因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岳阳楼记》表达了“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游褒禅山记》阐释追求人生理想与志向毅 力的关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处理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认知和经验在今天仍有借鉴意 义,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考查以上篇章,可以加深考生的理解与认识。中国古代仁人 志士保家卫国、奋发有为的壮举,经时济世、执着坚毅的情怀,都理应为当代青年铭记。 新高考Ⅱ卷文言文阅读选取了《通鉴纪事本末》中“祖逖北伐”的故事。作为东晋初期著名 的北伐将领,祖逖身上展现的奋发努力、忧国忧民、敢于担当的精神对今天的青年一代具 有激励意义和示范作用。 二、教考衔接,语文特色在创新中凸显 2021 年高考语文试题落实《总体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 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坚持学科特色,在继承中求发展,在 稳定中求新变,体现出对改革创新的不懈探索和追求。试题命制加强教考衔接,深化基础 性考查,引导中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注重科学布局,强化融会贯通,体现对教学中关键 能力培养的评价;探索题型创新,引导考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1.深化基础,注重课堂学习 2021 年全国语文命题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对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呼应高中 育人方式改革,深化基础性考查,有效呈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成果,展现了教与考的有效 衔接、学与用的有机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相融相生。 适度关联教材内容,命题的选材与设问从教材合理迁移,考查考生知识积累的广阔度与 应用的灵活度。例如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寄江州白司马》一诗的寄赠对象是考生极 为熟悉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考生对课文《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印象深刻,试题选项提到“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引发 考生对已有知识的联想与迁移,并作出正确判断。 又如新高考Ⅱ卷古代诗歌阅读《示儿子》,让考生自然联想起语文教材中陆游另一首 诗《示儿》,熟悉的作家、相同的话语对象、不一样的情感内容,有序的知识梯度与立体 的能力延伸有助于考生正确解读《示儿子》诗句的意蕴。 积极呼应课程标准,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积累的厚重程度与素养形成的层次水平。《普通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要求以任务为导 向,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夯实语文知识积累、提升语文素养。2021 年语文试题在 对标“学习任务群”的考查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例如全国甲卷作文材料有“我们读的作品如 《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其中《为人民服务》号召学习张思 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沁园春·雪》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古论今, 指出人民是真正的风流人物、是历史的主人,充分显示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荷花淀》 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坚贞勇敢的性格精神;《红岩》讴歌了革命烈士的牺牲精神。 考生回顾这些作品,梳理其内容,归纳其精神,可以表现出基础知识的积累情况、语文素 养的水平层次。同时,列举这些考生们曾经学习和熟悉的作品,一方面可以引导考生回归 教材,回归课堂,另一方面自然组成一个学习任务群——“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引导考 生深入体会革命志士和人民群众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自觉接受这种精神的洗 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自然而然就可以领会到作文试题的命意指向——“可为与 有为”。 2.强调能力,注重融会贯通 为深入落实《指导意见》,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2021 年高考语文试题注重 对关键能力的整体评价,通过对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辩证思维和 批判性思维等能力考查的科学布局,强化融会贯通,体现对教学中关键能力培养的评价, 也引导中学重视对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021 年高考语文试卷强调能力的全面考查体现在整体设计与试题设计两个方面。在整 体设计上,试卷通过科学布局,实现了对考生不同能力的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无论是现 代文、古代诗文阅读,还是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均注意了能力考查的全面性、多样性、 层次性。如全国甲卷第 6 题考查考生对信息的提炼与整理,全国乙卷信息类文本阅读第 1 题考查考生对文本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新高考Ⅰ卷第 21 题考查语篇衔接,新高考Ⅱ卷第 21 题对考生应用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新高考 I 卷作文“体育之效,强弱之变” 注重考生内在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和区分。浙江作文“得与失:终点·起 点·过程”提供看待“得与失”的多维视角,引导考生在多重、多种关系中确立观点进行思辨,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为精彩人生赋能。在试题设计上,建立材料选择、情境设置和任务要 求的逻辑联系,将多种能力的考查融于一题,综合融通。例如新高考Ⅱ卷作文“写人与做人”, 材料情境和写作任务,引导考生在读图基础上体悟含义,从部分到整体,从形式到内涵, 感知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断探究,进而鉴别取舍,以文章形式呈现个人思考,实 现对考生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 3.创新题型,注重学以致用 2021 年高考语文命题落实《总体方案》,在“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 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通过新题型的设置、情境化考 查方式的丰富,扩大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性,使考生正确有效地运用习得的语文知识与能 力,在学习和生活实际中学以致用。 开放性设计方面,新高考名篇名句默写设计了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并非唯一,这一 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如新高考Ⅰ卷: 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 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填空)。 答案示例包括“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是)三秦”“镜 写三秦色,窗摇八水光”“三秦流血已成川,塞上黄云战马闲”等等。这种考查方式既符合课 程标准要求,又给了喜爱古诗词的考生更多的作答空间,考查的重点由固定篇目的记忆理 解转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积淀。主观试题题目也更为开放,新高考Ⅰ卷的第 5 题 题干是: 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 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题干内容在原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开放性更强,需要综合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并具 有知识的迁移能力,灵活运用,才能准确作答。 情境设计方面,全国高考语文试题采用全情境化命制。例如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依托于 两则语料,将词汇、修辞、病句修改、句式变换等内容,纳入相应的语言情境中综合考查, 取消了原有的单题形式。 如全国乙卷的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给出一段关于水果含糖量和糖尿病人正确食物摄取的 语料,所设计的两道题目一为常规的补写,一为概述文段内容。两道题目都要求考生回到 材料提供的语境中思考,这种考查方式更贴近生活实际。 新高考Ⅱ卷的第 5 题,考查考生对材料涉及的“青年如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问题的 理解和掌握。试题设置的情境是:“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 导致病毒传播。”要求考生根据文章说明自己对这种现象的看法,情境化的设问能让考生更 深入地领会文章的要旨,并应用于生活实际。 三、设计精心,能力素养在平稳中区分 2021 年语文试题认真选择材料、精心设计试题,把考查重点放在考生的语文能力和素 养上,力求通过一种平稳平和的方式考查出考生的能力水平,使考生能以积极平和的心态 正常发挥,达到服务选拔的目的。 1.平稳 平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结构与难度。全国甲卷、乙卷试卷结构与 2020 年一致,试 题模块依次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 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 新高考Ⅰ卷、Ⅱ卷试卷结构与 2020 年新高考卷以及八省适应性测试卷一致,试题模块 依次为现代文阅读Ⅰ、现代文阅读Ⅱ、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 文字运用、写作。 稳定的结构有利于考生保持稳定的心态,发挥出应有的水平。难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 之内,与往年层级水平相近,保持平稳,在确保优秀考生能够脱颖而出的同时,让大部分 考生有获得感。 2.平实 平实主要落在材料的选择上,选择考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材料,选择日常生活中的语文 材料作为命题素材,能给考生以亲切平实的感觉,便于考生思考作答。选择考生熟悉的、 感兴趣的材料入题,如全国新高考Ⅱ卷现代文阅读材料选取了《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 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文段,材料列举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不偷盗”“不 造假”“不浪费”“不盲从”,分析网络空间的“底线意识”,作为网民主体的青年考生对此并不 陌生,看起来不至产生畏惧感。 选择日常生活话题入题,如新高考Ⅰ卷的“元宵节”,新高考Ⅱ卷的 “中国画”,全国甲 卷的“家常菜”等文段,均是当下典型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情境,材料接地气,直观效果 好。 3.平和 平和主要体现在问题的设置与答案的要求上。2021 年语文卷,客观题选择项表述准确; 主观题设问清晰,要求明确。如新高考Ⅱ卷现代文阅读中,选用《放猖》《莫须有先生教 国语》两个文本,前者紧扣小孩子喜欢的“放猖”,从小孩子的视角,用小孩子的口吻和语 言,叙述、描写小孩子的情感世界;后者从理论的维度诠释了“什么是生活语文”、教小孩 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的道理。两个文本相互参证,形成一组上佳的考试文本。 第 9 题就此命题:“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 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命题所叙观点,由后一文本而来,考生相对陌 生;答案则指向贴近考生生活经验、心理感受的前一文本。如此设题既符合选拔性考试能 力水平的测试要求,又将问题要求与答案指向清晰明了地传递给考生,使考生感觉亲近平 和。又如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追忆普希金的故事,其中“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普希金 人生悲剧的线索,也是统摄全篇的“文眼”,因此主观题第 9 题就此直接设题“普希金的临终 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既抓住了这个文本阅读欣赏的关键,也明确提出了 考生应该思考回答的内容,使考生能够平和地完成答题。 4.平衡 平衡主要体现在能力覆盖、内容选择等方面。选拔考试必须就考生学科知识水平和全面 发展能力作出综合评价。2021 年语文卷对考生的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 达、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关键能力进行了综合考查,实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 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平衡发展要求。在材料选择方面,注重实用 类文本、文学类文本与古诗文材料的相对均衡;在试题类型方面,注重客观题与主观题的 相对平衡。与此同时,2021 年全国卷将考生思维量与表达量控制在一种理想的平衡状态, 保证了大多数考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答题任务,发挥出正常的能力水平。 2021 年高考语文以全面融入的形式落实立德树人,引导全面发展;以相融相通的形式 对标课程标准,引导教育教学;以融会贯通的形式考查关键能力,服务科学选才,体现了 命题的高水准、试题的高质量。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