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名师课堂:“时政作文”如何备考
了解命题背景
从 2017 年开始,高考作文命题有了一个大的转变,那是从“规避时政热点,以防押题”
到“不避时政热点,欢迎关注”的转变。2017 年全国课标卷Ⅰ透露出的命题趋向 :
(1)关注时代:一带一路、广场舞、共享单车、高铁、移动支付、美丽乡村。
(2)关注传统:大熊猫、中华美食、长城、京剧。
(3)关注问题:空气污染、 食品安全。
其中(1)和(3)都是时政热点。2018 年全国课标卷Ⅰ同样如此:
(1)关注历史:2000 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
生。2008 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 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
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关注时代:2017 年网民规模达 7.72 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2018 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3)关注未来: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17 年全国卷Ⅲ“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2018 年全国卷Ⅲ“改革开放三部曲”、
2018 年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绿水青山图”也同样都在拥抱
时政热点。之所以命题会出现如此的转变,是因为高考命题原则已经明确要求“立德树人”,
2018 年 1 月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立德树人”。毋庸置疑,2019 年高
考必将承续。
明确命题范式
从命题内容上看,作文原题材料提供的都是国家层面的大事。命题人将这些国家大事
呈现在考生面前,是希望考生能够由此触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将“国”与“家”联系在一
起,写出自己的家国情怀。感受时政脉搏,宣示责任担当,唱响新时代主旋律——这就是
当下高考作文的总基调,也是命题的一个基本出发点。“立德树人”就是培养考生对国家、
民族的自豪感,就是要引导考生在感受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写出大国风采、时代
风貌和政论风格,就是要引导考生从历史的经纬度和未来的憧憬之中,写出个人成长与国
家、民族、时代的紧密关联度,就是要引导考生以获得感、荣誉感、责任感的青春激情去
诠释、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四个自信”理念。顺便提醒一下,北京卷的命题内容与
全国卷往往有高度一致的地方。因此,考全国卷的务必要看看北京卷,考北京卷也要看看
全国卷。
从命题形式上看,2018 年全国课标卷Ⅰ、卷Ⅲ与 2017 年全国课标卷Ⅰ、卷Ⅱ一样,
都是列出多条看似独立的简要言语材料。2018 年全国课标卷Ⅰ的“编年大事记”、卷Ⅲ的
“三条标语”,2017 年全国课标卷Ⅰ的“12 个中国关键词”、卷Ⅱ的“6 句诗文”。这样的
命题形式,信息量比较大,看似信息之间没有什么直接关联,但实际上,命题者是在考查
考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更重要是考查考生是否“家事国事事事关
心”的情况。像对待这样政论性较强的写作,平时不关注时政而只知埋头刷题的考生,可
能面对那些时政新闻时是一头雾水,对其中背景内容更是一无所知,于是“见光就死”,因
为他们根本就难以根据这些作文原题材料梳理出一个符合逻辑的行文思路。
如何谋篇布局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特别强调谋篇布局的重要性:“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刘
勰关于谋篇布局,还有具体的方法:“是以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
一致。”是的,就高考作文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附辞会义”,也就是要求考生必须吃透
命题者的意图,领会写作原题材料的核心内容与命意,谋篇布局一定要抓纲挈领,不要拘
泥于细小之处,应该将太多的小径会聚到大路上来,应该将各种思路归结到一种主题上来。
1.从高考作文要求里找出一个写作大纲。其实,考生明确了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范式,
就应该知道其中可能隐含着一个写作大纲。比如,2018 年全国课标卷Ⅰ中的“一代人有一
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
一起追梦、圆梦”这个提示语就已经隐含着这样一个写作大纲:(1)怀科技之梦,行创新
之路;(2)怀民生之梦,行共同富裕之路;怀家国之梦,行复兴之路(湖南考生满分作文
《以梦为马,行远自迩》)。也可以形成这样一个写作大纲:(1)我愿意担负起新时代的使
命与挑战,抓住新时代的机遇,为新时代的繁荣尽绵薄之力;(2)我希冀,我期盼 2035 年
的你们在这样的好时代里,能够铭记你们的职责与使命(湖南考生满分作文《我们,与新
时代同行》)。
2.从高考作文原题材料中找出一个写作大纲。2018 年全国课标卷Ⅰ中如上文分析中所
揭示的,有三个时间段。这三个时间段就隐含着这样一个写作提纲:(1)请铭记过去;(2)
请把握当下;(3)请展望未来(湖北考生满分作文《新世纪·新梦想·新中国——致中国
新青年们的一封信》。2018 年全国课标卷Ⅲ的“三条标语”也隐含着这样的一个写作大纲:
(1)效率、速度、收益,此梦之一境也;(2)绿色、生态、和谐,此梦之二境也;(3)团
结、实干、创新,此梦之三境也(贵州考生《变化之中国,中国之变化》)。2018 年浙江卷
中有“今天又形成‘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就隐含着这样一个写
作提纲:(1)浙江精神,“干在实处”是根本;(2)浙江精神,“走在前列”是方向;(3)
浙江精神,“勇立潮头”是风采(浙江考生《浙江精神永相传》)。
3.用写作大纲对应原题材料,寻求到一个关键词或核心立意,用漂亮而简洁的语言拟
出一个能出彩的作文题。最能体现核心立意的莫过于标题,标题显豁,“附辞会义”精准到
位;再加上有了写作大纲,就表明有了明确而正确的写作方向。
至此,可以说作文已经成功了一半。时政作文一般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开篇承题、正
文由并列式或递进式或同语反复式的句段组成(一般为 3 部分,段首皆用“警句”或“秀
句”或名人名言引入)、结尾束股。这是需要强化训练才可以内化为写作能力的。
如何成就佳作
蓝图已经画好,框架已经铸就,接下来的具体实施就是为华厦去砌砖盖瓦。
1. 诉诸权威
(1)以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2018 年全国课标卷Ⅰ的命题背景,其实就是 2018 年“五
四”青年节前习近平在北京大学的重要讲话。毋庸置疑,时间上的顺承,主题上的衔接,
这不是巧合,而是明确的指向。命题者受“近因效应”的影响,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中泄
露天机,因此,有条件的考生可以将 2018 年 4 月至 5 月中旬主流媒体的时评和社论读一读
2018 年全国课标卷Ⅰ的考生如果能够以习总书记的这个重要讲话的精神为指导,引用
他的原话诸如“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
和奉献”“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的使命”“中国梦是历史的、
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为框架,那么,这样的立意就
有了大格局,也就有了宏大叙事的风格。当时,《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的相关时评,
大致就是这样做的。
湖南考生《我们,与新时代同行》:习总书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中华民族
最伟大的梦想”的话语回荡在耳边,激励着我,激励着千千万万青年去为时代奋斗,为国
家奉献,为民族勇敢前行。
福建考生《牵手新时代,传唱梦与歌》:“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
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希望
大家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勉励中国
青年。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时政作文的最佳切入点,既切合题旨,又彰显力量。
(2)以古今哲学家、中外学者、经典诗人、时尚作家的名言为底蕴。如:
贵州考生《变化之中国,中国之变化》:康德曾警醒人们说:“人不要过分地陶醉于征
服大自然的喜悦之中,人类每一次对大自然的征服,大自然都会人类。”人类若想从自然中
受益,首先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湖南考生《我们,与新时代同行》:周国平先生曾言:“无所投入可悲,无所坚守可叹,
二者兼有,则或可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希望 2018 年的我们和 2035 年的你们都能坚守本心,
担当责任。让我们一起,与新时代同行!让我们一起,为新时代助力!
广东考生《你我之梦,中国之梦》:我看过北京举办奥运会时鸟巢上方灿烂的烟火,我
听过来自宇宙的物理课,我走过众多山区里崭新的公路……东汉思想家王符《潜夫论·务
本》中有言:“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中国做到了。
北京考生《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经说
过:“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即自我意识。”的确如此,心中有梦想,
眼前才有目标,脚下才有道路。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该树立“我与祖国共成长”
的目标,在祖国的发展中成长。
以上是 2018 年的,再看 2017 的:
北京考生《说纽带》:可如今,传统文化却在消逝的边缘。社会一再追求“西化”“洋
气”。约翰·邓恩说过:“不要部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如果我们忽视传统文化
的传承,丧失文化的丧钟终会响起。狄罗德如是言:“任何东西都敌不过真实。”只有我行
动起来,构建文化传承的纽带,传统文化才能万古长青。
广东考生《一碗一筷诠中华》:白落梅写道:“那小小的瓷碟里,竟品出了海的包容、
天的旷远、地的辽阔。尝难尽的是食物千味,吃不完的是人生百态。”中华美食文化源远流
长,千百年来,一句“民以食为天”令无数文人骚客、权贵大臣、普通百姓竞折腰。外国
朋友们,你们不妨拿起一双木筷,从胃开始,读懂中华。
厚积而薄发,几近宿构,密集糅合,再叠加当下的时政用语甚至“标语口号”,集成一
个“共同体”,如此“知识渊博”“底蕴丰厚”“旁征博引”,必定令阅卷老师不敢小觑,觉
得“后生可畏”,从而给你一个高分甚至满分。
2.诉诸情感
(1)以诗情承上启下。如河南考生《料得明日花更红——给 2035 年 18 岁的你》:
今朝花开胜往昔,料得明日花更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一代人有一代的
使命和挑战。2018 年,已成年的我们勇敢地接过了时代赋予的使命,2035 年的你,准备好
了吗?
(2)以诗情收束全文。如湖北考区《以大国之泱泱,添天下之风光——给“十八岁的
你们”的一封信》: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
兽震惶。”这是百年前,梁任公先生对中国少年的期许,他期许当时的中国少年们以人格、
以智慧谛造一个富强、自由的中国,那时的少年们做到了。那么,新时代中国的美好未来,
将由今日的我们与明日的你们这样的中国少年一同铸就。
(3)运用比喻、排比、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进行“轰炸”,将你平时积累的“正能
量大词”“正能量事例”悉数用上,运用“第二人称 ” 呼告倾诉,直接向“你”抒情,让
你“感同身受”。如湖南考生《满船清梦你处寻》: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将继续与新中国一同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你自应承我之志,
接过时代的接力棒,继续负重前行。你要记得汶川地震后国人的众志成城,要记得北京奥
运会上惊艳世人的“中国崛起”;你还要抱持先圣“仁义礼智信”的君子风范,要承担万世
开太平的历史责任。没有哪一代的青春不迷茫?没有哪一代人不是成长于先辈的肩膀上
的?驱驱行役,苒苒光阴。18 岁的我装了满船宏伟清梦,愿 18 岁的你能寻到答案。
(4)“反复咏情”,即同一词句在文中醒目处不时出现,强化情感。比如 2017 年湖南
考生《一横长城长,一点茉莉香》中就用“这里是中国”这一句反复咏叹,构成高昂的主
旋律,抒发了充满骄傲和自豪的家国情怀。
(5)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结合”,形成节律感、音韵美,抒情典雅。如 2017 年河
南考生《苦辣酸甜神州味,生旦净末(丑)华夏情》:
红氍毹,四方步,紫金冠,霸王枪,一亮相满堂高朋齐喝彩;连珠肉,盘龙臛②,冷
蟾羹,水晶糕,一开席满座嘉宾皆激赏。四海五洋的朋友们呵,客从远方来,且让我做东,
邀各位遍赏这苦辣酸甜神州味、生旦净末华夏情。
一言概之:政论+抒情﹦时政写作。政论是基点,抒情是焦点,充满正能量的叙议是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