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 修 3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3讲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地 理
内 容 索 引
考点一 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考点二 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
考点呈现 体系构建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
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
方法与途径
考向解读
选取某地区农业发展的典型
案例围绕主题探究农业发展
条件、特点、问题及对策等
考点一 东北地区农业的
可持续发展
[知识梳理]
1.东北地区概况
(1)图中山
脉:①______________,②小兴安
岭,③长白山脉;平原:A三江平
原,B______________,C辽河平
原。
(2)东北地区地表的显著特征是
______________、沃野千里。
大兴安岭
松嫩平原
山环水绕
2.农业生产条件
(1)自然资源条件: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气候条件适宜;森林资源蕴藏量大;
草场资源和渔业资源兼备。
(2)社会经济条件:形成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3.农业布局的变化
西部草原
4.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问 题 原 因
农业生产比较粗放,______破坏严重
耕作粗放,低产田占多数,开垦了不宜
耕作的土地
林地和草地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毁林、毁草开荒及林区___________、
草地过度放牧
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 开垦沼泽地
水土流失严重 长时间大规模开发,______大量流失
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
农业______________不尽合理
作物品种较单一,林业和草原畜牧业
商品化生产程度较低
耕地
过度砍伐
黑土
内部结构
5.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调整农村______________。
(2)推进农业______________进程。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加快______________的应用和推广。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①加强耕地的建设和保持。
②搞好______________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③合理解决东北地区西部______________的农牧争地矛盾。
产业结构
产业化
农业技术
森林资源
农牧交错带
基础反馈
“响水大米,大米中的战斗机”,明、清时代为“皇粮”“御米”,其生长在大面积
玄武岩“石板地”上。石板地土壤的厚度约为10~30厘米,灌溉水源来自亚
洲最大的高山堰塞湖——镜泊湖,水质纯净、无污染。由于石板地在白天
吸收了大量的热量,在夜晚又将吸收的热量散发出来,使石板地的地温、水
温比一般的稻田高出了2%~3%。据此完成第1~3题。
1.用响水大米做饭,汤似鲜乳,米如油注,香味袭人。响水大米品质好的最主
要自然原因是( )
A.东北有肥沃的黑土 B.石板地昼夜温差大
C.灌溉水源好,好水出好米 D.经历代选育,稻谷品种好
2.响水大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等5个乡镇现辖行
政区域。熔岩台地面积达200多平方千米。限制响水大米种植范围扩大的主要
因素是( )
A.特殊的地质和土壤环境——石板地面积有限
B.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政策——限制其他地方种植响水稻米
C.国家知识产权保护——防止优质水稻种子资源流失
D.响水大米只适宜当地的气候与土壤环境,其他地方引种质量较差,产量低
3.我国是稻米的原产地,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
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下列做法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最重要的是( )
A.到非洲等地境外屯田,增加粮食产量 B.大幅度提高种粮补贴
C.提高复种指数,地尽其利 D.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答案 1.B 2.A 3.D
解析 第1题,影响大米品质的最主要自然原因是当地的气候条件。石板地
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B项正确;肥沃的黑土会增加粮食的产量,
对质量影响不大,A项错误;清洁的水源有利于大米品质的提升,但不是最主
要原因,C项错误;经历代选育,稻谷品种好属于社会经济原因,D项错误。第
2题,响水大米品质优良是因为石板地增大了昼夜温差,石板地面积有限,限
制响水大米种植范围的扩大,A项正确;保护政策是为了保证品质,不是限制
其发展的原因,B项错误;保护知识产权应加大优质水稻在国内的种植面
积,C项错误;石板地主要影响的是昼夜温差,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相关
性较小,D项错误。
第3题,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最重要的是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努力提高单
产,D项正确;到非洲等地境外屯田,容易受国际环境的影响,粮食产量不稳,
且题干强调“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A项错误;大幅度提高种粮补
贴不是最重要的途径,B项错误;复种指数主要由当地的气候条件决定,很难
改变,C项错误。
[能力突破]
1.常考问题释疑
(1)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纬度高,气温较低,蒸发较
弱;③冬季地下有季节性的冻土层,地表水难以下渗;④地处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
(2)东北地区大米品质优良的原因:①一年一熟,水稻生长期长;②昼夜温差较大,
夏季光照充足;③冬季寒冷漫长,病虫害少,农药使用量小;④开发历史晚,人口稀
少,环境优良。
(3)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的优势条件:①耕地面积广大,粮
食总产量大;②地形平坦、耕地集中连片,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③人
均耕地面积大,商品率高。
制约因素: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单产低。
2.东北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类 型 问 题 对 策
环
境
耕地 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水土流
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次生盐碱化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
条件;保持水土,黑土培肥;
营林为主,合理采伐,建设自
然保护区;建立湿地保护区,
恢复退化的湿地
林地、
草地
林地、草地的比重下降,草场退化,资源利
用失调
沼泽地 开垦沼泽地,破坏湿地环境
其他 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市场 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
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
广;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
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观光、
休闲农业等
真题通关
(2015浙江卷,7~8)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
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2.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增加耕地面积 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改变耕作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思维流程
第1题:
湿地 低
高
林地
上
第2题:三江平原作物一年一熟是由______________决定的,为实现农业大
规模经营而改变耕作制度不现实,④错;目前三江平原的草甸、沼泽大多已
被开发成______________,因此要加强湿地保护,不可能通过增加
______________扩大生产规模,②错;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以获得
______________的土地条件,①对;增加农业资金投入,能为农业大规模经
营提供支撑,③对。综合分析,B项正确。
积温
耕地
耕地面积
大规模经营
答案 1.B 2.B
3.(2014全国Ⅱ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
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
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
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
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
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
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
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
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
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
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解析 第(1)题,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角度分析:三江平原由于地理
位置偏北,气候寒冷,沼泽广布,开垦历史较晚,因而受人类的影响较小,从而
保持了优良的环境质量。第(2)题,从三江平原的气温特点出发分析其虫害
少的原因:纬度较高,冬季漫长严寒;夏季夜晚气温较低,害虫难以生存和繁
殖。第(3)题,注意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如“土壤肥沃”“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
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第(4)题,解答要从“绿色”“米都”切
入:“绿色”指环境质量高,污染少;“米都”说明稻米生产量大,商品率高。
考点二 我国农业的可持续
发展和粮食安全
[知识梳理]
1.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生产
(1)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靠天收粮、靠天养畜”的局面尚没有根本扭转,农业综合生产力比较低,
农业生产波动较大。
②农业______________不合理:a.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与居民消费快速升
级不相适应;b.种养结合不紧密,粮经饲结构不合理;c.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转
化增值率偏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
③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
______________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艰巨。
生产结构
生态系统
(2)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①实行最严格的______________保护制度,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
对安全”。
②调整优化______________与布局:a.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因地
制宜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b.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
合、种养加一体发展。
③推进______________进程:推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
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如乡村观光旅游)。
耕地
农业结构
农业产业化
④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a.科教兴农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和产出水平;b.大力发展农机装备,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c.加强农业基础设
施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d.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
综合效益。
⑤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确
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我国的粮食安全
(1)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①随着人口增加、城市化推进,______________不断增长;②人多地少水缺
的国情制约着粮食生产潜力的挖掘;③种粮效益持续偏低影响农民种粮积
极性;④受国际粮食价格的影响日益加深。
粮食需求量
(2)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途径。
①“藏粮于地”:a.稳定面积:坚守1.2亿公顷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b.
提高地力: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大幅度提升耕地质量。
②“藏粮于技”:依靠______________提高单产和提升品质。a.加快新品种
繁育,力争在种业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b.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
模式攻关;c.集成推广应用综合技术。
③“藏粮于民”:调动农民种粮储粮积极性和提升农民素质,完善粮食生产支
持保护______________体系,保证农民种粮合理收益。
科技
政策
基础反馈
(2020江西萍乡一模)下图示意
1990—2015年间我国三大粮食
作物播种面积变化情况。目前,
玉米不仅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
物,也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农
作物。“镰刀弯”地区主要是指
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
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
区及西南石漠化区,在地形版图
中这些地区呈现由东北向华北—西南—西北镰刀弯状分布。2015年11月,《农业部关
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出台,文中提出了对这些地区减少玉米种
植面积的具体意见和措施。据此完成第1~2题。
1.读图可知,我国在1990年到2015年间( )
A.玉米播种面积由约占水稻的2/3增加到是水稻的2倍多
B.小麦种植面积的变化幅度最大
C.水稻和小麦播种面积都经历过两个下降时期
D.2004年后水稻增加的播种面积比小麦的略大
2.农业部指导“镰刀弯”地区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的原因是( )
①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②这些地区玉米市场偏小 ③玉米不适
应当地自然环境 ④该地区的玉米单产较玉米种植优势区低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水稻和小麦播种面积都经历了两个下降时期。
C项正确。第2题,“镰刀弯”地区中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
行山沿线区及西南石漠化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加上这些地区或热量条件
不足(纬度高或海拔高导致),或水分不足,或土壤不肥沃,导致玉米单产较玉
米种植优势区低。B项正确。
[能力突破]
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
①东北商品粮基地 ②黄淮海
商品粮棉畜基地 ③长江中游
平原商品粮油基地 ④华南热
带作物生产基地 ⑤黄土高原
农业果业基地 ⑥西部畜牧奶
业基地
真题通关
(2015江苏卷,23~24改编)下图为2011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类型分布
格局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Ⅱ区人口稠密是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②Ⅲ区内部不同省区间
农业机械化水平差异大 ③Ⅳ区具有耕地面积大,土地后备资源多的优势
④Ⅴ区自然条件差是限制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2.在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可定位为粮食生产型农业区的省级行政区主要
位于( )
①Ⅰ区 ②Ⅲ区 ③Ⅳ区 ④Ⅴ区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Ⅱ区位于东部沿海地区,该地区的经济发达、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是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①错误;Ⅲ区内部不同省区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差
异大,故②正确;Ⅳ区包括河北省、陕西省、河南省、安徽省,人口稠密,人均耕地
数量较少,后备资源不多,故③错误;Ⅴ区主要位于西北地区、云贵地区、青藏地
区,自然条件较差,是限制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第2
题,Ⅰ区主要位于京津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高,主要为城市提供新鲜的乳肉产品,
不是以粮食生产为主,故①错误;Ⅲ和Ⅳ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华北地
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土地的生产潜力较大,可定为粮
食生产型农业区,故B项正确;Ⅴ区主要位于西北地区、云贵地区、青藏地区,农
业生产条件较差,故④错误。故选B项。
(2020江苏卷,17~18)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16年增长,有效保障
了国家粮食安全。下图为我国不同区域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图。读图,
完成第3~4题。
3.下列区域中,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的是( )
A.华北平原B.东北区
C.西南区D.东南沿海区
4.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经营规模 D.机械化水平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1996年、2006年、2016年东北区粮食产量占全国
总产量的比率持续上升,且上升幅度最大,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B
项正确。华北平原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先升后降,西南区、东南
沿海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持续下降,A、C、D三项错误。第4
题,蒙新区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水源不足是该区农业发展的限
制条件,因此,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B
项正确。蒙新区土地面积大,土地资源丰富,A项错误。经营规模和机械化
水平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加大科技投入来提升,C、D两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