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3讲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必 修 3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3讲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地 理 内 容 索 引 考点一 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考点二 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 考点呈现 体系构建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 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 方法与途径 考向解读 选取某地区农业发展的典型 案例围绕主题探究农业发展 条件、特点、问题及对策等 考点一 东北地区农业的 可持续发展 [知识梳理] 1.东北地区概况 (1)图中山 脉:①______________,②小兴安 岭,③长白山脉;平原:A三江平 原,B______________,C辽河平 原。  (2)东北地区地表的显著特征是 ______________、沃野千里。  大兴安岭 松嫩平原 山环水绕 2.农业生产条件 (1)自然资源条件: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气候条件适宜;森林资源蕴藏量大; 草场资源和渔业资源兼备。 (2)社会经济条件:形成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3.农业布局的变化 西部草原 4.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问  题 原  因 农业生产比较粗放,______破坏严重  耕作粗放,低产田占多数,开垦了不宜 耕作的土地 林地和草地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毁林、毁草开荒及林区___________、 草地过度放牧  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 开垦沼泽地 水土流失严重 长时间大规模开发,______大量流失 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 农业______________不尽合理  作物品种较单一,林业和草原畜牧业 商品化生产程度较低 耕地 过度砍伐 黑土 内部结构 5.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调整农村______________。  (2)推进农业______________进程。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加快______________的应用和推广。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①加强耕地的建设和保持。 ②搞好______________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③合理解决东北地区西部______________的农牧争地矛盾。  产业结构 产业化 农业技术 森林资源 农牧交错带 基础反馈 “响水大米,大米中的战斗机”,明、清时代为“皇粮”“御米”,其生长在大面积 玄武岩“石板地”上。石板地土壤的厚度约为10~30厘米,灌溉水源来自亚 洲最大的高山堰塞湖——镜泊湖,水质纯净、无污染。由于石板地在白天 吸收了大量的热量,在夜晚又将吸收的热量散发出来,使石板地的地温、水 温比一般的稻田高出了2%~3%。据此完成第1~3题。 1.用响水大米做饭,汤似鲜乳,米如油注,香味袭人。响水大米品质好的最主 要自然原因是(  ) A.东北有肥沃的黑土 B.石板地昼夜温差大 C.灌溉水源好,好水出好米 D.经历代选育,稻谷品种好 2.响水大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等5个乡镇现辖行 政区域。熔岩台地面积达200多平方千米。限制响水大米种植范围扩大的主要 因素是(  ) A.特殊的地质和土壤环境——石板地面积有限 B.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政策——限制其他地方种植响水稻米 C.国家知识产权保护——防止优质水稻种子资源流失 D.响水大米只适宜当地的气候与土壤环境,其他地方引种质量较差,产量低 3.我国是稻米的原产地,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 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下列做法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最重要的是( ) A.到非洲等地境外屯田,增加粮食产量 B.大幅度提高种粮补贴 C.提高复种指数,地尽其利 D.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答案 1.B 2.A  3.D 解析 第1题,影响大米品质的最主要自然原因是当地的气候条件。石板地 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B项正确;肥沃的黑土会增加粮食的产量, 对质量影响不大,A项错误;清洁的水源有利于大米品质的提升,但不是最主 要原因,C项错误;经历代选育,稻谷品种好属于社会经济原因,D项错误。第 2题,响水大米品质优良是因为石板地增大了昼夜温差,石板地面积有限,限 制响水大米种植范围的扩大,A项正确;保护政策是为了保证品质,不是限制 其发展的原因,B项错误;保护知识产权应加大优质水稻在国内的种植面 积,C项错误;石板地主要影响的是昼夜温差,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相关 性较小,D项错误。 第3题,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最重要的是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努力提高单 产,D项正确;到非洲等地境外屯田,容易受国际环境的影响,粮食产量不稳, 且题干强调“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A项错误;大幅度提高种粮补 贴不是最重要的途径,B项错误;复种指数主要由当地的气候条件决定,很难 改变,C项错误。 [能力突破] 1.常考问题释疑 (1)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纬度高,气温较低,蒸发较 弱;③冬季地下有季节性的冻土层,地表水难以下渗;④地处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 (2)东北地区大米品质优良的原因:①一年一熟,水稻生长期长;②昼夜温差较大, 夏季光照充足;③冬季寒冷漫长,病虫害少,农药使用量小;④开发历史晚,人口稀 少,环境优良。 (3)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的优势条件:①耕地面积广大,粮 食总产量大;②地形平坦、耕地集中连片,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③人 均耕地面积大,商品率高。 制约因素: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单产低。 2.东北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类 型 问  题 对  策 环 境 耕地 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水土流 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次生盐碱化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 条件;保持水土,黑土培肥; 营林为主,合理采伐,建设自 然保护区;建立湿地保护区, 恢复退化的湿地 林地、 草地 林地、草地的比重下降,草场退化,资源利 用失调 沼泽地 开垦沼泽地,破坏湿地环境 其他 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市场 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 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 广;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 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观光、 休闲农业等 真题通关 (2015浙江卷,7~8)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 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2.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增加耕地面积 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改变耕作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思维流程 第1题: 湿地 低 高 林地 上 第2题:三江平原作物一年一熟是由______________决定的,为实现农业大 规模经营而改变耕作制度不现实,④错;目前三江平原的草甸、沼泽大多已 被开发成______________,因此要加强湿地保护,不可能通过增加 ______________扩大生产规模,②错;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以获得 ______________的土地条件,①对;增加农业资金投入,能为农业大规模经 营提供支撑,③对。综合分析,B项正确。  积温 耕地  耕地面积 大规模经营 答案 1.B 2.B  3.(2014全国Ⅱ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 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 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 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 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 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 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 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 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 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 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解析 第(1)题,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角度分析:三江平原由于地理 位置偏北,气候寒冷,沼泽广布,开垦历史较晚,因而受人类的影响较小,从而 保持了优良的环境质量。第(2)题,从三江平原的气温特点出发分析其虫害 少的原因:纬度较高,冬季漫长严寒;夏季夜晚气温较低,害虫难以生存和繁 殖。第(3)题,注意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如“土壤肥沃”“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 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第(4)题,解答要从“绿色”“米都”切 入:“绿色”指环境质量高,污染少;“米都”说明稻米生产量大,商品率高。 考点二 我国农业的可持续 发展和粮食安全 [知识梳理] 1.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生产 (1)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靠天收粮、靠天养畜”的局面尚没有根本扭转,农业综合生产力比较低, 农业生产波动较大。 ②农业______________不合理:a.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与居民消费快速升 级不相适应;b.种养结合不紧密,粮经饲结构不合理;c.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转 化增值率偏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  ③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 ______________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艰巨。  生产结构 生态系统 (2)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①实行最严格的______________保护制度,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 对安全”。  ②调整优化______________与布局:a.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因地 制宜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b.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 合、种养加一体发展。  ③推进______________进程:推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 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如乡村观光旅游)。  耕地 农业结构 农业产业化 ④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a.科教兴农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和产出水平;b.大力发展农机装备,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c.加强农业基础设 施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d.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 综合效益。 ⑤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确 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我国的粮食安全 (1)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①随着人口增加、城市化推进,______________不断增长;②人多地少水缺 的国情制约着粮食生产潜力的挖掘;③种粮效益持续偏低影响农民种粮积 极性;④受国际粮食价格的影响日益加深。  粮食需求量 (2)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途径。 ①“藏粮于地”:a.稳定面积:坚守1.2亿公顷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b. 提高地力: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大幅度提升耕地质量。 ②“藏粮于技”:依靠______________提高单产和提升品质。a.加快新品种 繁育,力争在种业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b.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 模式攻关;c.集成推广应用综合技术。  ③“藏粮于民”:调动农民种粮储粮积极性和提升农民素质,完善粮食生产支 持保护______________体系,保证农民种粮合理收益。  科技 政策 基础反馈 (2020江西萍乡一模)下图示意 1990—2015年间我国三大粮食 作物播种面积变化情况。目前, 玉米不仅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 物,也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农 作物。“镰刀弯”地区主要是指 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 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 区及西南石漠化区,在地形版图 中这些地区呈现由东北向华北—西南—西北镰刀弯状分布。2015年11月,《农业部关 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出台,文中提出了对这些地区减少玉米种 植面积的具体意见和措施。据此完成第1~2题。 1.读图可知,我国在1990年到2015年间(  ) A.玉米播种面积由约占水稻的2/3增加到是水稻的2倍多 B.小麦种植面积的变化幅度最大 C.水稻和小麦播种面积都经历过两个下降时期 D.2004年后水稻增加的播种面积比小麦的略大 2.农业部指导“镰刀弯”地区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的原因是(  ) ①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②这些地区玉米市场偏小 ③玉米不适 应当地自然环境 ④该地区的玉米单产较玉米种植优势区低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水稻和小麦播种面积都经历了两个下降时期。 C项正确。第2题,“镰刀弯”地区中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 行山沿线区及西南石漠化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加上这些地区或热量条件 不足(纬度高或海拔高导致),或水分不足,或土壤不肥沃,导致玉米单产较玉 米种植优势区低。B项正确。 [能力突破] 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 ①东北商品粮基地 ②黄淮海 商品粮棉畜基地 ③长江中游 平原商品粮油基地 ④华南热 带作物生产基地 ⑤黄土高原 农业果业基地 ⑥西部畜牧奶 业基地 真题通关 (2015江苏卷,23~24改编)下图为2011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类型分布 格局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Ⅱ区人口稠密是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②Ⅲ区内部不同省区间 农业机械化水平差异大 ③Ⅳ区具有耕地面积大,土地后备资源多的优势  ④Ⅴ区自然条件差是限制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2.在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可定位为粮食生产型农业区的省级行政区主要 位于(  ) ①Ⅰ区 ②Ⅲ区 ③Ⅳ区 ④Ⅴ区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Ⅱ区位于东部沿海地区,该地区的经济发达、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是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①错误;Ⅲ区内部不同省区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差 异大,故②正确;Ⅳ区包括河北省、陕西省、河南省、安徽省,人口稠密,人均耕地 数量较少,后备资源不多,故③错误;Ⅴ区主要位于西北地区、云贵地区、青藏地 区,自然条件较差,是限制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第2 题,Ⅰ区主要位于京津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高,主要为城市提供新鲜的乳肉产品, 不是以粮食生产为主,故①错误;Ⅲ和Ⅳ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华北地 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土地的生产潜力较大,可定为粮 食生产型农业区,故B项正确;Ⅴ区主要位于西北地区、云贵地区、青藏地区,农 业生产条件较差,故④错误。故选B项。 (2020江苏卷,17~18)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16年增长,有效保障 了国家粮食安全。下图为我国不同区域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图。读图, 完成第3~4题。 3.下列区域中,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的是(  ) A.华北平原B.东北区 C.西南区D.东南沿海区 4.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经营规模 D.机械化水平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1996年、2006年、2016年东北区粮食产量占全国 总产量的比率持续上升,且上升幅度最大,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B 项正确。华北平原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先升后降,西南区、东南 沿海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持续下降,A、C、D三项错误。第4 题,蒙新区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水源不足是该区农业发展的限 制条件,因此,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B 项正确。蒙新区土地面积大,土地资源丰富,A项错误。经营规模和机械化 水平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加大科技投入来提升,C、D两项错误。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