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4.15《在柏林》奥莱尔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4.15《在柏林》奥莱尔教学设计

ID:710579

大小:19.58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6-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 4.15《在柏林》奥莱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典型场景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法。 2、深入了解小说知识,把握小说长于蓄势和铺垫的特点。 3、品味文章词句,感受作者对普通民众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1、2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谈到战争,闪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就是杀戮、流血、牺牲,战争 就像一台巨大的绞肉机(多媒体播放战争图片)。这些图片怵目惊心,然而,有 一种无声的控诉竟比这有声、有形的图片、影片更让人震撼,那就是奥莱尔的 小说《在柏林》(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读课文思考:文章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先 读课文,然后归纳交流) 明确: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后备役老兵,在临上战场前把精神失 常的妻子送进疯人院。(学生概括不好,要引导学生学习概括事件的方法) 三、局部探究: 师:根据刚才对事件的概括,同学们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后备役老兵 师:同学们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老兵?根据情节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可 能会有同学认为他是一个爱国的人,那么就为学生出示社会背景)请同学们看 题目——在柏林,看到“柏林”你想到什么?“柏林”是哪儿?是哪一个国家 的首都?——德国。在上世纪初,德国参与其中的一次惨烈的大战——第一次 世界大战(多媒体出示课文写作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简 称一战,1914—1918)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 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 为相互间争夺利益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 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 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 6500 万人参战,1000 万人失去了生命,2000 万人受伤。 师:由此看来,这个后备役老兵是因为要保家卫国自愿上战场还是为了满足 法西斯掠夺欲望被逼着上战场?他失去了三个儿子,妻子因此而精神失常,自 己还要上战场,所以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家庭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不幸的人,不幸的家庭(若果学生一下变能答出是不幸的人,那么便让学 生找出依据,从哪里能看出是一个不幸的人?学生必然找到失去了三个儿子, 就此再问学生,什么样的战争如此残酷,然后出示题目和背景) 师:在柏林,仅仅有后备役老兵一人是不幸的吗?只有他一个家庭是不幸 的吗?生回答明确:当然不是,有千千万万这样的人和这样的家庭。 师: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学生肯定会找到文章开头第一句“一列火车缓慢......”) 师:对于小说来说,这一句算是社会环境描写了,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什么样 的社会现实? 生交流:健壮的男子都到战场上打仗了,许多人在战争中牺牲。百姓们妻离子 散家破人亡的社会现实。 师:兵源不足,又没有健壮青年怎么办?只有让老兵上战场,这个老兵还适合 上战场吗? 请学生回答:不适合。 师:从哪儿能看出来?生应该能找到“头发灰白”,说明他年纪已经很大了,早 已不适合上战场。 师:这是从他个人的条件来说,那他的家庭允许他上战场吗? 生回答后明确:不允许,他的妻子身体虚弱而多病师:仅仅是身体上的问题吗? 生交流:还有精神,她的精神已经失常 师:你从哪里能看出她精神失常? (学生能够找出她一直在数一二三,一二三) 师:读完课文同学们知道她数的一二三是什么? 明确:是自己战死的三个儿子 师:战争夺去了她三个儿子的生命,夺去了她的健康,就算这样,丈夫也还是 要丢下她去战场,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石壕吏》,它为我们讲 述了导致唐朝由盛而衰的一次战乱——安史之乱时的故事,与这篇小说有异曲 同工之妙。 (多媒体出示,让学生齐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 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 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 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师小结:“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这个写信回来的儿子能坚持到战 争结束吗?不得而知。老妪为了保护翻墙逃走的老翁,使他免于服役,自请服 役,原本可能是存有侥幸心理的,毕竟古时没有征收女子上战场的情况,更何 况是一个老妪,却不想酷吏连老妪也不放过。故事的结局老妪为了保护老翁也 被抓去服役,而咱们这篇文章则是老兵被征上战场,在临上战场前要把精神失 常的妻子送进疯人院 。 原文的句子是这样的:(多媒体出示)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 人院啊! 师:把句子换成老师刚才说的那样行不行? (多媒体出示)走之前,我总得把我的妻子送进疯人院啊! (学生思考后交流)“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 用“他们的母亲”的称呼更直指人心,进一步表现了失去儿子的痛苦。 师:不论是奥莱尔的《在柏林》还是杜甫的《石壕吏》,字里行间都流露了 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生交流:对战争的憎恨,对百姓的同情(板书) 师小结:作者通过塑造后备役老兵这样一个典型形象,却反映了整个柏林 乃至许多国家的社会现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手法?——以小见大。 所以虽没有描写惨烈的战场,但却足以震撼我们所有人的心灵。这篇小小 说不足 400 字,但故事情节完整,我们一下便能找到它的高潮所在 (让学生找高潮)为了达到这个高潮,在这之前文章进行了数次的伏笔, 同学们能找到吗? (多媒体出示伏笔的内涵,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伏笔) (让学生寻找并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1、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健壮男子都到哪里去了? 2、老妇人怎么了?为什么总数一二三? 3、小姑娘嗤笑,老头却知道其中原因,究竟为什么? 师:在多次暗示的基础上才揭示谜底,这在小说中叫蓄势,经过这层层的 蓄势和铺垫,才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所以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构思的巧妙。 师:还有小说的结尾“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同学们觉得这个结尾有什 么特点?——简洁含蓄,发人深思文章中出现了两处“静”,这两处“静”内涵 一样吗? (学生品读后交流)——第一处静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暂 时的平静;而结尾处的静是因为老兵的话引起人们深深的反思,反思战争的罪 恶,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可怕灾难,是震慑人心的惊和痛,是内心在流血。 师小结:纵观全文,不论是小说手法的运用,还是情节的设置,还是结尾 的安排,处处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同学们觉得小小说好写吗?越是短小的小说 越是需要作者巧妙的构思,所以契诃夫说:简短是天才的姐妹。 (多媒体出示)带着我们收获,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体会一下小小说的魅 力所在。四、拓展提高:丰碑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艰 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 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 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 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 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 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 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一个冻僵的老战士, 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 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 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 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 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 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 样子十分可怕。“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 抖动着。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 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在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 莹的丰碑。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 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 于谁呢? 问题探究: 1、小说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小说的高潮在哪里?在高潮之前有没有蓄势? 3、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学生思考后交流) 五、作业设置:课外阅读反映二战的反法西斯小说《半截蜡烛》,再一次感 受小说的魅力。 附板书设计: 对百姓的同情 老兵(不幸) 一人——千万人 对战争的憎恨 以小 见大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