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中有足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岂他人之过哉!
3. 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天大寒
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
得到
借
跑
快步走
挤满
言辞和脸色
7. 援疑质理__________________
8. 或遇其叱咄__________________
9. 俟其欣悦__________________
10. 腰白玉之环__________________
11. 缀公卿之后__________________
12.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_________________
引、提出;询问
训斥,呵责
等待
在腰间佩戴
跟随
给予,赠送
D
1. 【解析】A.表顺承/以致;B.好像/比得上;
C.言辞,文辞/告别,辞别;D.脸色,表情。
A
2. 【解析】A.拿着;B.参与/预先;C.准备/详尽,完备;
D.给予,赠送/遗留。
学生们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没有把言辞和脸色略
变得温和一些。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
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
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吃。
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夹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不必像我一样用手抄录,向别人借然后才能看到了。
(一)内容理解简答题。
1.在求学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内
容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求书之难。作者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②求师
之难。作者用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的办法来克服;
③求学之难。主要是历尽苦寒,破衣粗食。作者以内心
的充足、精神的强大来克服这一困难。
2.作者写这篇文章,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赠送同乡后学,主要
是想表达什么意思?(文章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篇劝学之作。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为
学之难。意在强调:要想学业有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
抵制各种享乐和物质诱惑,勤勤恳恳,专心致志。
3.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我们现在应
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表现?(情感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赞同。学生应该虚心学习,在老师面前毕恭毕
敬,这既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是自己虚心求教的表现。
示例二:不赞同。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疑问和想法,
与老师平等地交流、沟通,这样有利于求得真正的知识。
(二)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点出作者“嗜学”却“家贫”的主客观情况,为解
决“无书”的问题只能求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可
见作者读书之艰难。
B.第2段叙写求学的艰苦,连用“被”“戴”“腰”“佩”“备”
数个动词,写出了富家子弟金玉其外的形象,生动传神,凸显
作者的苦寒之状。
C
1. 【解析】“非天资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的意思是“如果不是
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可见原因除了学习不够
刻苦专心,还有可能因为天资太差。C项“唯一的原因”表述有误。
C.第3段叙述从回忆转到现实,太学生今日条件优越,若“业
有不精、德有不成”,唯一的原因就是学习不够刻苦专心,托
出“劝学”的主旨。
D.本文抒情句虽少却极富特点,如文章结尾“余之志也”“岂
知予者哉”两句,在议论中表明自己的心志意向,有一唱三叹、
低回婉转之致。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赠序,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
己年轻时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以炫耀自己的能力。
B.第②段作者将富家子弟的“烨然若神人”与自己的“缊袍敝衣”
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突出作者甘于敝衣、粗粝是因为“中有足
乐者”。
A
2. 【解析】描述作者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
生加以对比,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
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A项中“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年
轻时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以炫耀自己的能力”理解
有误。
C.“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这几句话从正面
生动描写作者在老师发怒时求学的情景,体现出作者虔诚、
恭敬、谦和的学习态度。
D.选文讲道理主要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通过作者现身说
法的途径,包含着自身的经历和感受,显得情意真挚,读
来亲切感人。
【参考译文】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子到
了京城,就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
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准备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
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
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
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小块的肉,一会儿就上
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再下筷
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
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A
【解析】A. 想,料想;与“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中的“意”
同义。
2.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子 妇 之 亲 萧 氏 子 至 京 师 因 谒 公 公 约 之 饭。
3. 王安石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节俭,不铺张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