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
之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要离之刺庆忌也,_________________。
此三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臣而将四矣。
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尔
聂政之刺韩傀也
白虹贯日 仓鹰击于殿上
皆布衣之士也 怀怒未发
休祲降于天
3. 安陵君用来回绝秦王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地于先王
愿终守之 弗敢易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 唐雎不辱使命__________________
2.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_________________
3. 大王加惠__________________
4. 请广于君__________________
5. 岂直五百里哉__________________
6. 秦王怫然怒__________________
辱没,辜负
交换
施予
增广、扩充
只是
愤怒的样子
7. 布衣之怒乎__________________
8. 以头抢地尔___________________
9. 非士之怒__________________
10. 休祲降于天__________________
11. 天下缟素__________________
12. 秦王色挠__________________
13. 长跪而谢之__________________
14. 寡人谕矣__________________
平民
碰,撞
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吉凶的征兆
穿白色丧服
面露胆怯之色
道歉
明白
D
1. 【解析】A.派遣/使,让;B.对……说/为,是;
C.恩惠/通“慧”,聪明;D.和。
C
2. 【解析】A.同“欤”,语气词,表反问/选拔;
B.有胆识有才能的人/狱官;C.扩充,增长;D.用/按照、依照。
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即使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
它,不敢交换!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充领土,但是
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
里的土地(可以交换的)呢?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
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
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一)内容理解简答题。
1.唐雎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
分析。(内容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反击秦王: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来
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②表达决心:唐雎表示要效法
这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呢?
(内容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②“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
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③“秦王不说”
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从文章内容来看,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的“士之怒”
是怎样体现的?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内容理解,人物
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上:针锋相对,威慑秦王;行动上:挺剑而起,
以死相拼。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权和敢于为国牺牲的大无
畏精神。
4.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
人?(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
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
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
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
挫败秦王。由此可见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
献身的人。
(二)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向安陵君提出“以小易大”的换地想法,企图用“易
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满足自己非分的要求,表
现出秦王的骄蛮欺诈、盛气凌人。
B.秦王的政治骗局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于是恼羞成怒,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
A
1. 【解析】由文中“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大王加惠,
以大易小”可知,秦王提出的换地想法为“以大易小”。
C.唐雎列举专诸王僚等史实,一方面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
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另一方面是警告秦王吸取教
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D.本文句式丰富多彩,有长有短,有整有散,有质疑,有陈
述,有判断,有斩钉截铁之决然,有柔中带刚之委婉,多种
形式糅合,艺术表现力非凡。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秦王先设骗局,以大欺小,安陵君不甘示弱,以安
陵是祖先的遗产为由严词拒绝,导致矛盾激化,安陵国前
程险恶,后派唐雎出使秦国。
B.第2段中唐雎面对秦王的压力,沉着冷静,从容应战,在
假设与让步中带着坚定,在反诘与蔑视中含有嘲讽,在言
语中激怒秦王。
A
2. 【解析】由第1段中“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
善……弗敢易”可见,安陵君态度和言辞都十分婉和。
C.文中用“不说”“怫然怒”“色挠”等词语,如同一条暗线,
串联起秦王情绪的变化,从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到赔礼道歉,
富有戏剧性。
D.文章在人物对话中展开,自然形成对比,造成相互映衬的效
果。如在意志较量方面,以“天子之怒”与“布衣之怒”对垒,
形象对比鲜明。
B
【解析】B.准备。
2.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书 之 寡 人 不 肖/好 为 大 室 香 子 止 寡 人 也。
3. 根据文段内容,说说香居和齐宣王各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香居:敢于在“群臣莫敢谏者”的时候劝谏齐宣王,
表明他忠心勇敢;用楚王和楚国的事例劝谏,表明他
善于劝谏(口才好,有谋略)。齐宣王:能听取香居
的劝谏,表明他能听取意见,勇于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