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
植树的牧羊人
学习目标
1.学会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
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
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3.感受人物崇高的品质,树立正确、积极
的人生观。
有这样一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
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这
部动画片感动了观众,仅一年时间,就使加拿大魁北克省多了150万棵
树。这部作品就是《植树的男人》,选入课本改名为“植树的牧羊人”。
导入
背景解读
让·乔诺,法国著名小说家。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
诺斯克小镇。家境贫寒,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
生。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
战,由此坚定和平信念。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
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
文题背景
【文题解说】
题目中的“牧羊人”是主体,其主要行
为是“植树”,所以题目既告知读者文章主人
公的身份,又告知我们他所做的主要事情。
字词学习
慷慨( ) 干涸( ) 坍塌( )
缝隙( ) 酬劳( ) 废墟( )
薰衣草( ) 滚烫( ) 光秃秃( )
kānɡ kǎi
xūn
chóufènɡ xì
hé
tūtànɡ
tān
xū
● ● ● ●
● ● ● ●
●● ●
◆生难字
流淌( ) 硬朗( )
沉默寡言( ) 刨根问底( )
tǎnɡ
páo
yìnɡ lǎnɡ
ɡuǎ
●
●
●
● ●
◆多音字
( )难得
( )遇难
( )琢磨
( )雕琢
难 琢
nán
nàn
zuó
zhuó
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1)建筑物或堆积物的东西倒下来。( )
(2) 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比喻人性格内向( )
(3)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
(4)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
带
( )
坍塌
沉默寡言
刨根问底
不毛之地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故事?
《植树的牧羊人》主要记叙了什么?
预习检测
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
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成对
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
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
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第一部分(1—12):1913年6月,“我”第一次邂逅了牧羊
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
第二部分(13—17):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
拜访牧羊人,得知牧羊人改牧羊为养蜂,除橡树外还种了榉树、
白桦树,还在这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第三部分(18—20):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
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充满生气,荒漠变绿洲。
理清层次
整体感知
2.再次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通过完成下面
表格,体会故事情节的进展,进一步认识牧羊人的形象。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变化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整体感知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变化
初遇牧羊人 让“我”喝水,看小屋,沿 路种橡树。
还是一片荒地。
再见牧羊人
改为养蜂,继续种树,而且
种的树品种逐渐增多。
荒山变得绿树成荫。
最后一次相见
他种树的初衷仍然没有动
摇,继续种树。
已经变得生机勃勃,环
境优美。
小结:(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
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2)前后的景物描写构成对比。
(3)本文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第一
段和最后一段是总说。
1.课文首尾两段是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议论,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
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
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文,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
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
人以深刻的启迪:一个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而
且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一件事,这个人就是值得
人们歌颂的伟大的人。
合作探究
2.“我”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文章采用“我”的第一人称叙事,来讲述牧羊人的故
事。通过“我”的所见所想,对牧羊人的平凡而又伟大
的一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②“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牧羊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
实性,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分析牧羊人人物形象
(1)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牧羊人的描写,适当做批
注。
(2)结合示例,以“牧羊人是一个……的人”的形
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
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
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
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了
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
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
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合作探究
【交流点拨】
A.他是一个非常平和、乐观的人。他原来“有自
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
也去世了。他选择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
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既然没有重要的
事做,就动手种树吧”……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
出他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不幸,以平和、乐观的心
态积极地面对生活。
合作探究
【交流点拨】
B.他是一个有爱心和有毅力的人。三十多年来,
他独自一人创造了这片森林,他的勤劳和和坚持使
这片荒地蔚然成林。
C.他是一个无私和慷慨的人。他做这一切既不为
了名,也不为了利,他只想改善这片因水土流失而
荒芜的高地。
合作探究
三、迁移拓展
2.我们所处的社会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
【交流点拨】
如,刘盛兰,山东烟台蚕庄镇柳杭村“五保”
老人;当代愚公,“陆良八老”,云南八位
普普通通老人,11年建成7400亩林场。
迁移拓展
例文: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和一颗温暖
的心。
在绵延数百里的木里县雪域高原上,一
个人牵着一匹马驮着邮包默默行走的场景,
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心中最温暖的形象。
20年中,他一个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
按班准时地把一封封信件、一本本杂志、一
张张报纸准确无误地送到每个用户手中;20
年,他一路奔波不喊累不叫苦,战胜孤独和
寂寞,将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送到雪域高原的
村村寨寨,把党和各族群众的心紧紧地连在
了一起……
这个人,就是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的一个普通的苗
族乡邮员;一个20年来每年都有330天以上独自行走在马班
邮路上的邮递员;一个在雪域高原跋涉了26万公里、相当
于走了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6圈的共产党员—
—王顺友。
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他
是世上最亲的邮递员!
生活中种种苦难,曾使人失望流泪;
过程中多少挫折,曾使人痛苦沉思;
慢慢岁月里的辛苦挣扎,曾使人衰老
憔悴。但由于忍受由于奋斗,也由于
不断向上,坚韧的生命终能超越所有
的忧患和磨难,从而从生活自身获得
智慧。。
至理名言
1.本文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字里行
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夹叙夹议的写法,都值得
大家借鉴。
2.我们还要加强环保意识,与动植物和谐相处。
课堂小结
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
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
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
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本课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