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新教材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
修 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课课练:第一单元第 3 课中国近代至当
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单选题
1.如图是 1912 年 1 月 1 日《申报》头版刊登的庆祝中华民国成立的贺词“恭祝中华民国万
岁孙大总统万岁”。此贺词集中体现了孙中山的
A.民族革命思想 B.国家独立思想
C.主权在民思想 D.平均地权思想
2.下表为 1953-1954 年北京市西单区人大代表选举名额分配表,这表明
类别 政府
民主
党派
团体
驻区
机关
工人
文教
卫生
私营
工商
业
少数
民族
宗教
街道
居民
人数 9 6 4 8 53 24 13 13 4 42
比例
(%)
5.11 3.41 2.27 4.55 30.11 13.46 7.39 7.39 2.27 23.86
A.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完善 B.实现了直接民主政治
C.人大代表来源具有广泛性 D.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3.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全部财政收额为 1387 万元,所借内外债占 81.3%,其中外债就
占 61.3%。这导致了( )
A.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B.列强承认新生的南京临时政府
C.动摇了清政府封建经济的根基 D.在对外政策方面表现出软弱性
4.“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
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下列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辛亥革命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实现了中国的近代化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5.1912 年颁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
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
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强烈的排满色彩 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明显的限袁倾向 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6.1954 年,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提到,“瑞金时代组织最纯洁,但有一个缺点,形式纯洁,
却孤立了自己,政权不稳定,要搬家(即经过长征搬到延安)"。毛主席的讲话意在强调
A.坚持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错误 B.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C.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建立现代法治制度
7.1948 年 4 月 30 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
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
政府。号召立即得到各民主党派和各民主阶层的代表人物的热烈响应。这一号召
A.第一次提出要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B.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原则
C.奠定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基础 D.表明了新中国建立的时机成熟
8.1912 年 3 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体现的民主精神包括
①吸收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精华,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②《临时约法》规定实行总统制
③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④《临时约法》规定在政体运作方面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9.1912 年 10 月,宋教仁自北京南下布置各省选举事宜时说,“为今之计,须亟组织完善政
府,欲完善政府,须有政党内阁。今国民党即处此地位,选举事若得力,自然成一国民党政
府。”这表明宋教仁( )
A.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B.不承认袁世凯的总统权力
C.希望在中国实现政党政治 D.认为国民党组阁已成定局
10.1907 年 8 月,共进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参加者绝大多数是同盟会会员。共进会发表
宣言:“呜呼!吾同胞苦于祖国沦亡,呻吟于异族专制之下,垂三百年矣……凡有血气,皆
奋起, 以雪累世深仇。”共进会在此强调的是
A.开展维新变法 B.抵制民主革命
C.推翻清朝政府 D.反对帝国主义
11.1912 年 1 月 1 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 年 3 月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然这
部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法律却在 1914 年被袁世凯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所取
代,成为真正“临时”的约法,其主要原因在于
A.当权者的破坏和阻挠 B.缺乏民主宪政成长和发展的社会因素
C.立法思想偏颇造成法律内容的缺陷 D.仓促立法,缺乏深入思考和设计
12.1946 年 4 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县、乡
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人民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选举各级代表,
各级代表会选举政府人员”。这一文件颁布
A.为建立政治协商制度积极筹备 B.以和平方式反对国民党的专制
C.为建国后的法制建设提供经验 D.团结民主力量以赢得解放战争
13.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破旧而又未能立新,社会陷入严重失范状态,只有实行具有一定
现代导向的过渡性强权统治,才能渐进地从封建专制过渡到现代民主。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
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与这一评述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参议院颁布《临时约法》 B.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
C.南京临时政府的宣告成立 D. 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14.阅读庆阳县两年来“三三制”执行情况(1944 年),对表中县参议员的身份反映的政权
理解正确的是
A.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 B.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则
C.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 D.与人民民主政权的群众基础相同
15.据统计,1953 年 6 月 30 日 24 时的全国人口总数是 601912371 人。这是我国有史以来
第一次经过全面的普查所得到的准确的人口数字。此次人口普查的直接作用是以此数据为依
据
A.制定五年计划实施目标 B.落实农村土地改革政策
C.确定普选人大代表人数 D.规划普及义务教育规模
二、材料分析题
16.民主取代专制,法治取代人治是近代社会的必然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如下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
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1)材料一中这个“偏房”是什么机构?它设立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1911 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
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配弗《远东》
(2)材料二中的“仿制品”指什么?是什么革命建立的?此次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太行抗日根据
地是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中领导机关最为集中的地区。经过 5 年的抗日战争,根据地民力、
物力、财力已经极大地消耗。但是,随着对敌斗争的深入和根据地工作的发展,各种办事机
构仍在不断扩大,非生产人员也在不断增加。1940—1941 年,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顽固
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包围封锁,抗日根据地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根据地面积、人口日益缩小。
——南振国《太行根据地精兵简政的历史经验》
材料二 为了克服严重的困难局面,党外人士、不久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李
鼎铭等提出提案,建议实行精兵简政主义。中共中央接受了李鼎铭等人建议,于 1941 年 12
月初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在精兵方面,要求缩编主力部队及其指挥机关,充实连队,
加强地方武装和发展民兵,加强整训,提高战斗力。在简政方面,要求抗日根据地切实整顿
各级组织,紧缩机构和人员编制,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反对官僚主义。……12
月上旬,边区政务委员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次年 3 月公布执行。与《纲
要》相配套,还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组织措施和条例,如《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县政府
组织暂行条例》、《区以上政务人员公约》、《简编方案》等。通过精兵简政,大大减轻了人民
负担,促进了生产发展。
——龚云《1941 年“精兵简政”的提出与实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抗日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共抗日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的历史意义。
三、论述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3 年新中国第一次普选是中国民主政治史上的壮举。下表是该次普选的几个
情境
情
境
一
青年团员组成的宣传队,挨家挨户讲:“从现在开始,我们要选举出自己的代表来
管理国家,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神圣的权利。”
情
境
二
选民们在敲锣打鼓声中踊跃观看选民榜,第一次拿到选民证后,许多选民在选民小
组会上热泪盈,有着强烈的翻身感
情
境
三
天津郊区郭庄子青年妇女蒋宝珍,结婚时正赶上选举,她为了投票,等了两个小时
才上花车。她说:“结婚是大事,选举更是大事,结婚是喜事,选举更是喜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中国现代史知识,选取其中的一个情境,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并进行简要说明。(要求:简要写出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参考答案
1.C2.C3.D4.D5.C6.C7.B8.A9.C10.C11.C12.C13.B14.A15.C
16.(1)机构:军机处
根本目的:加强专制皇权
(2)仿制品: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革命:辛亥革命
历史功绩: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的近代民族国家——中华民国;废除封
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政治民主化取得里程碑成果;推动了社会风
俗变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17.(1)背景: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领导机构和非生产人员增
多;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进攻和封锁使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局面;中共抗日根据地民主政
权建立,党外人士积极参政议政。
(2)意义: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调动了广大群众的
抗日积极性;推动了根据地经济发展;克服了困难局面,巩固了抗日革命根据地;为抗日战
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8.情境一:青年团员组成的宣传队挨家挨户讲历史现象:为了第一次普选能够成功,新中
国政府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
说明:新中国成立后,鉴于广大民众缺少民主意识,为了提高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成功地实现
普选,新中国政府采取了各种形式进行选举宣传和动员;这次普选宣传和动员,不仅提高了
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也使广大民众能够履行自己的神圣权利,保证了第一次普选的成功举
行。
情境二:蒋宝珍先选举后结婚历史现象:第一次普选时广大民众珍视自己的民主权力,积极
参与选举。
说明:新中国第一次普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盛挙,广大民众第一次拥有了选举权和被
选举权,这都激发了广大民众的参政热情和民主意识;正是由于广大民众积极地参与普选,
不仅选举出能够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各级人大代表,也促进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创造了条件。(注: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