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课课练:第一单元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新教材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 1 国家制 度与社会治理课课练:第一单元第 1 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单选题 1.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C.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2.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 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独断性和随意性 3.如图描绘了汉武帝时期“推恩令”实行前后诸侯封地的变化。“推恩令”的实施 A.极大削弱丞相的权力 B.彻底消除地方的威胁 C.不断增强地方自主权 D.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4.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春节团拜会上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 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 5.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中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下列信息中,属于 唐朝的 A.“微子受封”“妇功”“市井”“司南”B.政事堂、越窑、火药、士大夫画 C.“腹里”、木活字、北曲、“赵体” D.象郡、“直道”、灵渠、小篆 6.某同学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为主题整理了下面示意图。与甲、乙不相关的史实是 ( ) ①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管理体制,三分相权,彼此牵制监督加强皇权 ②首创皇帝制度,中央官职以丞相为首,但设御史大夫、太尉相互牵制 ③设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相继被撤销,内阁制也有名无实 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后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殷墟甲骨ト辞中商王称死去的父王为“帝”,而不称旁系先王为“帝”,帝即“嫡”字之前身。ト辞中 还有“介子”“介兄”“介父”“介母”等称谓,“介”有“副”义,与“庶”义相近。这一现象说明 A.历史传统为宗法制创造条件 B.君权神授源于甲骨卜辞 C.古代王权与神权结合很紧密 D.君主专制促成祖先崇拜 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写到:“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以下体现材料中“宋之于唐”一切“因循承袭” 的是 A.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B.转运使 C.通判 D.三司使 9.明弘治四年,邱浚入阁为文渊阁大学士,此前他是正二品的户部尚书,入阁时加太子太保,从一品。邱 浚入阁,开了六部尚书入阁的先例。这说明( ) A.内阁成为法定行政机构 B.内阁地位已经高于六部 C.六部尚书的权力大为削弱 D.六部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10.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郑 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对此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制度基础 B.郑国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 C.对周的文化认同因此被削弱 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 11.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 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 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 ) A.古代地方管理制度设置具有随意性 B.临时委派的做法杜绝了地方割据 C.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主要职责 D.政府注重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2.商人自称“受命于天、天命恒常”。周人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敬德保民”“民之所欲,天 必从之”的新的天命观,构建了一条“民意——有德——天命”的政权合法性、“革命”合法性的证明逻 辑。从商到周天命思想的转变反映了 A.国家管理不再借助神权 B.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 C.商朝制度被西周抛弃 D.统治阶级顺天保民意识的形成 13.西周时期,“和”与“序”是两种重要的价值追求,《礼记》中说:“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 别。”由此可见,西周时期对“和”“序”的追求 A.推动了“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 B.是儒家学派治国理念的实践 C.有利于维护周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 D.有助于秩序构建和社会和谐 14.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汉初文献将汉朝中央政府直接统治区域的人称为“汉民”。其他诸侯国人则称"吴人”楚人”“齐人” 等。这一不同称谓 A.有利于探察汉初的国家结构 B. 表明王国力量严重威胁中央 C.说明国家统一观念尚未出现 D.揭示汉初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二、材料分析题 16.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 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 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 8 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 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 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 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 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三 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 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但到底 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 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 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 然有其内在的用意”? 17.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 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二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 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三 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 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朝削弱相权的措施。 (3)元代实行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根据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和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三、论述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 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 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中国古代中枢行政机构的演变示意图 根据两则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标题,写一篇小论文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 史论结合,思维清晰,格式正确) 参考答案 1.C2.C3.D4.B5.B6.A7.A8.A9.B10.B11.D12.D13.D14.A15.A 16.(1)演变: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 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 (2)性质: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 目的: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外在:时代的变化。 内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17.(1)态度:设宰相筹划大事,以弥补君主的不足; 政治运行机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同时相权三分,有利于加 强皇权。 (2)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而且还 削掉了宰相的用人权和司法权。 (3)机制:元朝实行中书省一省制,中书省长官就是宰相; 原因:中书省权力过重(或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措施:废丞相,权归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4)趋势:相权渐趋衰落,皇权日益强化; 影响:虽然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也阻碍了新思想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 18.观点:政治制度应该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政治制度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古代政治制度演 变但本原精神不变;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完善 阐述:秦朝开始开创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吸取秦 灭亡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其本质也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随着时代发展,王国问题出现,汉武帝适时 调整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宋代吸取唐末割据教训,在地方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分化事权,有效 了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针对版图辽阔,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实行行省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综上所述,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这样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稳定了社 会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