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复习课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语文
经典片段(一)
§10……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
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
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
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
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21……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
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
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
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经典片段(一)
认真阅读上述两段文字,思考属于什么描写?两处描写
作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各是什么?
◇人物描写中的动作描写。
◇相同点:从这一连串行云流水的驾船动作中,可见孩子们驾
船技术非常娴熟,而且聪明能干。
◇不同点:第一段表现出孩子们明确得知可以去赵庄看戏时,
内心的喜悦兴奋,迫不及待的心情。第二段表现出孩子们觉得
戏很无聊后略感失望,想迫切离开的心情。
经典片段(一)
总结归纳:
动作描写的赏析,一方面抓住当下人物外在的状
态(看得见),另一方面联系上下文捕捉当下人物内
在的心理、情感等(看不见)。
经典片段(二)
§ 11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
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
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
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
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
渔火。
§ 22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
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
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
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
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经典片段(二)
认真阅读以上两段文字,思考属于什么描写?两处描写各
自有什么作用?
◇属于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第一段从气味如豆麦、水草的“清香”,色彩如连山的“淡黑”,
月光的“皎洁”,灯光、渔火的“红”,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水乡的
清新明丽。尤其是“连山”如“踊跃的铁的兽脊”“远远地向船尾
跑去了”,以化静为动的手法,写出了船之快,烘托出孩子们驾船
技术的娴熟,衬托出我去赵庄看戏时喜悦、激动、急切的心情。
◇第二段从色彩如月光的“皎洁”、灯光的“红”,声响如横笛
“悠扬”,生动地描绘出月光下的戏台如仙境般缥缈梦幻。衬托出
我离开赵庄后略显后悔,舍不得离去的心理。
经典片段(二)
总结归纳:
环境描写的作用,除了运用各种感官和修辞手法
呈现出环境本身的实际情况之外,还与环境中的人物
关系密切,比如可以烘托人物的形象、心理等。
经典片段(三)
§1……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
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40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
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经典片段(三)
认真阅读以上两段文字,思考属于什么表达方式?各自有
什么作用?
◇属于议论
◇第一段是充满感情的议论,以“乐土”二字鲜明地表达出“我”
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对自己在县城读书生活的厌恶。
◇第二段是关于吃豆的议论,是全文总结性的议论,表达了“我”
内心的想法:“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戏好看,是因为有那种特殊
的经历,让“我”倍感新鲜愉快,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
经典片段(三)
总结归纳:
议论性的文字在叙事性的作品中往往有画龙点睛
的作用,让我们能够直接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甚
至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实战练习
学以致用
父亲的针线活儿
①父亲年轻的时候脾气不太好,总是和母亲闹别扭,不懂得关心爱护母亲。
后来,父亲和母亲离婚了。那年,我12岁,弟弟10岁。自从母亲走后,我就对
父亲有了深深的成见。
②我一直怪父亲心狠,故意隔三岔五地把衣服和裤子的线扯脱。父亲虽然脾
气很大,却从不批评打骂我们。那时,他忽然之间就学会了针线活儿。
③16岁那年的一个冬夜,我半夜醒来,发现父亲的屋子还亮着灯。我就蹑手
蹑脚地走近门边,透过缝隙,看见了令我终生难忘的情景。父亲坐在椅子上,
正穿针走线为我缝补衣袖。
④如豆的灯光下,父亲的头微微低着,目不转睛地盯着袖口,不紧不慢地穿
一针,拉一下,再穿一针,再拉一下,一针又一针,反反复复,来来回回。他
全神贯注的样子,让我心生愧疚。
⑤父亲在门里,我在门外,隔着一扇虚掩的门,我清楚地看见他缝补时笨拙的
动作,像极了耕地的老黄牛,慢腾腾的。再抬头看一眼,在那忽闪忽闪的灯光中,
父亲脸上沧桑的皱纹格外显眼。
⑥寒冷的冬夜,屋外冷风呼啸,贴在窗户外的那层塑料纸,“呼啦啦”作响。
父亲缝补一会儿,手指冻僵了。他捧着手,哈一口气,再继续缝补。我站在门外,
冷飕飕的风从土墙的屋檐下鱼贯而入,浑身冷得直打寒战,心里却是倍感温暖。那
是爱的阳光,穿透了童年的叛逆和幼稚,直抵被寒冷包围的心灵。爱的温度,融化
了那块久居心扉的坚冰。
⑦我想惩罚父亲的心理和那份坚硬的情感,一起融化在寒夜的温暖中。那晚,
我心里充满了感动和心酸。感动的是从父亲那笨拙的缝补动作中折射出来的细心和
爱心,心酸的是母亲不在身边的岁月里,父亲粗犷的心思慢慢变得细腻了,体会到
了他想不让我们受到委屈的心思。只恨以前,因为年纪小并不理解父亲的苦楚,也
不懂得父亲的疼爱,甚至看不出来父亲为了我们所做的改变。
⑧从此,我变了,弟弟也变了。我变得乖巧懂事,弟弟也不再调皮捣蛋了。
父亲的针线活儿
①父亲年轻的时候脾气不太好,总是和母亲闹别扭,不懂得关心爱护母亲。
后来,父亲和母亲离婚了。那年,我12岁,弟弟10岁。自从母亲走后,我就对
父亲有了深深的成见。
②我一直怪父亲心狠,故意隔三岔五地把衣服和裤子的线扯脱。父亲虽然脾
气很大,却从不批评打骂我们。那时,他忽然之间就学会了针线活儿。
③16岁那年的一个冬夜,我半夜醒来,发现父亲的屋子还亮着灯。我就蹑手
蹑脚地走近门边,透过缝隙,看见了令我终生难忘的情景。父亲坐在椅子上,
正穿针走线为我缝补衣袖。
④如豆的灯光下,父亲的头微微低着,目不转睛地盯着袖口,不紧不慢地穿
一针,拉一下,再穿一针,再拉一下,一针又一针,反反复复,来来回回。他
全神贯注的样子,让我心生愧疚。
体会红色文字的表达效果?
这是人物描写,既有神态描写,又有动作描
写,生动地写出了父亲缝补衣袖时全神贯注的样
子,有些笨拙不熟练的动作。从中体现出父亲对
于孩子无私深沉的爱。
⑤父亲在门里,我在门外,隔着一扇虚掩的门,我清楚地看见他缝补时笨拙的
动作,像极了耕地的老黄牛,慢腾腾的。再抬头看一眼,在那忽闪忽闪的灯光中,
父亲脸上沧桑的皱纹格外显眼。
⑥寒冷的冬夜,屋外冷风呼啸,贴在窗户外的那层塑料纸,“呼啦啦”作响。
父亲缝补一会儿,手指冻僵了。他捧着手,哈一口气,再继续缝补。我站在门外,
冷飕飕的风从土墙的屋檐下鱼贯而入,浑身冷得直打寒战,心里却是倍感温暖。那
是爱的阳光,穿透了童年的叛逆和幼稚,直抵被寒冷包围的心灵。爱的温度,融化
了那块久居心扉的坚冰。
⑦我想惩罚父亲的心理和那份坚硬的情感,一起融化在寒夜的温暖中。那晚,
我心里充满了感动和心酸。感动的是从父亲那笨拙的缝补动作中折射出来的细心和
爱心,心酸的是母亲不在身边的岁月里,父亲粗犷的心思慢慢变得细腻了,体会到
了他想不让我们受到委屈的心思。只恨以前,因为年纪小并不理解父亲的苦楚,也
不懂得父亲的疼爱,甚至看不出来父亲为了我们所做的改变。
⑧从此,我变了,弟弟也变了。我变得乖巧懂事,弟弟也不再调皮捣蛋了。
红色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写出了天气的寒冷,环境的恶劣。
烘托父亲缝补时艰难的样子,衬托出了父亲对孩子
无私的爱。反衬出“我”虽身冷但是内心因父爱而
感到异常温暖。
⑤父亲在门里,我在门外,隔着一扇虚掩的门,我清楚地看见他缝补时笨拙的
动作,像极了耕地的老黄牛,慢腾腾的。再抬头看一眼,在那忽闪忽闪的灯光中,
父亲脸上沧桑的皱纹格外显眼。
⑥寒冷的冬夜,屋外冷风呼啸,贴在窗户外的那层塑料纸,“呼啦啦”作响。
父亲缝补一会儿,手指冻僵了。他捧着手,哈一口气,再继续缝补。我站在门外,
冷飕飕的风从土墙的屋檐下鱼贯而入,浑身冷得直打寒战,心里却是倍感温暖。那
是爱的阳光,穿透了童年的叛逆和幼稚,直抵被寒冷包围的心灵。爱的温度,融化
了那块久居心扉的坚冰。
⑦我想惩罚父亲的心理和那份坚硬的情感,一起融化在寒夜的温暖中。那晚,
我心里充满了感动和心酸。感动的是从父亲那笨拙的缝补动作中折射出来的细心和
爱心,心酸的是母亲不在身边的岁月里,父亲粗犷的心思慢慢变得细腻了,体会到
了他想不让我们受到委屈的心思。只恨以前,因为年纪小并不理解父亲的苦楚,也
不懂得父亲的疼爱,甚至看不出来父亲为了我们所做的改变。
⑧从此,我变了,弟弟也变了。我变得乖巧懂事,弟弟也不再调皮捣蛋了。
这段文字极为直白地揭示出“我”对父亲的
情感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我从一开始的不理解
甚至讨厌,到最后的感动、心酸、愧疚,而改变
的根本源于父亲无私深沉的爱。通过找寻议论性
文字,这篇文章的主旨也就一目了然了。
寻找议论性文字的目的
今天我们借助教材中的经典片段
对第一单元进行有关阅读方面的复习,
希望同学们能更有效地利用教材,让
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