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Ⅰ考前指导(新高考试卷)
两个先看:一是先看主观题 5.6 题,带着任务去阅读;二是先看有几则材料,材料背
后所附的标题。
两个心态:一是认真仔细的心态,边阅读边理解,感觉重要的句子画线,感觉重要词
语、词组圈点,标上记号。二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心无旁骛。
一个整体:不同材料的共同话题是什么?每一材料对这一话题的论述侧重点是什
么?也就是弄清写作对象。
一 个 真 理 : 答 案 一 定 在 原 文 中 。
总体要求
(一)解读题型,了解考点
高考信息类阅读选文涉及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本以及新闻、传
记等实用类文本。一般选取多则非连续性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所选文本具有较强的学术
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言非常严谨。
所选文本论点鲜明,一般会在文本的首段就亮出文章的论点;有些文本每段还有分论
点,论述结构层次清晰。注意文后的标题,是作者重要的观点表达。
考查点:能准确清晰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
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能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和
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题型有 3 道选择题(3+3+3)和两道主观题(4+6),共 19 分,以“现代文阅读Ⅰ”形
式出现。
(二)有效阅读,精准答题
有效阅读就是快速、准确地阅读。
1.勾画出文中重要词语
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如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表时空的词语、程
度限制性词语等;有助于厘清文章思路和论证对象逻辑关系的词语,如连词、举例等。
2.勾画出文中重要句子
统摄全篇的句子,作论据的句子,揭示文章思路、结构的句子等。
3.简短批注
对重要词语、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表因果关系的句子,对具有厘清结构、区分层次、
暗含材料与观点关系等作用的句子,做简短批注,为进一步阅读作准备。
4.跨越材料,整体把握
首先,阅读材料,梳理其所论述的话题、立场、观点、理论视角、理论深度;其次,
据此在多个材料间展开分析比对,即一则材料持观点 A,另一材料则持观点 B。我们要在理
解材料各自主要观点和视角的基础上,来综合地看材料之间的关系。
客观题
第 1 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第 2 题,“根据材料 X 和材料 X,下列说法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第 3 题,传统题型是对材料论证方法、结构及主要内容的分析。
创新题,文本外推断 文本内,如“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不能体现)xxxxxxx 的一项
是(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 x 观点的一项是( )”。
了解常见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精准答题。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每一个选项,命题
人都在“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表述中设置陷阱。
删(删减) 删除句子中的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意味着语意
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或缩小,也有可能
是对内容的曲解。
添(添加) 添加定语、状语、中心语或其他词语,造成概念
偷换或文意曲解。
调(调换) 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改变句意;调
换表述的对象、时间,造成时态混乱等现象。
改(改变) 改变说法,似是而非,干扰判断。
漏(遗漏) 看似保留原文词句,但暗中漏掉了重要信息,具
有较大迷惑性。
凑(拼 凑) 将意义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凑在一起造成错
误。
①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是指选项表述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中某一部分的判断扩大到某类
事物的全体,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功用等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
具有的特点、功用。即以部分代整体,局部代全局。
例:[武汉市 2021 届高中毕业生三月质量检测]
1.A 民法典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宣示和保障了公民的民事权利,为公民进行所有
活动提供明确而有力的法律依据。
原文:如果说宪法把限制公权力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么民法典则把保护公民私权利展
现得尽善尽美。公民一切民事活动,大到签订合同、设立 公司,小到缴纳物业费、办理离
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
【解析】A 项"所有活动”有误,原文为“一切民事活动”;
②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是指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项时,故意将此事物表述为彼事物,将事物的
此方面表述为彼方面,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或者将原文中甲的观点态度(或行
为状态)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或行为状态),或者将与甲事物有关的信息说成是与乙事物有
关的信息。
【例】【2021·广州二模】1.A 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在民间有不同版本,但都解释了炎
帝被称为“神农”的原因。
原文:炎帝出现在世间的时候,大地上的人类已经生育繁多,自然界出产的食物不
够吃了,仁爱的炎帝才教人类怎样播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力来换取生活的资料。炎帝又叫
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来,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便不愁衣食,大家感念他的功德,
便尊称他做“神农”。炎帝不但是农业之神,他同时又是医药之神。(过度句,先神农,
后医药)一种传说是他亲自去尝味了各种各样的药草,为了尝药,曾在一天当中中过七十
次毒。更有的民间传说说,神农尝百草,最后,尝到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肠子断烂,为
民众牺牲了生命。
【解析】材料先说炎帝是农业之神,对应的传说是“炎帝才教人类怎样播种五谷”;再
说他是医药之神,对应的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
是解释炎帝为“医药之神”,不能用来解释炎帝被称为“神农”的原因。
③夸大其词
夸大其词,是指命题者对原文中涉及的有关作用、效果、用途等信息,在选项表
述时故意用语夸大,或加深程度,或夸大作用,等等。
【例】【2020·新高考Ⅰ卷】
1.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科分
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
材料一第 6 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
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
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
地位。
由上述可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居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原文并没
有说明哪个是主要原因。选项表述错误。
④无中生有,于文无依据
无中生有是指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选项中所说的
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例】【2021·广州二模】
1.C.全球化的当下,与中国传统神话相比,希腊神话对本民族文学的影响更为深远一
些。
【解析】(于文无据、无中生有)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学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并没
有说它对本民族文学的影响比中国传统神话更深远。
⑤曲解文意
曲解文意是指选项中的观点和原文不一致,选项更换个别词语或者说法,从而背离
原文的意思,或者歪曲原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2021 届高三湖北十一校第二次联考】
1.D.慕课下掩藏着知识鸿沟,因为经济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较低,社会学习者比在校
学习者的慕课课程完成率要低。
原文:虽然没有更多数据表明,社会学习者比在校学习者的完成率更高,但考虑到平
均教育程度和互联网使用水平,前者的完成率或更不乐观。
【解析】社会学习者比在校学习者的慕课课程完成率谁高谁低并无定论。作者也只是
一种推测,只代表个人意见。
⑥混淆时态
混淆时态就是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发生的事实,
或把已发生的事实说成未发生的,又称作混淆已然和未然。
例【2021 届高三湖北十一校第二次联考】
例【2021 届高三湖北十一校第二次联考】
1.A.面对疫情,我国教育部总结以前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发动了世界高等教育史
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为抗疫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原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利
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正是本次世界慕课大会的
背景之一……2020 年,面对疫情,教育部依托前期慕课建设积累及在线教育形式,发动全
国所有高校成功实施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
【解析】“总结以前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 。“以前”时态表述不对。
⑦混淆关系
混淆关系是指选项表述的语意或语句关系与原文不符,较常见的有因果关系不当、
混淆肯定与否定、条件关系不当。
【例】【2021·广州二模】
2.D.东西方不同的“人神”观念使其神话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并催生出迥然不同的文
明。
【解析】材料三第一段末:但基于社会历史与文化传统的不同, 因此中西方神话终究
具有不同的特质,落实到文学创作,以下的区别更值得重视。可见题干将“东西方不同的
‘人神 ’观念”归为“神话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并催生出迥然不同的文明”的原因不妥,
属于因果失当。)
【例】【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 2021 年高三年级 3 月联考】
1 D.只要在社会学研究中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就能确定社会学的坚实地位,增强
社会学改变世界的力量。
原文:社会学发展到今天,只有工具意义显然是不够的。一方面不利于一门“学”的
建立, 即不利于确立社会学在学科分类中的坚实地位;另一方面,即便从改变世界的工具
角度来说,也不利于社会学对世界的全面理解,社会学的科学范式在增进世人对社会的理
解方面依然有所局限,从而影响了社会学改变世界的力量。
【解析】根据材料二“只有工具意义显然是不够的……不利于确立社会学在学科分类
中的坚实地位……从而影响了社会学改变世界的力量”,可知这里用“只要……就……”,
充分条件关系不成立。)
⑧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选项中概念的内涵、外延不等同于原文中概念的内涵、外延。
【例】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C)
A.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是本次世界慕课大会的背景之一,也是中国的慕课数量
和规模在现阶段位居世界第一的原因之一。
B.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目
标,慕课与在线教育将起到重要作用。
C.从中国慕课的课程完成率可能只有 4%~15%的统计报告中①可以推知慕课中学习者
学习效率低下,②因此它最终无法取代传统教育。
①原文:早前,就有统计报告指出,中国慕课的课程完成率可能只有 4%~15%。“学习
效率”偷换概念
②原文:从热推“(慕课是传统教育的)颠覆者”概念到对“(慕课)不能取代传统
教育”成为共识,更为理性的审视必将推动慕课建设行稳致远。慕课无法取代传统教育的
原因在文中并没有讲到,说因为课程完成率低,就无法取代传统教育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选 择 题 3
选择题 3,文本外对文本内推断,选择题创新题解答。
这类题目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材杰的主要观点内容的理解,只要读懂了,题目做起来简
单。
例:【湖北省 2021 届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A)
A.我们应该批评某些企业,他们将国货品牌的名字冠以各种外文字母符号,以此提高
企业品牌的“高级感”。
B.有些字母词使用很方便,应该向大众推广。比如 DNA,要是翻译出来既难记又难写,
还不如 DNA 来得简明清楚。(材料一观点,“面向公众的通用领域”,必须使用普通话
和规范汉字。与作者观点相反。)
C.某科研数据显示,2016 年-2020 年每年一周合计 35 天的《人民日报》样本语料中
出现字母词 490 个,共 1597 次。(由材料一题目《警惕字母词侵蚀汉语》可知,字母词
大量出现正是作者担忧的现象。不能支撑作者观点。)
D. 阿拉伯数字在汉语部分词汇中是替用不了的,比如“推三阻四”、“不管三七二十
一(搬开再说)”。(这是材料二的观点,材料引用这一论据是证明:不必担忧字母词的
普遍使用会引起汉语汉字的混乱。这一观点与材料一的观点是相反的。)
例:【2021 年广州市二模】
3.根据材料,下列最不能体现中西方神话区别的一组是(3 分)(C)
A.女蜗造人炼石补天成为创世神——宙斯力战推翻父亲统治成为众神之主
解析:宙斯有凡人的欲望——权力欲望强,通过力战取得王位。女娲和宙斯一样,虽
然力量强大,但为国为民,以道德化身而出现,是人所敬畏的初祖,严以律己,有坚忍不
拔的毅力、救世拯民的情怀和克己奉公的自我牺牲精神,不以征服者的面貌出现,是美德
与贤能的化身。中西方神话有区别。
B. 为击溃蚩尤而进行的涿鹿之战——为争夺美人海伦而引发的特洛伊之战
解析:蚩尤因西向侵略炎帝部落,代表不义的一方,因此炎帝求助黄帝而进行的涿鹿
之战是正义之战,二神具有救世拯民的情怀。而特洛伊战争是以争夺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
伦为起因,以阿伽门农、墨涅拉俄斯为首的希腊联军进攻以普里阿摩斯为国王的特洛伊城
的十年攻城战。特洛伊之战是为了争夺美女,有凡人的欲望,世俗性超强。中西方神话有
区别。
C. 嫦娥吃下后羿的神药飞上月宫——纳西索斯爱上自己的影子变成水仙花
解析:嫦娥和纳西索二者都有神力,且都不以道德化身出现,有凡人的欲望和情感,
世俗性强,因此这两个神话角色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答案选 c
D. 燧人氏受神启发学会钻木取火——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火受到天神惩罚
解析:燧人氏钻木取火是顺天而行的举动,巧妙地将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转
化为给人带来福祉并能促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道德力量,因此, 在这里人神并非截然对
立,而是人神和谐共生;而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火虽有救世拯民的情怀和克己奉公的自我
牺牲精神(此点两者一致),但最终受到天神惩罚,体现出西方神话人神对立的特点。中
西方神话有区别。
(二)主观题:5—6 题,4+6 分
(1)了解题型,解读考点
主观题考查主要内容:
①材料 x 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②请(简要)梳理材料 x 的行文脉络;
③材料一和材料二话题相同,表达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比较不同材料的异同(内容侧
重/论证方法/语言特点/立场态度等);
④请结合材料内容,给 xx 下一个简要定义;
⑤结合现实,就某问题加以探究(意义,价值,方法,措施,远景)。
注意题目的变式表达。
如,行文脉络可以变式表述为“简要分析其论证过程”“如何逐步展开论述”。
如概括主要信息类多种变式形式。材料一和材料二话题相同,表达的侧重点有什么不
同?这是标准形式。变式有:请概述材料 x 中某一论述主体有什么特点;对材料论述的某一
问题(现象),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有什么解决办法?有哪些治理措施?等等。
一、论证方法类:论证方法(1 分)+简析(1 分)
1.找准论证方法是最关键的一步。要回答好这道题目,首先要知道论证手法有哪些?
一般来说,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
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
2.按“论证方法+文本说明”步骤规范答题 。
3.每一种论证方法,都要以小序号()如①②③)标明。
4.文本说明这一步,只要列举文本一两项对应内容就行;语言要高度概括。意思答对
即可。
5.有几种就找几种,尽量不要遗漏。题目分值赋分方式不是固定的。有两种论证方法
的,2+2(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4 分)有三种论证方法的,1+1+2(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2 分,答出三点给 4 分)
答题示例【武汉市 2021 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质量检测】:
4.①对比论证,将直播带货的火爆与直播带货的问题进行对比。②举例论证。列举 2019
年和 2020 年直播电商的市场规模论证直播经济的红火;列举人社部和浙江的例子论证对直
播电商进行监管。③引用论证,引用“诚者,百行之源也”论证诚信的重要性。④比喻论
证,把直播带货的发展比喻为“风口”或“一阵风”。(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2
分,答出三点给 4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对比论证
例:
(来源:八省联考材料二 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
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
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
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
将文学与一般娱乐、好作家与“文匠”对比。
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
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
人与电脑对比
因果论证
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沿着“为什么”的思路,对事例中的行为,探求其根源,使内
容逐步深化,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原因,而原因就是所要证明的观点。
标志性的词语:因为……所以……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例(新高考福建省龙岩市 2021 届高三一模)
儒学之所以充满了现代性,乃是因为它是一种世俗的社会知识体系和行为规范
体系。它用世俗的、建立在实用理性基础上的观点和原则,解决了西方人需要借
助神才能解决的信仰问题;同时,它又通过诉诸人的内在道德规范,解决了西方
文化中必须通过外力强制立法才能解决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问题(即所谓法治
和德治之分)。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儒家文化是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中国社会
的延续、稳定与治理。
本段运用了因果论证,文本对儒学充满了“现代性”的原因作了深入分析。
因果论证法通常会在客观题中出现,设置的方式有“颠倒因果”“强加因果”。
事例论证
事例论证就是用典型的具体事实作论据来证明论点。通常所说的“摆事实”就是这种
方法。这是运用归纳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易于掌握,用得也普遍。
例 1:
(来源:八省联考材料二 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
……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
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
让 2+2=8 或者 2+2=0 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
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
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
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
宽,到底是阿 Q 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
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这些问题也许连某
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
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
举例论证。以生活中很多日常现象为例,论证人类具有的特殊能力。
例 2:
(来源:广东省韶关市 2021 届高三综合测试,材料摘编自费孝通《乡土
中国》)
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
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
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
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
夏费”的大红字……
举例论证。举自已的事例,论证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的观点。
引用论证
即引用诗词名句、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
的论证方法。总体上,引用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和文采,使论证更有力。具体分析,引
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文献资料,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
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引用论证是常见论证方式,出现频率较高,在文中一眼便知。
例略。
比喻论证
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观点的正确。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之理
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
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它是一种特殊的论证方法。
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类相异,才能作比喻;理相同,才能进
行推理、论证。
例 1:
(来源:广东省韶关市 2021 届高三综合测试,材料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
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
殖,也得不断的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
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摘编自费孝通《乡
土中国》)
比喻论证。用“细胞分裂”比喻人口繁殖,形象地论证了血缘社群的分裂。
例 2:
(来源:八省联考材料二 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
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其实不过是
依托全身心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择了一个几无来由和依
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谱的正确——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
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
比喻论证,把人类的心领神会比喻为“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
类比论证
用与甲事物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乙事物(一个或几个)来比照着说明甲事物,由
此及彼的推理,从而证明它们具有某种共同点,得到某种启示,说明某种道理。
类比论证用两个不同类但同质的例子,比较二者一些共同点,最后得出二者有
共同的结论。所选“客体事物”要同类,不能相对或相反,客体事物的某种性质
最好已有定论,是大家公认的。
用于类比的事物大致有这么几种: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例、自然现象、生活现象、
神话传说、寓言、写作者自己创设的情景。
类比论证属于或然性推理,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
经典例文:《邹忌讽整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
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行文脉络(论证思路)类:
答题关键是宏观上对材料结构框架有了解,并概括主要内容。答案内容要用小序号间
隔开来。提出什么观点,分几段,每一段都论证了些什么内容,一步步讲清楚。
注意可以用“首先”“然后”“继而”“再”“接下来”“最后”这些词语连接起来,
也可以直接说出“第 x 段”写了什么,体现答题思路清晰。
答题规范示例: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得分点:文章的主要内容分层概述。
【例】①首先提出“韧性城市”这一概念,明确“韧性城市”的内涵。②然后从两个
方面,分别分析了“韧性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新兴技术对于建设“韧性城市”的重要作
用。③最后展望了“韧性城市”建设的前景,并作出相关提醒。(意思对即可)
3.论证特点类:
论证特点所包括的内容则要广泛一些,如文章结构特点 、论证语言特点、论证方法、
论证思路等,作答时要依据材料内容实际,从以上几个方面思考,踩准得分点。注意作答
时内容表述力求简练达意。
论证结构特点通常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
论证语言特点通常有:严密,准确,逻辑性强;运用修辞,生动形象。特点结合材料
实际,灵活运用。
注意答案的简要性,扣住关键得分点。
答题规范示例: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1)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引出话题,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论点明
晰,结构清晰严谨。(2)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一中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有力。
(3)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接近”“已经”“还不能算是”等词句。(本题 4 分,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4.梳理概括主要内容类:
相信一个真理:“答案就在原文中。”
找准一个角度:审题,题目要求是从哪个角度来总结概括的?
树立一个意识:按条理梳理,小序号标注。
在材料中有相关内容,找到对应区域,加以整理概括。关键信息要找全,主要概括要
精准。有些答题,基本上可以原文照录。有些概括分析要依据原文内容,考生要用自己的
语言进行转换,总结后得出答案。这样的概括分析题是难点,也是考验学生真正的概括能
力。题目中有“从哪些方面”这样的总结概括要求,要先答方面(比如国家、社会、公民),
再答内容。
答题规范示例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侧重点、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分别简要说明。
(4 分)
(1)侧重点:材料一侧重于阐明历史政治学的价值和意义,(1 分)材料二侧重于阐
明历史政治学研究应注意的维度。(1 分)(2)写作目的:前者是为了从总体上指明中国
政治学的努力方向(1 分),后者是为了明确历史政治学研究领域内部的问题。(1 分)
答题规范示例 2:建设“韧性城市”,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请简要概括。(4 分)
①科学合理利用新兴技术,多维度提升城市韧性;②跳出简单的防灾、救灾思维,确
立系统、多元的风险防控理念;③不搞形式,真正抓好“韧性城市”显性工程建设与隐形
内涵建设。(4 分,答出 1 点得 1 分,2 点得 2 分,3 点得 4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合
理,也可酌情得分)
5.探究思考类:
比较异同,所持观点态度类:
这类题目:比较不同材料的异同,如内容侧重、论证方法、语言特点、立场态度等。
题目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注意:
1.审题,看要求,是从哪一方面来比较异同;这是答题的大方向。
2.认真梳理原材料,对材料结构内容要有完整的、深入的了解。只有深入了解,才能
深入对比分析。
3.先要表明态度,然后说出理由。选定一个观点立场,明确表明自己态度。表明态度
是管总的,有时就是得分项,这一步骤不可省,不可大意。
4.说出理由是重点,要分条叙述。站在自己的立场地上,找到材料中能支撑自己观点
态度的理由。
5.学会辩证思维,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是同多还是异多,是利多还是弊多。
6.做这道题前,拿到试卷,可以先看看两道主观题,然后带着任务有意识、有目标地
去阅读,可以加快答题速度。
答题示范 :【八省联考】
5.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
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案示例】示例一:同意。
①材料一是悲观的,认为人工智能将给人类带来威胁,在对待人工智能问题上,必须
树立底线思维;
②材料二是乐观的,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面超越人类,人类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
力是机器人无法比拟的。
示例二:不同意。
①两者关注的领域不同,材料一讨论的是科技发展领域的人工智能,材料二讨论的是
文学创作领域的人工智能;
②因为关注领域不同,即使两者态度有所不同,也不构成截然相反的关系。
评分参考: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
据观点是否明确、理由是否充分、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 2 分;理由充分、
论述合理,给 4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