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衡水模拟)老人的善意应被理解也应被妥善处理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衡水模拟)老人的善意应被理解也应被妥善处理

ID:692540

大小:17.76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5-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衡水模拟)老人的善意应被理解也应被妥善处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河北省衡水市 2021 届模拟试题】 新冠疫情,牵动着国人的心。社会上涌现出很多心系疫情捐赠助力的民众,其中老人 捐款的现象更是频频出现,他们的捐赠行为受到媒体和网民的关注,同时也产生众多热议。 1 月 28 日,浙江杭州退休环卫工人戚宝兴捐出 10 万元;2 月 9 日,江苏常州一名不 愿具名的退休老工人捐出 50 万元;2 月 10 日,在重庆路边摆摊的 87 岁老人倪素英捐出 20 万元…… 每一桩义举的背后,都有一则动人的故事,据《人民日报》2 月 10 日报道:倪素英老 人多年来一直独居,租住在一个老旧门市内,平时摆摊卖小百货来补贴家用。她生活节俭, 舍不得为自己多花一分钱。这 20 万元,是她攒了 30 年的所有积蓄。 问起为什么要捐钱?老人说:“国家有难,我不能做旁观者……” 从媒体报道下网民态度来看,其中负面态度一方面是对老人表示心疼和难过,另一方 面是对媒体这类新闻报道表示批判;正面态度主要是对老人行为的致敬和感动,但是也明 确表示老人的钱不能收;还有一部分中立态度,他们认为老人的钱有自己支配的权力,他 人无权干涉,要尊重老人的意见。 媒体报道内容媒体报道所占比例 新闻文本符号体系宣传老人捐献的感人事迹 61% 致敬、感动、高龄、多年积蓄、捐款金额和生活困境对比、老人朴实话语报道老人捐献事 迹及捐款是否该收的问题 39% 对于以上事情,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呢?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学子李智的身份向捐款老人、媒体、网民或其他相关 方,写一封信或写一份倡议书,来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材料中“浙江杭州退休环卫工人戚宝兴捐出 10 万元”“不愿具名 的退休老工人捐出 50 万元”“在重庆路边摆摊的 87 岁老人倪素英捐出 20 万元”。这样的 捐款是应接受还是婉拒?人们想法不一。一方面是对老人表示心疼和难过;另一方面是对 媒体这类新闻报道表示批判;正面态度主要是对老人行为的致敬和感动,但是也明确表示 老人的钱不能收;还有一部分中立态度,他们认为老人的钱有自己支配的权力,他人无权 干涉,要尊重老人的意见。写作时注意应明确对老人的捐款是接受还是婉拒,或者是其他 的方式。文体一定要合乎要求。 角度示例 写作点拨 1.岂能拒绝一颗大爱之心? 大爱无言,才是社会应有的姿态。老人的行为值得点赞。 2.收下捐款回报善意。 捐款是爱心,是火炬,值得呵护和传承。 3.留下善款,尊重善意。 尊重无声,善意无价。 4.接收吧,这是一份深厚的情。 带着感恩的情怀去接受。 5.理性选择,委婉拒绝。 收还是不收?要根据实际情况,不能想当然或按成规。 6.暂时收下,恒久关注。 要看老者捐款后的生活状态如何,进而做出判断。 老人的善意应被理解也应被妥善处理 网民朋友: 大家好! 最近,对新冠肺炎疫情,老人捐款该不该收的话题引发一些讨论。其实,大家关心的 不仅仅是老人,包括那些本来生活就相对不富足的人,他们在疫情中的捐赠,该如何看待 和对待? 灾疫无情,人间有爱。首先必须向这些无私奉献的人致敬。当被问到为什么愿意拿出 自己的积蓄时,很多人说得很平淡:“国家有难,当尽一份力。”而这份力,有的几乎是个 人的全力,这是真正令人动容的地方。很多人听罢落泪,很多人则开始思考自己能为防控 做些什么。在这个意义上,对此类爱心行为的传播,不意味着,也不可能是要鼓励和倡导 更多生活拮据的人出来捐款。恰巧相反,它的真正影响在于,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温情与爱, 更激励有能力、有财力的人行动起来。换句话说,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了这种捐款本 身的精神价值。 话说回来,感动的同时,怎样避免捐赠人因超出能力范围的捐款而影响生活,这是不 容忽视的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 益事业。有学者认为以慈善为主的“第三次分配”,就是在道德感召下,公民自发完成的资 金向需要帮助的人流动的过程。在许多人眼里,这“第三次分配”就像是一只促进社会公 平正义的“温柔之手”,是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有益补充,有利于缩小 社会差距。因此,无论从个人生活还是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都有必要温柔地拦下那些超 出个人能力范围实施捐赠的好心人,倡导一种“力所能及的慈善”。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前来捐款的老人劝都劝不住,怎么办?对于主动献出的爱 心,总不能强制退回吧?同时,又该怎样准确识别一个人的捐赠符合其收入水平?要解决这 些问题,不能仅靠工作人员的洞察、劝说,而必须在制度设计上做一些“线串针眼”的精 细活。比如有人建议,可以把老人的捐赠放入信托基金,用年化收益行善,本金则可以撤 回,以备老人不时之需。再比如,捐赠机构是否可以和相关部门实现数据联网,当捐赠名 单中出现本就属于社会救济的对象时,有针对性地做好劝导和保障工作。任何人的爱心都 不应被辜负,更应该被珍惜。要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细致扎实的工作,让每一滴善意都 能找到其发挥最大能量的方式。 其实,当我们讨论“老人捐款该不该收”、倡导“力所能及的慈善”时,也意味着整个 社会对慈善、公益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深化。今天,当物质极大丰富、收入普遍提高,怎 样设计出更科学、合理的慈善和公益制度,确保最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同时进一步缩 小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发展起来以后带来的新课题。 令人欣慰的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慈善和公益背后的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刻入中国人的基因,也成为这个国家一路走来、战胜各 类风险挑战的巨大动力。俗话说“危中有机”,疫情又何尝不是我们解决问题进而推动慈善 和公益事业向前发展的一次契机?更深入的思考、更务实的举措,或许就可以从这次“老人 捐款该不该收”的讨论开始。 学子李智 2020 年 3 月 20 日 精评 这篇倡议书,开篇直接紧扣材料,讲老人捐款一事的影响;然后引出论题,应该接受 还是要婉拒? 正文首先说明,老人的捐款行为值得点赞,它不仅仅是一个钱款的数量问题,更主要 的是这种爱心和情怀。 接着宕开一笔写到如何避免老人的捐款超出能力范围,影响自己的生活,也是值得探 讨的问题。 整篇文章逻辑严谨,能够辩证分析,引人思考,给人启迪。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