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小说精读精炼:2021天一大联考:《大淖记事(节选)》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小说精读精炼:2021天一大联考:《大淖记事(节选)》

ID:691809

大小:30.77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5-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考语文小说精读精炼:2021 天一大联考:《大淖记事(节 选)》 导语 他生于水乡,居于京城,遍历动乱,饱尝荣辱。却用一生的沉淀,写出至淡至浓的优雅 与情致。其文章朴实平淡,有空山新雨后的清新之味,深得自然之意趣。读之,感觉于不经 意中渗出人性的美好与诗意的享受,让人拿得起,放不下,久读成瘾。 《大淖记事》于 1981 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它被称为是“散文化小说”。汪曾祺先 生以散文的笔调,细腻的描写了大淖的风光、世俗和人情。带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各种形态和 人性美丑,带领我们一步步从字里行间体味到诗意生活。节选部分为小说的第一节,对大淖 里生存、活动的人物的环境做诗意的描绘,这样的淳朴乡村竟是在那个混浊时代背景下的存 在,为作者展示超越时空的人性美提供了场景。 文 本 研 读 (注:>>>处为文章精析) 大淖记事(节选) >>>简洁明了。 作者:汪曾祺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文学家 中的美食家,美食家中的生活家,生活家中的士大夫,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 的人道主义者"、"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这地方的地名很奇怪,叫做大淖,全县没有几个人认得这个淖字。县境之内,也再没有 别的叫做什么淖的地方。据说这是蒙古话,那么这地名大概是元朝留下的。元朝以前,这地 方有没有,叫做什么,就无处查考了。 >>>介绍地名的来历。 淖,一片大水。说是湖泊,似还不够,比一个池塘可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 渺的。这是两条水道的河源。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沙洲上长满茅草和芦荻。春初水暖, 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夏天,茅草、芦荻都 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顶 上去了。冬天,下雪,这里总比别处先白。化雪的时候,也比别处化得慢。河水解冻了,发 绿了,沙洲上的残雪还亮晶晶地堆积着。(运用鲜亮的色彩、富有张力的动词、拟人的手法 描写出大淖春夏秋冬四季的缤纷。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描写,韵味十足,在那些最简洁的 话语里,充盈着独特的水乡泥土的芳香。)这条沙洲是两条河水的分界处。从淖里坐船沿沙 洲西面北行,可以看到高阜上的几家炕房。绿柳丛中,露出雪白的粉墙,黑漆大书四个字: “鸡鸭炕房”,非常显眼。炕房门外,照例都有一块小小土坪,有几个人坐在树桩上负曝闲谈。 不时有人从门里挑出一副很大的扁圆的竹笼,笼口络着绳网,里面是松花黄色的,毛茸茸, 唧唧啾啾乱叫的小鸡小鸭。由沙洲往东,要经过一座浆坊。浆是浆衣服用的。这里的人衣服 被洗过后都要浆一浆。浆过的衣服,穿在身上沙沙作响。浆是芡实水磨,加一点明矾,澄去 水分,晒干而成。这东西是不值什么钱的。一大盆衣被,只要到杂货店花两三个铜板,买一 小块,用热水冲开,就足够用了。但是全县浆粉都有这家供应(这东西是家家用得着的), 所以规模也不算小。浆坊有四五个师傅忙碌着。喂着两头毛驴,轮流上磨。浆坊门外有一片 平场,太阳好的时候,每天晒着浆块,白得叫人眼睛都睁不开,炕房、浆坊附近还有几家买 卖荸荠、茨菇、菱角、鲜藕的鲜货行,集散鱼蟹的鱼行和收购青草的草行。(有人这么评价 汪曾祺的小说:“追求恬淡宁静,充满闲情逸致,襟怀清雅,有中国古代名士的遗风。着根 于人性,令他的作品能超越时代和地域,历久常青。”)过了炕房和浆坊,就都是田畴麦垄。 牛棚水车,人家的墙上贴着黑黄色的牛屎粑粑,一一一牛粪和水,拍成饼状,直径半尺,整 齐的贴在墙上晾干,做燃料,已经完全是农村的景色了。由大淖北去,可至北乡各村。东去 可至一沟、二沟、三垛,直达邻县兴化。 >>>作者刻画的是一个污浊混乱的社会大背景,而在这种大背景里,通过充满宁静的乡土气息的 笔法,又刻画了这样一种乌托邦式的清丽乡村,这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这种纯朴未琢,不受世俗污染的桃 花源般的理想国的向往,更是极好的满足了读者对美的追求。 大淖的南岸,有一座漆成绿色的木板房,房顶、地面都是木板的。这原是一个轮船公司, 靠外手是侯船的休息室。往里去,临水,就是码头。原来曾有一只小轮船,往来本城的兴化, 隔日一班,单日开走,双日返回。小轮船漆得花花绿绿的,飘着万国旗,机器突突地响,烟 筒冒着黑烟,装货、卸货,上客、下客,也有卖牛肉、高粱酒、花生瓜子、芝麻灌香糖的小 贩,吆吆喝喝,是热闹过一阵的。后来因为公司赔了本,股东无意继续经营,就卖船停业了。 有附近的野孩子到候船室来唱戏玩,棍棍棒棒,乱打一气;或到码头上比赛撒尿。七八个小 家伙,齐齐地站成一排,把一泡泡骚尿哗哗地撒到水里,看谁尿得最远。 >>>作者用很单纯的笔法刻画大淖里的一景一物,去罗列一系列的小的俗的景物,就像《红楼梦》 里的章节,去罗列一整章的菜谱亦或是诗词。不仅不给人以啰嗦之感,细细读去,文中罗列的“荸荠、 茨菇、菱角、鲜藕,小鸡小鸭,撒尿的小孩”反历历在目。脑海里所构成的意境真是像一首又淳朴又宏 大诗歌。雅致中又似乎透着一丝“俗气”,这样的淳朴的大淖里,这样一些“俗”的描写,像是诗歌而不是 小说。 大淖指的是这片水,也指水边的陆地。这里是城区和乡下的交界处。从轮船公司往南, 穿过一条深巷,就是北门外东大街了。坐在大淖的水边,可以听到远远的一阵一阵朦朦胧胧 的市声,但是这里的一切和街里不一样。这里没有一家店铺。这里的颜色、声音、气味和街 里不一样。这里的人也不一样。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风俗,他们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念 和街里的穿长衣念过“子曰”的人完全不同。 >>>划线句子体现了作者对大淖人的生活的向往,这当中隐含的是作者对这些念过“子曰”的城里 人的道德伦理观不以为然,而对于大淖人这种鲜活跳动的生存方式却给予了很好的赞赏。作者通过运用 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直接描写大淖人的淳朴生活,和故事中所暗示的更深远的思想感情的完美结合,给读 者以揣摩与思考。 [注]《大淖记事》是汪曾祺创作的以水韵故乡为背景的短篇小说名篇。 >>>读《大淖记事》似乎并不像读书,更像是在听一位温文尔雅的白须长髯的老者在讲述自己年 轻时的所见所闻。而汪曾祺自己也说道:“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 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的风格,对画,对文学, 都如此。”“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正是作者对文字美的这种近乎苛求的精神,造 就了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这样一种理想国的盛宴。 语言 在西单听见交通安全宣传车播出“横穿马路不要低头猛跑”,在校尉营一派出所外宣传夏 令卫生的墙报上看到一句话“残菜剩饭必须回锅见开再吃”。我觉得这是很好的语言,可以悬 之国门,不能增减一字。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总括汪先生对语言 的观点) >>>汪曾祺先生说“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 本身便是内容。” 北京的店铺,过去都用八个字标明其特点,非常贴切。“尘飞白雪,品重红绫”,这是点 心铺。煤铺的门额上写着“乌金墨玉,石火光恒”,很美。八面槽有一家“老娘”(接生婆)的 门口写的是:轻车快马,吉祥姥姥”,这是诗。 店铺的告白,往往写得非常醒目。如“照配钥匙,立等可取”。过去的澡堂,一进门就看 见四个大字“各照衣服”,真是简到不能再简。 《世说新语》全书的语言都很讲究。 张岱记他的一个亲戚的话:“你张氏兄弟真是奇。肉只是吃,不知吃好吃不好吃;酒只 是不吃,不知会吃不会吃。”有一个人把这几句话略改了几个字。张岱便斥之为“伧父”(村 夫)。>>>结合实例,具体阐释语言的简洁明了的运用。 一个写小说的人得训练自己的“语感”。要辨别得出,什么语言是无味的。 >>>总结概括,提出要求。 叙事与抒情 现在的年轻人写小说是有点爱发议论,夹叙夹议,或者离开故事单独抒情。这种议论和 抒情有时是可有可无的。 法朗士专爱在小说里发议论。他的一些小说是以议论为主的,故事无关重要,他不过借 一个故事来发表一通牵涉到某一方面的社会问题的大议论。但是法朗士的议论和精彩,很精 辟,很深刻。法朗士是哲学家,我们不是。我们发不出很高深的议论。因此,不宜多发。 (节选自汪曾祺《小说笔谈》) 知 识 建 构 //汪曾祺文学中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较高雅的歌曲,后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在这里, 笔者的“阳春白雪”是生造词,取其文中春景,雪景,代指汪先生的雅致的风俗画;下里巴人 意思是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今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在这里笔者想 借用他的望文生义之义,代指这里的市井生活,下层劳动人民。 作者通过本文叙事所努力追求的正是一种美的意境,美的境界。在叙述者的视域里,大 淖及其周遭生活、活动着的一切无不是美的对象,无不焕发着美的光辉。 景色优美、色彩幻美,加上市井人物,可谓是雅俗共赏,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完美组 合。 汪曾祺的小说从来就不是靠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意蕴深广的哲理取胜,而是靠那一幅 幅打动人心的雅俗融合的风俗画卷打动读者的。比如小说第二段中对大淖四季景色的描摹, 色彩绚丽构成一幅幅诗情画卷,给人以雅致之美,可谓是小说中的“阳春白雪”,但紧接着写 了底层劳动人民的市井生活“绿柳丛中,露出雪白的粉墙,黑漆大书四个字:‘鸡鸭炕房’…… 直达邻县兴化。”这部分可以说是小说中的“下里巴人”,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个段落中,毫无 斧凿的痕迹。这种所罗列的“荸荠、茨菇、菱角、鲜藕,小鸡小鸭,撒尿的小孩”雅致中又似 乎透着一丝“俗气”,自然风景与当地的民风民俗融合在一起,加上画面呈现出的美感和力度, 给人一种平中有奇、淡中有味、韵味十足的感受。 汪先生笔下营造的“阳春白雪”般的唯美的风俗画,其目的还是为了衬托人。他曾说“写风 俗不能离开人,不能和人物脱节,不能和故事情节有理写风俗,不能流连忘返,收不到人物 身上”。为后文主人翁十一子和巧云的脱俗的爱情埋下伏笔。 试 题 解 析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A.“地名很奇怪”“没有几个人认得这个淖字”“据说”“大概是元朝留下的”“无从查考了”等给 小说增添了神秘色彩。 B.小说描写大淖,由自然风光到人文风光,思路清晰,交代了木板房的过去和现在,“这 里”和“街里”的不同。 C.啾啾乱叫的鸡鸭,负曝闲谈的人们,浆坊忙碌的师傅,比赛尿程的孩子……让大淖呈 现出原始而淳朴、忙碌而悠闲的特殊风貌。 D.“万国旗”“机器突突地响”等词语暗示出时代特点,说明西方、现代、工业等因素的渗 入,展’现了现代与古老的冲突。 参考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展现了现代与古老的冲突”错误,“冲突”一说,于 文无据。 2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无形中呈现了苏轼的诗 句“蒌篙满地芦芽短”的画面。 B.“紫红色”“灰绿色”“一片翠绿”描绘出大淖的美丽,用颜色的变化显示时间的流逝与“红 了樱桃,绿了芭蕉”异曲同工。 C.“坐在大淖的水边儿,可以听到远远的一阵一阵朦朦胧胧的市声”所描绘的意境与陶渊 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境一致。 D.文中“街里的穿长衣念过‘子曰’的人”和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念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 孔乙己是不同的。 参考答案: C 解析: 本体考查理解、分析、鉴赏等综合能力。“意境一致”错误。前者是静中闻动,后者是闹 中取静。 3 汪曾祺是如何看待小说中的叙事与议论的?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①如果没有精彩深刻的议论,不必夹叙夹议,或者少发议论。 ②如果对社会问题有深刻、精彩、独到的见解,叙述故事便相对不重要。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可以以议为主,以叙为辅。每点 2 分,若 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4 根据汪曾祺对于“好的语言”的标准,对文本一进行点评。 参考答案解析: 命题透析本体考查对作品语言的理解分析能力。 ①明白易懂。“淖,一片大水,说是湖泊似还不够,比一个池塘可大得多。”似唠家常, 点明大淖、湖泊、池塘的不同。 ②富有美感和诗意。“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运 用拟人手法,并体现出颜色美、生机美。 ③贴切生动。“把一泡泡骚尿哗哗地撒到水里,看谁尿得最远。”语言符合人物身份,表 现出乡野孩子调皮、无拘无束的特点。 ④简洁。“往里去,临水,就是码头”,九个字,将路线、周边环境交代的非常清楚。 ⑤富有韵味。本文语言言浅韵深,“野孩子”““小家伙”的称呼变化充满作者对孩子们喜爱 的情味。 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若有其它答案,言三成理可酌情给分。 反 馈 检 测 本文已被《影像中国》“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 由。 相 关 链 接 《大淖记事》三 轮船公司东头都是草房,茅草盖顶,黄土打墙,房顶两头多盖着半片破缸破瓮,防止大 风时把茅草刮走。这里的人,世代相传,都是挑夫。男人、女人,大人、孩子,都靠肩膀吃 饭。挑得最多的是稻子。东乡、北乡的稻船,都在大淖靠岸。满船的稻子,都由这些挑夫挑 走。或送到米店,或送进哪家大户的廒仓,或挑到南门外琵琶闸的大船上,沿运河外运。有 时还会一直挑到车逻、马棚湾这样很远的码头上。单程一趟,或五六里,或七八里、十多里 不等。一二十人走成一串,步子走得很匀,很快。一担稻子一百五十斤,中途不歇肩。一路 不停地打着号子。换肩时一齐换肩。打头的一个,手往扁担上一搭,一二十副担子就同时由 右肩转到左肩上来了。每挑一担,领一根“筹子”,——尺半长,一寸宽的竹牌,上涂白漆, 一头是红的。到傍晚凭筹领钱。 稻谷之外,什么都挑。砖瓦、石灰、竹子(挑竹子一头拖在地上,在砖铺的街面上擦得 刷刷地响),桐油(桐油很重,使扁担不行,得用木杠,两人抬一桶)……因此,一年三百 六十天,天天有活干,饿不着。 十三四岁的孩子就开始挑了。起初挑半担,用两个柳条笆斗。练上一二年,人长高了, 力气也够了,就挑整担,像大人一样的挣钱了。 挑夫们的生活很简单:卖力气,吃饭。一天三顿,都是干饭。这些人家都不盘灶,烧的 是“锅腔子”——黄泥烧成的矮瓮,一面开口烧火。烧柴是不花钱的。淖边常有草船,乡下人 挑芦柴入街去卖,一路总要撒下一些。凡是尚未挑担挣钱的孩子,就一人一把竹筢,到处去 搂。因此,这些顽童得到一个稍带侮辱性的称呼,叫做“筢草鬼子”。有时懒得费事,就从乡 下人的草担上猛力拽出一把,拔腿就溜。等乡下人撂下担子叫骂时,他们早就没影儿了。锅 腔子无处出烟,烟子就横溢出来,飘到大淖水面上,平铺开来,停留不散。这些人家无隔宿 之粮,都是当天买,当天吃。吃的都是脱粟的糙米。一到饭时,就看见这些茅草房子的门口 蹲着一些男子汉,捧着一个蓝花大海碗,碗里是骨堆堆的一碗紫红紫红的米饭,一边堆着青 菜小鱼,臭豆腐、腌辣椒,大口大口地在吞食。他们吃饭不怎么嚼,只在嘴里打一个滚,咕 冬一声就咽下去了。看他们吃得那样香,你会觉得世界上再没有比这个饭更好吃的饭了。 他们也有年,也有节。逢年过节,除了换一件干净衣裳,吃得好一些,就是聚在一起赌 钱。赌具,也是钱。打钱,滚钱。打钱:各人拿出一二十铜元,叠成很高的一摞。参与者远 远地用一个钱向这摞铜钱砸去,砸倒多少取多少。滚钱又叫“滚五七寸”。在一片空场上,各 人放一摞钱;一块整砖支起一个斜坡,用一个铜元由砖面落下,向钱注密处滚去,钱停住后, 用事前备好的两根草棍量一量,如距钱注五寸,滚钱者即可吃掉这一注;距离七寸,反赔出 与此注相同之数。这种古老的博法使挑夫们得到极大的快乐。旁观的闲人也不时大声喝彩, 为他们助兴。 这里的姑娘媳妇也都能挑。她们挑得不比男人少,走得不比男人慢。挑鲜货是她们的专 业。大概是觉得这种水淋淋的东西对女人更相宜,男人们是不屑于去挑的。这些“女将”都生 得颀长俊俏,浓黑的头发上涂了很多梳头油,梳得油光水滑(照当地说法是:苍蝇站上去都 会闪了腿)。脑后的发髻都极大。发髻的大红头绳的发根长到二寸,老远就看到通红的一截。 她们的发髻的一侧总要插一点什么东西。清明插一个柳球(杨柳的嫩枝,一头拿牙咬着,把 柳枝的外皮连同鹅黄的柳叶使劲往下一抹,成一个小小球形),端午插一丛艾叶,有鲜花时 插一朵栀子,一朵夹竹桃,无鲜花时插一朵大红剪绒花。因为常年挑担,衣服的肩膀处易破, 她们的托肩多半是换过的。旧衣服,新托肩,颜色不一样,这几乎成了大淖妇女的特有的服 饰。一二十个姑娘媳妇,挑着一担担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走成一长串, 风摆柳似的嚓嚓地走过,好看得很! 她们像男人一样的挣钱,走相、坐相也像男人。走起来一阵风,坐下来两条腿叉得很开。 她们像男人一样赤脚穿草鞋(脚指甲却用凤仙花染红)。她们嘴里不忌生冷,男人怎么说话 她们怎么说话,她们也用男人骂人的话骂人。打起号子来也是“好大娘个歪歪子咧!”——“歪 歪子咧……” 没出门子的姑娘还文雅一点,一做了媳妇就简直是“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要多野有多 野。有一个老光棍黄海龙,年轻时也是挑夫,后来腿脚有了点毛病,就在码头上看看稻船, 收收筹子。这老头儿老没正轻,一把胡子了,还喜欢在媳妇们的胸前屁股上摸一把,拧一下。 按辈分,他应当被这些媳妇称呼一声叔公,可是谁都管他叫“老骚胡子”。有一天,他又动手 动脚的,几个媳妇一咬耳朵,一二三,一齐上手,眨眼之间叔公的裤子就挂在大树顶上了。 有一回,叔公听见卖饺面的挑着担子,敲着竹梆走来,他又来劲了:“你们敢不敢到淖里洗 个澡?——敢,我一个人输你们两碗饺面!”——“真的?”——“真的!”——“好!”几个媳 妇脱了衣服跳到淖里扑通扑通洗了一会。爬上岸就大声喊叫:“下面!” 这里人家的婚嫁极少明媒正娶,花轿吹鼓手是挣不着他们的钱的。媳妇,多是自己跑来 的;姑娘,一般是自己找人。他们在男女关系上是比较随便的。姑娘在家生私孩子;一个媳 妇,在丈夫之外,再“靠”一个,不是稀奇事。这里的女人和男人好,还是恼,只有一个标准: 情愿。有的姑娘、媳妇相与了一个男人,自然也跟他要钱买花戴,但是有的不但不要他们的 钱,反而把钱给他花,叫做“倒贴”。 因此,街里的人说这里“风气不好”。 到底是哪里的风气更好一些呢?难说。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