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德治法治同行,共铸和谐社会(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德治法治同行,共铸和谐社会(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ID:691808

大小:22.38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5-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德治法治同行,共铸和谐社会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话题中 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话题 1: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 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 话题 2: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 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 ……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人文情怀 科学精神:批判质疑 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 勤于反思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以我国古代两篇文化经典引发两个话题,话题 1 来自《孟子·齐桓晋 文之事》,话题指向孟子的仁政思想,他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表现他 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伟大精神。但他的仁政思想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强调道德教化, 忽略制度建设,显得过于理想和天真。话题 2 来自《庄子·养生主》,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 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考生要表达对这则寓言寓意 的理解?两个话题彼此独立,考生可任选其一立论说理,不可游离于话题之外。 2.典型任务的限制。首先话题受限制。对话题 1,既要分析孟子“推恩”思想对当今治国理政的 借鉴意义,又要指出其在当代社会可能存在的不足。说理时,不能只肯定或只否定,不能以古析 古,要立足现实,鉴古知今,使说理更具思辨性和现实意义。针对话题 2,考生要表达对《庖丁 解牛》寓意的理解。一是文体的限制。无论选话题 1 还是话题 2,都应写议论文,阐述自己的观 点。 3.价值判断的限制。题目要求考生写作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 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这就提示考生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话题 1、话题 2 蕴含的思 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理性全面地分析古代先贤的思想,或吸收或完善或摒弃,在继承 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分析话题 1 或话题 2 必须遵循 的价值判断,不可背离。 开放性 1.立意角度相对自由。题目提供了两个话题,考生可选择其中一个话题表达自己的看法。话 题 1,只要体现孟子“推恩”思想可资借鉴之处和存在的不足,立意就是准确的。如“让人文关怀与 制度建设并驾齐驱”。由此发散,可以阐述“德治与法治并重”的道理,可以表达“推恩不能流于形式, 要务实精准”的见解,也可以论证“推恩要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的观点。 话题 2,可分析题目给出的观点,辩证认识,也可综合论述,“顺应自然才能保全天性”;也可 另起炉灶,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由果及因,提炼观点。如:从庖丁解牛的过程来思考,庖 丁解牛出神入化,举手投足皆成韵律,据此论证“投入工作,享受过程”“敬业、乐业方可成业”等观 点;而庖丁成长的三个阶段,又说明了“坚持不懈成就事业”。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针对话题 1,“发政施仁”,“推恩足以保四海”是受限话题,但发何“政”、 施何“仁”,推何“恩”则可以联想思考,“推恩足以保四海”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也是可以见仁见 智的。 话题 2《庖丁解牛》是则寓言。寓言常用比喻性、象征性的故事寄寓深刻的道理,往往借此 喻彼,借近喻远,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言的这个特点,使读者阅读寓言时充满联想和想象。 庖丁是厨师,是普通劳动者,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工巧匠;庖丁是实践者,是学习者,是思考者; 庖丁还是敬业者、乐业者、成业者。庖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有掌握和运 用规律的智慧。可以说,每个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都能从庖丁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庖丁是 我们,我们也是庖丁。寓言的张力无疑为考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解题 虽然本题中出现“话题”字眼,但仍是一道典型的材料类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题目以儒家 学派代表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的“推恩保四海”思想和道家学派代表庄子《庖丁解牛》的寓 意理解为载体,意在考查考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经典蕴含的思想的辩证认知能力,弘扬优秀传 统文化。考生需从迥异的思想观点中选择一个话题进行阐述,命题极富思辨性。考生审读材 料时,要结合《齐桓晋文之事》一文理解“推恩保四海”的时代语境和内涵,要整体把握《庖 丁解牛》的内容和细节,结合寓言的特点,多维解读《庖丁解牛》的寓意。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话题 1 1. 让人文关怀与制度建设并驾齐驱。 2. 德治与法治并重。 3.推恩不能流于形式,要务实精准。 4.推恩要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5.顺民心,厚民生。 …… 话题 2 1. 顺应自然才能保全天性。 2. 发现规律,运用规律。 3.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4. 敬业、乐业、成业。 5. 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 6. 找准问题的薄弱环节,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 偏题立意: 话题 1 1.推恩得天下。(只论及“推恩”好的一面,未体现“推恩”的不足之处。) 2.精准扶贫,扶贫先扶志。(“精准扶贫”只是“推恩”的一方面,立意过窄。) …… 话题 2 1. 庖丁的智慧。(论题空泛,难以写实写深。) 2. 做人也要露锋芒。(材料强调的是“做人要内敛低调”。) 3. 勇敢面对困难,敢于打硬仗。(材料强调要顺应规律,但反对与困难硬对硬。) …… 范文展示(一) 德治法治同行,共铸和谐社会 健梓 被人尊称为“亚圣”的孟子,曾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在他对 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中,以德治国便足以营造和谐向善的社会环境。然而,从今天看来,除 了以德治国,还需以法治国,达到德法相辅,才能筑起国泰民安的新盛世。 在孟子的理想社会中,百姓的道德修养在国家“发政施仁”的影响下不断提高,并达到将 道德内化于心的境界。在那个理想社会中,百姓懂礼教,守五纲,兄弟和睦,君臣相和,整 个社会自然地流转不息,不需要外界指引也能生机不断,向上发展。国家以仁爱为立国之本, 百姓以仁爱为立命之基。 以德治国,对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今天的社会推广德治观 念,将能激发民众内心的向善意识,使民众之中形成一种追求修养品德,培养自身心性的良 好风气,这无疑对拉近这个“陌生人社会”下人心之间的距离有着重要意义,必将促进与人为 善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我们不可否认,如此理想的社会、国家确实会展现出非凡力量。 仁爱在其中作为一条柔韧的纽带,将全国紧紧凝聚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但是孟子“推恩”思想他忽略了人性的复杂。孟子的“推恩”思想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 现实社会中人性是多样的,资源倾斜、追求与喜好差异等问题使得完全统一百姓思想的难度 巨大。即使能统一,那所需要的时间也很漫长。在人的思想水平达到足够的高度之前,必须 要有外界规则的约束,这便是法治。法治从“人本善”的思想中脱离,无论是善是恶,它都能 有效地管理社会,序化国家。从另一个角度说,法治是德治的具体表现,是德治的强制化。 一个人懂法守法,那么他对道德的理解也便更进一步。 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要让德治与法治同行。 德治给予法治人文关怀,法治为德治提供保障。以德治国相比以法治国拥有更多的人的 主观因素影响,能够使冰冷的法律条文多几份人性温暖。正如徐峥的《我不是药神》里的主 人公药贩,虽是走私药物,但更低廉的药物与昂贵的正版药同样能治白血病,最后法院判处 时为其减轻了刑罚,只因他是为了让更多病人能吃上药,这便是现代社会以法治国下以德治 国的体现,使法律多了几分人性的温情。而法治反过来又为德治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 人们在法律的约束下,维持着社会安定,人们才有修养品德的主动性,德治才能得到推广, 深入人心。 法治和德治犹如社会治理的左右手,二者任缺其一社会都无法正常运转,惟有推动德治 法治并行,方能共铸和谐社会! 作文点评 文题切中孟子“推恩”思想的合理性与不足,立意准确。引论部分快速入题。本论部分论 证“推恩”思想的合理性与不足后,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德治法治并行”, 说理辩证。全文长于分析,说理深刻,思辨性强。 范文展示(二) 尊重规律,成就精彩 鹏羽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他的刀十九年而“若新发于硎”。有人认为庄子顺应了自然,顺应了规律, 我认为,庄子是正确认识规律,科学运用规律,才成就精彩人生。 庖丁脱颖而出,靠的不是他的刀,而是他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 其他厨师处理一头牛,靠的是力气,讲究的是刀刃的锋利,因而时常换刀。而庖丁勤于 思考,善于总结,干的是头脑活。凭着对牛生理结构的了如指掌,他摸准牛体筋骨相接的缝 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整个过程不曾拿刀硬碰,演绎着“刀尖上的艺术”。从这说开来, 不仅仅是牛,世间万物都有其独特的自然规律。庖丁这类尊重规律的智者,正是在“变”之中 找到了“不变”的规律,方能在事业上行稳至远。 违背规律,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会导致事业失败。 当年开始建设三北防护林时,种植者们没有充分考虑客观规律,大面积栽种樟子松。结 果不到几年,由于突发松毛虫害,所栽种的两亿多株樟子松大多因此而死亡,造成了严重的 经济损失。之前,在治沙的过程中,治沙人员也曾罔顾生态环境,大面积栽种杨树,结果所 栽种的杨树半死不活,无法起到治沙的作用。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不尊重自然规律,往往办 不成事,办不好事。 尊重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在治沙的过程中,我国治沙人员吸取了之前失败的教训,不会盲目采用单一模式,而是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方法,在环境条件好的地方种植乔木,条件差的地方采用乔灌草结合, 甚至以草方格的形式阻止沙丘移动,并最终取得成功。不仅仅是治沙,在其它领域也是如此。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完美地利用自然光照,在给旅客以舒适的同时减少了资源浪费;乡 村扶贫方式不一刀切,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帮助农民精准脱贫,实现了经济效益……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它们都告诉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唯有理解自然、尊重自然,才能 实现可持续发展;唯有尊重规律,科学运用规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让我们尊重规律,乘规律之利,扶摇直上九万里! 点评 本文从庖丁的刀十九年而“若新发于硎”进行因果分析,提炼出“尊重规律,成就精彩”的 观点,立意准确。引论部分干净简明,切题快。本论部分从正反两方面立足现实,展开论证, 条理清晰,较好地落实了写作任务。结论部分照应中心论点。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充实。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