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理解文中联想和想象运用,并
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并能加以想像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像力,感受文中对于人类诞
生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的基础上,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2、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
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收集人类起源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谜语,(板书:人) 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好奇心。
在你们小时候,有没有好奇的问过家人,我从哪里来?你们有这样
的疑问,我们人类的童年时期,也就是原始人们也有过这样的疑问:
我们人是怎么来的?
我们的祖先们,他们的好奇心,因为没有先进的科技手段,只
能通过想象去满足,于是各种神话故事就应运而生了。在咱们中国
流传最广的就是“女娲造人”这个神话了。(板书:女娲造人)
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齐读一下关于本文作者的介绍。
我们预习过课文了吗?同学们,咱们一起看看哪些字词需要相
互提醒一下?
三、齐读学习目标。
四、学习过程。
活动一:初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大家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那么,请大家快速地
默读课文,带着这些问题,梳理故事情节。咱们比一比,哪些同学
找的又快又准。
(学生限时默读)
问题:
女娲为什么造人?
女娲用什么造人?
女娲造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女娲怎样造出第一个人的?
造出第一个人后,女娲的心情如何?
女娲用什么办法,快速让大地布满人类的踪迹?
女娲如何解决人类的延续问题?
快速抢答
生答。
复述一下女娲造人的全过程。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活动二:再读课文,体会不同。
同学们,这篇神话出自于这篇古文,请齐读原文。
引入《风俗通》,比较两篇的不同之处,感悟想象的合理。
与原文相比,本文添加了哪些内容更能体现作者丰富的想象
力?
请小组合作,从课文中找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适当引导。总结出:1、女娲造人的动机,2、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3、人被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4、女娲
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的情绪。)
朗读: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
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以及女娲的心理活动描写,最具想
象力。(着重了解:女娲对“人”称呼的变化过程。“小东西—小
家伙---聪明美丽的生物—心爱的孩子—可爱的小人儿)
活动三:品读课文,感受想象的魅力。
一篇美文阅读不应浅尝辄止,让我们再深入一步,
作者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得益于他在原文基础上的想象和描写。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作者添加的想象部分。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
批注阅读文章,并在组内讨论:结合文中想像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
1、请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女娲是一个——————的人
(神),我从——————(第几段)的——————,对她的—
—描写(或者修辞)中体会出来的。
学生自读,圈点,讨论,学生回答。(板书:人 神)
师: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
结合女娲形象,体会想像的特点。(板书:想象,大胆奇特,合情
合理)
2、归纳神话的特点。
五、拓展思维,试试你的想象力。
原文: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
六、课堂小结:
小结: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
的,而想像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
源泉。”大胆合理的想像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
奇。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像”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
让我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张开想像的双翼自由飞翔。
七、作业
阅读中外神话故事,体会其中的想像。
推荐书籍: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希腊神话故事》、《山海
经》、《一千零一夜》
板书: 女娲造人
袁珂
神 女娲 人
大胆奇特 想象 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