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 3 第八单元 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单元训练
一、单选题
1.马克思曾对某美术流派作过精辟的论述:“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
战斗的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该美
术流派是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2.德国有位作家认为:用严密的数学计算方式和分析推理方式只会让人孤零零地看待自然,即只见树木不
见森林,这样的自然必然会被异化、绝缘化和抽象化。据此可知他属于
A.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B.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C.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D.印象主义文学流派
3.20 世纪初,一些中国学者和艺术家撰文介绍和评价西方某一艺术形式,认为其审美趋向重视神韵,与中
国传统艺术有相通之处。这一艺术形式应是
A.印象派绘画 B.浪漫主义音乐 C.现代派绘画 D.荒诞派戏剧
4.“当你出去画画时,要设法忘掉你面前的物体,一棵树、一片田野,只是想,这是一块蓝色、这是一条
粉红色、黄色,然后准确地画下你所观察到的颜色和形状,直到它达到你最初的印象为止。”与此画家属
于同一流派的画作是
A. B.
C. D.
5.小说《悲惨世界》主要以 19 世纪头 30 年的法国为故事背景,主人公冉·阿让本是生性善良的劳动者,
“法律和习俗造成的社会压迫”使他“逐渐成了猛兽”,后在米里哀主教的感化下,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
了崇高的境界。据此可知,《悲惨世界》
A.旨在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黑暗统治 B.揭示了工人被机器异化的命运
C.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国社会的现实 D.否定了改造社会制度的必要性
6.1948 年,法国工程师沙弗尔进行了一次录音实验,将收集的铃声、钟声、火车轰鸣声、动物嚎叫声、人
们的窃窃私语声等,用电子技术进行处理,加入回声混响效果,混录成新的磁带作为成品播放,从而开创
了一种新音乐形式——具体音乐,并很快在欧美流行。这一创作形式
A.体现了艺术的时代性特征 B.突出了音乐的浪漫主义风格
C.融汇了传统音乐的多样性 D.说明了艺术服务人民的宗旨
7.“他们在创作自己作品的时候,依据的是他们自己的规则,他们就是不断地在创造新的传统。……他们
的作品事实上有很多确实做得像人的身体或者是物体的本身,但是这只能是他们唯一和现实相似的地方”。
这反映出艺术领域
A.传统流派日益衰落 B.理性思维不断深化
C.批判精神渐趋淡化 D.自我意识备受重视
8.“完全抛弃了自然主义的态度,动摇了西方绘画中以堪仿为职能的根基,将绘画引向一个更新奇、更加
渗透着强烈情感的主观世界,为 20 世纪西方现代诸美术流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属于文中所述美术
流派的作品的是
A.《巴黎圣母院》 B.《红与黑》 C.《星月夜》 D.《格尔尼卡》
9.下图是 1830 年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作品《自由引导人民》。该时期的美术作品反映了拿破仑统治结束
后,人们对启蒙思想家所推崇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的情绪。画家在创作中往往运用鲜明的色彩和奔放
笔法,这种绘画风格属于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10.19 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却又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他强
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下列与华兹华斯作品风格一致的是
A.《人间喜剧》 B.《十日谈》 C.《西风颂》 D.《海燕之歌》
11.《永别了,武器》以海明威参加一战的经历改编而来,作品中海明威把战争所带来的磨难和痛苦,看做
是人类的灾难。该作品旨在
A.唤起人性觉醒 B.抒发个人情感
C.突出理性思维 D.构建理想王国
12.法国立体画派大师乔治・布拉克(1882﹣1963),他与毕加索同为立体主义运动的创始者。1908 年布拉
克开始通过风景画来探索自然外貌背后的几何形式,其《埃斯塔克的房子》(如图所示)便是当时的一件典
型作品。在这幅画中,房子和树木皆被简化为几何形状;景物在画中的排列并非前后叠加,而是自上而下
地推展,这样使一些物象一直达到画面的顶端。画中的所有景物,无论是最深远的还是最前景的,都以同
样的清晰度展现于画面;以此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科技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视野 B.浪漫主义之风影响绘画艺术
C.现实主义画派开始发展盛行 D.立体画派追求构图宽广无边
13.19 世纪中期以前,西方人一直把油画作为上层社会的专利。油画中虽然也有一些表现农民生活的作品,
但都是以讽刺的形式出现的,直到他(法国画家)以农民画家的身份出现,这种情况才得以悄悄地改变。
材料中的“他”的代表作
A.不拘泥于人物的细节刻画 B.线条粗犷,形式夸张
C.肯定了普通人在艺术中的意义 D. 侧重表现个人主义
14.如图为西班牙画家达利在 1931 年创作的油画《记忆的永恒》。达利描绘了一个死寂般宁静的旷野,以
及一个不可能在这个环境中出现的方形台座、一块板、一棵树。画面突出表现了像软饼似的三块钟表和一
块没有变形的红色钟表,上面爬满了黑色蚂蚁,方台上一块软表上还歇着一只苍蝇。这一作品
A.通过夸张手法表达对理性王国失望 B.用扭曲变形表达痛苦和无奈
C.以夸张手法讴歌光明、迫咒黑暗 D.把理性和荒诞有机结合在一起
15.英国学者马丁·埃斯林评论某艺术流派指出:“假如说,一部好戏靠的是机智的应答和犀利的对话,
那么,这类戏往往只有语无伦次的梦呓。”该流派的诞生反映了
A.欧洲大革命造成的动荡 B.工业革命加剧的阶级矛盾
C.二战后人们的精神创伤 D.经济大萧条中人们的苦闷
16.历史上,西方音乐的分期是清晰而可界定的,每个时期各有自己的统风格,但 20 世纪以后,随着传播
技术的革命,音乐很难再像以往那样划分时期,标定风格。这种变化主要反映
A.民族音乐在世界广泛传播 B.当代音乐发展日益趋同
C.全球化趋势淡化音乐分期 D.音乐风格走向多元交融、
17.1940 年,德国将入侵波兰时的战争残酷景象拍成故事片《火的洗礼》,并在进攻挪威时放映,以打击对
方斗志;而英国则将这部电影更名为《苦难的一幕》在国内放映,丘吉尔还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罗斯福和
斯大林。这说明
A.电影伴随着战争凸显宣传作用 B.立场差异影响电影的使用功能
C.历史影片能客观还原事实真相 D.欧洲内部文化存在严重对立
18.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下列作品
的风格属于同一类的是
①《红与黑》 ②《命运交响曲》 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④《向日葵》 ⑤《安娜·卡列尼娜》
A.①④ B.①⑤ C.②③ D.③⑤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
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让·保罗·萨特创作于 1944 年的戏剧《禁闭》,主要描述了三个生命终结但灵魂不死的角色,
他们分别是邮政局小职员伊内丝,巴黎贵妇艾丝黛尔,报社编辑加尔散。当他们在地狱密室初始相遇时,
彼此之间设防戒备,相互隐瞒生前的种种劣迹……但是,他们不仅彼此封闭自己,同时又相互“拷问”他
人,每个人无时不在“他人的目光”中存在并受到审视与监督。由于他们生前恶习不改,真实面目迅速裸
露。一旦暴露,使无顾忌,三人间形成了一方面相互追逐,另一方面相互排斥的双向型三角关系:加尔散
希望得到伊内丝而拒绝艾丝黛尔;伊内丝希望得到艾丝黛尔而拒绝加尔散;艾丝黛尔希望得到加尔散而拒
绝伊内丝。三个痛苦的灵魂像坐上了旋转木马,永在相互追逐又永远追逐不到的“境况”中,相互的追逐
成了一场不堪其苦的煎熬,谁也不能得到,谁也不能安宁,谁也不能退场,其苦状若身陷地狱之水。最终
加尔散悟得地狱之中并无刑具的道理:“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剧作以加尔散无可奈何地说“好
吧,让我们继续下去吧”一言收场。
——摘编自王秋荣主编《西方文学名著精选》
(1)根据材料二,判断戏剧《禁闭》属于哪个文学流派,并列举两个该流派的其他文艺作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萨特《禁闭》的创作源泉及其艺术特色。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作家凡尔纳以空想的方式将当时的科技成果神奇化,大胆猜测、热情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
并对种种社会弊端进行深刻揭露和辛辣讽刺,生前其作“光是无插图小型本便销售了约 160 万部”。七八
十年代,明治文坛掀起“凡尔纳翻译热”,作品热度仅次于莎士比亚,成为中国作家“改译”的基础。1902
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倡导“小说界革命”,创办《新小说》杂志,将《海底旅行》归类为“科学小说”
进行连载,并亲译介绍西方少年探索冒险、同舟共济精神的《十五小豪杰》。同年 4 月,赴日留学的鲁迅订
阅了该杂志,翌年秋译成《月界旅行》,讲述三名探险家乘坐空心炮弹飞往月球的故事。鲁迅译本重“科普”
而轻“幻想”,“不适于我国人者”多有删节与调整;采用章回体,加入对偶的破题诗,但正文“掺用文
言俗语”,随处可见“自由、人民、进步、法则、研究、发明”等新词汇。鲁迅认为:“(读者)必能于
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
说始。”
——摘编自(日)山田敬三《鲁迅与儒勒·凡尔纳之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凡尔纳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初中国作家译介凡尔纳作品的特点和影响。
21.材料 1:1937 年,西班牙格尔尼卡小镇被德国法西斯空军夷为平地,毕加索极为愤慨,创作《格尔尼
卡》控诉了法西斯暴行。《格尔尼卡》以单纯的黑、白、灰三色组成低沉的调子,渲染悲剧性的气氛,充分
表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
材料 2:二战期间,德国占领巴黎,德军将领参观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毕加索发给每人一幅《格尔尼卡》
的复制品。一位德国军官问他:这是您的作品吗?毕加索面色严峻地说:不,这是你们的作品。
(1)结合材料 1 及所学知识,分析《格尔尼卡》所属的绘画流派,并分析该画派在艺术上的特色。
(2)结合材料 2,说说该材料反映了毕加索的何种心态?
参考答案
1.A2.A3.A4.C5.C6.A7.D8.C9.B10.C11.A12.A13.C14.B15.C16.D17.B
18.B
19.(1)流派:现代主义(存在主义)。
作品:贝克特《等待戈多》、毕加索《格尔尼卡》、摇滚乐等。
评分说明:流派;任列举一件现代主义作品,只写作者不给分。
(2)创作源泉: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感到精神的空虚和生存的绝望。
艺术特色:①反传统,反理性;②注重表现自我,反映了心灵的扭曲。
20.(1)(经济)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政治)资本主义制度普遍建立,但弊
端日益暴露;(思想文化)人们对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等感到不满,推动浪漫主义思潮兴起;(社会生活)
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提高;小说这一文学形式为民众所喜闻乐见;(亚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将其作
品作为传播科学、社会启蒙的工具。
(2)特点:转译自日译本;意译为主,不拘泥于原著;重科学知识传播和思想启蒙;融合中国传统文学特
色。
影响:(救亡图存)有利于民众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发达,萌发救亡图存、效法西方之心,推动社会改良;
(思想启蒙)有利于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提高民众素养,促进思想解放;(自然科学)有利于科学知识和观
念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新文化)有利于小说和白话文的推广与结合,为新文化运动
的兴起做了铺垫。
21.(1)现代主义绘画。艺术特色:思想上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 “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
悲观、失望等各种各样复杂心理;形式上大胆地运用各 种新材料;技巧上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
手法,艺术上更趋于极端化。
(2)法西斯扩张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厌恶和愤慨,反映了毕加索热爱和平,反对侵略和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