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必修2习题:第2章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详解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图版必修2习题:第2章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详解

ID:683497

大小:608.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4-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巴黎圣母院坐落于法国首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 1163 年,是巴黎大 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于 1345 年才全部建成,历时 180 多年。左下图为 “巴黎圣母院景观图”,右下图为“北京故宫景观图”。读图完成 1、2 题。 1.巴黎圣母院位于巴黎市中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自然资源 B.气候特征 C.地域文化 D.地形特点 2.北京故宫所在位置没有形成中心商务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经济因素 B.历史因素 C.行政因素 D.环境因素 【解析】1 选 C,2 选 B。第 1 题,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巴黎圣母院位于 巴黎市中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域文化。第 2 题,北京市为我国的古都,且目前为我国的首都, 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北京市的市中心为紫禁城、天安门广场,而不是中心商务区。 读中国地域文化区分布图,回答 3、4 题。 3.地域文化区的分布体现了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图中东北黑土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和新 疆荒漠—绿洲文化的分布体现了 ( ) A.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方性分异规律 4.下列对各地域文化描述正确的是 ( ) A.黄土高原文化区——麻辣火锅 B.华北平原文化区——干栏式竹楼 C.华南妈祖文化区——崇拜海神 D.青藏高原文化区——秦腔 【解析】3 选 A,4 选 C。第 3 题,东北黑土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和新疆荒漠—绿洲文化的分 布差异是从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方向的变化,体现了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第 4 题,麻辣火锅 是典型的四川盆地文化,干栏式竹楼是南方少数民族建筑风格,秦腔是陕西民俗文化,华南妈 祖文化区沿海地区崇拜海神。 铛铛车是车头挂有铜铃铛的老式有轨电车。近年来,一些城市消失多年的铛铛车得以重 现。下图为电动铛铛车照片,其尽可能地还原了老式铛铛车的原貌,堪称现代与复古的结合体。 据此完成 5、6 题。 5.一些城市推出复古铛铛车的主要目的是 ( ) A.方便居民出行 B.改善城市环境 C.传承城市文化 D.改善拥堵状况 6.下列城市发展复古铛铛车可能性最小的是 ( ) A.香港 B.深圳 C.济南 D.北京 【解析】5 选 C,6 选 B。第 5 题,结合材料分析可知部分城市尽可能地还原了老式铛铛车的原 貌,使其成为现代与复古的结合体。因此主要目的是传承和保护城市传统文化。第 6 题,这些 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过挂了铜铃铛的老式有轨电车,城市发展历史较为悠久。而选项中 的深圳是中国从改革开放开始才飞速发展的城市,因此该城市出现复古铛铛车的可能性最小。 下图中四幅照片所示景观为我国不同地区传统桥梁的典型代表。据此回答 7、8 题。 7.造成不同地区桥梁结构、造型、风格差异悬殊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条件的差异 B.经济水平的差异 C.文化特点的差异 D.政治历史的差异 8.关于图中桥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类桥梁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山区 B.乙桥桥拱的设计主要考虑美学价值 C.丙桥的主要功能已发生根本性改变 D.丁类桥梁体现了藏族的建筑特色 【解析】7 选 A,8 选 C。铁索桥多建在西南峡谷环境中;绍兴酒桥为江南水乡环境,要考虑行船、 防洪水等因素;卢沟桥为北方平原环境;风雨桥为建在河流上连接两岸侗寨的桥。不同的自然 地理环境,即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条件不同,导致对桥梁建设的难度、造型、风格的选择都 有差异,这是最根本的差异,因为桥梁最早的功能都是适用性,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文化、政 治历史等因素,使桥梁打上时代的文化烙印。 9.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设文化有着明显的地 域差异性。 材料二 作为人文荟萃之地、风物繁华之城的扬州,自唐、宋时期开始就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 市、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瘦西湖更是历史悠久,受历代造园专家的青睐,被认为是中国湖上园 林的代表。 (1)________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2)徽州的地理环境具有“群山环抱,盆地居中”的地形结构特征,这对当地居民心理有何影 响? (3)中、西方园林建筑结构有何差异? 【解析】第(1)题,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影响,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 质基础。第(2)题,徽州的地理环境具有“群山环抱,盆地居中”的地形结构特征,这种封闭的 地形特点,对当地居民心理影响是加强了人们的保守心态,形成封闭性较强的盆地心理。第(3) 题,比较图中两国园林,中国园林讲究含蓄,用隔景、障景手法,用树、亭等遮挡,隔而未隔,障 而未障,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图中水面石桥,忌直求曲,忌宽求窄。美国园林代表的西方园林, 则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答案:(1)地理环境 (2)盆地环境加强了人们的保守心态,形成封闭性较强的盆地心理。 (3)中国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西方园林则强调整齐划 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 500 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 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 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 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 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 细土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据此完成 1、2 题。 1.土掌房的效果类似于 ( ) A.内蒙古蒙古包 B.陕西窑洞 C.傣族竹楼 D.客家族土楼 2.土掌房反应的气候特点 ( ) A.湿冷 B.湿热 C.干旱少雨 D.干热 【解析】1 选 B,2 选 C。第 1 题,蒙古包易于拆卸、搬运、安装;土掌房为平顶、墙体厚实,冬 暖夏凉,与陕西窑洞效果类似;傣家竹楼双层、尖顶,利于通风散热、防潮、排泄雨水,土掌房 与其效果不同;而客家土楼为圆形围屋,是大型群体楼房住宅,利于防御,土掌房与其效果不 同。第 2 题,土掌房是最古老的彝族传统民居,结合材料可知,建筑材料为土坯、石块,墙体厚 实,屋顶为平顶,可以作为晒场,反映了当地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 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空间 载体,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新探索。红木小镇、青瓷小镇、e 游小镇等都是集生产、生活、生 态于一体的特定区域。据此完成 3、4 题。 3.特色小镇建设成败的关键是 ( ) A.特色农产品 B.发达的交通网 C.特色主导产业 D.独特地域文化 4.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限制了该小镇的 ( ) A.服务人口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种类 【解析】3 选 C,4 选 D。第 3 题,从材料中看特色小镇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 一定社区功能,小镇要有自己的主导产业,但不一定是特色农业,也不一定是独特地域文化,交 通网不一定发达。第 4 题,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确定了产业的发展方向,也就限制了服务种类, 但不能限制服务人口、服务等级和服务范围。 巴黎圣母院大火,牵动全世界人民的心,我国圆明园更是被列强毁之一炬,艺术宝库毁损 令人心痛。读下图,回答 5、6 题。 5.以上两图体现了建筑物在________方面的差异 ( ) A.空间布局形式 B.建筑结构 C.地域组合 D.以上都不是 6.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 A.地域文化的差异 B.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自然环境的差异 【解析】5 选 B,6 选 A。第 5 题,建筑空间布局形式和地域组合指建筑的空间分布与组合,以上 两幅图片并未显示建筑的空间布局;从图中看,二者在建筑结构上有不同,巴黎圣母院属哥特 式建筑,高耸入云,圆明园则处处体现皇权至上。第 6 题,巴黎圣母院建筑属于哥特式建筑,受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主要用于教堂;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建筑体现皇家威严、中轴对称等, 因此两建筑是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而不同。 7.材料一 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而 且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土楼。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圆形、方形的 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 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材料二 中国“福建土楼”于 2008 年 7 月 6 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 32 届世界遗产大 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以下关于土楼建造地的地理环境叙述正确的是 ( ) A.气候寒冷,多大风天气 B.地形平坦,森林茂密 C.河流稀少,水资源匮乏 D.土质黏重,降水较多 (2)历史上,客家人修建的土楼除了有居住功能外,还具有的主要功能是 ( ) A.安全防卫功能 B.宗教信仰功能 C.信息传递功能 D.文化交流功能 (3)土楼采用的建筑材料是受__________因素的影响,建筑的方式又与__________因素有 关。 (4)这种为世人称奇的房屋建筑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居住的特点又说明客家人的什么特 征? 【解析】由材料可知,客家土楼依山势而建,说明当地地形起伏大,平地少;建筑材料为生土、 木材、鹅卵石等,说明土质黏重;福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降水多,水资源丰富。客家人修 建土楼是为了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需要。楼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反映了 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 答案:(1)D (2)A (3)自然环境 技术水平 (4)客家人由于数代人不断南迁,形成家族内部极强的凝聚力,只有家族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 使其在新的居住地生存下来。其居住方式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