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项羽有点不一样
——《项羽之死》人物形象之探
谭盛祥
司马迁对项羽是钟爱的,不但将项羽列入帝王本纪的序列,而且在项羽英
雄末路的时刻,不吝笔墨,付诸浓墨重彩的一笔,《项羽之死》便是其中最精彩
的部分。在文章的最末,项羽终究还是死了,引来了无数的文人墨客的讨论,在
关键时刻,该不该过乌江?过乌江后有没有机会翻盘,似乎是一个永远都没有答
案的争论。
如何去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怎样才能使之丰满,富有审美的意味,笔者
试着在实际教学中,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与之相关的文献,聚拢
分析,让学生能够更精准的把握历史人物形象。
一、危急之中方显英雄情义
垓下之围中,一向无所畏惧的项羽,突然有点不一样,“大惊——夜起——
饮帐中——悲歌慷慨——泣数行下”等一系列动作,真真实实的写出了项羽的害
怕与无助,害怕什么呢?似乎可以从他的《垓下歌》中找到一些答案“力拔山兮
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不是担心自己
殒命绝境,不是担心失去江山,而是担心一个人——虞姬,这个跟着他风里来雨
里去的红颜知己,这个把他当做全部世界的支柱的女人。项羽深知,当自己不再
是大声一吼,天下诸侯震动的项羽的时候,没法再给虞姬保护,更明白落入敌军
的虞姬会有怎样的境遇。此刻的项羽是害怕与无助的。试想,常理观之,堂堂西
楚霸王,又哪里需要如此这般害怕与无助?究其原因,无它,只因为对一个在世
俗功利的眼中再普通不过的一女子——虞姬,动了真情。
若是放在平常人身上,他的这种重情义绝对是好事,也令人钦佩。然而,他
不是普通人,他是要去争得天下的霸王,故而,从世俗功利的角度来看,他的重
情重义未必是一件好事,相比较而言,他的对手刘邦则“聪明”多了,我们可以
试着从史书中找寻到一些佐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楚骑追汉王,
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
驱,奈何弃之?’於是遂得脱。”危险时分,哪怕是至亲骨肉,刘邦都敢于舍弃,
二者在情义上,高下立判,这就是我们常常愿意为失败的项羽而惋惜而不愿意为
胜利的刘邦喝彩的原因。
二、勇猛之下的赤诚可爱
贯穿《项羽之死》,项羽反复说着一句话,“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是老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打战不行。于是乎,在东城突围中,项羽似乎不再仅
仅是为了突围而突围,仿佛是要再一次证明他打战的能力。只剩下二十八骑的时
候,项羽对部下说了这么一句话“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
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明知陷入绝境,既懒得
去反思自己的错误,更不太在意如何摆脱困境,只想着要再次证明他的个人战斗
力,很多批评家由此批评其自负,然而实际上,如果单纯从战斗力的角度来看,
项羽是绝对有理由骄傲的,战斗结果证明也是如此。凭借二十几人,就可以突出
汉军几千人的包围,自己才损失两人,所以才会有突围出来项羽骄傲的像个小孩
子一样,对部下说:“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何其可爱!
想必,作为一名战士,能跟随这样一位战神一样的人,即便是战死也是无
憾的。如果说单纯作为一名将领的话,有足够的打战的能力就够了,可惜,项羽
承担的使命不单单是将领,他还是那个要去和天下诸侯争夺天下的人,故而,在
城府很深的刘邦前面,他的这种孩子气又是致命的。
我们可以试着举例对比分析,就知道项羽与刘邦的差距在哪里。鸿门宴中
之前,刘邦的手下曹无伤跑去给项羽送情报,结果项羽在鸿门宴中随口就把曹无
伤给说出来了,导致刘邦逃回去之后“立诛曹无伤”。
所以,从世俗政治的视角来看,项羽的这种孩子气的口无遮拦可以称得上
是无知,无畏,奈何,夺天下这种事,是需要玩一些政治套路的,是需要城府的,
故而,孩子气般毫无城府的项羽,失败已是必然。
三、生死情境下耸立的骄傲
项羽是骄傲的,战斗中的项羽如此,临死时的项羽亦是如此。在文章末尾
有句蛮值得玩味的话“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这句话说明项羽突围成功后,
还是想渡过乌江。这个时候,好心的司马迁给项羽安排了一位乌江亭长来帮他,
不知道是亭长的无心,还是司马迁有意为之,这个时机出现的亭长,恰恰成了压
倒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亭长说了这么几句话“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
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亭长的话,很有道
理,分析了江东的优势,然而,恰恰就是最后这句话,“今独臣有船,汉军至,
无以渡”有点多余了,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只有我有船,我可以帮你渡
江,我可以帮你摆脱汉军的追击。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项羽的骄傲,也让项羽彻
底的清醒过来。
我们依旧还记得,文章中反复出现的项羽的那句口头禅“此天之亡我,非
战之罪也”,不管形势发展到何等地步,项羽都把一切都推给了老天,推给了命
运。垓下被围时,项羽说“时不利兮骓不逝”,日行千的战马不愿意跑了,归结
于运气不好,貌似说的过去;垓下突围时,被一个素不相识的老农民欺骗突围方
向,导致全军陷入大泽中,归结于运气不好,貌似也说得过去;可是这次,老天
貌似对项羽好了,派了一个亭长来帮他,如果项羽接受了船夫的帮助,就意味着,
要承认一个事实,天不是要亡他,他的失败跟老天没关系,是他自己的错导致了
失败。一直以来的信念从此开始崩塌,威震天下的霸王沦落到需要一个其貌不扬
的小小乌江亭长来救他,即使能够逃脱,从此,却再也不能骄傲、自信地说“此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了,这对骄傲的项羽来说是致命的,因为他深知,失去
骄傲、尊严的项羽,等于失去了灵魂,便不再是项羽,更不是霸王。故而,他选
择了拒绝亭长的帮助,毅然自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唐代诗人杜牧在《题乌江亭》中云:“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想必是把项羽看成了一个可以弯腰的人,殊不知,在项羽个性的认知上,李清照
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其实更为精准。
四、最后独白中的悲悯
项羽不过乌江,除了关乎他的骄傲与尊严之外,也关乎苍生。一开始的项
羽对苍生似乎没什么悲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引兵西
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从以上
行为来看,项羽性子里面确实有很强的暴戾成分在,这样做也许有其战略的考量,
可坑杀降卒,屠城,也足见其性格中多了一份暴戾,少一份对苍生的悲悯。可是,
到了后期,可能是经历了太多的战场厮杀,看多了生命的陨落,我们会发现项羽
变得有点不一样了,项羽慢慢的不再那么的暴戾,变得开始在乎苍生。“楚汉久
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
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从这里可以看
出,到了后期,项羽正是看到了因两军相持不下,给天下百姓带来的苦难,故而
想早点结束这场持久的对峙,解放天下苍生,虽然他提供的方法是跟刘邦一对一
的单挑,看起来有点傻,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此时的项羽心里有了对天下苍生
的悲悯。
“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阬之。
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彭越彊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
大王至,又皆阬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馀城皆恐,莫肯下矣。’
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阬者。”
一个小小的外黄,要是放在以前,久攻不下,搞得项羽很头疼,毕竟这有
伤霸王的威名,故而最后拿下的时候,项羽是想要报复的。可是,在此时,一个
十三岁的小孩子就把想要屠城的项羽说服了,赦免了那些要被坑杀的人。是不是
因为这个小孩子的口才特别好呢?那也未必,之前军事顾问亚父范增的谋略和口
才同样很好,可是项王所听不多,这次能听一个小孩子的话,还是因为项羽心中
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悲悯。
项羽在拒渡乌江时,还有这么一句话“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
乎?”是啊,项羽心中是愧的,八千子弟跟随项羽东征西战,最后一个不剩,背
后是多少个家庭的妻离子散,不得而知。不过,项羽是真的怕了,逃回江东,再
来一次么,那样,会有更多的人因战乱丧命,会有更多的家庭破碎,苍生继续疲
敝,与其如此,还不如以他的死来换取战争的结束,而结束战争也正是此时项羽
心中所愿,故而自刎而死,既是得偿所愿,更是对苍生的悲悯。
通过这样一种方法,项羽的人物形象包括英雄情义、赤诚可爱、骄傲自信、
悲悯苍生等,逐渐浮出水面,在具体的授课中,教师通过合适的手段展现资料,
人物形象的分析任务完全可以由学生完成,与此同时,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之下,
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语文学科研究方法和思路,比单纯的就教材而教,就教
材而分析,会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