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 宇宙与地球 第二章 第三节 月相与潮汐变化 人教版
在生活中发现地理,在生活中运用地理
《2.3 月相与潮汐变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探究并理解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知道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形象
地介绍月相产生的原理,培养空间的想象能力。
初步学会地理示意图的制图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归纳出
月相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身边的事例说起,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学会对终生有用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发展观。
【教材内容及分析】
上一节学习的“月球和地月系”是把月球作为一个知识点,深入了解月球的
相关概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直观示意图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分组讨论法
等来讲授,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月相变化规律及成因探究分析。
教学难点:月相变化规律及成因探究分析。
【学情分析】
本届高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差,但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已经具有
了一定的图表分析能力,但是看待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
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让学生学会全面的分析问题。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地理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在
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学中的建构主义”等理念,不
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实践问题。本节课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
以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一次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
【引入】大家好!月亮,又称月球,古称太阴。我国古籍当中有许多关于月
亮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天狗食月”等。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文学作品浩
如烟海,那大家给说说有哪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当中有月字?例如李白的《静夜
思》、张九龄的《望月怀古》、张继的《枫桥夜泊》以及苏轼的《水调歌头》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当中的名句。那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月亮又是如
何的呢?大家先动手把你脑海中的月亮的形状画出来。
【学生活动】画月亮的形状。
学生画完后,自告奋勇拿到讲台的展台来交流。
这几位同学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很仔细,我们看到的月球形态是不一样的,我们注
意到:在一月之中,它不断重复着圆缺,只是缺的位置有时在左,有时在右。
我们把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点课件】
二.
选修一 宇宙与地球 第二章 第三节 月相与潮汐变化 人教版
在生活中发现地理,在生活中运用地理
问题探究 1:为什么会产生月相变化?
月球明明是圆的,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月球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为什么
会产生月相?)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小组代表发言——(所有假设都成立)
这几位同学都很善于思考,假设都很不错。那下面我们就要通过示意图来了
解这部分内容。我们已经学习了地月系的运动关系:月球在围绕地球转动的同
时,跟随地球绕太阳公转。
【看板书】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的体积和质量占了总太阳系的 99%。因此,
我们在绘图时,用一组平行光线来代表太阳;而地球是太阳由近及远第三颗行
星。月球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天然卫星。绘图时,我们可以画出四个特殊的日地
月的相对位置。
【解释】月球在绕地球公转过程中,月球(不透明、不发光)亮的一面始终朝向
太阳光。(绘图:画出晨昏线及月球背向阳光的一面)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能看到的月球只是其一部分,哪部分?——太阳照到的
一半;所以,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来自于哪里?——太阳的反射光线。
我们可以看到,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位置不同,我们看到的月相也不
一样。
大家肯定就会有疑问了:咦,老师,这不月球都是一半黑,一半白么?
错啦!我们要站在地球的视角来看,由于日地月的相对位置不同,月球面
向地球的部分就不同。例如,这个时候的月球(日地月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
在日地之间)亮的一面是我们所看不到的。(以此举例其他三个位置的近月相。)
【补充】其他位置的月相是什么样的?(过八分之一圈的其他位置)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 56 页图 2.24 月相,一起来鉴别一下之前的
同学在黑板上所画的月相。
问题探究 2:月相是如何周期性变化的?
下面,我们就用课件来更深入的探索一下月相变化的规律。月球绕地公转是
逆时针。
【课件演示】说明:太阳光在右边,中间是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右上角是月相在
相应位置的月相。
当月球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时,我们看到的月球时全黑的,我们把它叫做
新月(朔)。然后逆时针转过 1/8 圈,我们看到月亮露出了一部分,叫做峨嵋月。
再转过 1/8 圈,当日地月三者垂直时,我们看到月球的右边是亮的,所以右边
亮的我们把它叫做上弦月。再转过 1/8 圈,我们看到右边亮的范围变大了,有
点凸出来,我们把它叫做凸月。再转过 1/8 圈,日地月三者又回到了一条直线
上,但我们看到的月球全部都是亮的,我们把它叫做满月(望)。
接下来按这个规律请学生回答——再转过 1/8 圈,月球的左边亏了一点,
但还是凸出来的,叫凸月。再转过 1/8 圈,日地月三者又垂直了,月球的左边
(西边)变成一半亮了,我们叫做下弦月。再转过 1/8 圈,右边又亏了一点,
又变成了峨嵋月,但是为了和上面的峨嵋月区别开来,我们把它叫做残月。再
转过 1/8 圈,月球又回到了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又变成了新月。
这样,月球绕着地球跑了一个周期,这个周期有 29.53 天,我们叫做农
历月,又叫朔望月。
问题探究 3:月相是如何与农历一一对应的呢?
农历上规定,当月球是新月的时候是初一,月球满月的时候是十五或十六。
选修一 宇宙与地球 第二章 第三节 月相与潮汐变化 人教版
在生活中发现地理,在生活中运用地理
【思考】为什么会有两个日子?——月球绕地球转的周期不是 30 天,所以日历
里面安排的农历月有时候是 29 天,有时候是 30 天,所以,满月的日子变成了
十五或十六。
【推理,讨论】那在新月和满月之间的上弦月出现在农历什么时候呢?下弦月
又是什么时候呢?——上弦月:初七、初八;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
【课件演示】那么我们通过课件一起来巩固一下,并且看看月相变化中还有那
些特点?
【归纳总结】月相成因:
1.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
2.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因此我们所见月球的照亮部分不断变
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视形状。
强调:从地球的角度观察,下面的图要倒过来看。
很好,大家这堂课都表现的很出色,下面就来考验一下大家。
三.
【课堂练习】【课件演示】
1、 判断下面各图分别是什么月相。一个一个出现。
古人做诗我作画,挑选一句画月相: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王维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
2、前两天看到了如下的月相,你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农历多少吗?7 天后月相又
是什么?
【课件演示】其实,不同的月相出现的时刻也不同
月相 同太阳出
没比较
月出 月没 夜晚见月情形 出现日期[农历]
新月 同升同落 清晨 黄昏 彻夜不见 初一
上弦月 迟升后落 正午 半夜 上 半 夜 见 于 西
天,月面朝西
初七、初八
下弦月 早升先落 半夜 正午 下 半 夜 见 于 东
天,月面朝东
二十二、二十三
满月 此起彼落 黄昏 清晨 通宵可见 十五、十六
月相变化口诀
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
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选修一 宇宙与地球 第二章 第三节 月相与潮汐变化 人教版
在生活中发现地理,在生活中运用地理
四.
【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知道了月相产生的原理和月相变化的规律,并能通过月
相推算出当天的农历。下面再一起来回顾一下:
【课件演示】
1. 月相是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
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2. 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新月——上
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
3. 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
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最后,就像苏轼词里说的那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望大家在人生满月时不骄不躁,新月如朔时,
不悲不弃。下课!
五.
2.3 月相变化
一、什么是月相
二、为什么会产生月相
三、如何把农历与月相一一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