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 第 1页(共 8 页) 历史试题 第 2页(共 8 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修二综合练习题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规定位置。
2.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
考试时间 100 分钟。
3. 作答时,将答案写(或填涂)在答题纸上,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考试结
束后,只收答题纸。
第Ⅰ卷 选择题(共 25 题,50 分)
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今鄂尔多斯一带设立北地郡、云中郡、九原郡等郡及
白土、奢延等县进行行政管理。以上史实可以印证秦朝
A.分裂割据依然继续 B.鄂尔多斯已经成为富饶之地
C.已经推行郡县制度 D.只有在鄂尔多斯推行郡县制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该材料
主要反映了西周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中央集权制
3. 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
素。”其依据不包括
A.政府对商业活动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B.纸币在局部地区开始使用
C. 外贸税收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D.出现了晋商、徽商等商帮
4.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重要的选官用人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
影响,从历史潮流看,其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
①有利于形成读书风尚、重学风气 ②有利于选拔优秀政治人才
③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 ④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
A. 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5. 男人托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时中国人的基本形象。然而
这些习俗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男人剪掉了大辫子,女人不再缠足。产生这些变化的外部
原因是
A.西方文明的冲击 B.清政府的推动
C.辛亥革命的影响 D.新式教育的出现
6.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他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中描述:“在某种意义上讲,这
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完成“大迁移”的军队是
A.国民革命军 B.太平天国起义军
C.辛亥革命军 D.中共领导的工农红军
7.“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0 周年大会讲
话中一个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①国民革命的失败 ②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
③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 20 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最主要的依据是
A.推翻了二百六十多年清朝的统治 B.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D.结束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历史
9.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所取得的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取得胜利的根本
原因是
A.各族人民全民抗战 B.国共两党联合作战
C.国土辽阔机动作战 D.国际社会支持抗战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对外开放格局,对此说法正
确的是
A.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C.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
历史试题 第 3页(共 8 页) 历史试题 第 4页(共 8 页)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西部
11. 票证曾是无数中国家庭的重要财产,它承载着社会生活的风风雨雨,见证着岁月的风尘
和沧桑。从图 1 到图 2 票证的变化直接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图 1 粮票 图 2 股票
A.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B.农村经济建设转向股票的投资市场
C.公有制经济开始向私有制经济转变 D.农村体制改革向城市体制改革转变
12. 1976 年,某生产队的粮食产量为 35000 斤,人均口粮 230 斤,1979 年这个生产队的粮食
产量为 132300 斤,人均口粮 800 斤,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根源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C.乡镇企业在农村异军突起 D.各种惠民政策的出台
13. 下表反映了中国当时
1956 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表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
商品零售额 95.8% 4.2%
A.私有制经济被彻底消灭 B.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4. 中共中央曾指出:“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
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文中的“伟大创举”是指内蒙古地区
A.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最早完成了民主改革
C.首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开创了土地改革之先河
15. 关于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外交政策与活动的表述,错误的是
A.苏联是与新中国最早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B.“另起炉灶”的方针,改变了旧中国建立的屈辱外交关系
C.日内瓦会议是中国以大国身份参加的第一次重要国际会议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新中国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的基本准则
16.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
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
A.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B.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重心
C.始终坚持走民主革命的道路 D.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
17.《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的起点,它反映的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斗争 B.贵族内部的斗争
C.公民和非公民的斗争 D.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18. 1776年英国人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成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这部
著作最重要的影响是
A.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
B.使英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C.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D.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创造了思想条件
19.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业生产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A.手工劳动被机器生产取代 B.煤炭被石油、电力代替
C.蒸汽机取代人力、畜力 D.远洋货轮取代帆船
20. 近代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先后确立了代议制民主政治。代议制的核心是
A.君主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 B.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C.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D.推行君主立宪政体
21. 20 世纪 50 年代初,苏联开始了集体农庄合并运动,将 25.4 万个集体农庄合并为 9.7 万
个,结果到斯大林去世时苏联农业产量还未超过 1913 年的水平,材料说明的实质性问题
历史试题 第 5页(共 8 页) 历史试题 第 6页(共 8 页)
是
A.农业集体化运动不符合国情 B.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封锁
C.农民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 D.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弊端
22. 罗斯福在 1933 年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
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
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这主要说明了
A.罗斯福有专制主义的思想意识 B.美国出现了很严重的经济危机
C.美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入侵 D.罗斯福要加强政府的经济职能
23. 从欧共体到欧盟,可以看出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最主要特点是
A.从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扩展 B.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
C.表明当今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D.体现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广泛合作
24.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
其共同作用是
A.世界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放松 B.美国的霸主地位被进一步削弱
C.促进世界经济向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D.推动世界经济向区域化趋势转变
25.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
①两极格局结束 ②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③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④中国在国际舞台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3 题, 50 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
余相信美国之政策旨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
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
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三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1)材料一中的“自由之民族”、“少数武装分子”、“外来压力”分别指什么?据此回答
杜鲁门主义的实质。(6 分)
(2)针对三段材料所反映的内容,苏联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对二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
影响?(4 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 1492 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
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白海军《大预言:2049 年的世界》
材料二
1500 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
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 1500 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他们才
终于联系在一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历史试题 第 7页(共 8 页) 历史试题 第 8页(共 8 页)
材料三
在这世界里,前所未有地挤满了人──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挤……在这里,
充满了流线型汽车、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唱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
以及电影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
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
分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有专家指出:“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20 世纪 90 年代初经
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
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者对 1500 年前后历史认识的共同观点。(2 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政治、经
济原因。(6 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以及中国为适应经济全球化
潮流而采取的对策。(6 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 分)
材料一
农为天下之本分,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
民知本业为贵。
───《清世宗实录》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商又使其愿出途者(指流通),
盖皆本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1863 年上海鸿盛碾米厂 1872 年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1899 年南通大生纱厂
材料三
1912 年、1920 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状况
行 业 1912 年 1920 年 平均年增长率(%)
棉纺织业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509564 1598074(1922 年) 12.1
机器面粉业 华商厂产量(万包) 1966(1913 年) 8316(1921 年) 19.8
卷烟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138 1680 36.7
电力业 华商厂发电容量(千瓦) 12013 29602 11.9
机械采煤业 华商矿产量(吨) 416558 3279757 29.4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世宗和黄宗羲对农、工、商业关系认识的不同。(4 分)
(2)材料二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原因。(7 分)
(3)除了材料二所提到的工业,当时还存在哪类民族工业?它们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了怎样
的影响?(8 分)
(4)根据材料三,从产业部门、发展速度等方面概括 1912~1920 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
业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较快发展的有利因素。
(7 分)
历史试题 第 9页(共 8 页) 历史试题 第 10页(共 8 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修二综合练习题答案
1C.2B.3D.4C.5A.6D.7B.8B.9A.10B.11A.12A.13D.14C.15C.16A.17D.18A.19A.20C.
21D.22D.23B.24C.25C.
26.(10 分)
(1)分别指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苏联的威胁。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稳定
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6 分)
(2)政治上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成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缔结华沙条
约。国际关系中形成了两极格局。(4 分)
27.(14 分)(1)1492 年哥伦布远航发现美洲大陆为代表的新航路开辟事件,打破各地之间
彼此隔绝的状态,使整个世界逐步连成一个整体。(2 分)
(2)影响: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型交通方式的出现;新型娱乐传媒的出现;世界市场的形成。
(4 分)政治: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2 分)
(3)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2 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91 年,中国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2001 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4 分)
28.(2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清世宗认为农业为本,商业为末,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4 分)
(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初步发展。(2 分)原因:产生的原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初步发展的原因: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
松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5 分)
(3)洋务工业。经济上:中国开始了工业化;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在中国进行了君主
立宪和民主共和政体的尝试,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思想文化上:起到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
的作用。(8 分)
(4)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产量和资本额都有较快发
展。(3 分)
因素:辛亥革命和民国政府的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一
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