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名师课堂:首尾“亮”一点(附:技法点拨及范文点评)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名师课堂:首尾“亮”一点(附:技法点拨及范文点评)

ID:680559

大小:19.17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4-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名师课堂:首尾“亮”一点(附:技法点拨及范文点评) 作文的开头与结尾,由于在文中所處的位置比较明显,对作文有关内容信息的传递是 最有效的。假如考生能在这些方面精心打造“亮点”,传达、强化作文的主要信息,阅卷老 师就会被这些亮点所吸引,并对其产生认同感。 技法点拨 1.首尾呼应,凸显主旨 这是考生最常用的作文技法之一,其具体形式为:开头开门见山提出中心,结尾照应 开篇,强化全文主题。如: (首)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 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劳动的民族,劳动精神自古以来就流 淌在我们的血脉之中。 (尾)亲爱的同学们,“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发扬筚 路蓝缕、胼手胝足的劳动精神。只要我们青年人人都热爱劳动,以劳动书写自己的人生风 采,其汇聚而成的磅礴伟力,必将助力青春向前,中国向前,时代向前! ——2019 年广东考生《用劳动铸就中华复兴之梦》 作文开宗明义,言简意赅地亮出观点——“劳动精神自古以来就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之 中”;结尾处重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发扬筚路蓝缕、胼手胝足的劳动精神”, 并表达了“只要我们青年人人都热爱劳动……必将助力青春向前,中国向前,时代向前” 的信念,首尾照应,浑然一体,作文主旨鲜明而突出。 2.景物烘托,情景合一 考生在写作时,有意识地通过融情(理)于景、渲染氛围等手法彰显作文的美感或给 读者留下思索的余味,也是考场作文重要的结尾方法。如: 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更当有独立与自由之精神。不要总以时代为借口,说些什么“随 大流”之类的丧气话。先有一花独放,方能有百花齐放,春天的花园里,因樱花的轻盈才 能映衬出茶花的绚烂,而桃花的妩媚又不同于迎春的俏皮,这许多的色彩和风格调和在一 起,才成就了最和谐的美。 ——2019 年江苏考生《百花齐放才是春》 该文以物性来明事理,于“游园赏花”之间,将“一花独放(个性)”与“百花齐放(调 和)”的密切关系巧妙地揭示出来,拈花悟理,颇具东方智慧,让作文充满了拨动心弦、启 迪人心的张力。 3.巧妙发问,意蕴无穷 好作文开头要有理趣,要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使读者阅读时如同欣赏美妙的乐曲, 曲虽终却余音缭绕,留下咀嚼、深思的空间。如: 那么,这么做会不会让“中国味”变了味、丢了魂呢?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因为文化 的创作者、接受者和整个生存发展环境,都还在同一方水土中。纵然全球化发展再彻底, 其内核仍然不会轻易改变。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创造,我们的文化必然会拥有强大而悠久 的生命力。 ——2019 年上海考生《“中国味”的“外内观”》 该文引论部分言简意赅,以“遍听他调,复识本声”高度概括了材料所包蕴的哲理内 涵,语言表达富有诗意;本论部分聚焦原因分析而不谈其余,显示出考生行文的自信。在充 分肯定“通过和外来文化的比较,才能发现本土文化的特质”“发现本土文化的特质,进而 能巩固我们的文化自信”的前提下,考生又深入审视了“借鉴外来文化”的意义与作用, 强调“不必担心”大胆借鉴“会让‘中国味变了味、丢了魂”,其认识水平高出一筹;借设 问句进行表达,更具独特的思辨意味。 4.引用名言,增辉添彩 古今中外名言佳句数量众多,考生若能在作文的开头、结尾处合理引用,定能使作文 更具迷人的光彩。如: 人生中,每个人都会经历离别。“桃李春风一杯酒”,种花人在夏日里等人将这一树桃 李带去更广阔的地方,然后存一段真情,酿一壶美酒,再候来年花开花落后,看满树果实。 ——2019 年四川考生《静候桃李花开落》 考生以“静候桃李花开落”为题,吐园丁、人梯心声,颂奉献、坚守师德,其情也真, 其意也深。末段引用了宋诗名句“桃李春风一杯酒”,一方面升华作文内涵,很好地深化主 旨,另一方面暗扣标题,余韵袅袅,凸显了考生不凡的素材积淀与行文功底。 5.戛然而止,干净利落 即我们常说的“煞尾如截奔马”,简洁明快。如: 寻找“中国味”不应该是终点,而应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2019 年上海考生《从比较中认识事物》 6.细节点化,全篇皆活 即以细节出彩,着力体现考生巧思与功力的收尾技法。如: 再次踏入店内,望向墙上一排排泛黄的老照片,细细体会他们的百味人生……外公微 笑着给我端来一碗爆鱼红汤面,说这是他们过去最奢侈的浇头了。一口细面裹挟着面汤顺 入我的口中,在微微浮动的面汤里,我似乎看到了墙上老照片的倒影…… ——2019 年江苏考生《一碗汤面,百味人生》 这位考生认为外公和几位大爷“把自己的一生倾注于四季面馆中,一碗汤面,同时也 反映着他们苦乐交加的百味人生”。以此为中心立意,作文有内容、有构思、有情感、有表 达,真真切切地展示了人生的变迁与人世的沧桑。篇末的“在微微浮动的面汤里,我似乎 看到了墙上老照片的倒影……”捕捉细节、凸显情感,让人读来心头一热,顿生无尽的感 慨。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 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要求:①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佳作示范 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一考生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到印度深山拍摄电影外景,电影杀青那天,剧组为庆祝 开了宴席。蔡澜忽然极想吃鱼,哪知道厨师一生住在山上,不知鱼为何物。蔡澜摇摇头说, 如此美味,不懂真可惜。厨师耸耸肩:“蔡先生,不知道的东西,有什么值得可惜?”蔡澜 点头称是。然而,读罢这则故事,我却不想点头称是。我认为,唯有走出自己的“一亩三 分地”,寻求与外界和外物的交流与融合,才能邂逅更加绚烂的自我。 唐伯虎刚开始学习画画便展现出惊人的天赋,尤其是在山水画方面,因此自得于一己 之长。传说有一个夏日,唐伯虎造访老师沈周,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直到他把手放到墙 上,唐伯虎才发现这扇“窗”竟然是老师的画作。深感惭愧之余,他意识到自我的浅薄和 狭隘,于是开始奋发练习各种题材的画作,终成一代大家。 试想,如果唐伯虎不接受老师的启发,执拗地待在山水画的一隅里,他能达到登峰造 极的境界吗?再试想,如果唐伯虎仅仅局限在绘画的领域里,他还会成为才华横溢的“吴 中四大才子”之一吗? 由是观之,唯有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才能将荒野中的种子带回,在自己的土壤上开出 多重芬芳。然而,走出舒适区,必然伴随着艰辛努力、落差感、迷茫感。所以,总有人将 自己安置在“思想的井”中,将不理解的、不喜欢的人与事贬低,贪图安逸、滋生惰性, 陷入浅薄又短暂的快乐之中。 反觀现实,这样的狭隘者和封闭者在生活中却比比皆是。究其本源,一因自大,二因 自卑。自大者,以为外界固不如我,何必了解、学习和接纳,所以固执地秉持“我就是我, 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的执着,不屑“拿来”,这样不但面目可憎,而且还容易在长期的闭 门造车中落后;自卑者则因害怕和畏惧,抗拒与外界的交流,自觉矮人一等,不敢“出去”, 长此以往地自我封闭,是没有进步空间可言的。 当然,我所谓的交流、接纳和融合也不一定意味着一定要向外探求。当今社会,很多 人憧憬着“诗与远方”,认为生活就应该四处闯荡,探索未知。但是世界是无穷无尽的,有 时候向内探求,与另一个自我进行对话与融合,也不失为一种追求自我升华的途径,更是 一种智慧。 一个人只能从事有限的职业,也许一辈子只能干一种工作。但是幸运的是,世界是广 大的,事物和人都是多元的,连人本身也会产生变化。我们要学会敞开自我,接纳外界, 融合外物,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方能创造春林初盛、春水初生、桃花十里的天堂。 点评 作文以精妙的开头引入,提出中心论点“唯有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寻求与外界 和外物的交流与融合,才能邂逅更加绚烂的自我”。进而通过对唐伯虎的例子进行多层次剖 析,证明观点。但考生并不满足于此,而是从社会现象出发,从表层和深层挖掘问题产生 的原因。而后在“向外探求”的基础上提出向内融合、“自我升华”的路径,深化论证。文 末回扣题目,照应开头,强化论点。考生论证思路清晰,步步为营,显示出了严谨的逻辑 思维。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