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名师课堂:境界“高”一点(附:技法点拨及范文点评)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名师课堂:境界“高”一点(附:技法点拨及范文点评)

ID:680557

大小:18.66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4-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名师课堂:境界“高”一点(附:技法点拨及范文点评) 作文的形象化、诗意化、理趣化,似乎已成为当下对考生写作要求的一种趋势。尤其 是对于议论文而言,增强议论文的美感和形象性是让议论文呈现出高境界的一种行之有效 的方法。考生要通过多阅读、多思考、多借鉴、多训练的方法进行掌握,在日常的议论文 写作中要顺应这一趋势,完成转型,让自己的高考作文达到更高的水平。 技法点拨 1.营造如诗如画的意境 考生在写散文时,要把作文的亮点放在营造如诗如画的意境上,用精彩的语言描绘出 既有诗情画意,又有丰富思想的艺术画面,使作文呈现出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效果。即 字字句句皆有情,且情是浓烈的,但是用含蓄的语言表达出来。考生尤其要善于化用古今 名家名篇来渲染诗意,通过绘形、绘声、绘色的描写让阅卷老师生发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并为之拍案叫绝。如一考生在作文中描绘了黄河雄浑、苍凉的画面,其凄楚、悲切的细节 渲染,俨然构成了一幅刀法粗犷、线条古朴的版画木刻。而“哥哥走西口,妹妹我泪长流” 这样哀怨婉转的民间情歌,则是这幅木刻的背景音乐。黄河边上曾经演绎过几百年的生死 离别、长盼苦守,被这位考生铺排得从容有致、舒缓自如,在浅浅的叹惋之中,昭示了一 种淡淡的恻隐之情。雄浑的画面和凄婉的情感完美结合,共同营造出浓郁的诗意,很容易 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2.表达不落窠臼的识见 众多阅卷老师表示,对于考场作文,他们比较看重考生的思想认识与观点见解。因此, 他们在阅卷时更加注重作文中最能代表其识见的内容。考生的识见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 作文得分的高低。要想写出优秀的作文,考生就要摆脱俗套的束缚,砥砺思想,尽可能在 作文中表达出高人一筹、不落窠臼的识见。如一考生在《我只要一条缝隙》一文中写道: 当我在父母的希冀中成长,优秀便成了一种习惯。他们无法容忍平庸,所以我不得不 走向“牢笼”。他们安排着我的世界,不留一点空隙给我。……我只要,我只要一条缝隙, 以构筑我的世界;我只愿,我只愿有一点空白,让我自己涂鸦…… 从文字表面上看,考生在文中呈现的思想和情感让人担心,但这并非考生有意哗众取 宠,因为在其内心,“逃逸”并不等于消沉,“缝隙”并不就是堕落。相反,考生要在“缝 隙”中“触摸青春”,要在“逃逸”后“做我自己”。作文不仅让人感受到一个年轻人青春 萌动的真实心灵,更让阅卷老师看到了考生用新的思想,站在新的角度审视人生价值,并 表现出饱满、积极的人生认识。考生在作文中表现出的这种具有个性化的思考和识见,一 定会获得阅卷老师的肯定。 3.讲解生动形象的道理 有些考生在论证时,喜欢大段地陈述理论,但是因其见识和阅历的欠缺,又无法阐述 出深刻独到的见解,只能绕着某个“点”来回“转圈”。其次,考生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 段,使议论中抽象难懂的道理变得具体形象,使议论中冗长客观的论述生动活泼。行文中, 考生若能灵活运用例证、喻证、引证等论证方法,议论时就会收到说理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进行唯美动人的特写 记叙文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文中是否有浓墨重彩式的描写或精雕细琢、凸 显人物形象的特写镜头。因为写好特写镜头,就是写好记叙文的关键。为了不使作文显得 平铺直叙,考生可以运用特写的方法,让作文因有特写而吸引阅卷老师。对议论文而言, 考生在运用事例时,若能做到既服务于中心,又能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巧妙刻画细节,作 文的感染力会大大增强。 5.抒发情满于山的性情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若想打动人、感染人,考生就要挖掘自己内心深 处的真实情感。优秀的作文就是要抒发真情实感,唯有如此,作品才能富有永久的艺术生 命力。所以,考生在写作时,要我手写我心,写我见,写我闻,写我想,写我感,用自己 的心灵之火去点燃别人的心灵之火,而不是或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或夸大感情,无病呻吟; 或编造情节,矫揉造作。作文不必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也不必铺张渲染,只要把自己内心 深处的情感娓娓道来,便可收到情真意切的效果。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 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警示人们,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基础的条件,是 人类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基础。 对上面两段话你有什么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试题分析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理念,它纠正了 曾经一度统治着我们头脑的“自然服务于人类,人类战胜自然,人类驾驭自然”等偏颇和 近乎狂妄的观念,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既然“人 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就应当意识到人类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对自然持尊重、顺应 和保护的态度,而不是持蔑视、蛮干和恣意索取的态度,如此方可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 处,保证生态的健康,留住白云蓝天、绿水青山。写作时,考生可以参考以下立意: 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遵循规律,敬畏自然; ③危害自然,等于自戕; ④纠偏改错,绿色发展。 由“生存”到“生活” 吴 亮 黑格尔曾有一句名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所以,我们国家当年在对待自然和生态 方面走过一些弯路,是可以理解的。 当年的“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开辟梯田等行为,在今天看 来,这些行为都违背了自然规律,破坏了生态平衡,甚至造成了局部地区的生态恶化。所 以,今天我们亟待采取各种补救措施,尽最大可能挽回损失。 评价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撇开时代背景而孤立地看待问题。当时,新中国刚刚诞生 不久,人口增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所以“吃饭问题”就成了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 道难题。“以粮为纲”成了那个时代的口号,中国人把粮食生产放在了首要位置。所以,中 国才有了广大农村轰轰烈烈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开辟梯田等一系列行为,其目的就是 要多产粮食。 上述种种行为,完全是出于“生存”的需要。但是,可以理解的合情之举并不意味着 可以畅行于任何时代。 今天,我们已经基本走出了将“吃饱肚子”视为首要任务的年代,中国人已经不再为 “生存”而绞尽脑汁了。我们要追求更加文明、更加健康、更加完美的全新生活。我们已 经跳出了“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的低层次物质追求,有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我们不仅仅追求“金山银山”,更要追求“绿水青山”,甚至视“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因为我们需要碧水蓝天,我们需要草木葱茏,我们需要鸟语花香……我们需要一个更 加宜居的“生活”家园。 所以,我们需要对曾被我们大肆掠夺的大地以充分的补偿,我们需要将绿水和芳草还 给大自然,我们要让高山不再裸露,原野不再荒凉,我们要让脚下的地球成为我们和其他 物种的天堂…… 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生活”。真正的“生活”,就是摆脱了得失的功利,拒绝了索 取的贪婪,而拥有了环保的理念。诚如是,我们的环境才会有质的变化,我们的生活也才 會更上一层楼。 从生存到生活,是巨大的跨越。所幸的是,我们基本完成了这种跨越。当下我们要做 的,是停止破坏行为,追求一种更加“合理”的生活。 点评 本文视角独特,从追求“生存”的角度表达了对曾经“改造自然”“战胜自然”行为的 理解。这种“理解”实际上就是一种追根溯源的分析,而这种分析是在为论证今天必须摈 弃这类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的观点作铺垫。因为今天我们不再处于“求生 存”的时代,故而理当纠正昔日的偏颇行为。作文表达从容,说理充分,不失为一篇论述 说理性佳作。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