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名师课堂:跟着名篇学写作--墙(附:技法提炼及范文点评)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名师课堂:跟着名篇学写作--墙(附:技法提炼及范文点评)

ID:680555

大小:18.9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4-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名师课堂:跟着名篇学写作--墙(附:技法提炼及范文点评) 范本呈现 墙 李国文 《诗经·郑风》里,有一首题名为《将仲子》的诗。 “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将仲子兮,无踰我墙,无折我树桑。……” “将仲子兮,无踰我园,无折我树檀。……” 讲的是一个女孩子,对邻居家的二哥屡次三番地跳墙过来与她相会,实在不胜其烦, 便求他不要再来打扰她。古时候,二十五户为里,有里墙围着;住户的院子,有院墙围着; 见面的园子,有园墙围着。这位二哥跳墙而来,要跨越三道防线,免不了会手忙脚乱,撞 折了树木,捅了娄子。 由此可知,在《诗经》的年代,墙就出现了。 这应该是原始社会瓦解以后的事情了,西安的半坡遗址证明,蒙昧时期,穴地而居, 人类无须用墙隔开彼此的生活空间。只是有了怕别人眼红的资产,有了怕别人知道的隐私 以后,墙才派上了用场。所以,严格地说,墙是私有制的产物。 据清人凤韶《凤氏经说·墉墙》:“古者屋下柱间墙曰墉,屋外四周墙曰垣,垣即所谓 宫墙也。垣、墉皆得称墙,而墉不得称垣。”无论为墉,为垣,为墙,只要是能使空间一分 为二的措施,都意味着内外的区隔,人我的畛域。实体的墙,如此;虚拟的“墙”,也如此。 起伏的万里长城,曾经是华夏和夷狄的分界线,英文叫作“The Great Wall”,直译过来,就 是“大墙”。这一个“墙”字,倒是把握住了中国传统建筑学的要义。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 和太子扶苏,发数十万戍卒修长城,到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历朝历代的 帝王,在这“墙”上没少下功夫。 中国人的筑墙,在防范外来者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也是将自己的国家紧闭住了。所以, 建筑四合院的要义,在于垒起四堵墙。这墙,就是居住者与外部世界的界限。王公贵族的 府邸,高官显宦的豪宅,是用围墙围起的大型四合院;红墙绿瓦、金碧辉煌的紫禁城,是用 城墙、护城河围起的“巨无霸”四合院。老北京城,一个由无数四合院组成的城市,也是 一个无数堵墙林立在你眼前的城市。北京城里,那磨砖对缝、敦实厚密的四合院,为什么 所有的外墙窗户,都既高且小?为什么所有的对外门户,虽设常关? 由此可知,中国人造墙的目的,在于“隔”,物质的墙,起到分隔、间隔、区隔的作用; 精神的墙,产生隔离、隔膜、隔阂的影响。如此,四合院给人留下的印象,就不如想象中 那么完美了。第一,重门叠户,莫测高深。第二,内敛外藏,自我封闭。第三,狭隘局促, 关门独大。第四,壁垒心态,害怕开放。这种内向的、自恃的、扃锁的、局限的居住方式, 几代人、几辈子地拘束在这四堵墙中,久而久之,对居住者的思想、意识、观念、精神, 会不会产生《淮南子》所言“夫井鱼不可与语大,拘于隘也”的影响呢?按“物质变精神, 精神变物质”的逻辑推断,墙,这个东西,壁立于前,环伺左右,只有堵心的感觉,哪来 开阔的胸怀呢? 明清两代,之所以闭关锁国,自我隔绝于世界文明,畏之避之于时代潮流;之所以愚昧 保守,以老大自居,落后挨打于帝国列强,与紫禁城里的最高统治者,跳不出“四合院” 那四堵墙的束缚拘囿,恐怕有着莫大的关系。更何况,紫禁城的墙,更高,更厚,更坚固, 更严密呢! 然而对长期生活在四合院的老百姓来说,这四堵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的墙,更是看 不见、摸不着的精神的墙。走出有形的墙,也许不难做到,要想走出精神的墙,却非一件 易事。蛹在茧里,自我束缚,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僵蚕,成为蛹干,只有破茧而出,才能 成蝶升华,开创新天新地。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技法提炼 1.“虚”中求新 文章由《诗经》引出话题,探求作为物质之“墙”的特性与作用——抵挡、保护与遮 掩,由古籍和长城进一步总结其功能——“分隔、间隔、区隔”;然后作者以北京四合院为 例,由实及虚,探求精神层面的“隔”——“隔离、隔膜、隔阂”。作者“道人所未道”, 揭示了四合院这种“内向的、自恃的、扃锁的、局限的居住方式”带来的四种负面影响, 接着又以明清两代受紫禁城“束缚拘囿”而“落后挨打”为例,阐述精神之“墙”的危害 之大。以前人们津津乐道四合院建筑的“非物质”价值,而作者却提出上述新说,视角独 特,振聋发聩,令人深长思之。文章结尾一段回到现实,提醒“长期生活”在封闭保守等 落后意识中的人们只有“走出精神的墙”,才能“开创新天新地”,此语更是言新意深,警 醒世人。 2.“述”中求实 “讲故事”是手段,“说理”是目的。“讲故事”是为了让“说理”更通俗,更具吸引 力,使说理产生更明显的效果。因为人们乐于听故事,也更容易引发读者对故事的联想和 思考,由此与作者要说的“理”产生共鸣。“讲故事”的成分由作者自己掌握,故事可长可 短,可简可繁,可分可聚,这就降低了写议论文的难度。这篇文章漫话古今,纵论文史, 集知识性、趣味性、深刻性于一体,使行文避免了空洞枯燥,增强了可读性。 我仿我秀 那堵矮墙,那扇小门 罗蓓蓓 东院里有一个女孩子,西院里有一个男孩子。 女孩子长得很清秀,经常坐在院中抱着她的小猫说悄悄话。男孩是一员“闯将”,一放 学便在院里踢足球。于是每隔幾星期,家里就有一块玻璃成为他脚下足球的牺牲品。 东院和西院只隔一堵矮墙,墙上装着一扇门,一扇常年关着的小门。 西院男孩的足球不小心掉到东院里了,不用说一句话,敲敲那扇小门,足球便会飞过 墙来。 东院女孩顽皮的小猫有时钻到西院来,一句话不用说,敲敲那扇小门,小猫便会被人 从矮墙上的猫洞里送回来。 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没有人想到要把那扇小门打开,小门关着似乎也没有什么不便, 至少以前是这样。 如果不是发生了那件事,这扇小门可能会永远关着。 那是一个夏日的下午,一个和往日一样平常的下午。刚下过雷雨,院子里的空气格外 清新,女孩坐在院子里望着水塘出神。不时刮过一阵风,把梧桐树上的雨珠从宽大的叶片 上吹落。忽然,一件白衬衫飘过矮墙,落在女孩面前的水塘里。女孩皱了皱眉,走过去捡 起衬衫。原本就没有干透的白衬衫上沾了一大块污泥。女孩犹豫了一会儿,拿着衬衫转身 走进屋去。 男孩敲了好一会儿的门,都不见女孩把衬衫扔过来,这可是从未有过的事。男孩正暗 自奇怪,突然听到有人在墙那边敲门,接着,一根竹竿从矮墙那头伸过来,上面挂着的正 是那件白衬衫。男孩取下衬衫,竹竿又很快地缩了回去。 男孩耐着性子找遍了整件衬衫,却不见一处脏的地方,凑近一闻,有股淡淡的肥皂香 味,显然是被人重新洗过了,男孩愣住了。 晚上,男孩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悄悄地下了床,轻轻地打开房门,溜到院 里去。不一会儿,他又悄悄地溜回来,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像是完成了一件大事。 第二天早晨,在院里刷牙的女孩意外地发现那扇小门竟然开着。透过开着的小门,她 看到男孩正坐在院中看书。这时,男孩抬起头,遇上女孩惊奇的目光,一向大大咧咧的他 竟羞红了脸。他喃喃地说:“我觉得关着不方便,就打开了。”见女孩不说话,他又忙补充 了一句,“这样你就可以到这边院里来捉小猫了。”女孩会心地笑了,男孩这才松了口气。 此后,那扇小门一直敞开着,两人心中的那堵矮墙也消失了。 点评 本文与上文《墙》的风格虽然不同,却都运用了“虚实结合,‘虚中出新”的笔法。本 文的物象“矮墙”“小门”承载着比喻象征的意义——情感心灵之“门”和思想观念之“门”, 而演绎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墙之隔的男孩和女孩;“虚”中出新——少男少女间的正常交往和 情感沟通。全文含蓄自然,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清新纯真的情感。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