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梳理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梳理

ID:679990

大小:135.83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4-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14 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梳理 词 语 1. 瞭 望 liào wàng 2. 缅 怀 miǎn huái 3. 探 察 tàn chá 4. 探 讨 tàn tǎo 5. 检 讨 jiǎn tǎo 6. 彷 徨 páng huáng 7. 激 变 jī biàn 8. 格 物 致 知 gé wù zhì zhī 9. 袖 手 旁 观 xiù shǒu páng guān 10. 不 知 所 措 bù zhī suǒ cuò 词语释义 瞭望:登高远望。 缅怀:深情地怀念。 探察:探听侦察。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激变:急剧变化。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的知识。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丁肇(zhào)中,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 得者。 课文内容概括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 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课文鉴赏 1.第 2 段中引用《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有何用意? 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中提出“格物”“致知”,既点明题目,又说明这一观点由来已久。用 《大学》里的“格物”和“致知”来描述现代学术的基础,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 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要真正地了解现代学术发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样使论述更有 说服力。 2.举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例子有何作用? 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 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语言幽默,通俗易懂。 3.第 8 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论证“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 过程”,同时与王阳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对比,突出论证了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的 道理。 4.作者举自己在美国求学这一事例来进行论证,有什么作用?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在美国求学的例子证明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动手的 弊端,再次说明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使其论点更具有说服力。 5.《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做实验得到知识。 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 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只是消极地袖手旁观。 6.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 计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 “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课文结构图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