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华侨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广东省揭阳市华侨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ID:679043

大小:55.92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1-04-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揭阳华侨高级中学高一级第一次阶段考试 (2020 —2021 学年度第二学期)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命题人: 审核人: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金庸先生虽然因创作出许多豪气万丈的大侠形象被称为“查大侠”,但是他却觉得 这个称谓实在过誉:“如果在我的小说中选一个角色让我做,我愿做天龙八部中的段誉, 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总给人留有余地。”他的选择既非机灵圆滑的韦小宝,也 不是老实憨厚的郭靖,或者优柔寡断的张无忌。 倪匡曾经评价:“段誉有绝顶武功,朱蛤神功好像没有怎么用过,六脉神剑要紧时 用不出,斗酒时却大派用场,凌波微步要来作逃命之用,倒十分实在。”在性格上,段 誉博学多才、善良固执,被爹娘取小名为“痴儿”。由此看来,段誉的这些特征倒是与 金庸有些相似。 金庸的文字都是纯粹的汉语,实际上这纯粹的汉语是从明末清初的笔记文学传统出 来的,又吸收了汉语现代文学的词汇和语法,“哪个章节独立起来都像是一篇优美的散 文,达到了钱钟书先生所说的‘清通’的境界,没有一点杂质,很通透的”。这对当时 的香港来说,突然看到那么规范的文字,“非常新鲜”,又“特别吸引人”。 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地理范围,大大开拓了香港人的阅读空间和想象边界。他的武侠 小说不仅涉及江湖,也涉及江山。这些“万里江山”的宏大空间,不再像香港过去的小 说家那样仅限于私仇家怨,囿于一偏僻山村或一都市庭院,而是将整个中国古代史的疆 域和风光随人物的足迹如画卷般慢慢展开。这些小说,在 20 世纪 50 至 60 年代它所风 靡的香港社会,以及从香港辐射出去的东南亚和世界华人群体中,勾勒出一个磅礴的、 史诗般的民族想象。 2 (摘编自蒲宁《金庸:一代大侠的谢 幕》) 材料二: 习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正是从国家的层面告诉我们,文化对于一个国 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不可避免的存在跨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在文学作品方 面。文学作品顺利地走出国门,有利于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因此,分析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遇到的问题并思考改进策略,有助于中国文化在世 界上更好地发展。 金庸小说承袭了武侠小说这一类的特点,即金庸在创作过程中保持了武侠小说复杂 的文学、文化、社会、历史内涵,创作了典型的繁复多变的武侠文学,它以武侠元素为 主要特征,融入了家国情怀、侠肝义胆等多种“正能量”的元素。在书中金庸先生展现 了他深厚的文化功力,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同时也是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 金庸从 20 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创作武侠小说,作品问世之初就引起了香港读者极大 的兴趣。20 世纪七十年代末,金庸的武侠小说开始进入内地,并迅速流行。金庸的文学 作品很久以前就开始了跨文化的海外传播,最初是在东南亚地区迅速传播,此后在日韩 地区也广为流传,这些现象的出现,或许是因为同处于亚洲,国家之间有某种文化上的 相似性,所以文学甚至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相对容易。 在西方文化中,金庸小说的传播显得落后很多,金庸众多小说中,只有为数不多的 几本以完整的英译本的形式出版,而且翻译的质量也不尽相同。 尽管金庸的武侠小说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困难重重,但是我们通过分析,依然可以看 到传播有很大的可行性。 现在是一个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我们想看的书籍,几乎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 这在无形中为文学的传播拓宽了道路,对于那些对金庸的文学作品存在兴趣的海外读者 来说,也提供了更加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因此,互联网的盛行为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 播提供了便利。 金庸的武侠小说自成一派江湖,是中国文学作品中永不褪色的一条支流。其浓厚的 文化底蕴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吸引着读者去品读与鉴赏。我们应该密切关 注金庸文学作品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积极地改进我们现有的传播方式,帮助金庸文学 乃至更多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走出国门,实现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摘编自李亚男《金庸文学作品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建 3 议》) 材料三: 自古以来,武侠就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侠客英雄。自《史记》之 后,“侠”的形象就存在于人心,唐宋元明清的武侠小说中重视的是除暴安良、快意恩 仇。其中宋朝阶段游侠形式的小说变少,白话公案、侠义小说则成了中下层劳动人民喜 闻乐见的文学式样。在近代,辛亥革命后各种思想流派涌入中国,报业、出版业得到空 前繁荣,文学艺术得到大力发展,各种风格流派的文艺作品异彩纷呈。而当代武侠小说 以古龙、金庸、梁羽生等人为代表。90 年代以后,随着玄幻武侠的出现,传统武侠小说 引申出了玄小说,但其小说里面的人物已经不像武侠小说中的人物那么贴近生活了。 儒家“仁爱”思想体现出了孔子的“仁者,爱人”。仁爱思想不仅贯穿整部《论语》, 而且还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儒家认为‘仁’是‘爱人之本’,认为真正爱人的人, 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 某一种特殊的德行,而是指一切德行的总和,金庸武侠小说在其作品里详细地表达了其 背后深藏的儒家思想。 (摘编自马莲《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文化微 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尽管金庸成功塑造了韦小宝、郭靖、张无忌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单就他个人而言, 对这些形象并不喜欢。 B.金庸创作的巨大成功,除了因为他个人的文学才华之外,还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诸多元素。 C.互联网的盛行为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因而,金庸的武侠小说很快就会 占据国际文化市场。 D.侠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90 年代传统武侠小说引申出了玄幻小说, 这类小说更有价值。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金庸先生对别人称他为“查大侠”感觉有些“过誉”,他倒是更看重段誉博学多才、 善良固执性格特征。 B.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在东南亚国家迅速传播,在日韩广为流传,与亚洲国家在地域 4 文化上有相似性有关。 C.读者读金庸的小说,既能感受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又能接受到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洗礼。 D.我们应该积极努力,帮助金庸武侠作品以及更多的中国优秀作品走出国门,弘扬民族 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3、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材料二所论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莫言的作品在国外得到持续而大量的译介,其翻译的频次之高、密度之大、覆盖面之 广、世界影响力之强,都是中国当代其他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 B.跨文化的传播不是一件易事,但“将中国文化推广到世界,让中国文化得以传播,让 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了解中国文化……”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响亮。 C.长期以来,中国古典诗词面临跨文化传播的困境,我们可以通过 Facebook、Blog 等多 渠道对中国其他体裁古典诗词语篇模式进行广泛传播。 D.相较于梁羽生,金庸接受西方文艺的影响较重,他的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 电影的影响,画面感较强,满足了不同读者的审美趣味。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 分) 5、“金庸小说”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放下手机 周瑞芬 周六,纷纷扬扬下了一场雪,上小学的女儿吵吵着:“爸爸,明天带我堆雪人,好 不好?”强东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女儿搂着他的脖子亲了一口说:“爸爸真好!” 妻子周日加班,他吃完妻子准备好的早点就歪在床上看手机。仿佛最称职的语文老 师,他给每一位微信朋友点赞,评论,感觉不错的还转发。尤其是这场雪,简直刷爆了 微信朋友圈,大家各种晒:有晒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有自恋的打着晒雪的幌子晒自己的; 也有转播路况的…… 5 这时女儿站在她床边说:“爸爸,我们去堆雪人?”他眼睛都没有离开手机说:“一 会儿啊!先去吃早点!” 支走女儿,他继续浏览:一位朋友在晒她家的宠物狗狗,朋友的两只雪白的“博美” 穿着盛装亮相,简直萌翻了,大家争相转发,好评如潮……这时女儿又跑来央求:“爸 爸,可以去了吗?”他没好气地问:“作业写完了吗?不要总想着玩!”女儿自知理亏, 悻悻地离开了。 他继续盯着手机,头条爆出美国又发生枪击案。他赶快去给定居美国的大学同学们、 孩子在美国读书的朋友们一一发去关心和问候,大家也很快回复,感谢他并说他们或他 们的孩子们都平安。有位定居美国的朋友还说,其实美国真的没有报道,应该不是很严 重。他在心里嘲笑了一番这个“洋包子”,真是不识“危险”真面目,只缘身在“他乡” 中…… 女儿又来了,“爸爸,到底去不去?雪都化了?” 他抬腕看了一眼表,“啊!都中午了?!”再抬头望一眼窗外,果然,在冬日中午的 暖阳下,到处是明晃晃的水渍,雪已经消失殆尽,他只好哄女儿:“下次再下雪,爸爸 一定陪你堆雪人!”女儿懂事的点点头,眼睛里含着泪。 晚上临睡前,妻子说:“答应了孩子不兑现,孩子很伤心,总算睡着了,刚才还抽 抽搭搭的!”强东披衣下床,蹑手蹑脚步入女儿的卧室,望着女儿粉嘟嘟的小脸,长长 的睫毛,孩子小小的,强东心里是满满的愧疚……他给女儿掖了掖被子,正准备离开, 只听女儿说:“爸爸,快安鼻子!”强东很吃惊,孩子接着发出银铃般的笑声:“爸爸, 真好看!真好看!”强东发现女儿在说梦话,梦里还是堆雪人的事。他的心蓦然被针刺 了一般! 自己仿佛不知不觉被手机绑架了似的,每天大把大把时间消耗在手机上。他辗转反 侧,怎么也睡不着了。 他套用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赋诗一首《放下手机,休养生息》,发在微 信朋友圈。大意是说他从明天开始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手机的世界,做一个幸福的人, 放下手机,休养生息!他准备陪孩子堆雪人,打雪仗,过简单而快乐的生活。还信誓旦 旦说,以后不和每一个亲友微信联系,无论他们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他说这是他想 要的幸福!总之,他决定“痛改前非”,有点放下手机、立地成佛的凛然。 强东上班出门前,把手机调成静音,塞到公文包的最里层。微信上不是流传一句话: 自律,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这简直就在诠释现在的自己!想到这里,不免暗暗得意! 6 “怎么还是微信?!”强东心里数落着自己,好在他已经下定决心,放下手机了! 公交车站等车的人真多,等了 15 分钟居然没有车来,他忽然醒悟,因为刚刚下过 雪,车不像平时那么准点。强东马上萌生 “滴滴打车”的念头。但一想到需要动用手 机,他就强迫自己把这个念头从心底掐死! 手都快挥断了,他才勉强和其他人拼上了辆出租车。在路上,他看到建设银行门口 有个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大额存单,利息 4.125%,数额有限,先到先得!他和 妻子等了许久的大额存款啊!这个可以用手机买!他把手伸进了公文包,碰到手机的一 瞬,想起自己昨晚的誓言,手好像被蛇咬了似的,抽了回来。 快到了,司机一边开车一边说:你们是拼车,先付一下钱吧。都按起步价给,扫我 的二维码。强东拿出一张 10 元现金说:“我不会扫码,付现金。”其他人急忙说:“很简 单的,我们教你!”强东摇摇头,坚持付现金。司机师傅很不耐烦:“都什么年代了,哪 儿还有付现金的?你自己准备零钱,8 块,我没有零钱找你的!”强东也有点生气说:“你 不准备零钱还有理了,算了,不用找了!”摔门下了车。 强东到单位第一件事情就是赶领导的讲话稿。他忽然想起,这个稿已经写了提纲在 手机备忘录里,于是他在电脑上点开微信链接,习惯性去连接手机,但想起自己昨晚等 于在朋友圈许了诺,狠心命令自己:“重写吧!” “你怎么搞的?微信工作群都通知三遍了,这个月的月报表,10 点之前必须上报, 你没有看到吗?”主任怒气冲冲地闯到强东的办公室!他只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填报表。 这时候,单位的电话铃声忽然大作。不知道多久了,这个固定电话就成了摆设,很 少用,几乎忘记居然这么大动静,强东被吓了一跳。电话是妻子打来的,妻子连珠炮似 地对他讲:“你的手机怎么了?怎么不接电话?女儿发烧,在医院……” (《第四届金麻雀作家班 作品选》)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由强东写到朋友,写到他们各种“晒”,可以看出“晒”成了一种风气。 B.强东看到女儿可爱的样子时,忽生歉疚之情,说明这个“手机控”未失爱心。 C.强东用不用手机,他妻子都会抱怨,可见他与妻子间的分歧不纯是手机问题。 D.“女儿”的事情贯穿始终,用她“发烧”暗示了手机依赖也是病,需要救治。 7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前面女儿说的那句“爸爸真好!”,随着情节的展开,其语意变得更加丰富。 B.开头写“纷纷扬扬下了一场雪”,既衬托了人物的心理,也推动了情节发展。 C.小说前面写强东“玩手机”落埋怨,与后面“不用手机”落抱怨构成明显反差。 D.妻子、主任是次要人物,写他们是为推进情节发展、塑造强东这一形象服务。 8、小说结尾停留在主人公听到的电话内容,没有再写他的行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分) 9、小说中反映的手机问题,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进行探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孔子生鲁昌平陬邑。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 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 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昭公之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 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 节财。”景公说。 鲁昭公卒,定公立。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 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 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 8 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 子,去其重,取可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 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 艺.。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 彬矣。”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 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C.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D.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司空,古代官职名,西周时开始设置,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 掌水利、营建之事,后也成为中国姓氏之一。 B. 有司,古代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如诸葛亮《出师表》一文中“若有 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C. 唐虞,是古代唐尧与虞舜的并称。相传唐虞执政时天下太平,古人以为太平盛世, 于是很多史籍常用唐虞代指太平盛世。 D. 六艺,古代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又指《诗》《书》《礼》《乐》 《易》《春秋》等儒家经书。文中指前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孔子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他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奔走游说, 即使遭到打击、排斥,甚至受到围困,仍执着追求。 B. 孔子有着很强的治国能力。鲁定公十四年,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国的职务,参与国 9 政三个月,民风大变,社会清明,各地宾客有归家之感。 C. 孔子知识渊博,勤奋刻苦。他整理和编纂了《诗》《礼》《乐》《春秋》等古代儒家 文化典籍,对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D. 孔子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编写《春秋》时,该写的内容一定要写上去,应当 删去的内容一定要删掉,但子夏等人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4 分) (2)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4 分) 14、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的三次回答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理念?(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嘲子由① 苏轼 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 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 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②。 【注】①子由: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②《庄子•天道》中,工匠轮扁嘲笑在读书的 桓公,轮扁解释嘲笑的原因是,自己制作车轮的本领,“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堆”“攻”两个动词,生动勾勒出子由埋头苦读古代典籍的形象。 10 B.作者将子由比作专门啃食书籍的蠹虫,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子由读书行为的鄙夷与批 判。 C.书籍只承载一部分“圣人意”,如同“弦”和“机”,无法表达“圣人意”的全部内容。 D.尾联的“笑”与标题的“嘲”相呼应,典故中的轮扁和桓公,可以看作苏轼兄弟的类 比。 16、苏轼借助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治学观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1)《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三次演奏之后,白居易用“ ? ”两 句写出琵琶女的演奏引起自己共鸣,使自己极度感伤的情状。 (2)曹操在《短歌行》中以“ ______ , ______ ”两句来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 屈驾前来探望自己的情景。 (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笑子路是因为“ ______ , 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围棋是一种策略型棋类游戏,起源于中国,距离今天已经超过四千年的历史,被称 之为棋类的鼻祖,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围棋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围棋的棋盘、棋子含有“天圆地方”的思想;棋 盘分为四部分,可以视为象征一年的四个季节;361 个交叉点,和农历一年的天数大致 相当;( )围棋棋形变化无穷,棋理深奥幽玄,充满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围棋 的胜负也和其他棋类不同。其他棋类大多是斩尽杀绝或把帝后抓走才算胜。但围棋中盘 胜也是赢,赢半目也是赢,体现了一种和谐、中庸的思想。另外,围棋黑白交融的棋形 就像一幅迷人的水墨画,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而太极在棋盘的中央,黑白两色棋子代表了阴阳。 B.而太极在棋盘的中央,阴阳是黑白两色棋子。 11 C.棋盘的中央是太极,黑白两色棋子代表了阴阳。 D.棋盘的中央是太极,阴阳是黑白两色棋子。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孩子身高发育的影响因素中,父母的遗传占到 60%〜70%, ① ,营养、 运动、睡眠、心理以及疾病、环境等因素也会使得孩子身高存在差异。所以,父母高, ② 。 民间有种说法,“二十三,蹿一蹿”。这让很多家长对于孩子身高的增长采取等待 态度。实际上,十八岁以后还能显著长高的现象非常少见,孩子身高迅速增长的时间段 比家长们想象的要早,有的甚至七岁就开始了。 ③ ,孩子十八岁时 身高已经基本定型。这意味着,如果家长干预过晚,便可能错过孩子身高的快速增长期。 研究表明,补充营养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增高手段,于是一些家长就一味给孩子补充 各种营养。其实,光补充营养是不够的,锻炼身体、保证睡眠也是必不可少的。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6 个字。(6 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10 个字。(5 分) 12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达了对放学 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 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 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铃声,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 竹,还是山野的短笛?是村庄旁的小溪,还是小巷的叫卖声?是妈妈的唠叨,还是朋友 的絮语?……这声音背后,总有这样那样的故事,或者是这种那种的场景…… 上面文字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套作,不抄袭。④书 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⑤不少于 800 字。 13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单就他个人而言,对这些形象并不喜欢”分析错误,文中“他的选择既非机灵圆滑 的韦小宝,也不是老实憨厚的郭靖,或者优柔寡断的张无忌”的分析是作者的认识,不 是金庸的认识,张冠李戴,曲解文意。 B.正确。 C.“互联网的盛行……因而,金庸的武侠小说……会……”错误,因果倒置,材料二说 的是“现在是一个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我们想看的书籍,几乎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 这在无形中为文学的传播拓宽了道路,对于那些对金庸的文学作品存在兴趣的海外读者 来说,也提供了更加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因此,互联网的盛行为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 播提供了便利”;且“金庸的武侠小说很快就会占据国际文化市场”和原文“尽管金庸 的武侠小说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困难重重,但是我们通过分析,依然可以看到传播有很大 的可行性”不符。 D.“这类小说更有价值”错误,材料三只是说“90 年代以后,随着玄幻武侠的出现,传 统武侠小说引申出了玄小说”,文中未提及“这类小说更有价值”。 故选:B。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 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地域文化”理解错误,材料二说的是“金庸的文学作品很久以前就开始了跨文化的海 外传播,最初是在东南亚地区迅速传播,此后在日韩地区也广为流传,这些现象的出现, 或许是因为同处于亚洲,国家之间有某种文化上的相似性……”,选项“地域文化”扩 大了原文“某种文化”的外延。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 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 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 A.只提到莫言的作品在国外的影响力是其他中国当代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 B.意思是迫切希望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 C.证明了材料二中的“互联网的盛行为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这一观点; D.是说金庸作品创作受西方电影影响较重,满足不同读者的审美趣味。ABD 三项都不能 证明材料二中的观点。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 分) 【答案】①首先论述跨文化传播的作用,引出下文对金庸武侠小说跨文化传播问题的论 述;②接着分析了金庸武侠小说在创作上的某些特点; ③然后论述了金庸武侠小说在东亚、东南亚国家传播广泛和在西方世界传播困难重重的 不同状况,并指出其出现不同现状的原因; ④最后,高度赞扬了金庸武侠小说,并指出我们应该积极地改进现有的传播方式,帮助 14 金庸武侠作品乃至更多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实现跨文化传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首先根据材料的出处确定材料的中心话题或中心内容。如材料二出自“金庸文学作品跨文化传播的 问题与建议”,由此可知,材料二的中心话题是“金庸文学作品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建议”。 然后看材料共有几段文字,抓住每一段的开头句和结尾句,对材料进行分层,并结合材料的中心话 题进行概括。材料二共七段文字。第一段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因此,分析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传播 中遇到的问题并思考改进策略,有助于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更好地发展”,这是说跨文化传播的作用, 这不是材料二要论述的中心,其目的是引出下文对金庸武侠小说跨文化传播问题的论述;第二段“金 庸小说承袭了武侠小说这一文类的特点,即……”,这是分析金庸武侠小说创作上的特点;第三段说 “金庸的武侠小说开始进入内地……金庸的文学作品很久以前就开始了跨文化的海外传播,最初是 在东南亚地区迅速传播,此后在日韩地区也广为流传……”,这是说金庸武侠小说在内地、东南亚、 日韩地区的传播,第四段说“在西方文化中,金庸小说的传播显得落后很多”是说金庸文化在西方 世界的传播,都是说金庸文化的传播,所以可以作为一层,是分析金庸文化在各个地方的传播,并 指出其出现不同现状的原因;五、六、七三段可以作为一层,赞扬了金庸武侠小说,指出我们应该 改进现有的传播方式,帮助金庸武侠作品乃至更多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实现跨文化传播。考生可以 根据这些进行分层概括。 5、“金庸小说”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 分) 【答案】 ①语言上,用纯粹的汉语创作,文字规范优美; ②创作元素上,以武侠元素为主要特征,融入了家国情怀、侠肝义胆、儒家“仁爱”思 想等中国传统文化中多种“正能量”元素; ③小说创设的地理范围上,勾勒了“万里江山”的宏大空间和史诗般的民族想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 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 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 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 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 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由材料一“金庸的文字都是纯粹的汉语”“哪个章节独立起来都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那么规范的 文字”可知,金庸小说在语言上使用纯粹的汉语,文字规范优美。 由材料二“金庸在创作过程中保持了武侠小说复杂的文学、文化、社会、历史内涵,创作了典 型的繁复多变的武侠文学,它以武侠元素为主要特征,融入了家国情怀、侠肝义胆等多种‘正能量’ 的元素”可知,金庸小说在创作元素的运用上,融入家国情怀、侠肝义胆等正能量元素。 由材料一“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地理范围,大大开拓了香港人的阅读空间和想象边界。他的武侠小说 不仅涉及江湖,也涉及江山。这些‘万里江山’的宏大空间,……将整个中国古代史的疆域和风光 随人物的足迹如画卷般慢慢展开”可知,金庸小说创设的地理范围极为宏阔。 6、 【答案】D 15 【解析】“她的‘发烧’暗示了手机依赖也是病”,是过度解读. 7、 【答案】B 【解析】“衬托了人物心理”错,此处没有衬托人物心理的作用. 8、小说结尾停留在主人公听到的电话内容,没有再写他的行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分) 【答案】①情节上,接听电话这一情节是前文作者下定决心远离手机的一个拐点,在小 说结尾处陡生波澜,震撼人心;(2 分) ②结构上,文章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也让读者警醒、思索,文尽意远;(2 分) ③主旨上,电话内容足以让主人公震惊,把对手机作用的思考推进一层,深化主旨。(2 分) (每点 2 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 4 分) 9、小说中反映的手机问题,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进行探析。(6 分) 【答案】①手机会干扰生活,损害亲情。沉醉在手机的各种群、圈等旋涡中,难以自拔, 会使生活和亲情受到不良影响;(2 分) ②生活离不开手机。它作为一种工具,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时代,片面地拒绝 使用手机,又会给工作带来被动,给亲人带来伤害;(2 分) ③要辩证地看待手机的作用。负面效应的出现,不是手机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人应当 恰当合理地使用手机,使工作、生活,亲情、友情都不受影响。(2 分) (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孔子生鲁昌平陬邑。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 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 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等到长大成人,(他)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史官,管理 统计公平准确;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 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陷入困境。孔子身 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认为他奇特。鲁国再次善待他,因此他返回鲁国。 鲁昭公之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 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 节财。”景公说。 鲁昭公子二十年。齐景公跟晏婴一块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穆公,国 家既小地域又偏僻,他能够称霸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这个国家,国家虽然 小,目标却很远大;地域虽然偏僻,施政公正。”齐景公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国 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讲得好啊!” 16 改日齐景公又向孔子询问为政,孔子说:“为政在于节约财物。”景公很高兴。 鲁昭公卒,定公立。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 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鲁昭公去世,鲁定公接位。鲁定公十四年(前 496),孔子由大司寇代理国相职务。 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羊和猪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 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 到照顾,使他们像回到家一样。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 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 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住行拜谢礼,陈国、蔡 国的大夫谋划说:“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被任用,我 们这些在陈国、蔡国当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不让孔子门徒行路,断绝了他们的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 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 毫不间断。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 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 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 子,去其重,取可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 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 艺.。 孔子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而礼乐废弃,《诗》《书》 残缺。孔子追寻探索夏、商、 周三代的礼制,整理《书传》,上记唐尧、虞舜之际,下至秦穆公之时,依次编排其间 史事。所以《书传》、《礼记》 出自孔门。古代留传下来的《诗经》有三干多篇,等到 孔子(整理的时候),删去其中重复的,选取可以在礼节仪式中使用的,往上采集歌颂商 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的诗篇,中间搜罗叙述殷朝、周朝盛世的诗篇,往下包括记录 周幽王、周厉王时礼乐残缺情景的诗篇。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用琴瑟伴奏而一一歌唱 过,用来符合《韶》 《武》 《雅》《颂》的音律。礼仪、音乐从此又可得到而称述记 录,以此具备了王道的礼乐制度,编成了《礼》、《乐》、《书》、《诗》、《易》、《春秋》六 经。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 彬矣。” 孔子晚年的时候喜欢《易经》,(他)诵读《易经》,用牛皮带子编的简被他翻断 了多次。他说:“给我几年时间,如果这样的话,对于《易经》这部书,我就可以掌握 《易经》更多了。”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 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当孔子任职(司寇)审理诉讼案件时,文辞上可以与别人商量的时候,他从不独自 裁断。到了写《春秋》时就不同了,应该写的一定写上,应当删除的一定删除,就连子 夏这弟子,一句话也不能参与增删。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17 孔子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B.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C.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D.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答案】C 【解析】于....发徒役,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要断下来。“围孔子于野”是一个完整的 意思。“不得行”“断粮”各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孔子讲诵弦歌不衰”是一个完整的 意思,不能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E. 司空,古代官职名,西周时开始设置,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 掌水利、营建之事,后也成为中国姓氏之一。 F. 有司,古代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如诸葛亮《出师表》一文中“若有作 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G. 唐虞,是古代唐尧与虞舜的并称。相传唐虞执政时天下太平,古人以为太平盛世, 于是很多史籍常用唐虞代指太平盛世。 H. 六艺,古代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又指《诗》《书》《礼》《乐》 《易》《春秋》等儒家经书。文中指前者。 【答案】D 【解析】文中指后者,指孔子编写了六种经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E. 孔子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他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奔走游说,即 使遭到打击、排斥,甚至受到围困,仍执着追求。 F. 孔子有着很强的治国能力。鲁定公十四年,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国的职务,参与国政 三个月,民风大变,社会清明,各地宾客有归家之感。 G. 孔子知识渊博,勤奋刻苦。他整理和编纂了《诗》《礼》《乐》《春秋》等古代儒家 文化典籍,对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H. 孔子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编写《春秋》时,该写的内容一定要写上去,应当 删去的内容一定要删掉,但子夏等人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 【答案】D 【解析】语句理解错误,“不能赞一辞”意思是文章写得很好,不能增删一句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4 分) 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认为他奇特。鲁国再次善待他,因此他返回 鲁国。 评分建议:“异”“由是”“反”,语句通顺,各 1 分;意思对即可。 (2)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4 分) 18 孔子任职审理案件时,有可以与人一起商量的文辞,他从不独自决断。 评分建议:“讼“独”,定语后置句,语句通顺,各 1 分;意思对即可。 14、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的三次回答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理念?(3 分) ①志向远大,施政恰当;②遵循礼治,注重秩序;③节约开支,杜绝浪费。 评分建议:一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译文:案几上堆满了沾满尘埃的书简,你就像只蠹虫一样在啃食它们。但是你哪里想到,圣人的思 想并不全部都在书里啊。圣人的思想并不全然体现在书里,就如同学音乐不只是弹奏琴弦。圣人的 思想并不全然体现在书里,就如同学制作也不只是运用机械。当年那个斫轮手曾经在堂下嘲笑死读 书的桓公,他的言论实在是精妙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堆”“攻”两个动词,生动勾勒出子由埋头苦读古代典籍的形象。 B.作者将子由比作专门啃食书籍的蠹虫,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子由读书行为的鄙夷与批 判。 C.书籍只承载一部分“圣人意”,如同“弦”和“机”,无法表达“圣人意”的全部内容。 D.尾联的“笑”与标题的“嘲”相呼应,典故中的轮扁和桓公,可以看作苏轼兄弟的类 比。 【答案】B 【解析】“对子由读书行为的鄙夷和批判”错。诗人将弟弟子由比作“蠹虫”是对子由 治学方法的调侃。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 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 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 或者是否正确。 16、苏轼借助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治学观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因为圣人在著书时并不能将思想完全表达出来,所以,在读书的同时应该多 思考,就像学音乐、制器物时都不能局限于只学习弹弦和使用机械; ②在读书之余要重视生活实践,因为圣人的思想如同制作车轮的技艺,是需要亲身实践 才能获得,不能仅凭别人的教学或读书获得。 【解析】“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突出读书要多思考,多问询,展现出不一样的精 神气质。结合注释“《庄子•天道》中,工匠轮扁嘲笑在读书的桓公,轮扁解释嘲笑的原 因是,自己制作车轮的本领,‘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可知,“妙哉斫轮手,堂下笑 桓公”呈现出读书做学问要注重生活实践,要有圣人思维。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 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9 17、(1)《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三次演奏之后,白居易用“ ? ”两句写出琵琶女的演奏引起自己共鸣,使自己极度感伤的情状。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2)曹操在《短歌行》中以“ , ”两句来想象贤才踏着田间 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自己的情景。 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 (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笑子路是因为“ ,______ ”。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8、 【答案】C 【解析】根据前语境“围棋的棋盘、棋子含有‘天圆地方’的思想;棋盘分为四部分, 可以视为象征一年的四个季节;361 个交叉点,和农历一年的天数大致相当”中的分号 可知,所写内容在结构上是并列关系,且都在围绕“棋盘”“棋子”展开,因此,所填 内容也应该是描述“棋盘”“棋子”是叙述对象,由此可排除 AB;再看 CD 两项的第二 句,D 项第二句将“阴阳”作为主语了,错误,可排除 D。故选 C。 本题考查句子归位,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探究,注意表述的先后对应与叙述 对象的一致性。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答案】B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围棋黑白交融的棋形就像一幅迷人的水墨画”使用了比喻修 辞。本体为“棋形”,喻体为“水墨画”,相似点为黑白交融。 A.借代修辞,“丝竹”代指乐器、音乐,“案牍”代指文件公务。 B.比喻修辞,梨花喻指雪花。 C.拟人修辞,把“风”比拟为人,“怒号”“卷”原本是人的行为动作。 D.借代修辞,“汗青”借代指书卷、史册。 本题考查学生辨别修辞的能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 反问等,要能够识记常见修辞手法的特征。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 分) 【答案】已经有超过四千年的历史,被称为棋类的鼻祖,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之一。 【解析】画线句子“距离今天”和“四千年的历史”语义重复,将“距离今天”删掉; 句子“已经超过四千年的历史”缺少谓语动词,应在“已经”后面加上“有”。 本题考查辨析修改语病的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 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 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 20 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 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 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 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 旨。 22、(二) 【答案】①但遗传之外。②孩子不一定高。③对于多数孩子。 【解析】第一空,根据前语境“孩子身高发育的影响因素中,父母的遗传占到 60%~70%”, 以及后语境“营养、运动、睡眠、心理以及疾病、环境等因素也会使得孩子身高存在差 异”,可确定此处需要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且需要照应“也会”这个词语,因此横 线处应该有“但……之外”这类的信息;此外,由上文可以确定主体对象为“遗传因素”。 第二空,根据前语境“所以,父母高”判断,应该填“孩子不一定(未必)高”或“孩 子也可能矮”。 第三空,根据前语境“实际上,十八岁以后还能显著长高的现象非常少见,孩子身高迅 速增长的时间段比家长们想象的要早,有的甚至七岁就开始了”以及后语境“孩子十八 岁时身高已经基本定型”,可以确定答案为“对于多数孩子”或“一般情况下”。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 “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 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 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10 个字。(5 分) 【答案】①遗传并非唯一影响因素。②不能过晚干预孩子身高。③不能仅补充营养。 【解析】第一段大意是:父母高,孩子未必高,遗传并非唯一决定因素。 第二段大意是:家长不能错过干预孩子身高的快速增长期。 第三段大意是:补充营养之外,锻炼和睡眠也不可缺少。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概括要点并正确运用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使用压缩语段的技巧,提 取关键词句概括主要意思。 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 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 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 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 旨。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达了对放学 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 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 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铃声,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 21 竹,还是山野的短笛?是村庄旁的小溪,还是小巷的叫卖声?是妈妈的唠叨,还是朋友 的絮语?……这声音背后,总有这样那样的故事,或者是这种那种的场景…… 上面文字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套作,不抄袭。④书 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⑤不少于 800 字。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从材料的内容来看,无外乎就是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校园 的铃声,还有类似的窗外的风雨、新岁的爆竹、梦中的短笛等这些声音。材料对这些声 音作了切分,有自然之声,也有社会之声;有现实之声,也有历史之声等等。具体地来 说,这些声音,可以是具体的,如自然界和社会上的一切有声的声音;也可以抽象的, 现实之声,历史之声等。 题目的具体要求是,这些声音引发了你的怎样的联想或感悟,并写出你的联想与感悟。 可以这样来说,作文的内容就是写出你对某种声音的联想或感悟,也就是由一种声音所 想到的,感受到的。 材料中提到的声音,春声和由“课归”联想到的欢快、嬉闹之声,以及“窗外的风雨” “新年的爆竹”“梦中的短笛”,这些美好的意象,决定了应该写一些美好的事物——美 好的意境、美好的意趣;结尾的省略号,能引发想象,提示可以写自然界的声音,也可 以写生活中的声音。从人称上看,以“你”为谈话对象,所以最好写自己对声音的特别 感受。而“牵动内心深处”则表明要写出声音在自己内心的投影,突出声音带给自己心 灵的震颤。如此咀嚼,写作要求也就了然于胸,写作范围也就大致确定——写亲情,写 友情;写成长,写变化;写经历,写感触;写认识,写体会——只要能写出意义,或是 写出情趣都算符合题意。 本道作文题在材料中对写作范围进行了限制,即要求我们所写的“声音”必须是能“真 正触动你内心”的声音,是能够引发了你的联想或感悟的声音。 【优秀文章展示】 恨着爱着的抖腿声 我的同桌是一个抖腿狂。 上课的时候,他经常把脚架在桌子下的栏杆上,抖动着大腿。随着他大腿的抖动, 脚也撞击在地上,发出砰砰的声音。声音不大,可一响就是一节课,让喜欢安静的我非 常抓狂。 更可气的是,每当我提醒他不要乱动时,这个无赖还嬉皮笑脸地对我说:“不爽? 不爽你去换位啊!”我恨不得一拳打过去,但最后的结局总是我认输,谁让他是我同桌 呢!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还是让我忍无可忍。 一天,上数学课,我正在努力尝试攻下一道难题,可就当我有一点儿灵感的时候, 那熟悉的“砰砰”声又响了起来,这声音仿佛是一柄重锤,无情地打碎了我的思路与最 后一点耐心。忍无可忍的我站起来,大声对班主任同时也是数学老师说:“老师,我要 换位!我受不了这个声音!”可话刚一说出口,我就有点后悔了。不得不承认,尽管这 小子很不正经,但是他学习起来很认真,也经常热心地帮我讲题、买早餐,他并不只是 一个抖腿狂,还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真的应该去伤害他吗?我这么做正确吗?我不知道, 我也不敢去细想。 我坐下来,却对上了同桌的目光。那是一种复杂的眼神:有震惊?有后悔?或许还有些 失落……我把头扭过去,假装做着数学题,心里却希望他说点什么,做些什么,来挽回 22 这已濒临破碎的同桌关系。我甚至告诉自己:“只要你说一句话,我就告诉老师不换了!” 可让我失望的是,同桌变得很安静,安静得好像没有这个人,连往日猖狂的抖脚声 在此时也消失不见了。可我的内心依然不安。几度欲言又止,就这样沉默地度过了一节 课。 很快新座位排好了,我的新同桌是一个文静的女生,干什么事都和小猫一样安静。 我本以为自己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学习了,可每当我开始沉思时,总觉得少了什么似的, 周围安静得让我无法适应。就在这样的安静下,我突然明白自己少了什么,期待着什么, 那就是熟悉的抖脚声。原来,我早已习惯那听上去让人发疯的声音,早已习惯了同桌的 嬉皮笑脸,早已习惯了他的一切…… 我扭头看了看坐在墙角的他,而我的同桌正在安静地做题,他好像是发现了,抬起 头来看着我,扮了一个鬼脸又低下头去做题了。我看着他,一丝丝的愧疚与思念从心中 升起,渐渐变大,升华,包住了我的整颗心。我明白,我错了。 期中考后,当我想着怎样说服老师再换位,走到座位前时,我突然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 影,听见了一个熟悉的声音……他冲着我笑了笑,说:“哈,就知道你小子舍不得我, 我已经说服老师了。” 听着那“砰砰”的声音,我鼻子一酸,差点掉下泪来。 【点评】 小事一桩,读起来却觉妙趣多多。作者选择了这么奇特的一种声音来写,是因为它 交织着矛盾,体现了友谊,具有特殊的意义。文章内容、结构都寻常,同桌抖腿影响“我” 学习,于是报告老师要求换位,如愿以偿后又觉不舍,因为他们是生活、学习上的好朋 友,最后还是换回座位,重归于好。然而寻常中有奇崛。一是心理描写真实细腻,听到 抖腿声“我”的第一反应到向老师提出换位后的后悔之情,再到企望同桌挽回“我”要 求的尴尬心理,以及换位后“我”的不适和对他的想念,波澜起伏,无不细致入微,让 读者真切感受到了“声音”背后的真挚情谊。二是同桌形象塑造得饱满生动可爱。同桌 说的两句话“不爽?不爽你去换位啊!”“哈,就知道你小子舍不得我,我已经说服老师 了。”以及他的动作表现,“我”告状后他的安静,换位后他做的鬼脸,都是恰到好处的 描写,蕴涵丰富,表现了同桌率直、干脆,看重友谊,颇有人情味的个性。三是语言明 快自然,没有一点生硬滞涩的地方,对一个中学生而言实属不易。最后结尾也是妙笔, 抖腿声重新响起,心境已迥然,竟有“鼻子一酸,差点掉下泪来”的感受。经此一番波 折,这确是情理中的事,孩子的纯真跃然于纸,性情中人读至此处亦不免“心有戚戚焉”。 23 24 25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