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单元教学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单元教学课件

ID:678650

大小:20.75 MB

页数:76页

时间:2021-04-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 生与社会变革 第四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活动 第一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 早期国家的产生。后继的 商王朝和周王朝,国家的 地域更为扩大,建立了各 项制度,创造了丰富灿烂 的文化。 教学课件 传说中,尧舜禹是通过禅 让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 领的,夏王朝又是怎样建 立的?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氏族贵族 战俘、罪犯和平民 早期奴隶主 早期奴隶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进入奴隶社会。 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史称“上古三代”。 起于公元前2070年,止于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历时 约1300年。 约公元前2070年, 禹建立夏朝,这是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 个王朝,标志着我 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禹在位时,征服 南方三苗,在阳 城修建城池,制 定各种制度,社 会产生很大发展, 并逐渐产生阶级 分化。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 复原图   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米。 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达9座。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 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 方正规矩的宫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 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遗址的布 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 禹死后,启继位,成为夏朝 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 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 变成了“家天下” 公天下:指原始社会没 有剥削和压迫,没有贫 富分化,人人平等,共 同劳动,共同消费,被 后来的儒家视为“天下 为公”的理想社会。 家天下:帝王把天下当 作自己一家的私有财产, 进行统治,世代相传。 思考: 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什么区别? 禅让制 世袭制 才德 血缘 推举 相传 统治中心: 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都城相 传在阳城(今河南登封) 国家机构的实质: 修筑了城堡、宫殿、建立了政府机构, 组建军队,并制订刑法,设置监狱。 国家机构: 奴隶主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夏朝的灭亡:公元前1600年 关于夏桀的昏暴行为,古书记载很多, 如刘向《列女传》说他:“昏乱失道,骄 奢自恣,为酒池可以运舟……醉而溺死者, 笑之以为乐。”还说他“自比于日”,自 夸说:“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 哉?日亡吾亦亡矣。”因此,百姓们才骂 他:“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史 记·殷本纪》与《尚书·汤誓》)后一句 译成白话意为:“什么时候你这个太阳灭 亡啊,我们愿意与你同亡!” 二、商汤灭夏 夏朝衰败的时候,黄河下游的商国逐渐强大起来。商国的 国君汤,任用贤相伊尹,团结周围的小国,乘桀失去民心, 起兵攻夏。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1、商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汤 建立商朝,都城在亳。 2、商朝的强盛: 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 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 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安 定。 3、盘庚迁殷: 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 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 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 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 稳定。 •修筑豪华宫殿园林,尽情享受 •施用炮烙酷刑,镇压人民 •设“酒池”,“肉林”和后妃 大臣嬉戏游乐 •建巨桥粮仓和鹿台,堆积掠夺 来的粮食和珠宝 4、商纣的暴政 周 文 王 渭 水 求 贤 周文王,即殷商西伯(意即西方诸侯 之长,《封神演义》演绎为西伯侯), 又称周侯,周季历(周朝建立后,尊 为王季)之子,姬姓,名昌。 三、武王伐纣 周武王姬发,西周王朝开国君 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 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他 继承父亲遗志,于西元前11世纪 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 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 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 一代明君。死后谥号“武”,史 称周武王。 时间: 公元前 1046年 地点: 牧野 结果: 商朝灭亡 1、牧野之战 2、西 周 建 立 时间:约公元前 1046年 建立者:周武王 都 城:镐京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奴 隶 平 民 统 治 阶 级 被 统 治 阶 级 我把土地和平 民、奴隶分给 你,但是你要 …… 以后我在自己 的封国里我就 可以…… 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 周厉王,西周第十位国王,姬姓,名胡,周夷王的儿子。公 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 到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 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公元前 2070年 公元前 1600年 公元前 771年 公元前 1046年 夏朝建立 禹 汤灭夏,商朝 建立商汤 牧野之战, 商朝灭亡, 西周建立 周武王 西周灭亡 朝代 都城 开始 时间 结束 时间 开国 君主 末代 君主 阳城 约公元前 2070年 约公元前 1600年 禹 桀 亳、殷 约公元前 1600年 公元前 1046年 汤 纣 镐京 公元前 1046年 公元前 771年 武王 幽王 夏 商 西 周 •夏桀,商纣的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 奴隶的不满和反抗; •商汤和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人心; •商汤和武王能重用人才,联合周边小国, 部落,抓住时机一起取胜。 商汤灭夏与武王伐纣如出一辙, 为什么都会取得胜利? 想一想: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 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课件 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 度发达的文明。青铜器是怎样 制作出来的?又具有怎样的高 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的内容及 其造字特点又是什么呢? 历史 七年级上册 RJ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就出现了铜器, 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 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 事等方面,功能也由石器等发展到礼 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 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 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 级界限。 四羊方尊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 于社会变革 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 制作工艺高超。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 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到商代后期, 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 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如后母戊鼎,是迄今世 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后母戊鼎 1.工匠先用烈火,把混合在陶 钵中的铜、铅、锡按一定比例 熔化。 2.熔化后的金属液体被倒进泥 造的模型里。 3.金属冷却变成固体后,便打 破模型进行加工、修整,这样, 便制成了各种青铜器。 商周时期泥范铸造法 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作器者名 “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 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 青铜器。利簋采用上圆上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 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 利簋,西周早期青铜 器,1976年出土于陕 西临潼县零口镇,收 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器内底铸铭文4行33 字,记载了甲子日清 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 历史事件。 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3字如下: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 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释文译文大意是: 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 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 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 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联合国五十华诞前夕,中国 向联合国赠送毛公鼎铭文长 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 499字、500字三说),在目 前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 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 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 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 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 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 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 子孙永宝。一尊青铜巨鼎— —世纪宝鼎。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 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出 土于陕西岐山,现藏于台北故宫博 物院。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 在目前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 铭文的内容大致是说:周宣王即位 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 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 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 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毛公鼎 二、甲骨文记事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在 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 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 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 牧业、官制、刑法、医药、 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 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 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 深远的影响。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 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 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 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金文 有些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所 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又叫铭文。 西周 史墙盘及铭文拓片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 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课件 历史 七年级上册 RJ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 迁洛邑,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 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社会发生 了哪些变化?周王室 与诸侯的关系如何? 教学课件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 有很大的发展。尤其 是春秋后期,铁制农 具和牛耕出现,促进 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并为开发山林、扩大 耕地创造了条件。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于社 会变革 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 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青铜业、冶铁业、纺织 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 作都有所发展。随着产 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 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 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 货币也被更多的使用。 二、王室衰微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 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不再把土地分给卿大夫, 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 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瓦解。 平王东迁图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 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 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 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 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 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 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三、诸侯争霸 春秋争霸形势图 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 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 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 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斗争。 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 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 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 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 地位。齐桓公、晋文公、楚 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 原,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 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 后北上争霸。 你怎样看待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1)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2)在争霸战争中,许多国家通过改革加强了自身力量。 (3)在争霸战争中,华夏族同其他民族频繁接触,促进了 民族融合。 (4)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 较大的国家,利于国家的统一。 吴王夫差矛 越王勾践剑 春秋以前,军队的编制主要是根据战车作战的需要来 组织的,以车兵为主,随车而行的“徒兵”是配合车兵作 战的。到了春秋时期,战争的规模和范围扩大,为了适应 山地作战的需要,各诸侯国不断扩大徒兵数量,使步兵逐 渐成为独立的作战兵种。与车兵相比,步兵活动范围大, 受战场地理条件的制约要小得多,进而成为各国军队的主 体。步兵作为一个独立兵种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 的一个重要变化。 知识拓展: 步兵逐渐成为军队的主体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 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课件 历史 七年级上册 RJ 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战 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 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 是怎样的?出现了什 么样的重大改革? 一、战国七雄 战国初年,晋国被韩、 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 个,其中齐、楚、燕、 韩、赵、魏、秦七国 的势力较强,史称 “战国七雄” 教学课件 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 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七国都拥有强 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竞争。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 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 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 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 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 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 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 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 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 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 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 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桂陵之战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于社 会变革 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马陵之战发生于周显王二 十八年(公元前341年), 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 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 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 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 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 运用“围魏救赵”战法, 率军直趋魏都大梁,诱使 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秦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 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 胜进占长平,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此战是秦、赵两国 之间的战略决战。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 赵王怕再拖下去对赵更加不利,遂弃用偏于防守的名将廉 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 颇的防御部署,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暗中换帅名将 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 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 终获得战争的胜利。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 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 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 越激烈。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 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赵国、 秦国先后崛起,其它几国逐渐衰落。 尤其是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 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 威胁。 战国水陆攻战铜壶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 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 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 变法。 4.内容 政治上:(1)确立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地方 (2)废除贵族的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 经济上:(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军事,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作用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 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各国变法的影响 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方面都发生 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商 鞅 出 生 于 卫 国 , 原 名 公 孙 鞅 , 后 因 功 被 秦 国 封 于 商 , 因 而 被 称 为 商 鞅 。 他 “ 少 好 刑 名 之 学 ” , 在 魏 相 手 下 做 过 官 。 入 秦 后 , 以 强 国 之 术 说 动 秦 孝 公 , 主 持 变 法 。 变 法 损 害 了 旧 贵 族 的 利 益 , 秦 孝 公 死 后 , 商 鞅 遭 诬 陷 , 后 被 车 裂 。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都江堰 1.背景: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 注重兴修水利。 2.修建: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 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3.构成: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 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 工程。鱼嘴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 4.功能:都江堰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5.影响: (1)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 国”。 (2)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 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启示 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与 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变法之所以成 功,是因为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改革措 施符合秦国国情,顺应了民意,同事得到了秦孝 公的支持,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的道路上 会遇到很多的挫折,有时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我 们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和他不向旧势 力屈服、坚持变法的品质。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 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八课 百家争鸣 教学课件 历史 七年级上册 RJ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 思想领域有哪些主要 的代表人物?出现了 怎样的繁荣景象? 1.历史地位 春秋后期楚国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 (1)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 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2)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 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 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3)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一、老子 3.相关著作 老子的学说集中 在《老子》一书。 这部书成为道家 的经典。 老子的名言 1.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 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 奉天下,唯有道者。 2.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 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 迷,是谓要妙。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 不争。 5.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书影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地位 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大思想家、 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核心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 “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 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 道德规范。 3.政治主张 (1)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 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2)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 服,社会才会稳定。 4.教育成就 (1)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 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2)孔子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 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5.文化成就 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 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6.相关著作 孔子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7.历史影响 (1)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 远的影响。 孔 子 讲 学 图 三、百家争鸣 1.背景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 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2.主要学派及主张 儒家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荀子主张实行 “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道家代表人 物庄子提倡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墨家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 持独立的人格;法家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 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百家争鸣的形成 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 说。各学派间相互辩论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形成了思想文 化的繁荣局面。 4.影响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 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 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变革 学派 代表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仁” 孟子 “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荀子 实行“礼治” 道家 老子 “无为而治”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 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 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 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 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 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 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 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 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 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 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 “私学勃兴”。 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 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 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 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