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思想政治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思想政治

ID:678554

大小:2.47 MB

页数:86页

时间:2021-04-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备考研讨 一、《高考试题评价体系》概述 2019年末,教育部考试中心宣布——现有高考体系的考试大纲和考试 大纲的说明不再修订,参考2019年版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实施普 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也不再制订考试大纲。除英语学科以外,其他科未出 考试说明。2019考试大纲将延续使用,也给2020年的考生提前划定了范围 、提供了参考。 实际上,政治学科19年考纲在18版教材做了大幅修订的前提下,当年 并没有做任何修订。 考试大纲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根据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与国家教育改革相关政策文件构建的、符 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要求的、用于指导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测评体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是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的重大举措之一” “高考评价体系高度契合高中课程改革理念,可以积极促进素质教育正向导向作用的 发挥,为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高考评价体系还规定了高考的考查载体——情境,以此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 “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评价与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主要供高考命题人员 、高考研究人员、教育考试管理人员以及广大师生学习参考使用。” 内容节选: 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这是中国考试战线推动学科命题标准化、科学化, 实现考试现代化的里程碑式举措,该评价体系将成为高考命题和学生应考的重要指南,这对引导 教学和高考综合改革具有纲领性的意义。 专家评价: 高考评价体系是制定命题标准的基本纲要,也是学生复习备考的重要参考,也是考试评价的准 绳和量尺,为考试评价建立了全面的评价标准,可以检测试题是否全面涵盖了考试目标,可以 检测考试目标实现的程度以及考试要求达成的幅度。 2019年11月底12月初,山东、海南等省市举行了一次适应性考试,试题主要就是依据高考评价 体系的指标来命制的,试题结构和内容等变化很大,向全国传递了一个信号,即从2020年开始 ,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命制的试卷,都将全面对标高考评价体系。 高考政策是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它规定着高考具体考什么和怎么考;高考评价体系则是高 考的“风向标”,通过制定评价指标间接影响高考政策。因此,只有读懂这个“风向标”的新变 化,才能掌握未来我国高考的新动向。 自《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发布至今,许多人仍将其视为新版的高考大纲,试图从中找出备考的 蛛丝马迹,但可惜的是,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一早便否定了这一说法,只称其为高考内容改 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也就是说,本次发布的评价体系更多的影响是在高考命 题方面,而且是在理论层面,换言之,对实际教学中的操作不会有太大影响。 一、总纲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 对加强高考内容改革顶层设计提出要求,明确指出要依据高校人才选拔 的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 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 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 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 、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考 试招生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是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关键组成部 分,必须维护和增强国家统一高考在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为全 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2019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立足全面发 展育人目标,构建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 在内的高考考查内容体系。这为科学构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明确 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根据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与国家教育改革相关 政策文件构建的、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要求的、用于指导高考内容改 革和命题工作的测评体系,主要包括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 要求和考查载体等。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通过解决“为什么考、考什么、 怎么考”的问题,从高考层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 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给出了回答。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是 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的重大举措之一,也是健全立德树人 落实机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必经之路。 (一)高考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和原则   高考评价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对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实 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对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国家科学选才、社会公平公 正的有机统一以及协调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高考评价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科学系统。它依托现代测评理论和技术,科学设定 核心功能,精心设计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考查载体。创造性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考试评价过程。以实现高考评 价目标与素质教育目标的内在统一,切实将高考打造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成为德智体美劳 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高考评价体系是发挥高考正向积极导向作用的坚实基础。它将国家和高校的选才需求与素质教育育人目标有 机联通,是实现。“招—考—教—学”全流程各个环节无缝衔接、良性互动的关键。高考评价体系通过创新评价方式、 优化评价手段、深化命题实践改革,全面、客观、准确的测量和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打破“唯分数”单一评价模式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创造条件。 第三,高考评价体系是教育公平的强力助推器。它奠定了坚实的命题理论基础,构建了科学严谨的学科命题指南, 为确保高考的考试质量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与体系支撑。有利于发挥考试对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同时,高考评价体 系提供的大量科学评价数据,还能为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分配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进一 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第四,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内容改革持续深化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纵深推进的重要保障。通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 高考评价体系,形成深化高考内容改革、持续指导命题实践的长效机制,能够更好的发挥高考评价在科学区分学生综合 素质及选拔人才等方面的功能,为推进高考综合改革、优化高校招生综合评价机制奠定坚实基础。此外,高考评价体系 高度契合高中课程改革理念,可以积极促进素质教育正向导向作用的发挥,为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评价体系,要重点把握以下五个基本原则。 第一,突出方向性。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高考改革要有利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首要问题 ,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第二,坚持科学性。高考评价体系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出发,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 体现各类高考选拔人才的共性需求,科学把握教育教学、学生成长和人才选拔的规律,有效提升高考选才的效度。高考 评价体系的研制过程严谨规范,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在政策文件、基础理论、国际文献比较、基础教育课 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人才选拔需求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确保体系内容的科学性 。 第三,反映时代性。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 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正加速迈向伟大复兴,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的需求也更为迫切,这都 对我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全国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考改革事关教育现代化发展全局,要通过构建理 念先进、面向未来的高考评价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助力 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规划目标。 第四,体现民族性。我国历史悠久绵长、文化博大精深,在长期的教育和考试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德为先、注重 公平、尊重知识等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和选拔观念。高考评价体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民族精神。契合我国注重教育、尊重人才的文化传统。突出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思想和德才兼备的人才观,有利于培育 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五,突显公共性。高考是大规模高利害考试,又因社会环境和考试文化等因素而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敏感性。面 对多元化的现实期待和利益诉求,高考评价体系的设计坚持统筹兼顾,既要实现改革任务要求,又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公 平性诉求,确保选拔的科学性,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进而服务于国家的人才储备战略和现代化建设。作为人才选拔培 养的核心环节,高考尤其注重与基础教育教学关系的处理。高考评价体系与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衔接契合,与高中 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将进一步发挥对素质教育正向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考评价体系结构图 “一核四层四翼” (二)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容与性质 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组成。其 中,“一核”为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 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 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 在高考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 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 回答“怎么考”的问题。同时,高考评价体系还规定了高考的考查载体—— 情境,以此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 高考评价体系是“一体两面”综合体系。首先,它是评价考生素质的理 论体系。以“四层”为考查内容,评价考生素质内涵;以“四翼”为考查要 求,评价学生素养达成度。其构建始于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是素 质教育要求在高考中的理论呈现。其次,它是指导和评价高考命题的实践体 系。通过“四层”规定命题内容、“四翼”保障命题水平,高考评价体系将 有力促进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质量的提升。 高考评价体系是对中国特色教育评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将持续推进我 国高考内容改革深化。它将在今后的高考实践中接受检验并不断完善,为更 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提供坚强保障。 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评价与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主要供 高考命题人员、高考研究人员、教育考试管理人员以及广大师生学习参考使 用。 二、一核——高考核心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新向往, 都对高考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不仅承载选拔和评价的功能,而且实现立德树人 的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目标,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 分发挥考试的引导作用,切实体现高考的育人功能,形成人才选拔、考试评价、教育引导和教学反拨的一体化新格局。 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 根本问题,全方位、系统化地阐释“为什么考”的问题。“一核”既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高度概括,又是 使高考内容改革始终坚持正确方向、不断巩固和提升高考为国选才育人水平的前提和根本保障。 (一)立德树人 高考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 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领域,教学体系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高考作为连接基础教 育和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 会精神,强化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查要求,引导学生培 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 国家观、文化观,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全面彰显高考的育人 功能。 (二)服务选才 高考必须坚持服务选才。立足于服务国家、服务高校选才这一基本点,高考要为国家和高校选拔出符合要求的新 生。因此,高考要紧密围绕科学选才、提供质量、促进公平的目标,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评价人才的方法,使人才选拔 标准更全面、方式更科学;要保证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保证适宜的考试区分度,促进人才合理分流、配置,更好地适 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三)引导教学 高考必须坚持引导教学。作为大规模高利害考试,高考客观上对高中教学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高 考结果直接影响学生获得的教育资源和将来的发展,甚至影响对地方教育发展的成效评价和资源投入。 因此,高考对基础教育教学的引导作用具有较强的现实动能和深厚的社会根基。 高考评价体系将“引导教学”纳入核心功能,有利于理顺教考关系,增强“以考促学”的主动意识。 通过考试改革,紧密对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进一步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 的育人体系,着力扭转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提升教育评价水平并发挥正向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高考改 革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的协调推进,在实现高校人才选拔目标的同时,高度契合高中课程改革的 培养目标和评价目标,从而达到理顺教考关系、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促进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的落实,共同形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培养体系。 高考评价体系以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发展需求、高校选才要求为方向,实现正确引导;充分考虑国 家课程标准内容、教学实际情况,实现科学引导;重点关注教考关系,灵活调整引导方法和手段,实现 有效引导。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统领作用,决定着高考的前行方向和价值取向。 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既各有侧重有相互关联,是高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两个基本手段。“立德树 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构成整体的功能机制,体现了高考在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 (一)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是在各学科 中起着价值引领作用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其在面对现实的问题情境时应当表现出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核 心价值旨在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将学生培养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 根本问题的关键。核心价值集中反映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在高考 评价体系的考查内容中居于首要位置,引导其他三项考查内容。 核心价值主要包含“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 “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正确政治立场、态度和基本观念,包含理想信念、 爱国主义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法治意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掌握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包含辩证唯物论、唯 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要求,属于科学思想方法的范畴。 “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精神情怀,包 含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责任担当、健康情感和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三、四层——高考考查内容 根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遵循考试评价的规律,高考评价体系将应考查的素质教育目标凝练为“核 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四层”考查内容。在“四层”的构建中,“核心价值”指明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起到方向引领作用;“学科素养”承接核心价值的方向引领,统摄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是支撑 和体现学科素养要求的能力表征;“必备知识”是培养能力、达成素养的基础。“四层”紧密关联,构成有机整体,使 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得到系统的体现。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内涵 政治立场 和思想观 念 理想信念 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 爱国主义 情怀 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中华民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 一,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认同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以人民为 中心思想 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立志扎根人民、 奉献祖国。 法治意识 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 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能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能够依法行使权利、 履行义务,维护公平正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世界观和 方法论 正确的世 界观和方 法论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坚持无神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相信科学,尊重 事实,追求和传播真理。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善 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改革发展潮流。 道德品质 和综合素 质 品德修养 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大爱大德大情怀。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崇尚家庭美德,培育个人品德。 理性面对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等方面的伦理问题与伦理冲突,自尊自信、意志坚强。 奋斗精神 树立高远志向,认同奋斗成就幸福、奋斗者最幸福的观念。历练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 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责任担当 具有社会责任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义务。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先。积极维护公 共利益,关注并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 健康情感 具有健康意识,注重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 意识,在生活中能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劳动精神 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认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坚持以辛勤劳动、诚实 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愿意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而辛勤工作。 表1  核心价值指标体系 “学习掌握”是指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进行有效输入、编码、储存各种形式的信息的综合品 质。从人类学习的认知机制来看,“学习掌握”是认知加工和行动输出的前提和基础。在信息时代,新知识、新方法、新技 术不断涌现,个体必须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能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理解信息并将其纳入学科的基本知识 结构中,能够根据已接收的新信息与解决问题的需求建立各种知识组合。“学习掌握”包含3个二级指标:信息获取、理解掌 握、知识整合。 “实践探索”是指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组织整合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运用不同的技术方法进 行各种操作活动以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实践探索”包括认知操作和行动操作两个方面,是个体改造世界的核心品质。 “实践探索”是信息输入和认知加工之后的必然结果,是完成认知学习和实践的关键环节。“实践探索”包含3个二级指标: 研究探索、操作运用、语言表达。 “思维方法”是指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创新的内在认知品质。“思维方 法”是思维的品质、方式和能力的综合,是个体高质量地解决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的基础。“思维方法” 是认知加工的关键构件,是个体在信息时代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认知品质,也是未来社会人才所需要的终身素养。“思维方法” 包含3个二级指标:科学思维、人文思维、创新思维。 学习 掌握 思维 方法 实践 探索 科学思维 人文思维 创新思维 信 息 获 取理 解 掌 握知 识 整 合 研 究 探 索 操 作 运 用 语 言 表 达 (二)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 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 法,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学科素养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培 养形成,既是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高校人才选拔的要求。 学科素养融会国家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要求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中的素 养内涵,基于理论逻辑分析与实证调研结果,构建出适合在考试评价中表 达和测量的指标体系。学科素养包括“学习掌握、实践探索、思维方 法”3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表现 学习掌握 信息获取 适应社会信息化趋势,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获取信息,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求,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 完成信息获取能力。 理解掌握 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系统化、多层面、多角度地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融 会贯通地把握新信息的实质,把握新旧信息的联系,形成对新信息的准确判断、分析与评价。 知识整合 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对获得的学科知识和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整合,形成与生 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对应的产生式系统,能够将新获得的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结构或知识体系,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 合理的调整。 实践探索 研究探索 根据应对新的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实施调研、探究或实验活动。分析结果,提出新观 点或发现新问题,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 操作运用 分解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运用实验等动手操作方法,探究所要解决的生活实践或 学习探索情境中各种问题。综合各种技术方法进行组合创新,将创意或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 创新性地解决现实情境问题。 语言表达 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准确传达信息并进行交流沟通。能够根据具体情境的不 同,选用口语、书面语等不同语体并灵活转换。熟练运用图像、图表、图片表达思维、观点,借助口语、书面语或绘图等方 式表达抽象的概念。灵活运用各种文本形式准确表达个人的情感、思维和观点。能够根据情境需要,运用外语进行交流 思维方法 科学思维 采用严谨求实的、实证性的逻辑思维方式应对各种问题。能够根据对问题情境的分析,运用实证数据分析事物的内部结构和 问题的内在联系,以抽象的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运用抽象与联想、归纳与概括、推演与计算、模型 与建模等思维方法来组织、调动相关的知识与能力,解决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 人文思维 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审美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应对各种问题。能够根据对问题情境的分析,从多元性、情境性、关联性、 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开放性和时序性等方面把握问题与事物的本质。综合运用联想、类比、引申等思维方法,组织、 调动相关的知识与能力,解决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 创新思维 运用开放性、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应对问题情境,组织相关的知识与能力,注重独立性、批判性、发散性的思考。综合运用直 觉的、顿悟的、灵感的、形象的、逻辑的方法,提出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创新性地解决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 情境中的各种问题。 表2  学科素养指标体系 (三)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 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需具备的能力。它是使学习者适应时代要求并支撑其终身发展的 能力,是培育核心价值、发展学科素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是高水平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学科素养导向,承接学科素养要求,结合学生认知发展实际,高考评价体系确立了符合考试评价 规律的三个方面的关键能力群:第一方面是以认识世界为核心的知识获取能力群;第二方面是以解决实际 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操作能力群;第三方面是涵盖了各种关键思维能力的思维认知能力群。根据高考的特征, 高考评价体系将这三个方面的关键能力的发展水平作为主要考查内容,以区分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高低, 引导基础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知识获取能力群  “知识获取能力”是指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客观描述世界、 科学解释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认识世界、学会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 。主要包括:语言解码能力、符号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理能力,等等。 经过素质教育的培养,知识获取能力强的学习者应当能够阅读和理解学科的各种主要文本、基本符号, 能够客观全面地获取相关信息,能够从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够准确概括和描述学科所涉及的基本现象 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并从中发现问题;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隐含的规律或原理;对学科的基本 知识进行结构化理解,形成学科知识网络。 2.实践操作能力群  “实践操作能力”是指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进行学以致用的学科认知操作和 行为操作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理论联系实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主要包括:实验 设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转化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应用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经过素质教育的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习者应当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科学收集、处理并解释实验数据;能够根据行为目标和面临的客观条件,设计或选择 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能够对问题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基于事实和逻辑的论证;能够根据方案的 实践结果不断修正和改进方案;能够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沟通交流,准确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合 作解决问题。   3.思维认知能力群  “思维认知能力”是指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进行学科认知加工的过程中表现 出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学习者在秉持科学态度,运用严谨的理性思维和丰富的感性思维,发现新问题 、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结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是激发个体好奇心、想象力、塑造 创新人格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主要包括: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等。 经过素质教育的培养,认知思维能力强的学习者应当能够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辨,发表独立的、 有创造性的看法;能够从多个视角观察、思考同一个问题;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不同方法,发散地、 逆向地解决问题;能够通过敏锐的洞察能力,发现复杂、新颖情境中的关键事实特征和有价值的新问题;能 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解决新问题,得出新结论,并且能够科学地反思和验证自己的新结论,以确保 新结论的可靠性。 (四)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 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它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 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基本原理组成的基本知识体系。这一体系由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 知识构成,是应对情境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复杂的产生式系统。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一样,是学科素养 的基础支撑。 基于学科素养导向的原则,对于经过高中阶段学习、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而言,在知识领 域方面的要求是:理解并掌握人文社科的基本问题、基本原理与基本思想,尤其是人文思想的正确立 场、观点与方法;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科学精神与思维方法;掌握运用语言或其他符 号形式进行表达的知识。对于知识组织方式的要求是:掌握并形成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 基本知识结构,包括整体知识框架以及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与方法,其中整体 知识框架与基本事实以陈述性知识形态掌握并形成知识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与方法 以程序性知识形态掌握并保持;语言或符号表达的知识以程序性知识形态掌握并保持。 考查要求 考查内容 考查载体 基于情境活动的命题要求 基础性 构成学科素养基础的必备 知识和关键能力 基本层面的问题情境 要求学生调动单一的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 综合性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 养核心价值 综合层面的问题情境 要求学生在正确思想观念引领下,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或技能解决问题。 应用性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 养核心价值 生活实践问题情境或学习探 索问题情境 要求学生在正确思想观念引领下,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或技能来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性问题。 创新性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 养核心价值 开放性的生活实践问题情境 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 要求学生在正确思想观念引领下,在开放性的综合情 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创造性的结果或结论。 四、“四翼”——高考考查要求 高考评价体系的“四翼”考查要求立足于素质教育应达成的内容表现与形式表现,是在高考中对素质教育 进行评价的基本维度。它既回答了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素质教育体系中高考“怎么考”的问题,也回答了 在高考这一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中如何科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问题。“四翼”考查要求一方面体现了高校在 人才选拔中对学生素质进行评价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对普通高中学业质量达标水平、学生核心素养达成水平以 及高中素质教育发展水平在高考评价中作出了解读。因此,“四翼”既是落实高考“服务选才”功能的着力点 ,又是发挥高考“引导教学”功能的抓手。 在高考命题的实施过程中,“四翼”是连接“四层”高考考查内容和高考命题实践的纽带。高考评价体系 通过“四翼”实现对学生“四层”的有效考查。也通过“四翼”对高考试题质量的有效评价。因此,“四翼” 不仅是评价学习素质高低的基本维度,也是评价高考试题质量优劣的基本指标。 (一)基础性 素质教育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这主要体现在前一阶段学习成果是后一阶段学习 成果的基础。扎实牢靠的学习成果是学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坚实基础。对于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 习者来说,应该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基础扎实的学习者能够在广阔的学科领域中准确理 解并熟练掌握主干内容,具备应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究问题情境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与基本素养,具备进 入高等学校进行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基础性包括学科内容的基本性、通用性以及情境的典型性。他要求以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中最基本的问 题情境作为任务创设和基本知识能力运用考查的载体,对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掌握的学科基本概念 、原理、技能和思维方法进行测量与评价。 (二)综合性 素质教育的培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学习者能够综合运用 科学的思维方法,合理地组织、调动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和能力,高质量地应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中的复 杂问题情境,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甚至融会贯通。具体而言,对同一层面的知识、能力、素养能够横 向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网络;对不同层面的知识、能力、素养能够纵向融会贯通,了 解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之间是紧密相连、具备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 综合性不仅针对学科内容,还包括情境的复杂性。从学科内容选择的角度看,综合性要求以多项相互关 联的活动组成的复杂情境作为载体,能够反映学科知识、能力内部的整合及其综合运用,体现对即将进入高 等学校的学习者知识、能力、素养之间的纵向整合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水平的测量与评价。   (三)应用性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当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能够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肩负民族复 兴使命的时代新人。素质教育培养出的合格人才应该能够学以致用,能够探索并解决日常生活、学术科研、 国家发展乃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在应用性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善于观察各种现象,能够主动灵活 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社会实践中的问题。高度关注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 际等紧密相关的内容与问题,具备良好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应用性要求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为载体,将陈述性知识与 程序性知识的有机整合和运用作为考查目标,设计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对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 者迁移课堂所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水平的测量与评价。 (四)创新性  素质教育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对创新性的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突出对创新思维的培养, 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也将创新性人才培养作为重要方向。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思维 品质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具有良好创新思维的学生能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善于独立思考,大胆创新 创造。他们具备敏锐发现旧事物缺陷、捕捉新事物萌芽的能力,具备推测、设想并周密论证的能力,具备探 索新方法、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性要求创设合理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要求对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 新颖或陌生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的任务,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水平 进行测量与评价。   高考试题评价体系对标核心素养、学科素养 社会责任(诚 实友善、合作 担当、法治信 仰) 国家认同(国家 意识、政治认同、 文化自信) 国际理解 (全球视野、 尊重差异); 人文底蕴(人 文积淀、人文 情怀) 科学精神(崇尚 真知、理性思维、 勇于探究) 审美情趣 (感悟赏析、 创意表达); 身心健康(珍 爱生命、健全 人格、适性发 展) 学会学习(乐学、 善学、勤于反思) 实践创新 (热爱劳动、 批判质疑、 问题解决) 政治认同 科学精神 法治意识 公共参与 学生核心素养: 学科素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政治立场和 思想观念 理想信念 爱国主义情怀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法治意识 世界观和方 法论 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道德品质和 综合素质 品德修养 奋斗精神 责任担当 健康情感 劳动精神 核心价值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学习掌握 信息获取 理解掌握 知识整合 实践探索 研究探索 操作运用 语言表达 思维方法 科学思维 人文思维 创新思维 学科素养指标 习近平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 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 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 奉献国家。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要在增长知 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 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要在培养奋斗精 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 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 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 以美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 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全国教育大会》节选 高考试题、高考试题评价体系对标习近平教育思想、教育观 孙海波(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深化高考内容改革 ——《中国考试》2020年第1期 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系统推进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是高考内容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要贯 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支撑,将素质教育要求和高中课程标准要求与高考内容更 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使高考促进素质教育的科学导向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将立德树人作为高考核心功能,是将立德树人贯穿 高考系统、高考人才选拔全过程的内在需要,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的必然要求。高考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功能,统领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把理想信念、爱国主义 、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等浸润到考查内容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强化宪法和 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紧密联系学科内容,在体现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凸显德育合力,增强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高考作为大规模高利害考试,对基础教育教学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将引导教学纳入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 功能,有利于理顺教考关系,增强以考促学的主动意识。通过高考内容改革,紧密对接高中育人方式改 革,进一步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高考的内 容设计、素材选取、试题命制、评分方式等环节,把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 学融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促进核心素养落实,助力素质教育发展。 核心价值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 ,是在各学科中起着价值引领作用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其在面对现实的问题情境时应当表现出的正确 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高考命题改革要在核心价值的引领之下,全面贯彻落实“六个下功夫” 的核心要求,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问题,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 人目标,切实服务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科素养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 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 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学科素养既是基础教育培养达成目标的要求,也是 高校人才选拔的要求,高考内容改革应力求促进培养学生应对生活工作实践和未来学习所需要的素养 。   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是学生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知识。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是学科素养的基础支撑。要从衔接高 中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要求,借鉴国外考试能力考查经验以及目前高考对能力 考查的情况等多方面研究出发,进一步遴选确定高考考查的关键能力,进一步完善能力和知识考查要 求。 全面提升命题质量,发挥高考的积极导向作用    高考作为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枢纽,其导向性对我国基础教育“培养什么人 ”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高考的积极导向作用,通过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在考试中 坚持立德树人、突出能力考查、创新考试形式、加强教考衔接,助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一是 坚持立德树人,凸显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 ,强化对“体美劳”的考查和引导,发挥各学科育人优势,形成高考育人合力。二是紧扣高考 评价体系,强化关键能力考查。将关键能力发展水平作为考查重点,明确各学科能力考查的侧 重点和途径,全面提升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水平。三是加强试题情境设计,注重应用探究能 力考查。通过创设情境化试题,丰富试题呈现方式,增加试题的应用性和探究性,提升能力考 查的有效性。四是防止试题形式固化,保持试卷难度稳定。分步骤稳妥调整试题试卷形式,减 少考试固化给机械训练和大量刷题带来的收益,不断优化试题难度结构,保持试卷总体难度稳 定。 关于高考命题工作    未来几年,既面临新老高考交叠,也面临新旧课程、新旧教材更替。多重改革并行的复杂局面,对高考治理能力, 尤其是对高考内容改革提出多重挑战。教育考试机构应未雨绸缪,及早规划过渡时期高考内容改革推进的时间表和路线 图,为高考综合改革平稳实施保驾护航。一是要准确研判高考综合改革过渡时期和高中课程改革的复杂情况,把握考试 内容改革全局的变化,做好高考命题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保障人员、资源和举措落实到位,确保各项改革协调 推进。二是研究高考各学科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方案。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在落实立德树人、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下,形成符合学科特点的考试内容改革路径,加强过渡时期新老高考的衔接,为顺利推进改革稳 定预期、稳住阵脚。三是处理好高考内容改革与高中课程标准的关系。依据高考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高考内容改革要 与高中新课程改革、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既要坚持统一性,也要正视差异性,积极灵活地处理差异性带来的问题, 做到齐头并进、教考相长、以考促学,形成教学与考试的良性互动,共同实现育人目标。 《指导意见》指出,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这一规定的出发点在于更好推进素质教育,优 化教学与考试的关系。长期以来,高考通过考试大纲等规范性文件规定了考查的知识内容范围和能力要求,主要体 现对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的评价,从新时代对高考提出的育人目标要求来看,这种评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 保证课程标准理念和要求的落实,加强考试与教学的衔接,更好发挥考试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必须有一个更能反映 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有利于与高中教学沟通互动的新体系,高考评价体系因应而生。高考评价体系 基于素质教育理论和考试评价规律,将素质教育目标与考查内容对接,将素质教育评价维度与考查要求对接,提出 设置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素质的问题情境作为考查载体,从而形成集“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为一 体的评价模式。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参考高考评价体系,结合本省实际情况探索设计学 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命题蓝图,以确保新高考、新课程理念的顺利落地。 二、近年来全国卷的特点及趋势 2015——2016年: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一点四面(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 精神)”的考查。 2017年: 确立“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 心立场, 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以及 “基础性、综合性、 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 2018年: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领高考命题工作。 “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试题”。“学习好、宣传好、贯 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强调“用党的十九大 精神统领高考命题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要求”。 2019年: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聚焦“六个下功夫”,以高考评价体系为引领,按照全面发 展的要求丰富考查内容,推动考查形式创新,更好地发挥高考育人功能,增强对基础教育的正面导向 作用,引导学生奠定支撑终身发展的坚实思想政治素质基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020年: 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落实高考内容改革要求,在体现立德树人时代性上下功夫,在德智 体美劳全面评价上下功夫,在聚焦关键能力考查上下功夫,鲜明体现学科性质特点,助力发展素质教 育。 1、高考指导思想的沿革 共性: 2、新旧高考试卷特点分析比较 1、命题指导思想一致,坚决贯彻“立德树人”。 2、体现鲜明的时代气息,重大时政热点不缺席 3、不断增强开放性综合性 4、政治语文化倾向 ★阅读能力是解答所有试题的基础 ★选择题当中对词语、语句的准确理解影响正确答案的选择 ★主观题文字量和阅读量的增加 ★答案就在材料中 政治试题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呵 护学生的个性思考与表达。这首先需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适切的角 度,充分调动已有知识进行阐释与论证,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综合性不仅仅是知识之间的综合,更是对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 力、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进行综合的考查。在考查的设计上,综合运用选择 题、材料分析题等题型,重点突出地有效考查学生的各项基本能力。选择题 主要考查学生的辨识、理解、分析、推理和判断等基础的思维能力,材料分 析题全面考查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论证与阐述、探究与评价等高层次思 维能力。 共性: 区别: 1、新高考试题脱离文综以后题量增加、考查内容增多(增加 了选择性必修)。 文综政治 单科政治 选择题 12道 15道 主观题 3道(5-6问) 5-6道(7-9问) 2、新旧高考试卷特点分析比较 区别: 2、新高考试题形式新颖,设问方式灵活,注重创新性。 20 年 新 高 考 (1)本是竞争对手的各方, 为什么要聚合经营? (2)聚合经营的企业如何 以“正和博弈”的思维开展 竞争? (山东卷)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为什 么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这些商品进行 价格监测? (2)继续点击,可看到该网站发布的白 萝卜价格信息(上图)。推测白萝卜批 发价和零售价差异,农贸零售价和超市 零售价差异的经济原因。(6分) (北京卷) (1)提取材料一中的经济信 息。(4分)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 概括材料二列举的脱贫增收措 施分别蕴含的道理。(12分) (天津卷) 20 年 全 国 卷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 说明发展家庭农场对于激发 乡村经济活力的积极作用。 (III卷) 38.当前保居民就业对稳定经济发展具有 重要作用。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 说明这一作用的传导过程。 (Ⅱ卷) (2)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 说明消费变化对我国生产将产 生的重要影响。 (Ⅰ卷) 近些年全国高考题设问 统计及特点 设问特点 III卷 Ⅱ卷 Ⅰ卷 13 年 38(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 知识,分析城镇化对R镇经济发 展的推动作用。 38⑵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分析该演艺公司取得成功的经 济原因。 14 年 38(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 知识,概括我国当前信息消费的 特点,并分析发展信息消费的积 极作用。 38(2)政府放宽市场准入规则 会增加市场活力,最终使消费 者受益。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 济知识,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 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 使消费者受益的。 15 年 38(2)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 识,分析当前对小微企业实施税 收优惠的理由。 38(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 知识,分析现阶段我国增加财 政赤字的合理性,并说明应该 如何用好财政资金。 16 年 38(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 经济知识,分析“互联网+ 停车”智慧系统的应用所能 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8⑵结合材料二并运用所学经济 知识,分析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 生产对消费和产业发展的影响。 38(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 结合材料,说明推动“一带一 路”国际产能合作对沿线国家 和中国是双赢的选择。 经 济 主 观 设 问 17 年 38(1)运用经济知识分析 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 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 用,并就如何加快高铁更 好地“走出去”提出两条 政策建议。(14分) 38(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 国内玉米价格下降对玉米市场可能产生 的影响。(8分) 38(2)玉米价格的下降,影响了一些 玉米种植户的收入。政府和种植户可采 取哪些应对措施?(6分) 38.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消费品 供给存在什么突出问题?我国生 产企业应如何应对?(14分) 18 年 38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 识,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 应用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14分) 38(1)简要说明材料一包含的经济信 息。(4分) 38(2)结合材料,分析企业税负降低 与财政收入增长之间的经济联系。(10 分) 38.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 析近年来我国马拉松热的驱动因 素。(14分) 19 年 38.(2)结合材料二,运用 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该公司 为何在中国投资建设新能 源汽车工厂。(14分) 38.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该 航运企业比港项目获得成功的原因。 (14分) 38.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 识,说明中国进一步扩大进口对 国内经济的积极影响。(14分) 20 年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 说明发展家庭农场对于激 发乡村经济活力的积极作 用。 38.当前保居民就业对稳定经济发展具有 重要作用。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 说明这一作用的传导过程。 (2)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 说明消费变化对我国生产将产生 的重要影响。 经 济 主 观 设 问 III卷 Ⅱ卷 Ⅰ卷 特点:采用演绎型设问方式(不设定具体知识),知识综合性、发散性比较强,对思维能 力要求高,难度较大。 III卷 Ⅱ卷 Ⅰ卷 13年 38(2)假设你是M省人大代表, 请结合材料二向政府部门提出 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 议。 38.⑴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 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 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发 挥领导作用的。 14年 38(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 生活知识,阐明公为什么要对 民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并分别 说明人大和政府应怎样保护公 民个人信息。 38.(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 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深化行政审批 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15年 38(1)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知 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坚持税 收法定原则。 38.(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知识, 说明政府应该如何强化预算管理。 16年 38(1)运用政治生活 知识,说明国家应如 何为“互联网+”行动 计划的实施提供支持 和保障。 38⑴我国民主党派为推动新能 源汽车产业发展发挥了怎样的 作用?为什么能发挥这样的作 用? 38(1)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 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 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政 治 主 观 设 问 政 治 主 观 设 问 III卷 Ⅱ卷 Ⅰ卷 17年 39(1)结合材料,运用国 际社会知识,说明我国为 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12分) 39.概括材料所体现的政府、人大 和人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分析 当前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特点。(12分) 39.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必须由全 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 四条作出解释以及这一解释的重要意 义。(12分) 18年 39.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 活知识,分析追责问责在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 义。(12分) 39.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 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12分) 39.结合材料,说明宪法修改是如何 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12 分) 19年 38.(1)结合材料一,运用 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外商投 资法的制定是如何体现依 法治国方略的。(12分) 39.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是贯彻落实上述六项基本原则的 结果。运用政治生活知识,任选 其中三项原则,分别阐述坚持这 些原则的理由。(12分) 39.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 说明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 位和作用。(12分) 20年 39.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 活知识,分析打赢新冠肺 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为 什么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 体理念。 39.结合民法典的通过,阐述两会 所彰显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的优势。 39.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四会管 村”实现村民自治的工作机制及其意 义。 特点:常见于从主体角度设问,七年考题都涉及“政府”知识点。 III卷 Ⅱ卷 Ⅰ卷 13 年 39.⑵结合材料二,说明科技创新 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 39.⑴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 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 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14 年 39.(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 的知识,说明冯洪钱是如何在兽医 中草药领域取得重大新成果。 39.(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 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 养人才的意义。 15 年 39(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 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 的关系。 39.(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 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 此加以说明。 16 年 39(2)结合材料和文化 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 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 精神。 39(2)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 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 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 验的合理性。 39(2)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 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 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文 化 主 观 设 问 III卷 Ⅱ卷 Ⅰ卷 17年 39(2)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 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 去”的文化意义。(10分) 40(2)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并结合 材料,说明弘扬创新精神对于推动 创新发展的作用。(10分) 40(1)《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 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10分) 18年 40(2)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艰苦 奋斗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有什么意文?运用文化生 活的知识加以分析。(10分) 40(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 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是如何增强 我们的文化自信的。(10分) 40(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 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先进文化在推 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10分) 19年 39(2)弘扬焦裕禄精神对于打赢 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运用 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并结合材料 加以分析。(10分) 40(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其 美多吉先进事迹对我们培育和践行 爱岗敬业精神的启示。(10分) 40(1)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不 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 析。(10分) 20年 40.(2)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力 量的知识,分析新中国黄河治理 交出优异答卷的原因。 40.(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 上述扶贫故事给新时代青年担当使 命的启示。 40.(2)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 识,说明弘扬中医药文化对于坚定 文化自信的作用。 文 化 主 观 设 问 特点:多数试题设问中明确具体知识点,针对性强。侧重“创新” ,考察明确。 III卷 Ⅱ卷 Ⅰ卷 13 年 39.⑴结合材料一,用对立统一观 点分析如何处理敦煌莫高窟文化 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39⑵《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 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 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 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 展”。 14 年 39(2)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 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 钱创作《民间兽医草本》过程中 的作用。 (2)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 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 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 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 理说明理由。 15 年 39.(1)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 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 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2)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 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 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16 年 39(1)结合材料,运用追 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 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 39(1)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贯彻 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功案例,运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原理加以说明。 39(1)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 的知识,对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 加以批驳。 哲 学 主 观 设 问 III卷 Ⅱ卷 Ⅰ卷 17 年 39(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 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 合材料加以阐述。(10分) 40(1)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 科技领航者实现科技创新的主体原因。 (12分) 40(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 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2分) 18 年 40(1)运用价值观的知识, 说明甘祖昌的一生是如何体 现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共 产党员情怀的。(10分) 40(1)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 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运用实践和 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12分) 40(1)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 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 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原理加以说明。(10分) 19 年 39(1)结合材料并运用唯物史 观知识,说明在脱贫致富实 践中兰考县委是如何贯彻群 众路线的。(12分) 40(1)以其美多吉为代表的雪线邮路劳 动者的事迹,生动诠释了“千千万万的 劳动者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 的道理,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加以 说明。(12分) 40(2)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需 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结合 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对此 加以说明。(10分) 20 年 40(1)运用整体与部分辩证 关系原理说明黄河治理战略 思想的科学性。 40(1)运用创新意识的知识,说明四 位青年为什么能够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作出贡献。 40(1)诊疗方案的变化反映了对新冠 肺炎认识的发展,运用认识论原理 加以分析。 哲 学 主 观 设 问 特点:设问范围相对明确具体,考查知识的难度较小,侧重在知识的运用上。(近八年认 识论内容考了六次,唯物论(意识能动作用)考三次,辩证法六次,唯物史观四次,价值 观三次) III卷 Ⅱ卷 Ⅰ卷 13 年 39(3)除互联网展示和吸引海外游 客实地参观以外,请就如何增强敦 煌莫高窟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另提两 条建议。(4分)(侧重文化) 39⑶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 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 中应该怎么样坚持这一原则? (4分)(侧重哲学) 14 年 39(3)结合学习冯洪钱的事迹,班 级举行“我的青春,我的梦”主题 班会,请你以“理想、奋斗、价值” 为关键词拟写一份要点或发言提纲, 要求言简意赅,每个关键词对应相 应要点,总字数100字左右。(6分) (侧重哲学) (3)结舌材料,就教育创新 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 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 限15个字以内(4分)(侧重 文化) 15 年 39(3)近年来,日本政界有人企图 否认日本侵华的历史,请你加以批 驳。(6分)(侧重政治) (3)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 天,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 两条建议.(4分) (侧重文 化) 16 年 39(3)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 益频繁的今天,为什么要坚定 中华文化自信?请列举两条理 由。(4分)(侧重文化) (3)借鉴十八洞村经验,就推进精 准扶贫提出两条建议。(4分)(侧 重经济、政治) (3)班级召开“我为英雄 点个赞”主题班会,请就如 何学习英雄列出发言要点。 (两条,每条10-30个字) (4分)(侧重哲学) 开 放 题 III卷 Ⅱ卷 Ⅰ卷 17 年 39(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承 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请列举 两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 名言或名句。(6分) 40(3)班级举行主题班会探究批判 性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关系,请围绕 主题提出两个观点。(4分) 40(3)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两条建 议。(4分) 18 年 40(3)班级拟举办学习甘祖昌精神 演讲会。请围绕“青春、奋斗”的主 题列出演讲提纲的三个要点。(6分) ) 40(3)班级举行“学习袁隆平,放 飞青春梦想”主题班会,请列举两 个发言要点。(4分)) 40(3)请就新时代青年学生 如何发扬小岗村“敢为天下先” 的创新精神提出三条建议。 (6分) 19 年 39(3)班级学习园地“如何学习焦裕 禄艰苦奋斗精神”栏目征稿,请列举 两个写作要点。(4分) 40(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千千万万 的劳动者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 新的时代内容。请写出其中两种精 神的名称。(4分) 40(3)结合材料,就保护和利 用传统村落提出三条建议。(6 分) 20 年 40.(3)请就更好地守护黄河撰写两 条公益宣传广告用语。要求紧扣主题, 朗朗上口,每条在16个字以内。 40.(3)就“青年学生如何助力乡 村振兴”提出两条思路。 40.(3)请就如何发挥中医药在 “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提 两条建议。 开 放 题 特点:开放题分值不高,但灵活性强,试题将学生常见的学习生活问题转化为学科化问题,使 学生认识、思考、扩大学科知识应用的范围和途径,能够最大限度的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学 科素养。 区别: 3、新高考试题“情景”的设置强调“复杂情景”、“真实 情景” 、“结构不良情景”。 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水平1 能够以面对简单情景问题—— 水平2 能够以面对一般情景问题—— 水平3 能够以面对复杂情景问题—— 水平4 能够以面对有挑战性的复杂情景问题——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新课标) (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1、把握学业水平考试的目标和要求 ◆注重情境对展示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价值。考查学生的核心 素养发展水平,需要以具体的真实情境作为执行特定任务和运用学 科内容的背景与依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就是看学生能否运用 学科内容应对各种复杂社会生活情境的问题和挑战。学科内容也只 有与具体的问题情境相融合,才能体现出它的素养意义,反映学生 真实的价值观、品格和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行为表现与 情境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同一个情境,可以展现出不同学科核心 素养要素或同一个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不同水平;同一个学科核心 素养要素及其水平,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情境表现出来。 新课标关于“情景”的解读 (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2、制定学科任务导向型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框架 ◆确定复杂程度不同的典型情景。核心素养要应对的是带有典型性 、普遍性的问题和挑战。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和内容,筛选典型 情境用于命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确定情境的复杂程度时 ,可从多角度考虑。一般来说,情境涉及的行为主体越多,主体之 间的相互作用越强烈,决策要实现的相互竞争的目标越多,影响决 策及其结果的因素越多,情境的不确定性越大,立场观点或价值观 、利益越多样且相互冲突越大,情境所蕴含的价值、功能、作用越 丰富多样,情境的复杂程度越高。 新课标关于“情景”的解读 (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3.测试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命题要求 ◆创设评价情境,情境设置要结构化。高质量的学业水平考试,能 够使学生的应答展现真实的素养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 情境的创设是否巧妙,能否使每个学生在该情境中均愿意或必须真 实地表现自己的素养发展水平。为此,应该对源于真实生活的情境 进行有针对性的建构,保留关键性的事实与特征,剔除无关紧要的 细枝末节,创设信息支持充分的评价情境。 新课标关于“情景”的解读 消费者调查问卷 ①您的职业是 □在校学生 □在职人员 □离退休人员 □其他 ②选择外卖时,您可以接受的最远距离是 □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