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第三单元七.《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第三单元七.《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ID:675630

大小:25.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4-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变语文课堂教学为侦查破案活动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梳理出小说的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2、通过对主人公的分析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理解人性美。 3、了解“欧·亨利式的结尾”。 教学难点: 1、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2、能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查预习 1、 请一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今天要学的课文的标题和作者。 生错写“藤”为“腾”(找平时常写错别字的学生) 2、(PPT:一片常春藤叶图)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藤叶的外形像一个什么字?(我已用三种颜色勾勒外形作为提示) (生伸手比划)有说“人”字,有说“众”字。 2、 点亮联想的火花,依据课文内容,由这个“人”字或“众”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三个人——琼珊、苏艾、贝尔曼 【设计说明:由一片常春藤叶图导入,并根据藤叶的外形引导学生猜测一个汉字,让 学生感受联想的乐趣,引出小说的主要人物。】 二、整体感知 1、三个人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请用几句话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要求用上“最后的常春藤叶”这个标题。 【知识回顾: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小说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师总结:在故事中,琼珊经历了由死到生的过程,贝尔曼经历了由生到死的过程,他们 之间的这种转换源于一片常春藤叶。(PPT 常春藤叶的颜色由绿色变为红色)我赋予这片叶子 红色,因为它承载着沉重的意义。而苏艾恰恰是串起了这个故事的关键人物。 板书: 琼 珊: 死 —→生 叶子 贝尔曼: 生—→死 苏 艾 2、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动人的。有哪些句子令你感动或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朗读,我们作个交流。要求:发言的同学先说明在第几段,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 朗读,为了表示对听者的尊重,声音不能太小;听的同学要做个好的聆听者,也表示对发言 者的尊重,同时可以作适当的记号,感动同学的语句是否也能感动你。 【设计说明: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着容量大、课时紧的严峻考验,学生的课前预习 情况将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的进程。从题目、作者到人物、情节,整体把握好文本内容能 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根基。】 2 三、文本研读——侦查破案 欧·亨利被誉为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补充另两位:法国莫泊桑、俄国契 诃夫)人们之所以赋予他如此高的头衔,就在于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小说创作风格。从故事 情节发展的角度,谁能发现他在小说创作上的特别之处? (学生难以回答,就换种引导:小说中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个情节?小说的高潮在哪?) 生:结尾出乎意料之外 (PPT:奇之结尾——意料之外)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欧·亨利小说的结尾之奇。(师读结尾部分,生再一次关注) (PPT:1、这样的结局符合生活逻辑吗? 2、这样的结局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你认为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 师:这节课,请大家都来扮演一个角色——侦探。由老师提供“线索”,同学们要仔细 观察,认真推敲,不放过蛛丝马迹。我相信,不出半个小时我们定能大破这个奇案。 分组讨论(3 分钟),要求结合文本回答,强调“答案文中找”。 生讨论完毕后,各抒己见,互相补充;通过朗读更好地体味文本,师相机作点拨。 (一)疑点一:这样的结尾符合生活逻辑吗? 师点拨引导:为了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分析文本,我提供两条“线索”。 (1)琼珊的身份是画家,她为什么没能识破最后一片叶子是假的? 在“侦破”中明确: ①距离太远,琼珊只能卧床观看;②琼珊病情严重,高烧导致神志不清; ③琼珊只关注叶子会不会掉落,根本没怀疑叶子是真是假;④贝尔曼画得太逼真了。 (2)贝尔曼突然去世,可能吗? 生 1:他是个老人,“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表明他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 生 2:当时的天气很不好。 排除疑点,师总结:这样的结局是符合生活逻辑的,前文已经埋下了伏笔。 (二)疑点二:这样的结局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你认为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 师点拨引导,了解人物背景:贝尔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知识回顾:小说中对人物的刻画通常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根据描写的不同角度,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对人物进行正面描写,可以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入手】 师:我们初见贝尔曼时,对他留下了什么印象? 我们再见贝尔曼时,对他的印象有没有发生变化? 在“侦破”中明确: ①初见贝尔曼 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暴躁、酗酒、失意 语言描写: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尤其抓住“可怜的琼珊”、“可恶的藤叶”) ②再见贝尔曼 侧面描写(通过医生和苏艾的对话) 人格升华,有崇高的爱心 课堂小插曲: 有学生说贝尔曼具有“舍己救人”的精神。 师反问:如果贝尔曼知道自己会死,那他还会去画那片叶子吗? 师提醒:不要主观地拔高人物形象。 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 3 (PPT:在_________的外表下,却有着___________。) 【设计说明:不显示答案,告诉学生语文没有唯一答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 哈姆雷特”。学生根据自己的解读,在书上写下此时的体会。】 排除疑点,师总结:贝尔曼冒雨画叶子是可能的,这样的结局符合贝尔曼的性格,是他 性格发展的必然。他会为琼珊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文中也有伏笔:贝尔曼“认 为自己是保护楼人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过渡:贝尔曼用他的生命向我们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人”字一撇一捺,互相 支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多为别人考虑,多帮助别人,那么,世界才是一个大写“人”构 成的世界,才能形成“众”。 寻找共鸣:通过贝尔曼这个形象,你能理解作者塑造这个人物的意图吗? 生:歌颂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心灵美,对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谊。 (三)证据会说话:结尾揭示叶子是假的,文中有多出伏笔。 生:①“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 ②经历一天一夜的狂风暴雨,其他的叶子都落了,只有“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③常春藤叶“在风中不飘不动” (四)结案,师作总结陈词: (PPT:奇之结尾(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故事情节发展到结尾往往出人意料,但因为前文有伏笔的存在,所以又在情理之中,这 才是“艺术的真实”。那意外的结局一般来说是令人欣慰的,然而那是一种带着眼泪的微笑。 推荐阅读《警察与赞美诗》,同样关注结尾。 【设计说明:变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侦查破案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尝试课堂教 学形式多样化的实践。文本是个很好的例子,根据“特殊——一般”的学习运用方法,引 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四、文本探究——案件思考 (一)课内探究 1、问题一:25 年来,贝尔曼一直静候杰作的落笔,而这片常春藤叶竟成了他的绝笔之 作。贝尔曼所画的这片常春藤叶算是他的“杰作”吗?为什么? 在探讨中明确: 对贝尔曼而言——这片叶子融进了他真挚的感情和宝贵的生命,闪耀着人性的光 辉。这是一幅人性世界的千古名画,可以成为他真正的不朽杰作。 对琼珊而言——这片叶子维系着生命,是她生的希望,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 师总结:“常春”二字意味深长——对贝尔曼而言,是一个人生命的奉献,它体现着人 性光辉的“常春”,生命杰作的“常春”;对琼珊而言,是一个人生命的寄托, 它预示着生命复苏后的“常春”。 2、问题二:假如这片叶子真的掉了,琼珊会死吗? 有生说会,那是她的精神支柱;有生说不会,贝尔曼画的这片叶子固然给了她极大 的鼓舞,但她的康复仅仅靠这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她自身的力量战胜病魔。 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师补充:医生有没有判她“死刑”?有没有肯定她可以治愈? (生齐读第?段) (PPT:《生命》汪国真 意志倒下的时候 4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3、把握主题: 【知识回顾: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创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小说“三要素”都 服务于小说主题。】 师作引导: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意志,作出努力,才能获得 胜利。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就在于自己有没有信心, 能不能面对,意志坚不坚定,有没有勇气战胜它。 师:贝尔曼、琼珊和叶子的联系,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生发言后归纳:①贝尔曼告诉我们如何去书写一个大写的“人”字; ②信念对一个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③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④要珍爱生命; 师总结:在本专题中,我们认识了史铁生、海伦·凯勒、琼珊,他们都是绝处逢生 的人。我曾经告诉过你们: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赢了自己, 就赢了一切在未来的未来! 【设计说明:共同探寻文字背后的隐性涵义,品味和领悟文本的思想价值,体会作者的 创作意图和编者的编排意图。在探讨中让学生感悟生命意志,树立坚定信念,以充分发挥 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德育目标。】 (二)课外探究 欧·亨利小说的“奇”除了表现在结尾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还表现在他的语 言风格上,他的作品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PPT:奇之语言——幽默、诙谐、夸张、风趣、俏皮、比喻 为世人所看得见的笑料中包含着为世人所看不见的眼泪。) 师: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品味本小说中语言的幽默。 提醒:幽默的语句有一定的深层含义,如果有疑问,请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设计说明:语言上的幽默、诙谐等特点也奠定了欧•亨利的大师地位,小说中的幽默 语句并不难找,因此,引导学生课后品读,鼓励质疑。】 五、布置作业 这是一片多么不平凡的叶子,但是小说中没有详细呈现那最感人的画叶子的镜头。 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你心中的画面——贝尔曼是如何画最后一片叶子的? 要求:1注意细节刻画(表情、动作、心理、语言),要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 2要有适当的环境描写; 3 字数不少于 300 字。 【设计说明: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再现贝尔曼形象,同时能深入感受 5 这篇叶子所承载的非凡使命。】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