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七 病梅馆记
教学目标
1、 体会作者对清朝统治阶级残害人才的痛恨之情,对被戕害人才的痛惜之情。
2、 学习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说明:
《病梅馆记》是一篇有深刻思想和战斗性的文言文。作者句句写梅,字里行间却是句句写人,
有对清朝统治者残害人才的痛恨,有对被戕害人才的痛惜,还有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
—穷尽一生岁月以疗梅!这种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寄托了作者复杂的情感,表达着深刻的寓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通过“病梅”之病态、“疗梅”之举动和决心所表现的反对清朝统治者
束缚人才、戕害人才的斗争精神,以及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鲜明立场。
2、难点:体会文章是如何托物言志,曲折致意的。
说明:
本文托物言志,寄寓深刻,对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指导学生如何领会作者的
良苦用心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作者以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巧妙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
情,这种曲折致意的手法,是需要在教学中特别加以引导学生注意的,是为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 1.古人说,诗言志歌咏
怀。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言
志咏怀的句子。
2.齐读该句子。解释该段
字词,明确句子的意思。
1.学生发言,教师明确。
就是文章的第三段。
打破文言文教学按部
就班,以段落顺序讲解
文本的常规,从文末作
者直抒胸臆的句子作
为教学的突破口。
激疑,温故
知新
1.作者用尽一生时光去
疗梅,这样的志向是否有
些另类和奇怪?
2.和学生一起唤醒相类
似的句式:安得广夏千万
1.学生跟读后,提示正音:
2.学生自由发言,只要立
足文本,言之有据即予肯
定。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
起探究的愿望。
以回顾已知的方法,来
探求未知,起到温故而
知新的作用。
2
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
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齐读第三段。
圈点批注
疏通字词
1.龚 自 珍 是 如 何 行 动
的?请同学们自由诵读
第二段,可以互相讨论翻
译,圈点批注,写一点感
想。
2.师生共同努力,疏通第
三段。
学生对照注解,圈点批注。
购、泣、誓疗之、纵、顺、
毁、埋、解、全、复、辟、
贮
引导学生关注一系列
重要的动词。在这些动
词中蕴含着的作者对
病梅的痛惜之情。
分析课文,
理解内容
1.第三段抒发作者疗梅
之志,第二段写作者疗梅
的决心、行动。那么到底
这 些 病 梅 是 怎 样 的 病
态?病态又是如何产生
的?我们看第一段。齐读
第一段。
2.梅花如何得了这么重
的病?
3.造成病梅的根源是什
么?
4. 有 哪 几 类 人 在 起 作
用?
学生自读课文,讨论发言。
分析落实第一段字词。
提示注意:正音(蟠、欹、
诏、号、斫、鬻);含对比
关系的词语:曲-直、欹-
正、疏-密
1.曲、欹、疏
2.绳、夭、病、斫、删、
养、遏
3.造成病梅的根源是自上
而下的一张大网,使得梅
花病且残。
4.或、文人画士、有……
者、鬻梅者
通过第二段的学习,深
入文本,从一系列富有
表现力的词语入手,通
过涵咏语言,自然引出
梅花的特殊象征意义,
体会作者对残害梅花
的四类人的痛恨之情。
为理解文章 “托物言
志”的写作手法做铺
垫。
运用比较 1.梅花在中国古典文化 1.梅 兰 竹 菊 是 花 中 四 君 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把
3
握文章的
主旨
中的象征意义。
2.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
《龚自珍诗文集》中此篇
正文后有一行小注:又名
《疗梅说》。《病梅馆记》
与《疗梅说》哪个题目
好?
3.归纳主旨和手法。其言
在此意在彼,是为“托物
言志”。
4.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
景。晚清封建王朝没落,
积重难返,身为知识分子
杰出代表人物的龚自珍
敏锐地感受到了清末社
会人才摧折的现实,发出
振聋发聩的呐喊!
子,梅花傲立霜雪为四君
子之首,是文人不屈气节
的高尚象征。
2.《病梅馆记》强调病梅,
强调人才受到伤害,控诉
性更强!《疗梅说》只是强
调疗救病梅而已。
3.整篇文章看似写病梅,
其实是借着写病梅,来写
受到压制打击摧残的人
才;看似写病梅,其实是
写拯救人才。
4.引入龚自珍生平年表、
龚自珍的《乙酉之际著议
第九》、李泽厚的《中国近
代思想史论》一书中的《十
九世纪改良派变法维新思
想研究》尽量还原晚清社
会状况,使得学生有直观
深入的理解。
握文章思想内容。并且
自然而然将这篇文章
放到更宏大的历史背
景下,以知人论世的方
法,读出文章的写作背
景,进一步理解作者的
主旨。
作品价值
当代意义
1.今天学习《病梅馆记》
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感受作者的情操高尚,以
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布置作业
学习反馈
1.熟读课文,背诵第二
段。
2.读龚自珍的《己亥杂
诗》。任选一首写点评。
学生按照要求,1.2.3 任
选两题,自主完成作业。
作业多元化设计体现
不同的层次要求,同时
将感受传统文化的教
学目标融入其中,避免
4
3.读《剑气箫心》王镇远
著中华书局版
干巴巴的说教,可以取
得更好的效果。
5
《病梅馆记》课堂实录和课后反思
时间:2015 年 10 月 29 日
上课地点:
授课者: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李琳
师:今天于我而言意义非凡。1995 年 9 月 1 日,在隔壁 109 教室,我,一个新教师上
了生平第一堂语文课。今天,2015 年 10 月 29 日,能重回光明中学上课,何其有幸!
师:古书《尚书·尧典》中有两句话六个字“诗言志”大家可知下一对句是什么?
生:文……
师:下一句是“歌咏怀”,六个字连起来的意思是诗歌是咏怀抒情的也是抒发个人志向
的。诗歌如此文亦如此。今天,我们一起来学龚自珍的《病梅馆记》。请大家把书翻到 70
页。全文共三个自然小节,编好序号,能否快速找出文中龚自珍抒情言志的句子。
生:(寻找)
师:有一个表示感叹的语气词,此词一出后面必定是抒情言志的句子。哪一句话?
生: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
阴以疗梅也哉!龚自珍想穷尽一生光阴来疗梅。
师:哪一个语气词?如何翻译?
生:呜呼。啊!
师:安得这句呢?
生:怎么能够让我有多余的……
师:暇:闲暇的。暇日:闲暇的时光、岁月。我们来看暇字中的“叚”,大家看看还可
以加哪些偏旁部首?
生:加单人旁,是假期的假。
生:加王字旁,是宝玉无瑕的瑕。
师:瑕,玉上的斑点,引申为缺点、毛病、错误。
师:《诗经》中最美的篇章,我们刚学过的……
生:《诗经·蒹葭》。加草字头,蒹葭的葭,水边的芦苇。
生:加走字底,是闻名遐迩的遐,远近闻名,遐是远的意思。
生:加雨字头,是霞,朝也彩霞满天,暮也彩霞满天。
师:我们接着翻。
生:啊!怎么能让我有更多的闲暇时光又有更多闲置的土地,来广泛地……
6
师:贮,读音 zhù,意为贮存、存养。
生:怎么能让我有更多的闲暇时光又有更多闲置的土地,来广泛地贮存江宁、杭州、苏
州的病梅,穷,穷是词性活用,使动……
师:穷,穷尽、用尽,名词活用为动词。
生:怎么能让我有更多的闲暇时光又有更多闲置的土地,来广泛地贮存江宁、杭州、苏
州的病梅,穷尽一生时光疗梅。
师:也哉,如何译?也哉,句末语气词,吗,呢。本段起于感叹终于深深感叹。请你把
这份深深叹息的味道读出来。
生:(读第三段)
师:安得,这个句式并不陌生。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的诗句中有,何其相似乃
尔!诗圣杜甫诗句中就有。
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很好。体现了杜甫的心忧天下关心寒士的济世情怀。再寻找李白诗句中的“安”字
句子。
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的怀才不遇。
师:怀才不遇不是一顶帽子随便可以扣。这句诗体现了他笑傲王侯的精气神。与李杜或
笑傲王侯或心忧天下济世忧民的高尚情怀相比,龚自珍用尽一生时光去疗梅的志向是否有些
奇怪和另类?是一个文人的闲情逸致,甚至是玩物丧志?第三段既然抒发了龚自珍疗梅的志
向,我们看文章前面又是如何写的?
师:(板书:抒发治疗梅花的志向)
师:第二段讲的是什么?请大家齐读第二段。
生:(齐读第二段)
师:俄罗斯文学家屠格涅夫写过一部小说《罗亭》,他借罗亭这个人物讽刺了知识分子
身上有弱点,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龚自珍是一个夸夸其谈的巨人还是坚定的行动主
义者?
生: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他把自己和文人画士明明白白地
划清界限。
师:不仅这句话体现他是行动主义者,第二段中有一类词性的词用得特别多。不是一个,
而是一组一排连用。敏感的同学或许发现了。
生:纵之顺之。放开它顺从它的天性。
7
生:复之全之。使它恢复,保全它的天性。
生:誓,郑重的发誓。还有辟、泣,既泣之三日。
师:泣,何解?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高考三动,使动、意动、为动。
生:为……而流泪。为动用法。
师:再找,还有几个力度大的动词。
生:毁其盆的毁,悉埋于地的埋,解其棕缚的解。
师:这些动词全在一个动词之后,随后连续敲击,一系列动词出现,一气呵成。哪一个?
生:予购三百盆。购,买。
师:第二段讲什么?
生: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梅,没有一盆完好的。已经为它们流了好几天泪之后,就
发誓要治好它们:我放开它们,顺着它们的天性,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
捆绑它们的棕绳的束缚;以五年为期限……
师:以五年为期。以……为,怎么解?
生:把五年当做期限,一定要使它们恢复本性,保全健康的形态。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
心甘情愿受到辱骂,设立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
师:你已经很流畅地把第二段翻译下来,那么可否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如果说
第三段主要抒发治疗梅花的志向,那么第二段的内容呢?
生:第二段讲的是治疗病梅的誓言和采取的行动。
师:点一点第二段一共有多少动词?
生:有——购、泣、誓、纵、顺、毁、埋、解、全、复、辟、贮,一系列的动词,十多
个。
师:(板书:治疗病梅的誓言和采取的行动)
师:今天带来一本书,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龚自珍全集》。在 186 页上有一个小小的发
现,书中标点和我们语文课本上的略有不同。大家用铅笔标一下,品味两者的区别。课文中
“乃誓疗之”后是冒号,而在《全集》中是句号。课文中“解其棕缚”后是分号,《全集》
中是逗号。“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岂止一个字,小小一个标点符号也是大有深意的煞
费苦心的。标点里面是大有讲究的,你觉得哪一种标点好;或者都不好,你自己加标点。其
实古人写文章是无标点的,所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生:如果用冒号,冒号后面是誓言的内容,是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就是英语中的将来时。
8
冒号突出的是誓言的内容。如果用句号,后面一系列动词是完成时,更加体现行动的力度。
师:讲得真好!能将英语语法迁移进来。第三段抒发了疗梅的志向;第二段标明疗梅的
誓言和行动。那么第一段讲什么?
师:第三段抒发作者疗梅之志,第二段写作者疗梅的决心、行动。那么到底这些病梅是
怎样的病态?病态又是如何产生的?我们看第一段。
生:(齐读第一段)
师: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文章首句讲的是什么?
生:梅花的产地。
师:接下来写什么?
生:写病梅的种种病相。曲、欹、疏。
师:健康的梅花是大自然的造化之功。造化钟神秀,本来是何种样貌?
生:梅花是直、正、密的。
师:梅花从原本活生生健康的直、正、密,变成了曲、欹、疏。病相是如何产生的?它
们遭受了哪些不公正对待?找找相应的句子。
生: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
师:(板书:斫其正 删其密 锄其直)
师:第二段我们重锤敲击了十多个动词,这一段我们还是要抓住动词不放。我们讲两个
动词。我带来一本浙江古籍出版社的《说文解字注》。东汉大学者许慎将 9300 多个小篆,分
门别类,编成一本字典《说文解字》。时代更迭,大家渐渐看不懂,清代段玉裁为此书作注,
就是这本工具书《说文解字注》泽被后人。我们看看斫、删这两个汉字,体会古人造字之妙。
斫:《说文》卷十四,斤部,许慎如是解——斫,击也,从石从斤,之若切。斤,斧头的意
思。大家还不太明白斫的意思。我们看段玉裁的注,斫,击也。凡斫木斫地斫人皆为斫也。
我们直译一下。(师板书:小篆斫)
生:凡是砍木头砍树砍人,都是斫的意思。这个词,厉害!
师:删,《说文》卷四,刀部,许慎如是解——删,剟也,从刀从册。段注:凡言删剟
者,有所弃亦有所取。通俗地讲就是从整捆简牍中剪断部分签条。锄字看看它的偏旁部首,
金字旁。斫、删、锄三个词皆为重金属动词,梅花被鬻梅者残酷对待从自然状态变成曲、欹、
疏。梅花遭受到深深的戕害被改变其原先笔直挺拔的身姿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请同学翻译
这几句。
生: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枝干,戕害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
9
枝干,阻碍……(学生翻译受阻)
师:“直”、“密”、“直”三个字是形容词用作名词,你翻得很好。“遏”字,其实我们并
不陌生。在本学期第一课“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遏”是阻止的意思。
生:翻为“遏制它的生机”。
师:这样做的目的?”
生:以求重价,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高价。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竟惨烈到了这个地步
啊!
师:结局呢?后果呢?
生: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
师:作者在第 1 段后还加了一句话: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竟惨烈到了这个地步啊!
师:我们花了功夫疏通了第一段的文字,理清了病梅的病态,病梅产生的原因,它们受
到了特别残忍的对待,令作者扼腕不已。请一位同学概括这段的内容。
生:第一段讲的是梅的产地,病梅的病态,产生的原因。
师:(板书:梅的产地,病梅的病态,产生的原因)
师:梅花如何得了这么重的病?造成病梅的根源是什么?有哪几类人在起作用?
生:文人画士。
生:蠢蠢求钱之民,愚蠢的谋求钱财的老百姓。
生:蠢蠢求钱之民就是鬻梅者,卖梅花的人。
生:或,有的人。
师:就这三类吗?还有吗?再找找。
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有把文人墨客这隐藏在心中特别嗜好明白地告
诉卖梅的人。
师:四类人,从上到下的一张大网,使得梅花病且残。从最高统治者开始一层层往下推
移、渗透,任何一朵梅花也逃不了这张弥天大网。
师:在大家的预习作业中,钱正悦、杨悦、王志尹和戴天乐四位同学问: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为何单单选梅花来写?
生:从我查到的资料中看龚自珍本人偏爱梅花。江宁苏州杭州是江南,本来南方就盛产
梅花。
师:很好。能查阅资料,从作家个人雅趣入手来思考。请大家把眼界放开,梅花在中国
古典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特指是什么?
10
生:梅兰竹菊是花中四君子,梅花傲立霜雪为四君子之首,是文人不屈气节的象征,很
得文人钟爱。
师:从王冕《南枝早春》画梅开始,世人渐渐将梅花与文人情操联系在一起,梅花成了
文人高尚节操,不肯随俗品行的象征。从这个文学传统的角度看,龚自珍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生:托梅言志的手法。整篇文章看似在写病梅,作者其实是借着写病梅,来写受到压制
打击摧残的人才。强调人才受到伤害,代梅控诉。
师:刘德龙同学问:为什么题目是《病梅馆记》不是《病梅记》?我们倒可以借机会讨
论一下本文的题目。在这本《龚自珍诗文集》中,本文还有一个曾用名,哪位同学把这行小
注看看?
生:(细看竖排版的《龚自珍全集》)此篇正文后有一行小注:又名《疗梅说》。
师:古人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此文的通用名、曾用名,还有我们同学给它起的别名。题
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正好品鉴一下,哪一个题目更好?为什么?
生:通用名《病梅馆记》比《病梅记》多了一个馆字。龚自珍的确是开辟了病梅馆,当
然好些。《病梅记》只是强调了病梅,就是第一段的内容。
生:《疗梅说》重点在疗梅。第二段两行文字而已。
生:《病梅馆记》这题目包含文章三个段落。意思最完整。岂止盛产梅花的江南如此?
大而言之,当时整个中国不正是一个病梅馆吗?
师:回答得太好了!我们在探讨题目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入到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意图的理
解层面有 12 位同学问:为什么龚自珍要写这篇《病梅馆记》?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古
人云知人论世。那是个怎样的时代?龚自珍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从注释①中看到他是晚清思想家和文学家。
生:他在科举上不得志,始终是个小京官。48 岁时,他厌倦官场辞官还乡。龚自珍一
生追求“变法”,虽至死未得实现,但对后世产生有益的影响,被称为“晚清巨子”。在文学
上很有造诣,是近代文学开山之人。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
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
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
师:很好!能按图索骥筛选信息很好。读书贵在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我们先看看那个
时代康乾盛世的背后是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康熙五十一年戴名世怀念前明王朝写了几首诗,
结果牵涉 350 多人被下狱;无独有偶,翰林官徐骏看见清风吹过康熙皇帝正在审读的文稿,
随口吟了两句诗……
11
生: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师:不愧是语文课代表!徐骏和一批人倒霉了。统治者望文生义穿凿附会,天下读书人
饱受戕害。那个时代乾嘉学派大盛,原因就是文人只能考据不能对时事政治发表独立的观点
和见解,思想被禁锢。文字狱一出,文人的脊梁骨被打断了,他们被扼杀了生机,被弱化奴
化。
龚自珍曾写过《乙酉之际著议第九》(PPT 投影)其中哪三个字与我们刚刚学的第一段
的斫、删、锄相应证?
生:“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中的“督”、“缚”、“戮”与课文中的“斫”、“删”、“锄”
相应证。
师:正如龚自珍所言当时是个衰世。我们再看当代学者李泽厚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一书《十九世纪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研究》一文描述的晚清时代。(PPT 投影)龚自珍所处
清封建王朝没落,积重难返,身为知识分子杰出代表人物的龚自珍敏锐地感受到了清末社会
人才凋敝的现实,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我们看看注释①,在简单的数字(1792-1841)年
背后读到什么?
生:我查到 1839 年龚自珍辞官归隐,本文写于 1839 年,正是鸦片战争前夕,作者托梅议
政,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压抑,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
要求改革政治,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1841
年他就死了。
师:我们看看龚自珍生平和他的科举路。(PPT 投影)1810 年 19 岁走上科举路,在第四
次乡试中第 4 名时年 27 岁;28 岁到 38 岁,第六次才在会试中得 95 名;随后殿试三甲第 19
名。不算一个好的名次。龚自珍祖、父两代进士及第,外祖父段玉裁就是给《说文》作注的
大学问家,母亲段驯是杰出的女诗人。他幼承庭训,少有令名,才冠京华,颇为自负,但这
条漫漫科举路也踟蹰了 19 年。泣之三日,龚自珍难道仅仅是为病梅而泣?他自己何尝不是
一株也受到戕害的病梅?
师:王志尹问了一个很高级的问题:作者用余生光阴疗梅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
样还有意义吗?意义,活着就是为了寻找生命的理由。有无意义,得用我们一生去寻找。鲁
迅说他为什么写小说,是揭示病痛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马克思墓前刻着这样的一句话:哲
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谁又能凭着一己之力单枪匹马迅
速改变世界?每个人在自己的能力和可能范围内为改变这个世界而努力着。谁又能说他没有
意义?从 1839 年到 1841 年病死在讲学的书院,龚自珍一直讲学,著书立说,呼唤个性自由
12
解放人才。对民众施以思想启蒙。他不是夸夸其谈者,是一位有思想有行动的书写者。他写、
说、做。意义,有还是没有?谁又能简单地定义呢?
师:回家作业(PPT 投影)1.熟读课文,背诵第二段。2.读龚自珍的组诗《己亥杂诗》。
任选一首写点评。3.读《剑气箫心》王镇远著,中华书局版。1.2.3 任选两题,自主完成作业。
课后反思: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历久传诵的经典名篇。它们既是经世致用的实用文章,又
是中国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在近几年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一直思考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落实
“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四面一体的教学方式,使得文言文能跨越言语的迷津被今天的
学生喜欢。对于具体的文本,小到关键字词的文字学意义,再到文言文的字词句法,进而到
知人论世探讨文本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如此层层深入,出入自由,或许我们就理解文言
文的精妙之处。
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是载道言志的经典之作,写于 1839 年鸦片战争前夕。作者托梅
议政,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压抑、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
要求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龚自珍被目为“晚清巨子”、“近代启蒙思想先驱”并不浪得虚名!
这样一篇短小但含义蕴藉的文章,距今 176 年了。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的高一学生能否
理解文章中的微言大义?能否通过文字深入理解作者如此深厚复杂的情感力度?学生对文
言文反感、畏惧之情如何引导?
基于这样的考量,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教学环节。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以龚自珍的志向
为第一个问题,从最后一段入手,倒过来解构文本。当我们明确了龚自珍的志向是穷尽一生
的光阴来疗梅之后,老师提问:龚自珍是夸夸其谈者还是真正的行动主义者?学生答:是真
正的行动主义者。教师追问:龚自珍是如何行动?请同学学习第二段。学生很快发现第二段
短短两行共用了购、泣、誓、疗、纵、顺、毁、埋、解、全、复、辟、贮等十多个动词。我
的思考是: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字”上,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语汇
上。有一些古汉语词汇今天已经很少用到了,有一些古汉语词汇虽然今天也在用,但是语言
自有其折旧率,学生对它没有什么敏感度。我们在文言文学习中遇到了,如何激活这些文字
的活力,在此处重锤敲击,用汉许慎《说文解字》、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为抓手,来
重点解剖“斫”、“删”等动词用法,激活了这两个动词,加深了学生对梅花遭受到戕害的理
解。锤炼文字处就是言志载道的关键处。
接着以学生的质疑问题“龚自珍为何写病梅”为切入口。几位学生分别从个人喜好,江
13
南文人共同的癖好,晚清以梅为盆景的时风入手分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更深入地开掘到
梅花傲立霜雪的品格是被宋以来的文人青睐、关注并赋予人格化意蕴的,使梅花在传统文化
中独具的文化品质彰显出来,从而领悟到作家以病梅喻病才,以梅喻政手法的巧妙和深刻。
作者借梅喻人,托梅喻政手法之含蓄性和批判性就明晰了,文本的文学价值和文章价值就不
言而喻了。文言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所谓:
文道统一。文言文所传达的是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这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也是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我抓住“梅”这个传统文化中的
经典意象来层层剖开,将学习文言文的最终落脚点放在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此时,适时将时代图景和作者生平经历以 PPT 形式展现,力图还原文本产生的背景,
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再是空洞概念的肢解,而能真正把握作者内在强烈的情感,再次领
会作者的深沉和深刻!
本堂课结束于学生王志尹的问题:作者用余生光阴疗梅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
还有意义吗?这真是一个漂亮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有形而上的哲学意味。学生不再是纠缠
于一篇文言文的学习,而是思考文学和时代,文学和人生的意义了。这样的问题让我惊喜!
学生的思考远比我们预设的更远更深刻。由于时间的关系和教师个人有限的学养,无法充分
讨论,让这样的思靠和余韵伴随学生未来的人生吧!
回想自己备课经历,有些感悟。为了解龚自珍作品全貌和晚清时代背景,我读了上海古
籍出版社的《龚自珍全集》和《龚自珍诗集编年校注》、三联书店李泽厚的《中国近代思想
史论》等书籍,查阅浙江古籍出版社的《说文解字注》。在授课中的很多关注点,如“斫”、
“删”等动词用法,课文标点与全集标点的不同之处,龚自珍生平简介,晚清衰世的格局,
都是从这些书籍中获得的养分。能自然妥帖地将所读书籍结合进文本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看
到一篇经典文言文背后丰厚的思想文化内涵,或许是我这堂课所谓的亮点。一个语文人,只
有不断勤于阅读、善于思考,才会为自己有限的课堂注入涓涓不断的活水。
谁说文言文没有它的价值和活力?当我们带着孩子沉潜其中,它就再次复生!
没有文言文,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参考书目:
张中行《文言迷逮》中华书局 2007 年版
王荣生主编《文言文教学教什么》华师大出版社 2014 年版
《龚自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年版
14
《龚自珍诗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年版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三联书店 2008 年版
许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