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3.2.3《全民族的抗战》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是( )
A.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B.日军占领广州和武汉
C.日军攻占国民政府首都南京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 “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苦斗十年,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一
旦强寇虏边疆,慷慨悲歌上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游击战,敌后方,铲除伪
政权。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这首歌曲应该是( )
A.《八路军军歌》 B.《新四军军歌》
C.《义勇军进行曲》 D.《远征军军歌》
3. 叶挺将军曾评价万家岭战役为:“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
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当永垂不朽。”这次战役是在哪次大会战中( )
A.徐州会战 B.太原会战
C.武汉会战 D.淞沪会战
4. 1940 年 9 月 5 日,周恩来在给中央的电报中说:“(此次)大战是第一件兴奋人心的大事……
今日《大公报》、新蜀社论称赞华北八路军战绩,蒋有电嘉奖。”材料中的“大战”( )
A.振奋了国人的抗战信心
B.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C.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D.属于正面战场的抗战
5. 续范亭先生对某次战斗高度评价道:“……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
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我们的士气。”这场著名的战斗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淞沪会战
6.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打击了侵华日军三分之二以上兵
力。抗日战争的战局由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规战争退居次要地
位……”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从属于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B.是正面战场的重要力量
C.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D.是抗战取胜的唯一因素
7. 某年《新华日报》华北版头条刊载了蒋介石的嘉奖电:“朱(德)副长官、彭(德怀)副总司令:
迭电均悉,贵部窥破好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勉。仍希……勿予敌喘息机会,
彻底断绝其交通为要!”这份嘉奖电的背景是( )
A.红军长征胜利
B.正面战场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C.百团大战取得阶段性胜利
D.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8. 照片定格了历史的瞬间,是第一手史料。下列照片按照拍摄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9. “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上战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组织发起的重大战役是( )
①平型关大捷 ②台儿庄战役 ③百团大战 ④平津战役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④
10. 1937 年 9 月,八路军旅长陈赓在日记中写道:“这是红军参战的第一次胜利,也是中日
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胜利。”这一“胜利”是指( )
A.徐州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武汉会战 D.豫湘桂战役
11. 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8 年震惊中外的台
儿庄战役就发生于此。台儿庄战役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光辉结晶,领导该战役的将领是
( )
A.彭德怀 B.杨虎城
C.张学良 D.李宗仁
12. 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政》杂志刊诗一首:“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霾一鼓收。英帅朱彭筹
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这首诗是对下列哪一战役的赞颂( )
A.武昌起义 B.百团大战
C.七七事变 D.台儿庄战役
13. 抗战期间,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民主政权,在土地方面实行的政策是( )
A.减租减息 B.土地革命
C.三三制 D.平均地权
14.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
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肯定了国民党军队的抗战
B.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C.国共两党是中国抗战的主要力量
D.敌后战场起的作用大于正面战场
15. 《武汉会战目的方针与策略指导》指出:“以目前国际形势观察,自力更生仍为我政略上最
高原则,基于此而产生之作战指导方针,亦即持久战与消耗战。”由此判断( )
A.中国共产党坚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国民政府曾期待国际力量的援助
C.中国抗日战场自始至终都是独立的
D.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历史事件
1927 年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1928 年 井冈山会师
1931 年 九一八事变
1935 年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三个有关联的历史事件,通过设计示意图的形式将事件之间的关系展
示出来,并说明设计理由。
(2)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革命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说说你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中能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哪些优秀品质。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历时 1 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 29 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 5 万人。中方
伤亡约 5 万人,毙伤日军约 2 万人,日军自报伤亡 11984 人。中方战役指挥是第五战区司令
长官李宗仁。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战役的情况。该战役属于哪一战场的抗
战?请列举该战役所属战场的其他两个著名战役。
材料二 某年《新华日报》华北版头条刊载了蒋介石的嘉奖电:“朱(德)副长官、彭(德怀)
副总司令:迭电均悉,贵部窥破好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勉。仍希……勿予
敌喘息机会,彻底断绝其交通为要!”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次战役?它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哪一战场?
材料三 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阶级、
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中国国
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
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赵箭平《谈谈屏幕上的国军抗日英雄》
(3)材料三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
忾,共赴国难”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说说抗战期间中国军民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抗战时期两个战场关系及作用的认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军运输部队在平型关关口附近不明地域遭到西侧高地伏击,全军覆没。
——1937 年 9 月日本《每日新闻》
材料二 25 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感嘉慰。
——蒋介石 1937 年 9 月 26 日给朱德、彭德怀电报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正确评价平型关大捷的历史地位。
材料三
材料四
(2)材料三、四反映的是哪一次战役,该战役主要特点有哪些?
材料五
材料六 到抗日战争后期,主要抗日根据地有晋察冀(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山西五台山)、晋
绥、晋冀豫、山东、陕甘宁、延安等地。根据地人口由 150 万人发展到 1 亿人,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军队从开始的 4 万人发展到 120 万人。这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
(3)依据材料五、六,结合课本内容,说明共产党是如何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有何作用?
材料七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
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
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
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
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狼牙山五壮士》
(4)从材料七中,你能感受到敌后根据地战士抗战中体现了哪些精神?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ACAA 6-10CCCBB 11-15DBADB
二、非选择题
16. (1)示例: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理由: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中国东北,
中国抗战开始;日本的侵略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张学良、杨虎城要求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卢沟桥事变爆
发后,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从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到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3)顾全大局;以民族兴亡、百姓安危为己任。
17. (1)战役:台儿庄战役。战场: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或正面战场)。
列举: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任举两个)
(2)战役:百团大战。
战场:敌后战场。
(3)前提条件: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实现(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精神品质: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等。
(4)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
重大贡献。
18. (1)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
话。
(2)百团大战。
特点:①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②参战人员多,战线长,作战次数
多,规模大。③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
(3)措施: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开展大生产运动。
作用: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提示: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