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二上册-第一单元三《幼学纪事》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二上册-第一单元三《幼学纪事》教案

ID:668471

大小:25

页数:5页

时间:2021-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幼学纪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幼年求学时的艰辛和他对当年良师益友的深切怀念。 2、品味作品幽默的语言,体会课文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探索作者最后成功的原因,学习作者执著苦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幼年求学时的艰辛和他对当年良师益友的深切怀念。 教学难点: 探索作者最后成功的原因,学习作者执著苦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概括出作者记了哪些事情。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菁菁校园,书声琅琅,我们的同学或是在学习的海洋中欢快地畅游,或是在学习的风 浪中奋勇拼搏。今天的我们,都可以在学校明亮的教室中安心地学习。可是,你可曾知道 这看似平凡的学习环境对于 60 多年前的于是之先生和绝大多数青少年来说来说简直就是 一种奢望。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于是之先生的文章《幼学纪事》,看看他的学习环境如何, 他又是如何走上成功的。 二、解题:请说出题目的含义 “幼学”指幼年、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纪”此处即“记”的意思。“幼学纪事”即“记幼 年、青少年时期有关学习的一些事情。” 三、课文研读 (一)理清课文内容 作者在文中记了哪些事情呢? 明确: 1、家里人没文化看不懂皇历和替老郝叔起草“请会”通知的事。 2、在孔德小学遇到两位老师培养了他的读书习惯。 3、家境贫困,被迫辍学,靠当当为生。 4、在朋友帮助下进入辅仁大学和夜大学习。 作者在最后一节引用了荀子的一句话对于这些事情做了总结,请勾画出这句话并说出其内 在含义。 明确: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含义:环境对人的学习具有重大影响。 问:作者在文末提到了当时恶劣的政治环境,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具体环境对作者学习不 2 利? 明确:家庭、杂院。 (二)解读文本:这些环境是怎样影响作者的?作者对这些环境的情感和态度又是怎样 的?让我们从课文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 *家庭:“完全没有文化”,从反面让作者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 *杂院:杂院是底层劳动者居住的地方,也是个没有文化的地方。让作者进一步懂得了底 层劳动者没有文化的痛苦。 *经济环境:因经济拮据而无法上学,因经济困难而过上“一当二押三卖”的生活,与老 郝叔的家日益接近。 穿插小问题: 1、作者一开头就写到家庭最大的特点是“完全没有文化”,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这 一点的?哪些词语具有明显的强调作用? (作者是通过两件事情来突出这一点的。一是“祖母和母亲”“压根儿就没有名字”,二是 家里只有一本“皇历”但她们都看不懂。 词语:彻底、压根儿、只能、自然也就、直到、 才算、才) 追问:读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作者写作语言在这里有一个什么特点? (诙谐幽默。明明是一本普普通通的皇历,作者却一本正经地称之为“藏书”,还“每年 一换”,转而又一句“但只有一册”,把轻松的笑话说的十分严肃,这是幽默的一种方法。) 但这幽默背后是作者对家庭环境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对家庭完全没有文化的无奈和辛酸。) 文中还有没有类似的地方,请试举一例并说说幽默背后的内涵。 2、作者在写杂院时为什么要详写帮助老郝叔起草“请会通知”的事?这件事对作者又有 何影响? 明确: 作者写这件事是为了突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没有文化的痛苦,也暗示了当时政治制 度的黑暗。同时,这“请会通知”又是“我”的第一篇“好文章”,“我”应该感激老郝叔。 这件事让作者进一步懂得了底层劳动者没有文化的痛苦。而完成这篇“为人生的文学” 也让作者受到了鼓励。 3、本家断了作者的学费,可恨吗? 明确:本家也算仁至义尽,“大伙都不富裕,你也不小了。”可恨的是“恶劣的政治制度” 造成了底层百姓经济的困难。 小结:从课文的第一和第三部分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并不好,经济困难, 3 周围人又没有文化,可谓“白沙在涅”,但作者又为什么没有“与之俱黑”,成为一个普通 百姓,而是走上文艺的道路的呢。再次阅读理解课文,思考其中的原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学生回忆作者所遇到的不利环境。 问:作者有没有遭遇到好的环境呢?这些环境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课文探究: 1、散读课文,圈画出作者遇到的好的环境。思考这些环境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明确:①良师益友 “近视得很厉害又不戴眼镜的老师”——让“我”接近了文学。 卫天霖老师——让“我”爱上了画画,接近了艺术,在“我”心里播下了美的种子。 “好朋友”——让“我”进入了当时的最高学府辅仁大学。 ②学校 辅仁大学——让“我”领略出这些大词人的妙处;感受到了祖国语言的美妙和精 巧。 夜校——让“我”从一个“俗人”变为一个“雅人”。 穿插的小问题: ①、作者在描写这位近视的老师时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方法(应该换个问法,学生出不 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细节描写 “他屋里哪都是书,光线显得很暗,所以他需要把诗集贴近鼻尖才能读得出。”——对书 的热爱; “他的声音不洪亮,也无手势,读得很慢,却很动人。”——对文学的激情。 问:作者对这件事的反应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给“我”的印象始终留在脑海里,并思考他为什么要叫几个孩子去听这 首诗,幻想会再碰上他。 ②、作者回忆卫天霖先生时有没有用到细节描写的方法,体现了卫先生怎样的特点? 明确:“谁知这时候卫先生正站在我身后看,我扭头看见他,笑了;他看着我和我的那 幅绿色作品,也笑了,而且还称赞了我。”——对学生的爱护和鼓励。 问:作者当时的反应是什么?事后又是怎么想的? 明确:“当时我可没想这么多,反正是被老师夸了,就觉得了不起,就还要画。” 事后想:“到底是称赞我的什么呢?是有几处画得好?还是勇气可嘉,什么都敢画?或者 根本就不是称赞,只是一种对于失败者的无可奈何的安慰?” 4 ③、在辅仁大学作者的收获有哪些?当时作者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 收获:领略出这些大词人的妙处;感受到了祖国语言的美妙和精巧(这也是作者后来 走上话剧表演道路的重要原因。) 感受:浑身不自在——神往——恐惧、忐忑 问:作者因为恐惧而退缩了吗? 没有。 ④、除了辅仁大学外,作者还进入了“另一所高等学府”,并称它为“法兰西文学的殿堂”, 它对作者的影响是什么? 明确:让作者觉得自己已近“雅人”。 如何理解文中的“雅人”和“俗人”? 明确:雅人:思想上已经超越了普通人,有了一定的文化修养。 俗人:物质生活上依然贫困,要挣钱糊口。 小结过渡:这样的环境,对作者来说是“蓬生麻中”,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走向了成 功,可见,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 2、作者自己在总结成功的原因时说:“我后来所以还喜欢读点书,全靠我幸运地遇到了校 内外的许多良师益友。”作者为什么用“全靠”这个词?作者的成功是否“全靠”良师益友? 为什么? 明确:不完全同意,说“全靠”是出于作者的谦虚和对良师益友的感激。客观环境对 作者的影响确实巨大,但作者自身的主观努力也很关键。如课文第 26 节写到了作者在 夜校求学时的刻苦、惜时。 刻苦。“每天需步行过北海大桥”。“平时只带一顿午饭,不过是窝头小菜之类”。“厕所 便成了我的餐厅”。 (第 26 节,较易) 惜时:“下课以后,又需步行回家。天高夜冷,静得可以听见自己的足音。且走且诵, 路成了我最好的温课的地方。早晨上班也一样,将生字写在小纸片上,看一眼就可以 背一会子”。“据我那时的经验,从西单走到东四,少说可以背下四五个单词来。” 正是因为有了良师益友的帮助,在加上自己的努力作者才能“白沙在涅”而不“与之 俱黑”。 (第 26 节) 3、除了第 26 节写到的刻苦和惜时之外,课文中有没有写到其他的主观因素,体现在哪? 同学之间交流讨论。 好学,帮老郝叔写请会通知并分发出去。(第 2 节) 深思,对卫天霖老师的笑的琢磨。(第 8 节) 坚忍,在“浑身不自在”和“恐惧”的心理中坚持学习。(20~22 节) (有难度,需要学生讨论) 小结:一个人,只要有这样一些精神,又何愁学习不能成功呢?我想,这也是这篇课 文给我们的一个最重要的启示。 5 三、语言感悟。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相信对正在求学的我们来说一定有许多感悟。请从文中划出你最 有感悟的语句,并就其中至少一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在你童年的学习生活中,使你最受感动,至今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件事?用 200 字左右 的篇幅叙述这件事。 板书设计: 幼学纪事 于是之 家庭 杂院 良师益友 学校教育 好学、 深思、 坚忍、 刻苦、 惜时 白沙在涅 蓬生麻中 客 观 环 境 主 观 努 力+ =成功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