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人教版

ID:664387

大小:35

页数:5页

时间:2021-04-1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学科 历史 年级/册 高一年级必修三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难点名称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 史背景。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 什么难 本课时间跨度比较大,学生不好理解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 和特点,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有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 什么难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对知识点理解困难,不能理解为什么各个阶段中国 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不同。 难点教学方法 1. 通过展示史料,培养学生提炼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图示法,使学生直观的理解维新变法为什么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主流思潮? 3.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使学生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能够做出全面的评价。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学生:什么是“中国梦”? 学生回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教师补充: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无不致 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具体情况。 讲授新课: 教师:提供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夷夏观念示意图和 1792 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觐见乾隆皇帝的图片。 提问:反映了清政府怎样的心态?为何会有这样的心态?出示鸦片战争前中国周边形势图,得出大清 帝国危机四伏。1840 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 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 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开眼看世界——天朝梦碎 1.炮口下的震撼 PPT 展示材料: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 敌人。战争以残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 ——高翔《近代的初曙:18 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 教师设问:爱国知识分子做出了哪些思考? 学生列举出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作及和新主张,初步感受近代中国发生的思想变革。 教师展示并简单介绍: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畬《瀛寰志略》、姚莹《康輶 纪行》、梁廷枏《海国四说》。 教师:鸦片战争后,涌现出众多反省自身、向西方学习的书刊,在此,我们仅围绕最具代表性的 《海国图志》进行分析,探究战后中国面对列强的冲击,做出的回应。 2.一本好书——《海国图志》 展示《海国图志》的目录和两段材料: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 魏源《海国图志·序》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 魏源《海国图志·议战》 引导学生思考向西方学习的原因,解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含义。并通过材料启发学生得 出主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循序渐进,让学生体会: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海国图志》问世以后,命运如何呢?我们来分析两则史料: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 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 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是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 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周英杰《< 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佐久间象山(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 “呜呼!予与魏,各生异域, 相识姓名……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 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到发展与西方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 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 15 版,价钱一路走高。 ——周英杰《< 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教师:一本好书,在不同的时空下,却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研读以上两则 材料,分析:守旧人士、开明知识分子、下层民众、日本人对《海国图志》的不同态度。 学生进行探讨分析,教师在整合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呈现出以下参考答案: 守旧人士:鄙夷,不想看——“大逆不道”,有失天朝大 国的尊严,主张付之一炬。 开明士人:振聋发聩,想多看——明确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方法、目的,关注世界,启迪思想。 下层民众:看不见,也无意识看——“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 热炕头”,固守农耕生活,不 知该书为何物。 日本:如获至宝,反复看——政军商学的必备书,“天书”, 2 年 15 版本,书价涨了 4 倍。 教师:好书固然可贵,但受制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并没有引起国人的足够重视。几 千年来沉醉于“天朝上国”中的中国人,惺忪的睡眼,又昏昏地睡去了,中华民族丧失了 20 年发 展的宝贵光阴。 教师:尽管林则徐、魏源等人的主张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未能付诸实践,但他们表现出的御 侮的民族勇气,和接纳新知的气度,彰显出绚丽多彩。在世界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由孤立、 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时刻,沉睡的“天朝上国”必然要遭受更大的冲击。10 年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建立了一个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逼近北京,火烧皇家离宫圆明园。在这 内忧外患之下,以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重申“师夷”的主张,引领 近代中国继续前行。 (二)洋务运动——破局之梦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PPT 展示材料: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1864 年《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无形之巧(中国的伦理道德)胜于有形之巧(西洋技艺)万倍也,何必见异思迁,用夷变夏哉! ——选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根据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与林则徐魏源相比,洋务派有哪些进步之处?引出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出示“中体西用”思维导图式解释。解释“中体”“西用”的具体含义以及 “体”“用”所指。 教师: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下,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清政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洋 务运动。 2.“近代化一小步”——洋务运动的实践 PPT 展示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清政府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京师同文馆、北洋舰队等图片, 引导学生概括洋务运动的四大具体实践:创办军事工业、兴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教育。 在学生掌握洋务运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呈现如下材料: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结合上述材料,回顾必修二第 9 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相关知识, 思考洋务运动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在“中体西用”指导下,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教师:“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但在当时和 后世都也引起了许多争鸣。清政府内部也呈现出不同的声音:作为洋务派的主流思想,顽固派坚决反 对,而早期维新派去认为学习程度还不够,表示要深入学习。后人也有不同的声音。同学们,我也想 听听你们的看法。 在充分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呈现两段材料: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 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 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 虽说“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 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 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 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在综合学生答案和材料的基础上,呈现如下答案: “中体西用”的合理性: 1.:中体西用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2.是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反应。 3.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中体西用”的滞后性: 1.学习范围:仅限于器物层面。 2.根本目的: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 教师:在不断地争议中, 在“中体西用”的指导下,洋务运动砥砺前行。然而,1894 年,同样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向西方学 习的日本,给了我们沉重的一击。1895 年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三十年洋 务,竟毁于甲午一役!泱泱大国,竟毁于弹丸东夷!时人惊呼,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 甲午战争激发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仁人志士不断反思:几乎同一时期向西方学习的中日两 国,为什么结局却大有不同?中国人民掀起了救亡图存梦 (三)维新变法——危急存亡梦 (四)PPT 展示两张图表: 图表一:从 1890 年到 1898 年“维新”(含改良、改革)一词的使用次数。 图标二:从 1895 年到 1898 年清末知识分子政治性团体数目演变表。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两张表格的基础上,进行设问:甲午战争以后,维新变法为什么逐渐演变为 一种社会主流思潮? 1.为什么要维新?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两张图表,并回顾中国近代史中所学内容,积极讨论,分析原因。在整合学生 答案并进行点评的基础上,教师呈现如下参考答案: (1)经济基础: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3)文 化方面:西学知识的发展和维新思想的发展(4)政治方面:甲午战争后名族危机加重。 面对民族危亡,进行救亡图存是每个国人的使命。面对民族危亡时刻,国人意识到“能变则全, 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2.从早期维新到康梁维新 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早期维新派和康梁维新派各自的思想主张,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表格一: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 表格二:康梁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 教师:在维新思潮和仁人志士的推动下,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重点从器物方面转向制度方面。 3.从《定国是诏》到戊戌政变 教师:1898 年 6 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幕,到 1898 年 9 月 21 日戊戌政变,变法谢 幕,这场运动前后持续了 103 天。就变法本身而言,以失败告终,但其所产生的影响,却激励着每一 个国人,正所谓“变法谢幕,精神留存”。 4.维新失败,精神留存——维新思潮影响探析 PPT 展示两段材料: 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 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这些年来中国国民觉些甚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 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充分讨论,分析维新思潮产生突出的社会影响。在综合学生回答基础上, 教师分析补充,并呈现以下维新思潮影响的五个关键词: 启蒙 觉醒 民族 民主 爱国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2018·全国Ⅲ卷·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 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 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D [19 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材料严复“煞费苦心”地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 联系起来,目的是推动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 A 项错误,D 项正确;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 物,没有倡导反清革命,故 B 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 想无关,故 C 项错误。 小结 19 世纪中后期,面对民族危机的加剧,开明知识分子希望“师夷长技”,向西方学习,然而守旧势 力却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洋务派在内忧外患之下,希望学习西方的器物,以求富国强兵,却遭到顽 固派的百般阻挠,但是洋务运动却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维新变法虽然昙花一现,但是启迪了 民智对近代中国此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