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托物言志”专题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托物言志”专题练

ID:656729

大小:26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4-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托物言志”专题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天马 贾平凹 四月二十一日,谭宗林从安康带来魏晋画像砖拓片数幅,和一包新茶。因茶 思友,分出一半去寻马海舟。 马海舟是陕西画坛的怪杰,独立特行,平素不与人往来。他作画极认真,画 成后却并不自珍,凭一时高兴,任人拿去。我曾为他的画作说过几句话,或许他 认为搔到了痒处,或许都是矮人,反正我们是熟了。“你几时来家呀,我有许多 好玩的东西!”他这么邀请着我,但他交待得太复杂,我不是狗,也不是司机, 深如大海的都市里,我寻不着去他家的路。谭宗林领我过大街穿小巷,扑来扑去 了半天,把一家门敲开了。 马海舟正在作画哩。大画家用小画案,我第一次见到。那么窄而短的桌子上, 一半又层层叠叠 堆放着古瓷和奇石异木,空出的一片毡布上,画的是一匹马, 天马。马斜侧而立,四蹄有蹬踏状,但枯瘦如细狗,似有一纵即逝之架势。天上 之马是不是这般模样,我不知道,马海舟是知道的,他使马鬃马尾,及四条腿上, 都画成一团团丝麻,若云之浮动。我鼓掌说:好!谭宗林能煽情惑人,立即说: 你叫好,何不题款几句?!我便提笔写了 : 天上有龙马, 孤独难合群。 何不去世间? 我岂驮官人! 那日马海舟脸色红润,粗而极短的十指搓着,说:你总知我。 谭宗林顿生掠夺之意,从怀里掏出一张拓片来要送马海舟。拓片是一幅有着 “飞天”的魏晋画像砖图案,明显看出马海舟是激动了,惊奇敦煌壁画里有“飞 天”,而魏晋时竟也有“飞天”,中国美术史是要改写了。谭宗林自然就提出了 交换的话来。我立即反对:此画不能送人的;拓片毕竟是拓 片;既然宗林对马 先生一向敬重,送一幅拓片还舍不得吗?谭宗林百般骂我,马海舟笑道:“你看 了我的‘天马,,我看了你的‘飞天”过过眼福就是,但你的‘飞天’世人难见, 我看过了,送你一个更古老的东西作补偿吧。”遂拿出一幅鹰图给了谭宗林。一 张大纸,赫然站有一鹰,身如峻崖,头生双角, 口微微张开,似有嗷嗷之声发 出,题为“八万年前有此君”。谭宗林大喜。我戏谑道:宗林带他那个 拓片在 城里呆三天,数十张画就从画家手里赚过来了!宗林只是笑,马海舟却不理会, 还在讲鹰与 恐龙是同代之物,我便扭头去观赏古董架上那些秦砖汉瓦唐俑宋瓷 了。他的收藏大多是民间工艺, 但精妙绝伦,那奇奇怪怪的形状,以及古董上 绘制的各种色彩图案,使我突然悟到马海舟作品之所以古拙怪诞,他受古时的民 间工艺影响太大了。 “这四幅画,你俩各挑两幅吧!”马海舟送我三件古玩后,突然说。他从柜 子里又取出四幅画来, 一一摊在床上。一幅梅,一幅兰,一幅菊,一幅竹,都 是马海舟风格,笔法高古,简洁之极。如此厚意,令我和谭宗林大受感动,看哪 一幅,哪一幅都好。谭宗林说:贾先生职称高,贾先生先挑。我说: “茶是谭先 生带来的,谭先生先挑。”我看中菊与竹,而梅与家人姓名有关,又怕拿不到手, 但我不说。 “抓纸丢儿吧,”马海舟说,“天意让拿什么就拿什么。”他裁纸,写春夏 秋冬四字,各揉成团儿。我抓一个,谭抓一个,我再抓一个,谭再抓一个。绽开, 我是梅与菊。梅与菊归我了,我就大加显摆,说我的梅如何身孕春色,我的菊又 如何淡在秋风。正热闹着,门被敲响,我们立即将画叠起藏在怀中。 进来的是一位高个,拉马海舟到一旁叽叽咕咕说什么,马海舟开始还解释着, 后来全然就生气了,嚷道:“不去,绝对不去。”那人苦笑着,终于说:“那你 就在家画一幅吧。”马海舟垂下头去,直闷了 一会,说:“现在画是不可能的, 你瞧我有朋友在这儿。我让你给他带一幅去吧。”从柜子里取出一幅 画来,小 得只有一面报纸那么大。“就这么大?给你说了一年了,就这么大一张,怎么拿 得出手呢?” 那人叫苦着,似乎不接。“那我只有这么大个画桌呀!”马海舟 又要把画装进柜子,那人忙把画拿过去了。 来人一走,马海舟嚷道喝茶喝茶,端起茶杯自己先一口喝干。谭宗林问怎么 回事,原来是那人来说他已给一位大的官人讲好让马海舟去家里作画的,官人家 已做好了准备。“他给当官的说好 了,可他事先不给我说,我是随叫随到的 吗?”谭宗林说:“你够作的。”马海舟说:“我哪里作了?我不是送了画吗? 对待大人物,谄是可耻的,作也非分,还是远距离些好。”他给我笑笑,我也给 他笑笑。 告辞该走了,谭宗林把魏晋画像砖拓片要给马海舟,马海舟不收,却说:“下 次来,你把你的那块 铜镜送我就是了,那镜上镌有四匹马,你知道,我姓马, 也属马。”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马海舟是陕西画坛的怪杰,他的怪主要体现在他的绘画及待人接物的态度等方 面,文中作者对 其有欣赏之意。 B.本文在结构上首尾呼应,开头写我们去寻访马海舟,结尾写到我们与马海舟辞 行,文章前后文脉贯通,结构紧密。 C.我给天马题款,表面是说天马的个性,实际上点出了马海舟不服输的倔强性格, 这就难怪马海 舟要视我为知己。 D.本文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其中“你够作的”, 有口语化的色彩。 8.概括文中马海舟的形象,并结合内容加以分析。(6 分) 9.文章标题是《天马》,请说说为什么还要写到鹰图和梅兰竹菊图。(6 分) 7.C 《天马图》没有体现马海舟不服输的倔强性格。 8.①独立特行,平素不与人往来;②有文人骨气,不愿巴结官员;③重友情,送 我们画作;④为人豪爽、大方,送我三件古玩,不收谭宗林的铜镜;⑤爱好奇古, 家里古董架上是秦砖汉瓦唐俑宋瓷,画作古拙怪诞。⑥画画极认真。(6 分,每 一点 2 分,答对 3 点可给满分) 9.①以图喻人,《天马图》中的天马、《鹰图》中的老鹰喻指马海舟独立特行、 不同凡俗的性格,《梅兰竹菊图》则表现了他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的高雅脱俗的精 神品质。它们互相映衬,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丰满。②将鹰图和梅兰竹菊图轻易 送人,也很好刻画了马海舟对朋友大方的性格。③写鹰图及梅兰竹菊图等相关的 情节,也体现了他们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说明他们情趣相投。(6 分,每一点 2 分)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中的芦苇 梅洁 我无法说清我何以如此挚爱芦苇! 我一直想,我这一生,总会和芦苇不期而遇。在深秋白茫茫的芦苇荡里,和 着盛开的芦花留下我的身影,那怕从此我随风而去……我这样如痴如醉地想了许 多年,想得有些莫名,有些怪异。我知道这是我生命中的一道信息,但我不知道 它的由来。我生长在南方没有芦苇的汉水之滨。 许多年后的八月,朋友约我去南大港湿地,他们告诉我说,湿地里的芦苇浩 浩荡荡。“湿地”之说是近两年的事情,它是大地的最宝贵的一个器官,如人的 肝、胃、肺叶、心脏什么的,它叫“地球之肾”。它的重要已是很明显的了,但 我知道,此去南大港,我心醉神往的是芦苇。 地处渤海湾里的南大港,俗称大洼,属传说中林冲发配的荒凉之地沧州。千 万年里,海水在这里涨了退了,汹涌了平静了,留下了茫茫无垠的盐碱滩,芦苇 在盐碱滩、在沼泽泞泥的大洼开始了千万年地生长,寂寥而沉静。八月的芦苇是 盐碱地绝妙的幻想,那绿色让人恍入梦境。于是我看到,满目的芦苇一泻千里, 它们从地平线的天际处漫过来,是一种没有边际的逶迤。我知道,地平线之外是 渤海。海风吹过来,湿地掀起了芦苇的大涛,这时,我离海还有一段路程,但我 已经听到了属于海的呼啸,还有一种属于海的力量,有些雷霆万钧。稍刻,海风 过去,八十平方公里涌起了芦苇绿色的涟漪,涟漪抚弄衣裙,仿佛是一种温柔的 牵携,这时,我肯定还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和絮语。大自然成长的声音从芦苇 荡里传出来,轻盈的唰唰声,唰唰唰唰…… 声音在风中荡漾,有一种启示般的 感动。 很难想象,很难想象这一片盐碱地里有如此挡不住的生机。 在芦苇荡里,我遇见了华北。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人都在忍受饥馑,于 是,一群拓荒者走进了大洼,他们在这里开垦了几十万亩稻地,建造了一处北方 粮仓——南大港农场。拓荒者中走着一个九岁的男孩,他随父母兄妹一起从遥远 的川南走来,蜀道迢迢,几千里南方北方,小男孩和父辈一起背负着历史的原 罪…… 似这芦苇,岁岁枯荣;如这潮汐,月涨月退。四十多年走过,小男孩把失望 与希望、困苦与挣脱、爱与孤独以及全部的生命都交给了大洼,小男孩一生没走 出芦苇。回过头一想,这一切,最初和最终似乎都是与生俱来,都是为了不辜负 父亲赐予的那个名字——华北。 此刻,华北和我们一起站在八月的芦苇荡里。 “大洼连续七年干旱。我来大洼四十二年了,第一次看到大洼干得滴水 全无……”华北有些忧郁。 许多年里,中国人到处在填海造田、围湖垦地,原本六十万亩铺天盖地的芦 苇荡,只幸存下五分之一。后来,大洼发现了石油,于是大洼不允许再蓄水了。 上游的河流也被截断了,大洼连年干旱。大洼的油田在贡献石油富庶的同时,也 在丢失着千年万年的绿色和静美。“保护湿地”仅是大洼人近几年刚刚获得的信 息,那是人类文明生存的智慧。为了幸存的芦苇,为了芦苇里千千万万迁徙的鸟 儿,千千万万的鱼,以及千千万万在芦苇里栖息的蛙、蟾蛛、狐狸——人们说它 们有的已成了精——大洼人开始从黄河给湿地买水,一年一千万方、两千万方地 买。今年,没有钱买水,大洼干涸了。 干涸的大洼今年闹蝗灾,蝗虫飞来时,天空顿时一片昏黑,邪魔穿过一般。 苇地里一平方米就有六千多头蝗虫,一脚踩下去,能踩死二百多头!蝗虫几天之 内可把芦苇连叶带杆全部啃尽,大地顿时寸草不生。飞机开始撒药灭蝗。后来人 们看到,无边无际的芦苇地里铺满了蝗虫的尸体!为了消灭彻底,大洼人如祖先 那样,开始点火烧蝗。于是,十几万亩的芦苇荡燃起了冲天大火,几天几夜。百 里外的沧州市民也看到了大洼人烧蝗的滚滚烟云。 蒙昧在接受大罚。 然而眼下,大火劫后的芦苇在依然干涸的大洼又生成了连天的葱郁。这让人 想到上苍对苦难的赐予,命运不会就此倒伏。 怯弱的生长,我倏忽感到,眼前的绿色已不是一种植物,每一棵芦苇都该是 一种精神。 生命的高贵与尊严是邪恶绝对娼淫不了的,万劫不死的精神是凌翔天空的大 鸟!深秋来大洼吧,那时芦苇就开花了,华北说。 (选自《中华散文》2005 年 12 月) 6.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我”和朋友到湿地看芦苇的经历,围绕“我无法说清我何以如此 挚爱芦苇!”的话题,展现了对芦苇由衷喜爱的主题。 B. 湿地的前身为盐碱地,却孕育出生机勃勃的芦苇,这既表达了作者的震撼, 又体现了盐碱地的生态价值。 C. “原罪” 一词本意为人类诞生时所犯的原始罪过,作者借用此说表达人们对 芦苇荡蓄意破坏行为的复杂心理。 D. “蒙昧在接受大罚”具体是指人类利用古法烧蝗的野蛮做法,造成了十几万 亩芦苇荡被毁的巨大损失。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生长在南方没有芦苇的汉水之滨”,照应前文“我”对芦苇荡的遐想, 补充说明“我无法说清”的缘由。 B. “我”并未亲眼看见大洼闹蝗灾的情形,但几组数字对比绘成的画面,使这 一情景真实可见,令人惊心动魄。 C. 人们开采大洼石油富庶之后再给大洼买水,展现了一种取之于斯,用之于斯 的理念。 D. “深秋来大洼吧,那时芦苇就开花了”结尾以华北的话描画未来湿地的美好 图景,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8. 赏析文中画曲线的句子。 9. 华北这一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拟人,用“抚弄”一词写出了水与芦苇之间的依存关系,生命拔节发出的 “絮语”,写出了芦苇的生长动态与生机勃勃;②比喻,把“水波抚弄芦苇”, 比作“温柔的牵携”,写出了芦苇荡形如女子的柔美姿态;③“唰唰唰唰”拟声 词,写出了芦苇生命力的顽强与旺盛。 9. ①华北这一人物是五十年代末勇于奉献的拓荒者代表。他也是大洼几十年变 迁中的见证者与建设者代表,他的命运与大洼的命运休戚相关;②他对大洼历史 的介绍丰富了文章内容,表达了对芦苇的喜爱赞美;③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 反思,拓展并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 项,“围绕‘我无法说清我何以如此挚爱芦苇!’的话题,展现了对芦苇由衷 喜爱的主题”错误。作者追述了大洼的发展历程,展现的是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的思考这一主题。 C 项,“作者借用此说表达人们对芦苇荡蓄意破坏行为的复杂心理”错误。作者 借用此说表达对五十年代末拓荒行为的复杂心理。 D 项,“指人类利用古法烧蝗的野蛮做法,造成了十几万亩芦苇荡被毁的巨大损 失”错误。此句是指人类过度垦荒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灾难性影响。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C 项,“展现了一种取之于斯,用之于斯的理念”错误。解读人们给大洼买水, 是因为认识到了对生态的破坏,是一种弥补的行为。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结合“绿色的涟漪,涟漪抚弄衣裙,仿佛是一种温柔的牵携,这时,我肯定还听 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和絮语”分析,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芦苇”以人的特征, 从形、声、色等方面描摹芦苇荡,写出了芦苇的生长动态与生机勃勃。结合“涟 漪抚弄衣裙,仿佛是一种温柔的牵携”分析,把“涟漪抚弄衣裙”比作“温柔的 牵携”,旨在表现我国芦苇荡形如女子的柔美之态。“唰唰声,唰唰唰唰”,为 叠词,结合“大自然成长的声音”分析,写出了芦苇生命力的顽强与旺盛。 【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结合“许多年里,中国人到处在填海造田、围湖垦地,原本六十万亩铺天盖地的 芦苇荡,只幸存下五分之一……一年一千万方、两千万方地买。今年,没有钱买 水,大洼干涸了”“干涸的大洼今年闹蝗灾,蝗虫飞来时,天空顿时一片昏黑, 邪魔穿过一般。苇地里一平方米就有六千多头蝗虫,一……于是,十几万亩的芦 苇荡燃起了冲天大火,几天几夜”等分析,对大洼历史的介绍丰富了文章内容, 表达了对芦苇的喜爱赞美。结合“在芦苇荡里,我遇见了华北。上世纪五十年代 末,中国人都在忍受饥馑,于是,一群拓荒者走进了大洼……小男孩和父辈一起 背负着历史的原罪”分析,介绍华北的身份、经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结合“四 十多年走过,小男孩把失望与希望、困苦与挣脱、爱与孤独以及全部的生命都交 给了大洼,小男孩一生没走出芦苇”分析,写华北的经历,意在表明对上世纪五 十年代末那段拓荒历史的思考。他的命运与大洼的命运休戚相关。结合“大洼连 续七年干旱。我来大洼四十二年了,第一次看到大洼干得滴水全无……华北有些 忧郁”分析,通过写华北的忧郁,让我们反思历史。“深秋来大洼吧,那时芦苇 就开花了,华北说”结尾以华北的话描画未来湿地的美好图景,带给读者无限的 想象空间。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